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如何?

建造師老魚


“配享之典,國家所以報功而勸忠也。”——《五禮通考·功臣配享》

古代皇帝通過賜功臣配享太廟的方式來表彰功臣的功勳,歷史上配享太廟的功臣有很多,每個朝代和每個朝代都有所不同,如果一個臣子能夠在死後配享太廟的話,那就是至高無上的榮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太廟裡面全是皇帝的祖先,也就是說皇帝在祭祖的時候,順便也把前朝的功臣們祭祀了,這無論是在什麼時候都是榮耀至極的。

明朝也是用這種方式來彰顯對功臣們的恩典,姚廣孝就曾經配享過太廟,可見此人在皇帝心中地位之高。

一、姚廣孝其人和“靖難之役”

姚廣孝出生於元朝末年今蘇州的一戶郎中家庭,十八歲的時候正式剃度為僧,法名“道衍”,姚廣孝這個名字是在“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御賜而得。

姚廣孝雖然出身於普通家庭,但是他自幼便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他廣交高僧,遍尋大儒、高道,他精通儒釋道三教精髓,很早就成為了坊間著名的高僧。

在洪武十五年的時候,朱元璋的摯愛馬皇后去世,朱元璋下令選有道高僧侍奉諸王,為諸王頌唸佛經,姚廣孝在他朋友的推薦下順利的來到了京城,並且在這裡遇見了朱棣,在於朱棣的交談中,兩人相見恨晚,於是在結束法事之後隨朱棣北上,到了北平後,朱棣安排姚廣孝做了慶壽寺主持(慶壽寺原址在今北京市西長安街上),自此便長期出入燕王府和朱棣交往甚密。

“至北平,主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明史.姚廣孝傳》

“靖難之役”姚廣孝作為朱棣的首席軍師隨朱棣起兵,雖然正史中並未記載朱棣和姚廣孝之間早年的密談內容,但是從姚廣孝個人的行為來看,朱棣和姚廣孝或許早有對帝位的覬覦之心,但是為了給自己正名,這一段隱晦的歷史就自然而然的不會提起了。

《明史》中還曾經是這樣描述姚廣孝:

“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道衍大喜。”

由此可見,姚廣孝性喜殺伐,這樣的描述和民間流傳的姚廣孝勸朱棣起兵不謀而合,相傳,在建文帝削藩的時候,姚廣孝首勸朱棣起兵,朱棣說:“天下百姓都擁護朝廷,我怎麼起兵?”姚廣孝答到:“王爺您只需知道天道讓您起兵,您不用顧慮民心。”

  • 如果沒有當年和燕王朱棣的相遇,也許姚廣孝會成為一名隱世高僧,為佛教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也未嘗不可,但是偏偏二人就相遇了,可以說姚廣孝和朱棣二人的關係是“相互成全”的,朱棣要皇位,姚廣孝要的是證明自己的謀略和實力,畢生所學經以致用才是姚廣孝的追求。

▼姚廣孝在“靖難”期間一直為朱棣鎮守大本營北平,他輔助世子朱高熾管理北平,穩定後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數次朱棣南征,北平空虛被建文帝集團偷襲,都是姚廣孝和朱高熾拼盡全力才能夠保持大本營的平安,又數次和朱棣裡外夾擊擊潰了朝廷的兵馬。

“靖難之役”可以說姚廣孝居功至偉。

二、姚廣孝在永樂一朝的事蹟

  • 第一、朱棣命他輔佐皇太子朱高熾和皇太孫朱瞻基,這二位都是出自姚廣孝的高徒,明朝的“仁宣之治”就是由這兩位皇帝創造的,這其中姚廣孝應該是有很大的功勞。

  • 第二、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確實是一部非常有高度的類書,甚至可以說是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超級類書,這部典籍的編纂就是由姚廣孝來主持完成的,可以說為我國文化事業留下了很大的一筆財務。

《明太祖實錄》就沒什麼可說的了,因為朱棣繼位後為了給自己“篡位”正名,他銷 毀了很多明初的史料,這部《明太祖實錄》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只是給自己繼位添 點加分項而已,有失公允。

  • 第三、姚廣孝為朝廷廣薦賢才。

  • 第四、以“和尚”的身份弘揚佛法

姚廣孝的結局:

姚廣孝臨死之前,朱棣來探望,問他有什麼要求?姚廣孝說道,“出家人夫復何求?”表現出一位智者看空一切,了無掛礙的高人本色,圓寂之時,是端坐在蒲團上,呈現出了莊嚴法像。

明朝嘉靖時期,姚廣孝從太廟裡請了出來,接替姚廣孝的是劉基,當然這並不是因為後世皇帝對姚廣孝有意見,而是因為宗教問題。

嘉靖皇帝在繼位初期掀起過一股“滅佛之風”,常言道:“好道者則必仇佛!”嘉靖皇帝一生崇尚道教,因為姚廣孝是佛教徒,所以就把他請了出來。



鴻涵先生


姚廣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舉事成功,離不開他的謀劃。姚廣孝出生於中醫世家,祖輩世代行醫,可他卻在14歲時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後拜席應真道士為師,學習陰陽之術。

1375年,大明招錄精通儒書的僧人,姚廣孝被錄用,但朱元璋並沒有給姚廣孝任何職務,只是個打雜的僧人,他這樣一呆就是5年。直到1380年,才到天界寺任個僧職,算是有了個正式的官家身份,此時姚廣孝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僧人。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為了表達自己對馬皇后的深情,朱元璋挑選了許多高僧,陪伴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因此被分配給了朱棣,姚廣孝到達北平後,朱棣讓他去了慶壽寺當住持。

此後的日子裡,朱棣和姚廣孝經常一起暢談天下事,朱棣稱姚廣孝為少師,非常欣賞他的才學。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不久,接受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實行削藩,解除各藩王的兵權。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先後獲罪。此舉讓其他藩王人心惶惶。朱棣也不知如何是好!沒有行動,基本上就是等死。朱棣也是夙夜憂嘆,百思也沒有想出好的對策。

姚廣孝深知朱棣的心思,力勸朱棣起兵,與其等死,不如一博,狹路相逢勇者勝。朱棣心裡明白,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順,是叛亂,不得民心。朱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當時他的勢力同皇帝朱允炆相比,還是弱不少,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姚廣孝看出了朱棣的顧慮,用上了他的專業知識,對朱棣說:“我只知天道,不管民心‘’。這個是最蠱惑人心的話,天道深不可測。於是朱棣下定決心,開始為起兵做準備,一切都馬虎不得,天有不測風雲。

朱棣還沒有選定起兵時間,就出事啦!在 1399年6月,有個叫倪諒的護衛,向朝廷告發了朱棣謀反。朱棣得知起兵計劃洩密後,刻不容緩,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矛頭看似是直指齊泰和黃子澄,其實不過是為起兵找個藉口而已。



姚廣孝跟隨朱棣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當朝廷主帥李景隆攻打北平時,姚廣孝和朱高熾一起指揮將士們堅守城池。擊退了李景隆的軍隊。朱棣率軍南下,想把一個個城池攻破,可圍攻濟南3個月,都沒有拿下濟南城,將士們士氣低落。姚廣孝讓人送信給朱棣,讓他放棄攻城,率軍直奔南京,朱棣接受建議,直撲南京城,不久便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蹤。

1402年朱棣登基後,大封功臣,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不久後拜為資善大夫和太子少師。朱棣讓姚廣孝還俗,被姚廣孝拒絕了,他不接受府邸、美女等賞賜,仍住慶壽寺中。朱棣出征,姚廣孝則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可見朱棣對他的信任。



1418年,姚廣孝病重,深感來日不多,朱棣多次前去慶壽寺探望,並問姚廣孝有什麼要求。姚廣孝只請求朱棣放了僧人溥洽,這個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朱棣破南京後,以溥洽知道建文帝去向為由,把溥洽囚禁,一晃關了十幾年,可姚廣孝念念不忘此事,對於姚廣孝的請求,朱棣答應了。不久後,姚廣孝病逝,享年84歲。

姚廣孝得到了善終。他去世後,朱棣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朱棣去世後,兒子朱高熾繼位後,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配享廟庭,這是姚廣孝最大的榮耀,因此後人也稱他為‘’黑衣宰相‘’。


一本夏


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智計百出,為朱棣最終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疑是那個年代最頂尖的謀士,但最終卻在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當中辭世,其結局不算好。

姚廣孝是長洲人(今屬蘇州),1348年(至正八年),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1382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1399年(建文元年),姚廣孝跟隨朱棣起兵靖難,成為了朱棣的頭號軍師,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朱棣最終奪得天下,並於1402年(建文四年),正式稱帝,是為明成祖,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朱棣稱帝后,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對姚廣孝依然極度尊重,每次與之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

後來,朱棣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但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依然住在自己的寺廟當中,白天上朝,夜晚燒香拜佛(或許是他覺得自己在靖難之役當中殺戮過重而為死者超度吧)。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朱棣數次去探望,臨終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初,成祖攻入南京,被告知建文帝化妝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這件事,朱棣便以此為由將溥洽禁錮了十多年。此時,面對即將離世的老下級、老戰友的請求,他實在無法拒絕,最終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即刻下令將溥洽釋放。不久,姚廣孝去世,終年八十四歲,一代頂級陰謀家、大謀士終歸塵土!

縱觀姚廣孝的一生,作為陰謀家、謀士他無疑是成功的,但本該是意氣風發的他,卻活得無盡的孤獨和淒涼,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並未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是無盡的唾棄,因為在他這些家人朋友看來,建文帝才是正統,朱棣是反賊,他隨朱棣造反就是助紂為虐,因此給他打上了反賊的烙印。姚廣孝在功成名就之後曾經回到過故鄉長洲,但衣錦還鄉的他,面對的不是鄉親們的夾道歡迎,而是無盡的冷眼和謾罵,甚至連他親姐姐都對他閉門不見,他又去拜訪老友王賓,王賓也不肯相見,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我們可想而知,面對家人朋友這樣的態度,姚廣孝內心應該是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的,功名富貴不能和家人朋友共享,要來何用!因此,他才拒絕了朱棣的賞賜,一個人又回到了寺廟當中,青燈古佛,了此殘生。


聊史論今


朱棣當年想造反,其實他的心中是十分猶豫的。猶豫的原因,是因為害怕造反無法成功。畢竟他只是一個藩王。從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獲得成功的則寥寥可數。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藩王在用一個小小的藩國對付全國。顯然,這種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朱棣和姚廣孝)

正是因為不能確定是否能夠成功,所以朱棣不敢貿然行動。畢竟如果失敗的話,項上人頭以及一覺老小的性命,都是保不住的。

當時與很多人勸朱棣造反,朱棣都不為所動。朱棣明白,對於那些勸說他的人來說,就算造反失敗了,也未必就死。說不定還可以在中途的時候,根據風向標,選擇投奔哪一方。而朱棣要是失敗的話,則死無葬身之地。這就如同當年魯肅給孫權說的那樣,如果大家都投降曹操,他魯肅憑藉自己的才華,在曹操的陣營裡,謀個一官半職,也是辦得到的。但是,曹操絕對不會允許孫權這樣一個競爭對手活著。

不過,當時有個人給朱棣說了一番話以後,他就下定決心造反了。這個人是個和尚,他叫姚廣孝。

那麼,姚廣孝給朱棣說了什麼,他因此就痛快答應了呢?

(朱棣和姚廣孝)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姚廣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姚廣孝是朱元璋在全國徵集通儒學的僧人進宮的時候,被徵集起來的。不過,雖然被徵集起來,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授予他官職。後來,朱元璋把這些僧人派給他的兒子們,姚廣孝就被派給了朱棣。

姚廣孝由於學識淵博,深得朱棣喜愛,成為朱棣的身邊人。

當姚廣孝已經說動朱棣造反以後,他在朱棣造反的過程中,給予了朱棣很大的幫助,被後人稱為朱棣的“第一謀士”。

那麼,姚廣孝給予了朱棣什麼樣的幫助呢?

其一,姚廣孝幫朱棣找到了起兵的理由。

朱棣想要造反,必須要獲得認可,至少要有人支持他,因此理由是十分重要的。姚廣孝幫朱棣找到“清君側”這條理由,同時,還找到朱元璋當年自己擬定的《皇明祖訓》中,提到如果天子有難,被大臣欺負,藩王可以舉兵進京“靖難”這一條根據。

可以說,姚廣孝給朱棣找的這個理由,是十分湊效的,讓朱棣在舉兵打仗的時候,不再是孤軍作戰。

其二,姚廣孝幫朱棣調整了進攻的節奏。

建文二年,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都難以破城。姚廣孝及時發現了問題,趕緊建議朱棣撤兵,避免和朝廷軍隊打消耗戰。要知道,朱棣本來兵力就少,和朝廷打消耗戰,只能自己失敗,所以姚廣孝及時阻止了朱棣的魯莽行動。

(朱棣和姚廣孝)

其三,姚廣孝幫朱棣獲得了勝利的策略。

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三四年的時間,一直無法獲勝。根本的原因,就是朱棣和朱允炆進行城池的爭奪。這樣的爭奪,形成一種拉鋸的模式。雖然朱棣取得了不少局部戰爭的勝利,但因為兵力很少,一直處於不利的局面。因此,朱棣推進的速度非常慢。

姚廣孝洞察到這一點,他對朱棣說,擒賊先擒王,不要再糾纏那些城池了,直接往京城打,只要攻陷了京城,當了皇帝,坐了江山,還怕那些城池裡的人不服?

朱棣豁然開朗。他明白,這才是制勝的策略。因此,朱棣就一路勢如破竹打進了北京城。果然,當他坐穩江山以後,地方上那些曾經和他拼死血戰的人,看見江山已易主,也都不再糾纏,而是很快就投降了。

由此看來,姚廣孝在朱棣打江山問題上,所做的功勞確實是不小的。當初他之所以勸朱棣一定要起兵,看來他確實很有把握。

但是,朱棣當初卻並不知道姚廣孝有把握,就算姚廣孝對他說,自己很有把握,保證他能夠打勝,估計朱棣也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話。那麼,當初姚廣孝是通過什麼辦法,說動朱棣起兵的呢?

姚廣孝是利用他和尚的身份勸說朱棣的。當時朱棣對姚廣孝說,只有獲得民心,才能獲得江山。現在老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恐怕我們不能取勝啊。姚廣孝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意思是說,我作為出家人,只知道“天道”,我不管民心。同時,姚廣孝又找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給朱棣算命。大家都說朱棣命中會得到天下。

我們都知道,古人是很相信“天道”的。既然和尚道士們都說朱棣命中能得天下,他還擔心什麼呢?因此就斷然起兵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姚廣孝,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他的一生只和一個人,一件事有關,這個人是朱棣,這件事叫做靖難。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朱棣率領燕地人馬謀得一國。

姚廣孝精通儒釋道,他原本一直以法號道衍聞名。明成祖即位後,授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拜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複姓姚,賜名廣孝。

姚廣孝一生可謂是功高震主,然而卻又能功成身退。

朱棣和他交談的時候,都是稱呼他為邵師,從來也不直呼其名,可以說是以國士待之。後來朱棣幾次北征蒙古殘部,都讓姚廣孝負責輔助太子監國,信任之至。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久病逝,朱棣為他罷朝兩日,並親自為他撰寫了神道碑文,還讓他以文臣身份進入了明朝的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最後一人。

顧炎武評價他是:

"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

值得一提的是,姚廣孝後來還親手主持了遷都之事,今天的北京城格局也是他一手規劃,因此還有人將他看做世間最大的風水師。


是阿維啊


姚廣孝結局挺好的,事實上結局這麼好的謀臣並不多。活到84歲,朱棣、朱高熾兩代帝王都對他禮遇有加,並有“配享太廟”的殊榮,享受皇家祭祀,這可不容易。

朱元璋、朱棣兩朝,配享太廟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將,以文臣之身而得以進太廟的,只有姚廣孝一人。

就連劉伯溫,都是在嘉靖年間才被提議配享太廟。

(電視劇裡的道衍)

那姚廣孝為什麼這麼牛呢?因為是他,幫助朱棣下定了奪皇位的決心。

姚廣孝14歲時就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之後又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是個佛道雙修的人才。出家並不能打消他的雄心壯志,誰說出家人就該淡泊名利四大皆空的?道衍那沒意識。

如果是在亂世,道衍必然要投一方明主,成為開國功臣。沒亂世也不打緊,可以製造一個。

朱棣雖然很不服小侄兒朱允炆,但他畢竟是父親指定的繼承人,就此反了有點不好,所以還是坐視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打算當個手握重權的藩王,結果朱允炆開始削藩。

《明史》上的記載是: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

朱棣就怒了,你小子想幹什麼?皇父屍骨未寒,叔叔們都沒動你,你還打算來動叔叔們?

(電視劇裡的朱棣和道衍)

早已熟識的道衍和尚勸他造反。但朱棣怒歸怒,並沒下定決心,因為他知道,民心向的是正統,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朱允炆。

道衍神神叨叨的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眼睛就亮了,民心哪有天道重要?如果上天註定他當皇帝,那他還管什麼民心!

但怎麼證明天道在朱棣這邊呢?

別急,道衍有辦法。他找來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通過迷信手段讓朱棣相信他才是天選之子。接來又幫朱棣訓練兵馬、打造兵器、出謀劃策。

靖難之役正式發動後,朱棣率大軍攻往南京,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以極少數兵力抵抗住了朱允炆方面李景隆50萬大軍的圍攻,保住了北平。之後屢有進言,每一次都幫助朱棣做出正確的決定。

(李景隆攻北平)

所以朱棣對他非常看重,登基後讓他復俗姓姚,賜名廣孝,拜他做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言必稱少師,不直呼其名,非常尊重。

按朱棣那意思,姚廣孝索性還俗得了,成親生子也不晚。但姚廣孝堅決不還俗,還做著他的和尚,我認為這是他保全自己的一種方式。

事實也證明,很有效。朱棣從未對他起疑心,數次征伐蒙古都命他留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還讓他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姚廣孝去世,朱棣為他廢朝兩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並授給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的官職。

(道衍畫像)

做為一個和尚,這算是人生巔峰了。

有些朋友可能要問,折騰來折騰去還是個和尚,有意思嗎?我們可能覺得沒意思,但這也許是姚廣孝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天道什麼的,虛無縹緲啊。

太監都想弄權,和尚怎麼就不能建功立業呢?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姚廣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



謀劃“靖難之役”幫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複姓,賜名廣孝,授太子少師。廣孝一直不蓄髮,不娶妻,為出家之人,八十五歲病故,葬於北京房山崇各莊,現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為什麼說姚廣孝是黑袍妖僧呢,就妖僧這個字來說,就有很多說法了,姚廣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最重要的是這個妖字,在古代社會,人們的思想文化都比較封建,科學技術不發達,只要是做出一些有違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認為是神仙妖怪,用神話故事來填補知識的缺乏。這樣從側面可以體現出姚廣孝是一個知識淵博,很厲害的人,所以才會被人們認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數人總是對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滿恐懼和排斥。也許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廣孝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1382年,藉著為病死的馬皇誦經祈福之際,姚廣孝被人舉薦,隨侍燕王朱棣。剛見面姚廣孝就說朱棣頭上有一頂帽子,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此後姚廣孝隨朱棣北上,住持慶壽寺。1398年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實行削藩,姚廣孝勸朱棣舉兵,朱棣遲疑未決,問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卻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而後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這種做法也導致了建文帝的追隨者為了醜化朱棣以及朱棣身邊人而將姚廣孝稱之為妖僧。 另外,在姚廣孝沒有發跡之時,還被人相面說像“劉秉忠”,劉秉忠的諡號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歷史上有這個諡號的人不多,但都是讀書人中的典範,如范仲淹、曾國藩等。能被如此評價,可見姚廣孝的才學之廣博。一個人倘若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我們尚可以說他是一個“兩腳書櫃”,“書呆子”,但是姚廣孝不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而且還能活學活用,因此說他是個“妖人”也不為過了。



姚廣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編輯了《永樂大典》,很多人覺得編一套書沒什麼了不起,可是真正參與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時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曾經就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可惜他失敗了。所以朱棣將所有希望都傾注在姚廣孝身上,姚廣孝只好肩負起了編書的人物,用了三年時間,便將這套書編纂完成。 整部《永樂大典》一共22,877卷,入選有11095冊,大概3.7億字左右,當時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華書籍,基本全部都編纂在內,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沒有足夠的文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沒辦法把控編書的過程的。可惜到了清朝這部書流失了不少,實在是非常可惜。不過姚廣孝能夠編纂成這部書,可見他的文學功底到底有多麼深厚。

姚廣孝是佛門弟子,卻也朱棣問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本身是朱元璋選拔出來,親自送給朱棣的。沒想到這傢伙居然跟朱棣聯手,把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給拱了。,朱棣建國以後,姚廣孝並沒有接受所有賞賜,只是一邊做和尚,一邊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稱為黑袍妖僧。姚廣孝文學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縉無法完成的永樂大典,他花了三年時間便編纂完成,堪稱神蹟。
後來,明成祖命姚廣孝蓄髮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他到蘇湖賑災時,前往長洲,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永樂五年),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成祖數次前去探視,並賜金睡壺。不久,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贈姚廣孝為少師,將他的靈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廟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將姚廣孝的靈位從太廟移到大興隆寺,命太常寺春秋兩次祭祀。


大老二爺


朱元璋開國多虧了劉基的運籌帷幄,而對於朱棣來說,姚廣孝就是他的“劉基”

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姚廣孝出生於元朝末年,論起年紀來是朱棣的父輩,只比朱元璋小7歲,有趣的是姚廣孝和朱元璋的生平類似,二者都當過和尚只不過朱元璋那個是假和尚,姚廣孝倒是真的在蘇州妙智庵落髮為僧。

雖然姚廣孝當了和尚,但是這位仁兄並不安分,他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首領都有不錯的關係。 洪武15年投奔當時的燕王朱棣,參與策劃了整個靖難之役。其為朱棣做出輕騎挺進,徑取南京的總作戰方針,使得朱棣最後成功以燕地一方敵全國兵馬,歷史上絕無僅有。

朱棣和他爹一樣殘暴嗜殺,但是對於自己的大恩人姚廣孝,朱棣還是很有良心的

朱棣登基後,姚廣孝以僧人身份參與政事,先後做成了遷都,建城,修書等幾件大事,是朱棣事實上的宰相。也許是他覺得此生紅塵是非多,所以白天入宮理政,晚上回寺禮佛,就這度過了自己的晚年時光,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姚廣孝是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佛學家,法名道衍,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年少出家,大器晚成

公元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14歲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法號道衍。

雖然出家,但是年少時的姚廣孝並不一心侍佛。先是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後來姚廣孝又開始研究學習儒學。蘇州本就是文風鼎盛之地,姚廣孝因此認識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名聲也逐漸響亮起來。

《明史·姚廣孝傳》:廣孝少好學,工詩。與王賓、高啟、楊孟載友善。宋濂、蘇伯衡亦推獎之。

明朝時有個善於看相的大師叫袁珙,曾在嵩山寺見到了姚廣孝,驚異於其面相,覺得姚廣孝長了一雙三角眼,像病了的老虎一樣,性格肯定嗜殺,像劉秉忠一樣。

《明史·姚廣孝傳》: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劉秉忠何許人也?史書記載,劉秉忠是宋末元初人士,雖為漢人,但是祖上數代都在遼國和金國為官。因為曾經懷才不遇,劉秉忠也曾做了一段時間的僧人,後來得到忽必烈賞識,成為其第一謀士,並幫助蒙古滅掉了南宋。


因為劉秉忠身為漢人卻幫助外族人,所以他在漢人中一直名聲不佳。然而姚廣孝聽到了袁珙的評價,卻大喜過望。因為他也不甘心只做個平凡的僧人,他渴望像劉秉忠一樣建功立業。


1375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就是其中之一,可見此時他已經對儒學的造詣已經很深。儘管這次應試沒有下文,但此時40歲的姚廣孝還是在默默等待,等待一個讓他大放異彩的機會。


輔佐朱棣,靖難之役首要功臣

1382年機會來了,因為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選高僧跟隨諸王,為他們誦經祈福。當時,僧錄司(約等於今天的國家宗教事務局)左善世宗泐推薦了姚廣孝。姚廣孝藉此機會認識了燕王朱棣,兩人相談甚歡。


姚廣孝就這樣成為了燕王的幕僚,並一起返回了北平。名義上,姚廣孝是慶壽寺的住持,但是他時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左右都被屏退。這麼神秘的談話,肯定不是在談論佛法,十有八九是“大逆不道”之事。

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繼位。上位伊始,朱允炆就開始對各位叔叔動手削藩。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


眼看著下一個要動手的目標就是燕國,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朱棣其實在姚廣孝多年的勸說下已有反意,但還是擔心:“百姓都支持朝廷,怎麼辦?”姚廣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為了讓朱棣相信自己有天子之氣,姚廣孝拉來袁珙和另一個善於算命的人金忠,一起勸說朱棣,朱棣這才下定決心起兵。


姚廣孝不僅僅是勸說朱棣起兵這麼簡單,他在實際的造反過程中也建立了很多功勞。正式起兵之前,姚廣孝就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兵馬,還修建厚牆環繞的地穴來打造軍器,並且養了很多鴨鵝來掩蓋聲音。


起兵後,姚廣孝留在北平輔佐朱高熾守城。建文帝手下的大帥李景隆趁在朱棣不在,進攻北平。姚廣孝先是指揮將士打退了李景隆的進攻,隨後又在夜間用繩子把士兵送出城外,配合回援的朱棣,大破李景隆。


作為謀士,姚廣孝主要作用還是體現在戰略上。整個靖難之役,姚廣孝在關鍵的時點分別勸帶領主力的朱棣退兵和繼續進軍,朱棣都聽從了。


他提出的最重要建議是勸朱棣直取南京,因為他斷定此時京師防禦力量薄弱。朱棣照著做了,併成功打入了南京城,自此黃袍加身,而姚廣孝居功至偉。

《明史·姚廣孝傳》: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陣,然帝用兵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功成名就,形單影隻

1402年,朱棣稱帝,是為明成祖。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1404年,姚廣孝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都是正二品官職。此時,他已經年近七旬。

朱棣命姚廣孝蓄髮還俗,被他拒絕。朱棣也不生氣,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還住在寺廟中,上朝時穿朝服,退朝後換回僧衣。“黑衣宰相”由此得名。


他到蘇湖賑災時,專門回了一趟家鄉長洲,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這樣看,不管年輕時慾望如何,此時的姚廣孝並不貪圖享受,他輔佐朱棣更像是為了施展自己的一身所學,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姚廣孝隨後又數次在朱棣遠征時,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還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直到病重前,姚廣孝並沒有遠離朝堂,一直扮演著僧人和官員的雙重角色。


除此之外,姚廣孝還擔當了《永樂大典》的最高編纂官。《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保留了明初之前大量的文獻資料,成為中國文化一個標誌性的符號。

晚年時,因為有感佛教勢微,姚廣孝專門寫了一本書《道餘錄》為佛教辯護。因為書中對程顥、程頤和朱熹等儒家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所以他的很多故舊開始疏遠和輕視他。


他專門去長洲見姐姐,姐姐閉門不見,又去拜訪故友王賓。王賓也不肯相見,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姚廣孝再去見姐姐,姐姐這回見了,但卻是對他大聲責罵。


《道餘錄》寫完的半年後,也就是公元1418年,不被親朋理解和接納的姚廣孝,生命即將走到盡頭。臨終前,和他36年間親密無間的朱棣數次來探望他,而他唯一的請求就是讓朱棣釋放因朱允炆被牽連的溥洽,朱棣答應了。


不久,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朱棣廢朝二日,用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並追贈他為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並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明朝第二個傳奇和尚就此謝幕。


機智的小熊貓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明史·列傳第三十三》

朱棣能在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之爭中最終勝出,姚廣孝可以說是厥功至偉。他是燕王朱棣的最高智囊,是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靖難之役初,姚廣孝輔佐燕王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姚廣孝以弱勢兵力抗衡李景隆大軍,最終與回師的朱棣大敗李景隆,保住了北平;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僵持之際,姚廣孝向其獻計:無須在意爭奪城池,應該火速攻佔守備空虛的京師南京。朱棣採用姚廣孝的建議後,率師長途奔襲,只用半年時間,即出朱允炆之不意,直搗南京,朱棣登基稱帝。



姚廣孝是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的第一功臣,在靖難之役後,他也得到了朱棣的極度恩寵,授僧錄司左善世、拜太子少師,全權負責遷都事宜及佈局規劃新京城北平的建設,一時間權勢顯赫。眾所周知,朱棣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在稱帝后幾乎將開國功臣們一網打盡。朱棣的猜忌和殘忍並不亞於其父,那作為靖難之役首要功臣的姚廣孝能否逃脫兔死狗烹的結局呢?

姚廣孝是長洲人,出身於行醫世家。他在十四歲時在蘇州妙智庵剃度為僧,法號道衍。“廣孝”這個名字是朱棣稱帝后給他的賜名,所以後人稱其為“姚廣孝”。

姚廣孝雖然出家為僧,但他對道學也有濃厚興趣。他曾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向他學習陰陽術數。


姚廣孝非常聰明,詩文寫得也很好,與當時的文壇名流高啟、宋濂等人都是好友。著名僧人宗泐也非常擅長詩詞,姚廣孝與宗泐志趣相投,遂成密友。後來姚廣孝通過考試雖被朱元璋下召入京,但沒有得到一官半職。經過宗泐的舉薦,才在天界寺謀得了個職位。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的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在全國挑選高僧隨侍各藩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這時,宗泐又舉薦了姚廣孝。姚廣孝認定燕王朱棣氣度非凡,是成大事之人,遂決定跟隨朱棣來到北平。

姚廣孝到了北平之後,就做了慶壽寺的主持,與朱棣往來密切。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立即對自己的皇叔們進行削藩,以穩固自己的政權。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和岷王朱楩在一年之內相繼被廢。燕王朱棣在諸王勢力最大,成為朱允炆最棘手的政敵。

就在朱棣舉棋不定是否起兵時,姚廣孝力勸朱棣起兵奪位。為此,他還請來了著名的道士袁珙為朱棣看相。

姚廣孝早年在遊嵩山時,曾偶遇袁珙。袁珙為姚廣孝看相,稱其雖為三角眼,形狀如病虎,但卻嗜殺成性,以後必定是劉秉忠式的人物。

劉秉忠何許人也?劉秉忠為元時的一個和尚,後成為元世祖忽必烈的謀士,功勳卓著,深得忽必烈寵信。日後,姚廣孝的發跡之路正如袁珙所言,與劉秉忠如出一轍。


朱棣為了試探袁珙的相術,故意著衛士服裝與衛士們在混雜在一起。朱棣的王者氣度自然不能與衛士們同日而語,袁珙一眼就認出了他。朱棣還想糊弄袁珙,稱自己只是個普通衛士,而袁珙則回答朱棣有天子之象。朱棣大喜,從而堅定了起兵之心,秘密在北平打造兵器,操練兵馬,籌劃起事。

朱棣謀劃起兵的事馬上被人密報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派北平都司張信擒拿朱棣,而張信卻投靠了朱棣。姚廣孝於是建議朱棣立即起兵。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六日,靖難之役爆發。

在整個靖難之役中,姚廣孝雖然沒親臨戰場,衝鋒陷陣,可是他是整個靖難之役的總策劃師。朱棣率部在前方征戰,後方北平就交給了朱高熾和姚廣孝。在姚廣孝的輔佐下,朱高熾只憑劣勢的兵力守住了後方北平。


戰事進行到建文三年時,朱棣想停戰休整。姚廣孝則主張此時休戰,給朱允炆喘息之機,則後戰更是後患無窮。朱棣聽取了姚廣孝的建議,不敢懈怠,一鼓作氣打敗了明將盛庸,拿下房昭西水寨。

靖難之役後期,朱棣與朱允炆互有得失,進入相持階段。這時姚廣孝又建議朱棣不要意在奪取城池,而應避開朱允炆重兵防守的地帶,穿插朱允炆軍事薄弱的地區,出其不意,直取南京。朱棣依計而行,果然在六個月之後,攻破南京,奪取大位。

朱棣稱帝后,對姚廣孝這位大功臣的回報也十分豐厚。姚廣孝被授僧錄司左善世。次年,又為其賜名廣孝。朱棣對他非常尊重,從不直呼其名,而尊稱其為少師。

難能可貴的是,姚廣孝並沒有恃寵而驕。朱棣命他還俗,被其拒絕;朱棣賞賜給他豪宅和美女,他也不接受,一直居住在慶壽寺,上朝穿官朝,退朝著僧衣。他身無長物,在家鄉賑災時,將朱棣賞賜的財物全部分發給了鄉親。


此後,姚廣孝在南京先後輔佐太子朱高熾,教導朱棣的皇長孫朱瞻基,為朱棣培育接班人。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重。朱棣多次親臨慶壽寺探望。臨終之前,姚廣孝為僧人溥洽向朱棣求情。

溥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錄僧。相傳當時溥洽知情朱允炆逃走一事,朱棣以此為由,將溥洽關押了十年之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棣承諾馬上釋放溥洽,姚廣孝這才釋然。

就在此後不久,姚廣孝溘然長逝,終年八十四歲。朱棣為此罷朝兩日,追封姚廣孝為上柱國、榮國公,親筆為其撰寫碑銘。

仁宗朱高熾對姚廣孝也非常尊崇,倆人在靖難之役中共守孤城北平;在朱棣稱帝伐蒙時,姚廣孝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朱高熾對姚廣孝也深懷敬意。朱高熾即位後,又將姚廣孝配享朱棣廟庭。在配享朱元璋、朱棣兩帝廟庭的功臣中,姚廣孝是唯一的一名文臣,可見其地位之尊崇。


姚廣孝終其一生,始終未僧,即使在權勢顯赫之時,也不還俗,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處。他這是直接向朱棣表明對權力並無半點野心。他傾盡家財,不貪戀豪宅美女。正是他的這些優點,令朱棣對他一百個放心,從而使姚廣孝一直聖眷不減,以八十四高齡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