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什么要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他最开始也是为汉室着想吗?

燊旭


最初董卓应该是还想匡扶汉室,毕竟汉献帝更聪明,换成聪明的皇帝当然更不利于董卓专权。


李客论水浒


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为帝,他这么做并不是真正为了汉室着想。驱使他产生生这种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效仿伊霍,树立威望

董卓进京之前,乃是凉州军阀,由于十常侍乱政,受大将军何进之召,进京平乱。由于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董卓追杀十常侍,并迎回了汉少帝刘辩及陈留王刘协。

他之所以要废掉汉少帝刘辩,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主要是为了通过废立帝王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好让自己能在京城站稳脚。作为一个外来军阀,董卓只是奉命勤王,乱事平息后,他没有理由继续留在京城了。所他效仿商朝伊尹、西汉霍光,行废立之事,事成之后以功臣宰辅自居,在京中的威望自然能够树立。


打击政敌,培植势力

汉少帝刘辩是大将军何进的亲外甥,在何进还没有死之前,以何进为首的这股外戚势力在朝廷政局上可谓一手遮天。即使后来何进被十常侍所杀,他背后的这股势力依然存在。

所以通过废立帝王,董卓很巧妙的将这股势力分解了,因为帝王一换,势力背后所效忠的主子就不存在了。这也就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自己也就有机可乘。

不仅如此,废立帝王还可以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这个时候可以拉拢之前旧势力的敌对分子以及“墙头草”分子,让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为自己所用。


少帝木讷,献帝聪慧

第一次见面后,董卓就对陈留王刘协产生了好感。因为同样面对蜂拥而至的大军,少帝刘辩吓得惊慌失措、泪流满面。而比刘辩小五岁的陈留王刘协却镇定自若、毫无惧色。

所以在董卓看来,陈留王刘协更聪慧,更有帝王之气,人总是喜欢美好的东西,所以董卓就这么干了。而且陈留王年幼许多,由他一手栽培,两人联手,平定天下。到时候刘协为皇帝,他则是真正的太上皇。


若木语

大厦将倾,无人可力挽狂澜。在那个一触即乱的年代,很少有真正为汉室着想的人。主弱臣强,无论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终不过成了别人的傀儡,成为汉王朝结束的悲歌。



若木小记


董卓还是想做汉家忠臣的,他心中确实是在为汉廷中央政府着想。关于废立的理由,董卓自己的表述是:“皇帝瘖弱,”所以要效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口齿伶俐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董卓言及:“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可见董卓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选一个有才智的人做皇帝,他心目中王美人之子刘协要比何太后的儿子刘辩聪慧许多,更适合君临天下。

董卓废刘辩立刘协本没有错,只是这个头还轮不到他挑,在诸大臣眼中董卓不过是一边将耳,没有资格行废立之事。当然董卓立刘协也有自己的一点小算盘,他自以为,他姓董和刘协的舅妈董太后是本家,自然亲近,立刘协会亲上加亲。

董卓其时是想通过废立确定自己对朝廷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想做一个复兴汉室的权臣,在政治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才是董卓的初心。

说董卓进京就是想着怎样的祸国殃民,残害忠良也是很不公道的。董卓不维系瘖弱的刘辩,非要换上精明的刘协这恰好说明董卓还是很有些政治抱负的。

董卓进入洛阳后主动争取同朝廷各方面势力的合做,他广辟名士请蔡邕、袁隗出山为他站台,竭尽心力地寻求他们的支持。给党锢之祸的士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朝廷重要官职的分配也很注意照顾各方势力的需求,“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但董卓的示好甚至是巴结并没有得到袁绍等门阀士族的认可。他们百年来养成的优越感使他们从骨子里鄙视董卓这个从西北来的边将,在他们眼里董卓就是一个野人,一个政治上的暴发户。他们拒绝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绝了帝国最后一次复兴的希望。

董卓最终失去了耐心,对着袁本初怒吼道:“坚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吾,吾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也不不示弱:“天下健者,岂惟董公!”绍言罢“引佩刀,横揖,径出。”这便是历史上很牛逼的“横刀揖出。”这是袁绍一生最酷帅的时刻,也是他将国家临门一脚踢乱的时刻。



贺拔岳


一、刘协本是汉灵帝看中的继承人,但是何进掌权时立了少帝

汉灵帝去世后,何皇后和外戚何进拥立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

而汉灵帝生前是倾向皇子刘协的。

“初,何皇后生皇子辩,王贵人生皇子协。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然皇后有宠,且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只是估计何皇后和何进的权力,汉灵帝犹豫不决,死前他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

“硕既受遣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

结果行动失败,何皇后扶持刘辩上位,“硕谋不行,皇子辩乃即位,何太后临朝。”

接下来就是何进为诛杀宦官,引董卓入京,最终何进身死,董卓专权。

为了彻底清除何进的势力,也为了彻底控制朝廷,少帝必须要废掉。

二、为何选择刘协?

除了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之外,刘辩的表现也不如刘协。

“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

可以说董卓对刘辩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而对刘协印象很好,“卓以王为贤”,与他后来想废立也契合。

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刘协被董太后收养,而董卓也姓董,好歹能扯上点同族的关系。

“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更重要的因素是汉灵帝只有两个儿子存活下来,除了刘辩,就是刘协,这是客观条件。

董卓要废刘辩,只能立刘协。

想扶持其他傀儡,那样阻力更大,因为立正宗灵帝之子刘协董卓就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若随便扶持一个,那搞糟糕。

董卓搞废立是为了专权,立刘协并非仅因为他聪明,而是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微史春秋


汉朝的时候有位底层公务员,兢兢业业,但是因为朝廷里边没关系,只能回家种地,羌人头领去洛阳路过他们家,他把家里唯一一头牛杀了,招待他们!后来他因为军功得到重用,把皇帝赐给所有东西分给了手下士兵,并且说虽然奖励是给我的,但是功劳是大家一起舍命完成的,我不能独享!这个人就是董卓,特定的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西汉以自耕农居多,但是到了东汉,大地主,大庄园主半农奴占据了主流,他们掌控推荐之权,占据了国家一半以上的经济产量,又不纳税!并到了后期由于战乱,这些庄园主有了自己的私人组装,基本上就是一个个土皇帝,东汉不管谁当皇帝,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掌握朝政,他们都需要拉拢这些人,所以从和帝以后开始东汉的皇帝就只能是幼儿,或者成年以后活不了多久!他们需要一个弱势皇权,不能制衡他们。董卓作为深受其害一员,他掌权以后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一言不合就开始屠杀朝廷重臣,改换皇帝,他的行为看似残暴不仁,其实是对这些地主阶级的报复!


一树梨华9528


导语:

董卓扶持相对聪明的汉献帝刘协上位,完全是一种权宜之计,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扳倒少帝刘辩及何太后,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始目标;终极目的则是为了自己篡汉上位。只不过由于德不配位,智小谋大而反遭杀身灭族之祸,这一切都是董卓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董卓扶持汉献帝刘协的真实目的

当初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密令,让他火速率兵进京讨伐十常侍。见信后董卓认为这是自己外放多年,而今名正言顺进京诛灭阉竖,谋取大权的好时机,于是他星夜率军向京城洛阳扑来。

谁知走到半道,却传来大将军何进因计划不周反被中常侍张让诱杀的消息。董卓横下心来,决定继续率军进京,以求火中取栗。也是董卓命该如此,此时京城已乱成一团,何进被杀后,其弟何苗被乱军所杀。袁绍又带人进宫诛杀十常侍,京城由此陷入了连环杀。

中常侍张让见势不妙,于是劫持了皇帝刘辨等人逃亡北芒山中。董卓闻迅,当即率军追到北芒山下解救了刘辨。少不更是的刘辩见到凶神恶煞般的董卓,吓的是哇哇大哭,而年方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到还镇定,在董卓的询问下,将他们被劫的经过一五一十的讲给董卓来听,让董卓惊诧不已。

粗猛有谋的董卓,面对朝中大臣皆对其不服,自己又苦于兵少威攝力不够的窘境,心生一计。他将自己的三千兵马乘夜悄悄调到城外,等到白天人多时在调入城中。隔几天便调出调进一次,给城中的大臣和其它驻军造成错觉,好似他的兵马源源不断的来京支援自己,以壮声势。

如此以来,城中原属何进、何苗的部卒因为没有所依,又见董卓兵势浩大,便纷纷依附了董卓。董卓又乘机收买了吕布,让其诱杀了执金吾丁原,并兼并了他的部卒,由此完全掌控了城中所有的兵马。

军权在手,董卓终于露出了本性。当他得知陈留王刘协原本是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认为自己与董太后属于本族,又加刘协更加年幼,日后更好被自己控制。既使将来谋汉不成,自己也有拥戴之功。于是便以皇帝刘辩暗弱为由,强迫大臣们同意废除刘辩,立刘协为帝。

最终在董卓的威逼利诱下,面对血淋淋的杀戮,大臣们大多屈服。见此情形,孤立无援的何太后被迫同意刘辩退位,刘协继位,史称汉献帝。

董卓的如意算盘终于打成,不久他又弑杀了少帝刘辨及何太后,挟持汉献帝,完全把持了朝政。至此,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所有权柄尽落董贼之手。

董卓最初是为汉室着想的谬误。

“汉之有董卓,犹如秦之有赵高”。他只所以扶持刘协上位,完全是为自己的私利着想。虽然刘协有比少帝刘辩聪明的一面,但也是仅此而已。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持朝政,为自己将来弑君篡位做好准备。

但因董卓本人喜怒无常,残暴无比。面对当时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局,他无力,也无能控制全局,其势力只触及到河东及关中之地。有良知的世族大家和士族纷纷逃离京城洛阳,并借机起兵反抗董卓的倒行逆施,如鲍信、袁绍、曹操等,最终形成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局面。

正因为有众多外部的不安因素,使的董卓没能实现弑君夺位的最终目的。否则的话,董卓早就原形毕露,篡汉成功了。

结语:

综上所述,董卓最初扶持汉献帝是为汉室着想之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无妄之谈,是置事实于不顾的一种臆想。

历史终究是历史,董卓从最初到最后,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着想。连袁绍,曹操这样的反董卓义士,在东汉末年的纷乱中,都试图谋权篡位,更何况残暴无礼的董卓哪?豺狼永远都是豺狼,不可能突发善心变成良犬。


方城阙


这个问题,壹零壹肆来回答。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关于董卓为什么要扶持汉献帝刘协上位这个问题?

且听我细细讲来。

董卓率军进入京城不久,就提出要更换皇帝。至于换皇帝的理由,用董卓的话说,是因为少帝刘辩愚昧懦弱,陈留王刘协有圣主的素质。关于董卓的话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进京的时候,洛阳已经大乱。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谋杀,十四岁的少帝刘辩和他九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才回到京城。董卓带兵来迎接圣驾的时候,少帝刘辩哭哭啼啼,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然而,问陈留王刘协,则一清二楚,对答如流。董卓当时就起了换皇帝的心思。

不过,我认为这个原因未必是董卓换皇帝的真实原因。

董卓是打算像以往的权臣那样,把皇帝当成傀儡捏在自己手里的,而自己摄政掌权、继而夺权篡位的。那么既然是把皇帝当傀儡,又何必更换皇帝呢,愚昧懦弱的皇帝岂不是更好控制?所以董卓的真实意图,恐怕还是为了树立个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权。董卓是西北来的军阀,粗野蛮横,嗜血成性,既无人缘,又无威望。尽管董卓进京后一再笼络士大夫,但是士大夫骨子里还是看不起他。这就需要想办法镇住那些士大夫。董卓虽然粗野蛮横却也狡猾。据《三国志·董卓传》记载,董卓初进洛阳的时候,兵马其实只有三千。董卓怕镇不住,就让他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装出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进来,一连四五天,天天如此,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有千军万马。

这样董卓不但镇住了满朝文武,还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京城里面那些士大夫其实并不难对付。于是董卓便决定来个更大的动作,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这个大动作就是换皇帝。

董卓的想法很简单:满朝文武不是都怕皇帝,都听皇帝的吗?如果我董卓连皇帝都能换,还怕你们这些人不听我的吗?废掉了少帝刘辩的同时也就可以废掉何太后,因为陈留王刘协是没有生母的,他的生母王美人被何太后毒死了。因此,立刘协为帝,就没有什么太后可以垂帘听政。这样一来,既铲除了障碍,又树立了威望,这可真是一箭双雕。

然而董卓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个大动作,不但没有确立自己的威望,反而把自己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变成了“人民公敌”,弄得“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诛之”。因为在当时正统的士大夫看来,皇帝是不能随便换的,哪怕换上去的也是刘家人。因为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岂能动摇?

废立之事有极大风险的,关于废立一个事,曹操曾有过论断:“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也就是说,撤换皇帝,是天底下最不吉利也最凶险的事。


壹零壹肆


聪明一点的刘协并不是因为聪明,而是董卓怎么着都会换个皇帝,因为立威,当时的董卓把持朝政,换皇帝说刘协聪明只是借口罢了,三国时期,纵观它国,象东吴后期,曹魏后期,只要有权臣,换皇帝这事,就只是常规操作,没理由也会找出理由的。


衣舞一时


从前期来看,董卓也是忠于汉朝的,因为刘协在根本上应该是属于正统的皇位继承人。他所谓的圣旨有可能是真的,毕竟那个时候何进和十常侍的宫廷斗争表明了,关于皇位的问题有很多疑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