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什麼要扶持相對聰明的漢獻帝劉協上位?他最開始也是為漢室著想嗎?

燊旭


最初董卓應該是還想匡扶漢室,畢竟漢獻帝更聰明,換成聰明的皇帝當然更不利於董卓專權。


李客論水滸


董卓廢漢少帝劉辯,改立漢獻帝劉協為帝,他這麼做並不是真正為了漢室著想。驅使他產生生這種行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效仿伊霍,樹立威望

董卓進京之前,乃是涼州軍閥,由於十常侍亂政,受大將軍何進之召,進京平亂。由於何進被十常侍所殺,董卓追殺十常侍,並迎回了漢少帝劉辯及陳留王劉協。

他之所以要廢掉漢少帝劉辯,而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主要是為了通過廢立帝王來樹立自己的威望,好讓自己能在京城站穩腳。作為一個外來軍閥,董卓只是奉命勤王,亂事平息後,他沒有理由繼續留在京城了。所他效仿商朝伊尹、西漢霍光,行廢立之事,事成之後以功臣宰輔自居,在京中的威望自然能夠樹立。


打擊政敵,培植勢力

漢少帝劉辯是大將軍何進的親外甥,在何進還沒有死之前,以何進為首的這股外戚勢力在朝廷政局上可謂一手遮天。即使後來何進被十常侍所殺,他背後的這股勢力依然存在。

所以通過廢立帝王,董卓很巧妙的將這股勢力分解了,因為帝王一換,勢力背後所效忠的主子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自己也就有機可乘。

不僅如此,廢立帝王還可以培植屬於自己的勢力。這個時候可以拉攏之前舊勢力的敵對分子以及“牆頭草”分子,讓他們加入自己的陣營,為自己所用。


少帝木訥,獻帝聰慧

第一次見面後,董卓就對陳留王劉協產生了好感。因為同樣面對蜂擁而至的大軍,少帝劉辯嚇得驚慌失措、淚流滿面。而比劉辯小五歲的陳留王劉協卻鎮定自若、毫無懼色。

所以在董卓看來,陳留王劉協更聰慧,更有帝王之氣,人總是喜歡美好的東西,所以董卓就這麼幹了。而且陳留王年幼許多,由他一手栽培,兩人聯手,平定天下。到時候劉協為皇帝,他則是真正的太上皇。


若木語

大廈將傾,無人可力挽狂瀾。在那個一觸即亂的年代,很少有真正為漢室著想的人。主弱臣強,無論是漢少帝,還是漢獻帝,終不過成了別人的傀儡,成為漢王朝結束的悲歌。



若木小記


董卓還是想做漢家忠臣的,他心中確實是在為漢廷中央政府著想。關於廢立的理由,董卓自己的表述是:“皇帝瘖弱,”所以要效仿伊尹、霍光故事改立口齒伶俐的陳留王劉協為帝。

董卓言及:“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可見董卓也是為江山社稷著想,選一個有才智的人做皇帝,他心目中王美人之子劉協要比何太后的兒子劉辯聰慧許多,更適合君臨天下。

董卓廢劉辯立劉協本沒有錯,只是這個頭還輪不到他挑,在諸大臣眼中董卓不過是一邊將耳,沒有資格行廢立之事。當然董卓立劉協也有自己的一點小算盤,他自以為,他姓董和劉協的舅媽董太后是本家,自然親近,立劉協會親上加親。

董卓其時是想通過廢立確定自己對朝廷的主導地位,也就是想做一個復興漢室的權臣,在政治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才是董卓的初心。

說董卓進京就是想著怎樣的禍國殃民,殘害忠良也是很不公道的。董卓不維繫瘖弱的劉辯,非要換上精明的劉協這恰好說明董卓還是很有些政治抱負的。

董卓進入洛陽後主動爭取同朝廷各方面勢力的合做,他廣闢名士請蔡邕、袁隗出山為他站臺,竭盡心力地尋求他們的支持。給黨錮之禍的士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朝廷重要官職的分配也很注意照顧各方勢力的需求,“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

但董卓的示好甚至是巴結並沒有得到袁紹等門閥士族的認可。他們百年來養成的優越感使他們從骨子裡鄙視董卓這個從西北來的邊將,在他們眼裡董卓就是一個野人,一個政治上的暴發戶。他們拒絕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絕了帝國最後一次復興的希望。

董卓最終失去了耐心,對著袁本初怒吼道:“堅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吾,吾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

袁紹也不不示弱:“天下健者,豈惟董公!”紹言罷“引佩刀,橫揖,徑出。”這便是歷史上很牛逼的“橫刀揖出。”這是袁紹一生最酷帥的時刻,也是他將國家臨門一腳踢亂的時刻。



賀拔嶽


一、劉協本是漢靈帝看中的繼承人,但是何進掌權時立了少帝

漢靈帝去世後,何皇后和外戚何進擁立皇子劉辯繼位,是為少帝。

而漢靈帝生前是傾向皇子劉協的。

“初,何皇后生皇子辯,王貴人生皇子協。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然皇后有寵,且進又居重權,故久不決。”

只是估計何皇后和何進的權力,漢靈帝猶豫不決,死前他將劉協託付給宦官蹇碩。

“碩既受遣詔,且素輕忌於進兄弟,及帝崩,碩時在內,欲先誅進而立協。”

結果行動失敗,何皇后扶持劉辯上位,“碩謀不行,皇子辯乃即位,何太后臨朝。”

接下來就是何進為誅殺宦官,引董卓入京,最終何進身死,董卓專權。

為了徹底清除何進的勢力,也為了徹底控制朝廷,少帝必須要廢掉。

二、為何選擇劉協?

除了劉辯是何皇后所生之外,劉辯的表現也不如劉協。

“遠見火起,引兵急進,未明到城西,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

可以說董卓對劉辯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而對劉協印象很好,“卓以王為賢”,與他後來想廢立也契合。

劉協的母親王美人是被何皇后害死的,劉協被董太后收養,而董卓也姓董,好歹能扯上點同族的關係。

“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

更重要的因素是漢靈帝只有兩個兒子存活下來,除了劉辯,就是劉協,這是客觀條件。

董卓要廢劉辯,只能立劉協。

想扶持其他傀儡,那樣阻力更大,因為立正宗靈帝之子劉協董卓就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對,若隨便扶持一個,那搞糟糕。

董卓搞廢立是為了專權,立劉協並非僅因為他聰明,而是這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微史春秋


漢朝的時候有位底層公務員,兢兢業業,但是因為朝廷裡邊沒關係,只能回家種地,羌人頭領去洛陽路過他們家,他把家裡唯一一頭牛殺了,招待他們!後來他因為軍功得到重用,把皇帝賜給所有東西分給了手下士兵,並且說雖然獎勵是給我的,但是功勞是大家一起捨命完成的,我不能獨享!這個人就是董卓,特定的歷史人物有自己的特殊情況,西漢以自耕農居多,但是到了東漢,大地主,大莊園主半農奴佔據了主流,他們掌控推薦之權,佔據了國家一半以上的經濟產量,又不納稅!併到了後期由於戰亂,這些莊園主有了自己的私人組裝,基本上就是一個個土皇帝,東漢不管誰當皇帝,是外戚專權,還是宦官掌握朝政,他們都需要拉攏這些人,所以從和帝以後開始東漢的皇帝就只能是幼兒,或者成年以後活不了多久!他們需要一個弱勢皇權,不能制衡他們。董卓作為深受其害一員,他掌權以後的行為就可以理解了,一言不合就開始屠殺朝廷重臣,改換皇帝,他的行為看似殘暴不仁,其實是對這些地主階級的報復!


一樹梨華9528


導語:

董卓扶持相對聰明的漢獻帝劉協上位,完全是一種權宜之計,其最初目的是為了扳倒少帝劉辯及何太后,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初始目標;終極目的則是為了自己篡漢上位。只不過由於德不配位,智小謀大而反遭殺身滅族之禍,這一切都是董卓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董卓扶持漢獻帝劉協的真實目的

當初董卓接到大將軍何進密令,讓他火速率兵進京討伐十常侍。見信後董卓認為這是自己外放多年,而今名正言順進京誅滅閹豎,謀取大權的好時機,於是他星夜率軍向京城洛陽撲來。

誰知走到半道,卻傳來大將軍何進因計劃不周反被中常侍張讓誘殺的消息。董卓橫下心來,決定繼續率軍進京,以求火中取栗。也是董卓命該如此,此時京城已亂成一團,何進被殺後,其弟何苗被亂軍所殺。袁紹又帶人進宮誅殺十常侍,京城由此陷入了連環殺。

中常侍張讓見勢不妙,於是劫持了皇帝劉辨等人逃亡北芒山中。董卓聞迅,當即率軍追到北芒山下解救了劉辨。少不更是的劉辯見到凶神惡煞般的董卓,嚇的是哇哇大哭,而年方九歲的陳留王劉協到還鎮定,在董卓的詢問下,將他們被劫的經過一五一十的講給董卓來聽,讓董卓驚詫不已。

粗猛有謀的董卓,面對朝中大臣皆對其不服,自己又苦於兵少威攝力不夠的窘境,心生一計。他將自己的三千兵馬乘夜悄悄調到城外,等到白天人多時在調入城中。隔幾天便調出調進一次,給城中的大臣和其它駐軍造成錯覺,好似他的兵馬源源不斷的來京支援自己,以壯聲勢。

如此以來,城中原屬何進、何苗的部卒因為沒有所依,又見董卓兵勢浩大,便紛紛依附了董卓。董卓又乘機收買了呂布,讓其誘殺了執金吾丁原,併兼並了他的部卒,由此完全掌控了城中所有的兵馬。

軍權在手,董卓終於露出了本性。當他得知陳留王劉協原本是由董太后撫養長大,認為自己與董太后屬於本族,又加劉協更加年幼,日後更好被自己控制。既使將來謀漢不成,自己也有擁戴之功。於是便以皇帝劉辯闇弱為由,強迫大臣們同意廢除劉辯,立劉協為帝。

最終在董卓的威逼利誘下,面對血淋淋的殺戮,大臣們大多屈服。見此情形,孤立無援的何太后被迫同意劉辯退位,劉協繼位,史稱漢獻帝。

董卓的如意算盤終於打成,不久他又弒殺了少帝劉辨及何太后,挾持漢獻帝,完全把持了朝政。至此,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所有權柄盡落董賊之手。

董卓最初是為漢室著想的謬誤。

“漢之有董卓,猶如秦之有趙高”。他只所以扶持劉協上位,完全是為自己的私利著想。雖然劉協有比少帝劉辯聰明的一面,但也是僅此而已。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把持朝政,為自己將來弒君篡位做好準備。

但因董卓本人喜怒無常,殘暴無比。面對當時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亂局,他無力,也無能控制全局,其勢力只觸及到河東及關中之地。有良知的世族大家和士族紛紛逃離京城洛陽,並藉機起兵反抗董卓的倒行逆施,如鮑信、袁紹、曹操等,最終形成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局面。

正因為有眾多外部的不安因素,使的董卓沒能實現弒君奪位的最終目的。否則的話,董卓早就原形畢露,篡漢成功了。

結語:

綜上所述,董卓最初扶持漢獻帝是為漢室著想之說,是完全站不住腳的無妄之談,是置事實於不顧的一種臆想。

歷史終究是歷史,董卓從最初到最後,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著想。連袁紹,曹操這樣的反董卓義士,在東漢末年的紛亂中,都試圖謀權篡位,更何況殘暴無禮的董卓哪?豺狼永遠都是豺狼,不可能突發善心變成良犬。


方城闕


這個問題,壹零壹肆來回答。

董卓,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關於董卓為什麼要扶持漢獻帝劉協上位這個問題?

且聽我細細講來。

董卓率軍進入京城不久,就提出要更換皇帝。至於換皇帝的理由,用董卓的話說,是因為少帝劉辯愚昧懦弱,陳留王劉協有聖主的素質。關於董卓的話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董卓進京的時候,洛陽已經大亂。大將軍何進被宦官謀殺,十四歲的少帝劉辯和他九歲的弟弟陳留王劉協流落民間,千辛萬苦才回到京城。董卓帶兵來迎接聖駕的時候,少帝劉辯哭哭啼啼,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然而,問陳留王劉協,則一清二楚,對答如流。董卓當時就起了換皇帝的心思。

不過,我認為這個原因未必是董卓換皇帝的真實原因。

董卓是打算像以往的權臣那樣,把皇帝當成傀儡捏在自己手裡的,而自己攝政掌權、繼而奪權篡位的。那麼既然是把皇帝當傀儡,又何必更換皇帝呢,愚昧懦弱的皇帝豈不是更好控制?所以董卓的真實意圖,恐怕還是為了樹立個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權。董卓是西北來的軍閥,粗野蠻橫,嗜血成性,既無人緣,又無威望。儘管董卓進京後一再籠絡士大夫,但是士大夫骨子裡還是看不起他。這就需要想辦法鎮住那些士大夫。董卓雖然粗野蠻橫卻也狡猾。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董卓初進洛陽的時候,兵馬其實只有三千。董卓怕鎮不住,就讓他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裝出城,第二天再大張旗鼓地進來,一連四五天,天天如此,結果人人都以為他有千軍萬馬。

這樣董卓不但鎮住了滿朝文武,還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那就是京城裡面那些士大夫其實並不難對付。於是董卓便決定來個更大的動作,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建立自己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這個大動作就是換皇帝。

董卓的想法很簡單:滿朝文武不是都怕皇帝,都聽皇帝的嗎?如果我董卓連皇帝都能換,還怕你們這些人不聽我的嗎?廢掉了少帝劉辯的同時也就可以廢掉何太后,因為陳留王劉協是沒有生母的,他的生母王美人被何太后毒死了。因此,立劉協為帝,就沒有什麼太后可以垂簾聽政。這樣一來,既剷除了障礙,又樹立了威望,這可真是一箭雙鵰。

然而董卓萬萬沒有想到,他這個大動作,不但沒有確立自己的威望,反而把自己推到了人民的對立面,變成了“人民公敵”,弄得“天下共討之,全國共誅之”。因為在當時正統的士大夫看來,皇帝是不能隨便換的,哪怕換上去的也是劉家人。因為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豈能動搖?

廢立之事有極大風險的,關於廢立一個事,曹操曾有過論斷:“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也就是說,撤換皇帝,是天底下最不吉利也最兇險的事。


壹零壹肆


聰明一點的劉協並不是因為聰明,而是董卓怎麼著都會換個皇帝,因為立威,當時的董卓把持朝政,換皇帝說劉協聰明只是藉口罷了,三國時期,縱觀它國,象東吳後期,曹魏後期,只要有權臣,換皇帝這事,就只是常規操作,沒理由也會找出理由的。


衣舞一時


從前期來看,董卓也是忠於漢朝的,因為劉協在根本上應該是屬於正統的皇位繼承人。他所謂的聖旨有可能是真的,畢竟那個時候何進和十常侍的宮廷鬥爭表明了,關於皇位的問題有很多疑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