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为什么芮小丹的现状在世人看来是病态?而丁元英却自叹不如?

柳九公子


芮小丹的现状应该不算病态,要说有的话,可能一丢丢吧,有以下几点:

一、小丹如果没有预定丁元英的话,小丹也会觉得生活了然无趣,她是一个想追求生活的人,可是有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在身边的人看来自己应该是非常优秀,可是她自己并不满足,所以他去考试,想转行做律师,其实也并不是一定要去当律师,只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比如他在元英家听了天国的女儿之后就立马去买了一套音响,她之前是不停音乐的,就算听也没有觉得音乐会有多大的力量,可是在元英家他感受到了,感受到了那种未知的力量冲击着自己,他本来已经戒烟,看到元英抽自己就也开始抽,他被元英折服了,他觉得这个看似流浪汉的人身上有太多的未知点了,她想去探索,她喜欢比自己强的人,不管是气场还是文化,丁元英都符合,可是初次见面的时候也就觉得一般般,可慢慢的确被未知的引力拉到了丁元英身边。于是小丹的生活不平静了,这刚好也是她想要的。

二、元英和小丹有过一次关于小丹是否应该换工作的探讨,最终是以元英失败,小丹生气而告终。元英曾说“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你,那你就不是你。”而当时芮小丹的回答是:我相信你的思辨,你是站在你所能把握的条件上判断我的前途,但那是你的,不是我的。如果我不是我自己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那是你自己爱你自己,也就没有爱了。

其实这段对话很有点佛性,不好理解,以为你怎么理解都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是错的,我就根据我的见解举个例子,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个就好比佛语里面的“着相”,比如朋友聚餐在一起聊天,有人就会问:“你今天开车了吗”“你开的什么车”,这2个问题就看出人生境界了,不管什么车都是四个轮子,虽然价格有高有低,大家都可以到达目的地,除非你去巴音布鲁克飙车才能证明你开的车是好车。哪些问了“你开什么车”的人,往往是自己开的车一般,就想来个比较,你要是比他的好,他会说你可以啊,这车有点贵,你要是开的车没有他的好,他也许会说这车该换了,多不安全等等敷衍或风凉话。

元英说的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知道你,那你就不是你,也可以理解为看山的境界,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也许你看山就是山,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山在外人看来很平凡,因为你也很平凡,等你发达之后,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和人生阅历,你可能会隐约觉得这可能不是山,有可能是一个项目,等你失去一切或生老病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山还是山而已,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山在你眼里有了意义,在别人眼里也有了意义而已。

三、小丹在丁元英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百般爱护元英,元英觉得自己不配,可又无法拒绝,这就是他的失败之处,他处处以文化属性自律,没有意义的事情不会去做,包括对病危的父亲,他的说法和做法让全家人不耻,可他就认为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是让父亲活受罪,他甘愿当这个不肖子孙,甘愿被道德谴责,这和他在德国的生活有关系,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事情,人们是不会花时间去做的,可在小丹面前,他打破了自己的文化认知。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什么的亘古不变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无论大小。如果说元英是魔,那么小丹就是降魔人者或入魔者,她在元英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活着的意义,她用自己的认知自认为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可元英说的和她理解的可能是两条平行线,所以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我们活着的意义不一样,那我们的结局也注定不一样,小丹的死属于走火入魔,元英的不阻拦属于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生的其所,死得其所! 来去自如,这是元英的道!


大刘小说


对于楼主的这两个问题,我一个一个来回答。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芮小丹的生活现状在普通人看来是病态,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家境殷实,却选择了平凡的奋斗。

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来看,芮小丹可以说以她的家境,钱已经不是问题,更重要是的有德国永久居留权,而她却选择留在国内做一名普通警察。

要知道,丁元英在认识芮小丹之前,曾经为了取得德国居留权,为此奋斗达十年之久。

对于芮小丹的这个选择,这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

二、作为一个不缺钱的女人,却选择一份高危职业——警察,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以芮小丹的本身条件,就应该像好友肖亚文一样,选择一份光鲜的工作,远离这种高危工作。

就连丁元英对芮小丹为啥非得做警察,都表示不理解,而芮小丹却可以为了工作,去卧底,去泡吧,去抽烟,这一系列行为,有时表现的出的形象甚至更像一个女流氓。世人认为这都是扭曲的。

三、有自己的价值观,就连最后的自杀,都让人难以琢磨。

在小说的最后,芮小丹以一己之力,与几个持有武器的罪犯搏斗,以致被炸掉双腿,差点当场牺牲。

要知道,蝼蚁尚且偷生,然而,在本来可以继续活下来的时候,芮小丹却选择了自杀,不但罪犯黄福海惊呆了,这更是让世人难以理解。

对于第二个问题,丁元英为何觉得自己境界不如芮小丹,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一个是修炼得“道”,一个是自然入“道”。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丁元英通过几十年的奋斗拼搏,通过对俗世文化的研究,所作所为都要经过一下内心的评判,都是有选择性的,而芮小丹的一切所做所作所为,却是完全遵从内心,自然地率性而为,不着一点痕迹。

从他与芮小丹的那些对话,就可以看出。芮小丹是自性而为,不昧因果,甚至是已经看透了生老病死。

这并不是丁元英自谦,一定程度上来看,他确实还没达到这个境界。

二、心存大爱,看破生死

对于这一点,我想也是丁元英自叹不如的。

一个女孩子向自己喜欢的男人要礼物,却不是什么包、香水之类的,却是要他为王庙村写一个扶贫神话,这种大爱的胸怀,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以至于在最后时刻,她自杀的时候,都不需要思考,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我相信在那个时刻,丁元英都不一定有自杀的勇气。


洞古鉴今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天道》的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第七回。

看原著,更深入。

芮小丹的病态生活

丁元英一直在参芮小丹,为什么呢?

因为在世人的眼里,芮小丹的生活是不合常理的,是病态的。

如果说芮小丹是从法兰克福回中国探亲,那才是符合逻辑的;而芮小丹偏偏是从中国回法兰克福探亲,这在世人的眼里,就是不符合逻辑的,是一种病态。

一个明明可以生活在德国,拥有德国永久居留权的漂亮女人,居然回到中国当起来工资很低,还时刻面临危险的刑警,这本身确实是不能让人理解的。

所以,就连丁元英这样的聪明人,也需要好好的思考芮小丹选择这样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芮小丹的生活并非病态,而是随性超脱

丁元英想来想去,他发现原来芮小丹此时的生存状态并不是病态,而是随性,是自在。

一个人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且能够去实行,这就是解脱。

芮小丹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

她过的是她主动选择的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逼迫的生活。

她也经受住了世俗干扰,这样的自性自在,真实超脱,确实不是一般境界的人所能做到的。

而且芮小丹做到这些并不是自己悟出来的,而是自性本来,就连自己也没有察觉自己的境界会有如此之高。

这就是所谓的慧根。

芮小丹放弃在德国的生活,就是为了享受主流社会

丁元英自己为了一纸德国的永久居留权,在柏林熬了十年。

为了这张纸,他放弃了自己的天性,他强迫自己去工作,买房子,纳税,就是为了有高收入,高福利,不愁生老病死。

而这张纸带来的好处还远非如此,它还能让你自由出入欧美国家,还能让你在国人面前有身份,有面子,受到国人的特殊礼遇。

但是丁元英后来也明白了,当你得到这张纸的时候,是人家德国人给你这个外国人的,而有些东西人家是永远不会给你的,你也永远不会融入他们的主流社会。

你不用表白,也不用提醒,因为人家绝对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而芮小丹好像不用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她回来做了警察,而警察就是国籍和血统给她的权利,她无需去融入主流社会,因为在这里她本来就在主流社会中。

丁元英因参芮小丹而走出死胡同

想通了这些,丁元英彻底的自叹不如了。

原来芮小丹是天生的,不自觉的看透了这一切。

原来芮小丹看似病态的生活,却是最奢侈的,最不简单的生活。

这种当别人觉得你是傻子的生活,其实并不是傻,而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而已。

丁元英自己悟呀悟,参呀参,修呀修,没完没了,结果越活越不明白,反而进了死胡同里出不来。

而他这次为了参透芮小丹,居然连带着把他自己也带出了死胡同,这不得不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芮小丹其实比丁元英的境界高许多。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读豆豆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第七回。


宇哥带你读原著


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精神境界终极是一致的,这也是丁元英和芮小丹相恋的本质基础。所不同的是丁元英是参悟,芮小丹是顿悟。芮小丹的真性情是随缘就势的,来去自如。如果说丁元英的救世主是芮小丹,那么芮小丹的救世主就是她自己。

芮小丹的每次选择都是回应自己的内心,迎合或超越世俗与否都不在她的判断评估之内。这样在常人看来不正常,而读懂她的只有丁元英。诀别的那个电话、为了丁元英向多年未往来的父亲开口借钱,放弃德国定居选择回国做一名警察,向丁元英提出一个似乎不涉及私利的礼物、不能照顾丁元英的道别,这一切都是那么不正常但又是那么自然。选择的自然,遵从内心。

而丁元英是唯一一个能读懂这一切的人。丁元英活在救赎中,他苦苦参悟追求的状态就是芮小丹自然的状态。生死爱恋职责在芮小丹眼里没有抉择的艰难也无需可以抉择。更不要说世俗层面的东西。世人不解是境界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所以丁元英说“ 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他又說:「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沒有這个自信。他评价芮小丹,当生則生,当死則死,真的是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生是过客,死是归人。

一能空名利,二能容生死,坦然随缘这就是芮小丹。女子了不得啊!


这屋传习所


芮小丹的现状被世人认为是病态,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首先,芮小丹自己年轻漂亮,处在人生中最灿烂的芳华阶段,拥有德国居留身份,酒店股份的收入是当警察的几倍,一幢装修精美的别墅,财力雄厚的父母。

这些令世人终身奋斗目标集于一身却去从事危险万分的刑警职业,实在的不明白。由于道不同,由此认为芮小丹有病,也就是见怪不怪的是了。

可是,芮小丹有才敬业遇事不争,做人低调不张扬,懂得高低与短长,因此,在与韩楚凤,肖亚文,赵国强等朋友或同事等人的交往中,并没有人认为她的现状属于病态,反而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芮小丹由于最初羡慕穿上警服的潇洒,坚持从事危险的刑警工作,虽然家中的双亲和男友均不理解,但也只是局限于沟通一下,并没有强行干预,充分尊重芮小丹个人的选择。丁元英曾就国家安全机器并不缺少一个即将被淘汰女刑警的话讲与芮小丹听,作为小丹的男友和她眼中的高人,明明知道其中的苦心,因为自己那心中存在的天国,也没有认同。

丁元英因为知识博学,观点鲜明受到了芮小丹的仰慕,但是,其对芮小丹的中恳点评,也明白无误地道出了自己的自叹不如:你,活得不是简单,是奢侈。你是想到了就做,该拿的拿该放的放,自性作为不昧因果……我,做不到!

可实际上,如此情形,何止丁元英,又有几个真能做得到呢?

我们,应该感谢作家豆豆。


八佰里秦岭


人在“群体”中,居然还说“靠自己”?不是自以为是的“清高”而欺骗他人,就是“无知无畏”之愚蠢至极。

人在“群”中,必然为“恶”,靠自己的说辞,无非只是要给自己立个“牌坊”…而已。

人,作为个体永远“对”,而进入“群体”,一定“错”,要出人头地,只是“逆”群体而为并“胜”之即可。

人类之事,蝇营狗苟也…争之必“邪”,胜之必“恶”,认可为之,不认“远离”…无它。


马统思语


没看过,不清楚


素尘记1986


做自己。自力更生。“现在”的人可能在外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谁就是不靠自己。小丹这就叫实事求是。丁老喜欢参是不是山,水是不是水,小丹就没有这样的困惑,自在自如,所以丁觉得自己不去小丹。


如是研习社


芮小丹,第一她想要做主流,所以她回国做刑警。第二,她想要站着和男人对话,所以爱上了值得她爱的丁元英。丁元英也是值得她爱的人,所以给她礼物,给她书写神话。

我们和芮小丹一样,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我们的做法和愿望背到而驰的,我们自己可能不自知呢。


依兰中亿


不好意思没有看过。

但就人生百态来说,活出来自己才是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