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晚年没有迁都洛阳对宋朝影响大吗?

娃儿我热饭


没有影响的。终北宋一朝,自从没有经营燕云十六州,北宋就一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中。不管是开封还是洛阳,都是处于中原的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后来北宋退而求其次,经营北方的太原城想作为都城的缓冲,不过仅仅是缓冲而已。北方游牧民族铁蹄随时南下,就算是洛阳,被围困是迟早的事情,靖康之耻难以避免。


外贸金条哥


影响不大,对于当时的局势看,洛阳作为国都还不如开封。

赵匡胤迁都洛阳主要目的是看重洛阳的战略地位,相比于开封洛阳历史古都,北有太行山,王屋山高耸入云,又有黄河天险作为天然屏障,西靠崤山、邙山,南面也有多个山脉作缓冲,可谓是三面环山加上黄河天险。而开封周围都是平原没有屏障,在丢失燕云十六州以后,开封的地理位置作为都城是处于易攻难守之地,所以赵匡胤要迁都洛阳。

赵匡胤没有迁都洛阳对于宋朝在战略上影响是非常大的。正是因为开封没有地理优势,在金军南下时很快就攻入了开封,而且宋朝在军事上的能力本身就不强,直接导致皇帝被俘虏,北宋灭亡。

在军事上开封没有优势,但是开封的位置对于宋朝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运河边上的城市,开封发达的漕运是洛阳所不具备的。发展经济的一大条件就是交通要便利,宋朝繁荣的经济背后是由复杂和庞大的漕运网络撑起的。把开封定为都城,能够通过漕运快速的将江南地区的物资运往开封,这是洛阳不具备的条件,将开封作为都城对于宋朝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没有迁都洛阳的影响一定是有的,如果迁都洛阳对于宋朝的经济是影响很大的,宋朝的经济将不会那么繁荣,可能北宋没有到金军南下由于经济的问题就会崩溃,其次宋朝实行的重文抑武的国策,即便是因为洛阳战略位置上有优势,被金国或者蒙古所灭还是不可避免的。


不羁de汪


其实迁都与不迁都对北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赵匡胤晚年已经觉察到建都开封的弊端,但是最终却没有迁都。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不迁都呢?阻力又在哪呢?

其一:北宋的江山源自于后周的禅让,赵匡胤本是武将出身,江山的得来不仅是身边武将们的支持,朝中文官如果不配合,他的江山怎么能坐得稳呢?所以建国之初,赵匡胤不可能有较大的动作,政策上以平复人心为主,也就沿袭旧制同样建都于开封。赵匡胤晚年时期同样把迁都提上日程,但是遭到了朝臣的广泛反对,其中领头的就属赵光义了。迁都对他来说影响最大,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他肯定不愿损失自己的利益。直到后来赵光义即位,这件事也就搁浅了。

其二:北宋初年天下并没有实现统一,其中北方的北汉占据着现山西境内。东北及现北京地区在辽国统治之下。西北还有定难军势力。东南还有南唐、吴越、南汉等政权。这些势力的存在就构成了对北宋王朝的威胁。大家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开封的位置正好处于北宋版图的中心,距离这些政权也是基本处于中心地带。这种做法我看来不仅方便军队的调动,同时也给首都地区留出足够大的战略缓冲地带。在这个时候,建都开封是明智的选择。


其三:随着天下统一,在战争时期逐步积累的经济基础也逐渐以开封为中心运作,从水路图可以看出,北宋发达的运河网络,汇聚开封。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经济的中心。如果擅自迁都,带来的经济冲击也是巨大的。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赵匡胤未能完成迁都,共有这几点原因。1、平衡过渡政权;2、战时需要;3、经济代价。这其中最大的阻力莫过于政权的平衡过渡了。北宋相对于其他政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流血冲突。在后周为官的众臣同样服务于新王朝,赵匡胤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抗衡这些士族团体。迁都的搁浅也为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这也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隐患。

以史为鉴,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欢迎评论点赞!


燊旭


影响非常大,甚至是致命的,分析如下:

1. 首先我们先说说开封。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战国时曾经一度是魏国的都城。开封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北有悬河,虽然周边水路发达,发展经济确实位置上佳,但作为首都就不合适了。我们知道秦灭魏的最后一战:水灌大梁城。选开封作为首都,大概脑子也被水给灌了。

2. 再说洛阳,洛阳作为汉、唐故都周围百里群山环绕,交通四通八达,有八个关口围绕,进可至华北平原,退可入关中、四川,作为首都非常合适。

3.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一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游牧民族的优势是骑兵,而我们汉族主要是步兵,完全处于一种劣势状态:他能打到我们,打完抢完就远遁塞外,我们追不上,所以总是吃亏。战国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无奈只能修筑万里长城进行防御。可怕的是在宋朝之前的唐末五代十国时燕云十六州已被石敬瑭出卖给异族,也就是说国门洞开,开封毫无屏障可言。兵种上我们本来就处于劣势,又全无防御,一副挨打的模样,我们知道北宋多次被敌军打到城下,最惨的一次就是靖康之伇皇帝都被掳去,北宋也随之灭亡。

4. 如上所述相当于我们攻击力不如人家,防御力又几乎为零。扎好篱笆才好防狼,在开封就等于没有篱笆,在洛阳就等于有高墙。群山足以消减骑兵优势,也才有利于兵法谋略的施展,只要首都不丢,大脑就在,损失可能有,但伤不至死。开封就是绵羊,洛阳就是刺猬。

5. 要说赵匡胤还是比较有战略眼光的,但光有眼光没有魄力也是不行的,所谓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任何时候做事都有困难和阻力。可惜这个有眼光没魄力的人也是北宋唯一的,不久就死了,历史不待贤者,悲剧即刻上演。

东京恰似温柔乡,蚀骨最是安逸强。

清明上河图中醉,纸上富贵终成伤。



字匠甲


如果赵匡胤迁都到洛阳,洛阳北边有函谷关, 挡住西北方向的敌人。东边有虎牢关,可以阻挡南下的辽国铁骑。从防守的难易度分析,远比汴京强,有足够的反冲关隘组织防御。

对内来说,有足够险要的关隘,就可以减少禁军的数量,可以节省下大量的军费。王安石变法时,冗军是当时北宋最大的危害之一,国都附近数十万的军队,每年消耗的物资和费用让朝廷已无力承受。如果去了洛阳至少禁军数量可以大大减少,积累下来了,费用也是可观的。

可以说,洛阳之地,距离最近,且周边易守难攻,为迁都首选。





君无极123


北宋建国时,定都开封,改名东京。不久赵匡胤就感觉到开封周边平阔,没有纵深,无险可守,将来若爆发战事,将会使都城陷入被动。因此,他有了迁都的打算。

就在开宝九年的四月,赵匡胤在巩义祭拜了自己父亲后,说出了这个秘密:“朕意已决,迁都洛阳城。太祖之弟晋王赵光义从容说道:“迁都未便,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实际上,赵光义所说的“德”是他已经收买了开封府的大小官员,成立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赵匡胤执意迁都,那他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一炬,胎死腹中。

可以说洛阳之地,距离最近,且周边易守难攻,为迁都首选。

但是,终归这个决定腹死胎中,多年后,君臣后悔都来不及了。

北宋末期,金兵围城,此刻洛阳的重要性便能显现出来。如果,当初赵光义在北伐失利后,能够迅速迁都洛阳,或许将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因为,西军精锐距离洛阳距离较近,易短时间内增援。其次,西军精锐擅长山地作战,与金兵作战时,发挥总要比在开封平原要强得多。


健康中国1965


我认为赵匡胤晚年没有迁都,影响不大。因为迁都在当时的天下形式来说是大问题。

先说为什么有迁都洛阳的打算:帝都开封四周都是平原,无天险可守,北边就只有黄河算是一道不大的屏障。辽国游牧民族盛行骑兵,宋朝多步兵,以此必然屯集重兵与周围以防辽突破防线,兵临城下。这样会造成巨大的军费开支。这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而洛阳为历史文化名城,为四塞之地,群山环绕,极大减轻防守的压力。另一方面就是赵匡胤出生于洛阳,有衣锦还乡得目的。

不迁都也有不迁都的好处。洛阳固然容易防守,但是唐朝后期和五代之乱,使得洛阳城破损严重,只有后唐在此建都。长年没有建设,河道堵塞,迁都必然会花费大量时间钱财人力物力,劳民伤财。当时天下没有统一,周边割据势力庞大,外部辽国虎视眈眈的。迁都必然伤筋动骨。而开封没有山河之险不利于防守,其他的都是都城模样,水路发达,之前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在定都,十分繁华。

同时朝臣反对者众多,赵光义一句话打消了他迁都年头的: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最后北宋灭亡和定都开封关系不大,他的继任们多次加固开封城的城防,开封城已经是北方最坚固的军事堡垒了,金兵两次都没攻破外城,宋钦宗鬼事神差轻信他人,主动出城迎敌,致使外城丢失,在两道内城未失的情况下投降。在此过程中周边几倍十几倍军队愣是不敢进攻,畏敌如虎。

所以说来,不迁都影响不大的。只不过是耗费一些兵力钱财。关键在于王朝灭亡前固有的疾病罢了。


披坚执锐K


有影响!

迁都洛阳可以扼守中原,牵制北方少数民族力量,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宋以前的朝代,从夏至宋,外族的侵略主要来自于北方,无一朝例外。迁都洛阳,国家中心向西北移,压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将防御战线前移,后方黄河以南发展经济。


明娃子


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改变历史。

历朝历代大多都会选取地势艰险,易守难攻之地建都。洛阳形胜,不仅位于天下之中,而且北依黄河,南靠伏牛山,东面有虎牢关,西面是潼关和函谷关,真可谓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故成为九朝古都。建都洛阳,利于防守,无须过多军队,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少百姓的捐税和徭役,减轻国家负担,利国利民。反观开封,除了北面的黄河,周围一马平川,虽然交通便利,但缺乏山川与要塞的保护,必须集中重兵于其周围,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可惜赵匡胤的远见卓识并没有得到安土重迁的群臣们的支持,有的说洛阳城市破败,经济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适合作伪都城,有的说开封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物资运输容易,如果迁都,就会动摇国本。见赵匡胤丝毫不为所动,就公推皇弟晋王赵光义做说客。赵匡胤对弟弟阐述了迁都的道理,并说明迁都洛阳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将迁都长安,进可攻,退可守。赵光义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卓辉随笔


洛阳经过唐末战乱的摧残已经凋敝,且该段运河已经堵塞,漕运问题无法解决,难以支持作为国都所需要的粮食。

宋以开封为首都主要是宋从后周手上夺得江山,其政权的核心集团均在后周故都开封。另外,唐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自南北朝以来已迁至南方。开封的地理交通运输条件更适合漕运南方的粮食物资。

历史没有假设,宋太祖定都开封是其权衡利弊最终做出的慎重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