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逼死周亚夫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今夕何夕960611


引言:

西汉景帝年间,今天的未央宫里热闹非凡,为什么呢,皇帝今天请客吃饭,大摆宴席,这可是做臣子的莫大光荣。宴席进行的很顺利,可在皇帝的一侧却空着一个座位。酒过三巡,一个身着布衣的男子急冲冲的闯了进来,坐在了那空着的座位上,只见那桌案上摆着这大块肉,男子正想饱餐一顿,却发现没有餐具!气急败坏的男子对旁边的内侍吼道:“快给老子拿餐具来,不然怎么吃!”正巧,这话被皇帝听见了:“周大将军,是朕让人把你的餐具撤下的,你来的太晚了,就这么吃吧!”皇帝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威严。男子一听这话,更加生气了,认为皇帝是有意让自己在大臣面前难堪,不情愿的给皇帝下跪,结果,皇帝刚刚说“起”,男子唰的站了起来,这让皇帝有些下不来台,惺惺的离开了宴席,一边走,一边小声的说道:“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辅佐后继之君啊!”

周亚夫剧照

没多久,这个男子就被皇帝以谋反罪名抓进了监牢,但男子坚持称自己是不知情,被冤枉的,进入监牢后,男子以绝食进行抗议,最终羞愤交加的他死在了监牢之中。

他,就是文景两朝中最有名的大臣之一——周亚夫!那么,周亚夫去世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事呢?

一.细柳军营功震主

汉文帝时期,匈奴兴兵犯境,为了保护首都的安全,汉文帝安排三位将军分别在霸上,棘门和细柳进行驻扎防御。为了激励士兵们的信心,汉文帝亲自前往军营劳军,以示鼓励。结果,棘门和霸上的军营都很顺利,可到了细柳营前汉文帝却碰了钉子。

原来。文帝先头部队去传达命令,细柳营的士兵并不买账,表示没有收到圣旨;后来,皇帝亲自来了,士兵依然不肯开门,直到请示了细柳营的主将周亚夫,得到他的允许才把文帝一行人迎进了军营。

周亚夫之前下过命令,军营里不许骑马奔驰,结果皇帝也只能乖乖的慢慢走,等到了中军主帐,周亚夫一身戎装的去面见汉文帝,还非常傲慢的说:“臣甲胄在身,不能行跪拜礼,请皇帝恕罪!”

“汉文帝劳军细柳营”图

等到回到皇宫,文帝身边的人对周亚夫的行为非常气愤,纷纷要求文帝处置周亚夫。但汉文帝对周亚夫却大加赞赏:“嗟呼,此真将军矣,乡者霸上,棘门如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对周亚夫愈加重用,并且在文帝去世前告诉儿子景帝,关键时刻,可以依赖周亚夫挽回大局!

固然,周亚夫治军严谨,战斗力很强,但是你面对的是皇帝,可依然我行我素。军营里的士兵连皇帝的命令也不听,只听周亚夫一个人的,这让哪个皇帝能放心呢?可以说,周亚夫的悲剧,从这时候开始已经埋下了种子。

二.平定七国惹众怒

很快,父亲汉文帝临终的话语得到了应验,景帝即位后采取晁错的削藩策略,结果步子迈的太大,反而导致了以吴楚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汉景帝诛杀晁错却也不能平息众怒,无奈之下,汉景帝想到了周亚夫,于是,周亚夫就成了这场战役政府军队的总指挥。

不得不说,周亚夫是一个军事奇才,面对如此危局,周亚夫制定了先平北方诸国,而后合围吴楚的战略行动。而此时,南方的吴楚叛军已经打到梁国的首都,梁王派人到首都求援,可周亚夫按兵不动,就是不肯支援梁王。

梁王刘武剧照

周亚夫的策略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却没想过梁王刘武是什么人?他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当朝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

。一旦梁国被破,刘武必定没有好下场,这让窦太后非常担心,几次要求汉景帝派人增援,汉景帝迫于压力派周亚夫增援梁国。可周亚夫来了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把汉景帝挡了回去。

等不来援兵的梁王此时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反而激发整个梁国士兵的战力,叛军被挡在梁国无法前进。几个月后,周亚夫平定北方诸侯国后南下,与梁国合兵一处,七国之乱被平定了!

周亚夫可以说是这次战役最大的功臣,景帝因此把他提拔成了丞相。但这次战役,周亚夫却把朝廷权贵全得罪了。首先是梁王刘武,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周亚夫不来增援,自己差点就没命了,刘武非常怨恨周亚夫;其次是窦太后,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差点被周亚夫坑死了,做母亲的哪有不爱自己的儿子的,因此对周亚夫也非常讨厌;最后是汉景帝,虽然我把军队交给了你,可我才是老板,你不听我的命令,这还得了!

因此,周亚夫虽然升了官,可是与景帝之间的关系却有些疏远了。

三.貌合神离渐疏远

虽然汉景帝不喜欢周亚夫,但毕竟周亚夫立了大功,而且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景帝在朝堂上还是非常需要依赖周亚夫的。可随后发生的几件事让汉景帝与周亚夫的关系更差了。

周亚夫剧照

1.反对废立太子

随着景帝后宫的争斗,太子

刘荣被废除,王美人的儿子刘彻成了新一任的太子。但是,在这件事上,周亚夫站在了反对面上。我的命令你敢违抗?汉景帝有些讨厌周亚夫了。

2.反对立王信为侯

窦太后想把王美人的哥哥王信封侯,但汉景帝不同意,但迫于母亲的压力,为了找一个台阶,他找周亚夫商量这事。结果周亚夫又极力反对,还搬出汉高祖刘邦出来,说高皇帝说了“无功不能封侯,否则天下共击之!”

原本汉景帝是想找个台阶下的,结果周亚夫这一说,把汉高祖都搬出来了,弄得汉景帝在母亲面前非常尴尬,汉景帝对周亚夫更讨厌了!

3.反对封匈奴降将为侯

景帝时期在对外事件上发生了一件很著名的事——五降将投汉!此前汉朝都是一直被动挨打的一方,这回匈奴人来投降我,汉景帝非常开心,想封这五个人为侯。结果周亚夫又跳出来反对,

认为这些人是不忠之臣,皇帝封他们爵位难道希望天下百姓都不忠诚吗

这件事,两个人各有道理。汉景帝希望通过封侯给匈奴那边传递一个信号,我这里待遇好,投奔我有前途;而周亚夫则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价这件事,也没啥问题,可却又一次打了汉景帝的脸了。

汉景帝刘启剧照

最终,汉景帝没有听周亚夫的,周亚夫一看,你不听我的,那好,爷不伺候了!请病假!汉景帝一看,我巴不得你请假呢,我一说事你就反对,一说事你又反对,老和我对着干我留你干嘛?于是趁机把周亚夫丞相的位子给罢免了,让他做农民去了。

四.为后继之君扫平障碍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汉景帝的身子也越来越不行了,是时候该为后继之君考虑一下了。想来想去,汉景帝想到了周亚夫,于是决定再给周亚夫一次机会。

于是,景帝下命令给周亚夫请他吃饭,周亚夫很开心,结果开心过了头,故意来晚了,这让汉景帝很不爽,于是把他餐具撤了下去,等周亚夫来了没有餐具。

汉景帝的意思是告诉他,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没有我,你连桌子上的饭都吃不了,所以你以后低调点。按理说,这时候周亚夫最应该做的是向皇帝请罪服软,可周亚夫却非常愚蠢的向内侍要餐具,再一次打了汉景帝的脸,弄得汉景帝非常生气,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汉武帝刘彻剧照

自此以后,汉景帝认为周亚夫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同时又担心新皇帝制约不了周亚夫。刚好周亚夫的儿子担心他的身体,为周亚夫购买甲盾。可是这东西在当时是违禁品,周亚夫的儿子又克扣工人工资,结构被人告了谋反。周亚夫对此事并不知情,坚决声称自己只是买陪葬品,没想谋反,结果被抓进了廷尉府。此时的周亚夫非常气愤,用绝食来进行抗议,五天之后,吐血身亡!一代名将落下历史帷幕,可惜!!!

结语:

单从周亚夫被判有罪这事来看,汉景帝非常的不厚道,可以说,周亚夫是非常冤枉的。但是周亚夫因为他的脾气行为,得罪了太多当朝权贵,为了替后继之君扫平障碍,汉景帝是不会在乎的,更何况他一个小小的周亚夫呢?


相城历史小学生


周亚夫由于汉文帝时期称他为“真将军”,而被后来的汉景帝重用。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时,汉景帝起用周亚夫代行太尉职责,领军平乱。周亚夫三个月左右平定了“七国之乱”。



周亚夫有功,被任太尉。公元前150年被景帝任丞相。周亚夫是武将出身,政治上基本是个弱智者。

平乱时得罪了梁王刘武;窦太后(汉景帝的母亲)想封侯他不同意;匈奴人来投降,汉景帝想安抚几个头目,封侯给他们。周亚夫说高祖时有约定,无功不能封侯。

汉景帝没有听他的,还是封了几个匈奴人。周亚夫感觉没面子,回家不上班了。公元前147年,汉景帝免了他的丞相。



一次汉景帝请吃饭,唯独他的面前没筷子,周亚夫不满,让下人去拿筷子。景帝说:“这不是没有给你筷子吗”?周亚夫称谢后,不辞而别。汉景帝说:“他如此含恨在心,终究不是我年轻君主的臣子”。

这句话很重要,当时关于废太子立刘彻的事,周亚夫是不大同意。而这次宴请,已是太子的刘彻就在旁。周亚夫表现出来的不满,当然也包括以往对皇权的抵触,或是摆老资格,使汉景帝产生杀意。他是为了给刘彻扫清障碍,使其将来能顺利继位掌权。

至于周亚夫后被诬告谋反,其实是他儿子买了不合规定的陪葬品给他。但是,汉景帝也就不再留情面了,直接交廷尉处理了。周亚夫最终在狱中绝食而死。一代名将,就此含冤而消失了。

要说其中隐藏的秘密,那“兔死狗烹”就能说明一切了。


路遥lgy


要论汉景帝时期作死小能手,周亚夫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从周亚夫的性格就可以看透他的命运。不可否认周亚夫是一个很有能力的臣子。但周亚夫一方面情商太低,另一方面狂妄自大。就这两个缺点就足矣要了周亚夫的性命。虽然说有本事的人有资格狂傲。但起码你狂傲的对象得搞清楚。否则就会惹上杀身之祸。

周亚夫在汉文帝时期继承了其父亲传给哥哥的爵位。出身于武将世家的周亚夫自然也是一名十分出色的武将。汉文帝二十二年时期,匈奴大规模入侵。汉文帝为了预防不测,所以召集了三路大军在长安周围进行防守。而周亚夫就是其中的一路兵马。汉文帝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所以特意抽出时间巡视三路兵马鼓舞士气。汉文帝到其他军营巡视的时候都受到了最高礼仪的接待。但到了周亚夫细柳营后,汉文帝被拦在了军营之外,并且守门的军官还表示“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

”后来周亚夫来迎接汉文帝也不行礼,并且还说“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汉文帝表面上对周亚夫赞赏有加。但实际上汉文帝会不生气吗?

在古代皇帝看来,自己的权利至高无上,周亚夫敢在自己军营把他的将权压在皇权之上。这怎么能让汉文帝不气愤。军营中他的权力高于皇帝的权利呢那是不是意味着周亚夫随时可以拉着士兵造反呢?这都是汉文帝会思考的问题。而从细柳营问题上,也可以看出周亚夫的狂傲自大和他的低情商。毕竟规矩是规矩。但在古代哪个封建社会时期。皇帝就是最大的规矩。他以自己的规矩压皇帝一头。这不是典型的低情商是什么?但汉文帝算是一个仁皇帝,他并没有介意那么多。甚至还把周亚夫推荐给了汉景帝。

周亚夫到了汉景帝时期依旧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七国之乱周亚夫当居首功。汉景帝同样也在战后对周亚夫进行了赏赐。丞相大位就交给了周亚夫来担任。但周亚夫低情商的毛病还是没有改正。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因为太子刘荣无德,所以想要更换太子。但周亚夫却极力反对。周亚夫这一反对就彻底让汉景帝开始厌恶他了。毕竟汉景帝可不是他父亲汉文帝那样的老好人。汉景帝可是眼里揉不得沙子。他的原则就是,和我不是一路人,我就想办法整死你。但毕竟周亚夫也是大功之臣,因为太子的问题,汉景帝虽然疏远了周亚夫,但也没有直接针对他。

不久后周亚夫又为自己的低情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窦太后但还是想让汉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一方面不愿意随便封侯,另一方面又不敢违背母亲的要求。所以就一拖再拖想办法拒绝掉。当时整个朝廷上谁都不敢和窦太后对着干,结果周亚夫却坚决制止汉景帝不要封王信为侯。结果汉景帝顺水推舟答应了,而窦太后可就记恨上周亚夫了。后来匈奴有将军来汉朝归顺。汉景帝想要分封几人为侯,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归化。但周亚夫又跳出来拒绝汉景帝的要求。结果汉景帝彻底怒了,大骂周亚夫迂腐至极。本来你惹皇帝生气就得赶紧道歉了。但周亚夫却死扛着不道歉,甚至以辞职威胁汉景帝。结果汉景帝同意了他的辞职。把他罢官为民了。

过了一段时间,汉景帝消气了。他也感觉如此苛责周亚夫不太好。所以准备在宫中宴请周亚夫,看看他脾气改没改好。结果周亚夫错误的认为汉景帝离不开他,所以不仅宴会迟到了。而且在宴会上大呼小叫的十分无理。汉景帝彻底对周亚夫失望了。从此之后彻底不搭理周亚夫了。后来周亚夫儿子给他买以后需要用的陪葬品的时候,私自购买了五百甲盾。汉朝时期个人购买甲盾形容谋反。所以周亚夫被抓了起来。朝廷在审讯周亚夫的时候,周亚夫还死犟驴脾气和廷尉互掐。结果周亚夫被廷尉好一顿羞辱。最后在牢里的周亚夫受不了羞辱自杀身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史记》中对周亚夫之死的原因是这样记载的:“不食五日,呕血而死。”但考虑到司马迁所处时代和他的身份,司马迁很可能替“尊者讳”了。周亚夫真实的情况,也许是被汉景帝生生饿死的,背后隐藏的是皇权和相权的较量。

周亚夫得到赏识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出身可谓极好。在周亚夫治理细柳营,防备匈奴的时候,汉文帝前去视察。只是到了营门口,汉文帝却进不了营门,“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后来还是周亚夫下达军令,汉文帝才得以进入军营。而且,士兵还阻止汉文帝车骑在营中疾驰,因为不符合营中规定。

换做其他皇帝,这些士兵和周亚夫可能都被治罪了。可汉文帝脾气好,在周亚夫以军礼,而不是君臣之礼见过他之后,汉文帝还夸他:“此真将军矣!”此后,周亚夫得到重用,甚至汉文帝把他当作辅佐汉景帝的重臣来看待。等到周亚夫在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先后担任太尉、丞相等高位,可以说,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周亚夫都做到了最高职位。

暴躁青年汉景帝

汉文帝宽宏大度,能容忍周亚夫的桀骜不驯,汉景帝和其父相比,肚量则小了许多。当汉景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因为下棋和吴国的世子发生争执,汉景帝直接拿起棋盘把吴世子给拍死了,这也是吴王刘濞后来发动叛乱的一个原因。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汉景帝简直就是一个暴躁青年。

周亚夫本人出身好,又有大功劳在身,因此平常的时候经常流露出骄傲的神色,甚至有时候对皇帝也不怎么尊敬。周亚夫的性格如此,并不代表他将对汉景帝不利。但关键是汉景帝并不这么想,周亚夫无形中得罪了汉景帝而不自知,这也注定了周亚夫最终悲剧的结局。

周亚夫违背了汉景帝的意志

如果说周亚夫无形之中流露出的傲慢得罪了汉景帝,那么在周亚夫担任丞相后,他和汉景帝之间的鸿沟便越来越大。当初汉景帝要废除太子刘荣,周亚夫反对;当汉景帝要封皇后的哥哥为侯,周亚夫反对。固然“天子无家事”,周亚夫出发点是为了国家。但历来皇帝的家事和国事就很难分清,周亚夫在这上面又多次违背了汉景帝的意志。

周亚夫为了反对汉景帝的决定,甚至搬出了祖训,这就让汉景帝对他有了想法。君臣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汉景帝最终已经对周亚夫不再容忍,甚至直接说出了:“丞相议不可用。”周亚夫没有理解汉景帝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反而以体弱多病辞掉职务。这个举动是自保的行为,但也可以理解为向皇帝示威。周亚夫善于治军而不善于自保,这是他的症结所在。

汉景帝为汉武帝扫清障碍

周亚夫罢相后,汉景帝曾在宫中摆下宴席,周亚夫也在被邀请之列。但这却是汉景帝摆下的“鸿门宴”,懵懂无知的周亚夫一脚踩了进去,也最终使得汉景帝对他动了杀心。汉景帝专门赐给周亚夫一整块肉,没有切开也没有筷子,借此观察周亚夫的反应。

周亚夫唤人取筷,汉景帝开玩笑地说:“此不足君所乎?”周亚夫最终离开,但脸上的神色十分不忿。他这样的举动落在汉景帝眼中,换来一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周亚夫既不能被汉景帝所用,也不能用来辅佐少主(汉武帝),而且还可能威胁皇权。对于这样的人,暴躁青年汉景帝自然不会心慈手软。

当年,“七国之乱”时,叛军围攻窦太后心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周亚夫好几次拒不出兵帮助刘武。所以周亚夫虽然平定了“七国之乱”,也得罪了梁王刘武和窦太后。等到他后来再得罪汉景帝,周亚夫更是必死不可了。但综合这些事情,也可以看出周亚夫军事才能极为优越,但政治手段却非常欠缺,这是他最终被赐死的原因。

“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尚方甲盾(埋葬时的用具,但超越了礼制)。后来被人告发,周亚夫受到牵连,汉景帝把周亚夫交给廷尉审理。深刻领会了汉景帝精神的廷尉,把“君侯欲反邪”的罪名安到了周亚夫头上。当周亚夫用这些东西是死后用的为自己辩解时,廷尉却说:“君侯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这就很有些“欲加之罪”的意味了。

司马迁说周亚夫绝食而死,算是为“尊者讳”。等到了唐朝,人们就没有这么多顾忌了,有人直接指出汉景帝把周亚夫交给廷尉后,直接不给周亚夫提供食物,最终被活活饿死。而这也是廷尉坚决诬陷周亚夫要“谋反”的原因了,因为背后影影绰绰有汉景帝的影子。


飞熊说历史


周亚夫被逼死的背后隐藏着领导不喜欢不听话的下属!

在领导眼里服从远比对错重要,没有任何一个领导会允许一个不听自己话的下属蹦跶,更何况一个有着平定七国之乱的军功集团代言人。

周亚夫能够被赏识,起源于文帝霸上劳军时见识到了周亚夫的治军严谨。

皇帝劳军前往别的军营都是直接驰入,连招呼都不打,所以说这些将领一定是知道皇帝要来。

那么周亚夫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当皇帝来到周亚夫的细柳军营之时,连门都进不去,还被自己的士兵用利剑、强弓对着,初次见面就给皇帝留下了不听话的印象。

还好是慈惠爱民的汉文帝碰上了执拗古板的周亚夫,要是换成朱元璋,等他回去就是把周亚夫扣上一个谋反的帽子,就算他周亚夫有十层皮都不够扒。

汉文帝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可以说周亚夫能够被汉文帝注意和推荐给汉景帝是源于他的执拗,他被逼死也是源于他的执拗认死理和公然顶撞皇帝。

反对皇帝封匈奴降者为侯

公元前154年,匈奴王徐庐等六人向汉朝投降,汉景帝打算封这些人为侯用来激励那些后降者。

当汉景帝把这个说出这个方案之时,却遭到了身为丞相的周亚夫的激烈反对。

周亚夫说:这些人背叛了原先的君主而投降汉朝,汉朝还把他们封为侯,这极大的伤害了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他们绝大部分终其一生都不能封侯。

并且汉帝如此对待匈奴降臣,那么又该怎么去责备那些不守节操的汉臣?

周亚夫终归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他不仅意识上有问题与领导的沟通方式和态度也有着极大的错误。

我们先从他的意识去分析

周亚夫的那句话咋一看没有任何问题,完全政治正确。但是身为人臣,他没有以一种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封侯此举意味着什么,他单纯把大汉和匈奴看成平等的、没有区别的两股势力。

这种意识形态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只要运用好宣传工具,把大汉和匈奴的战争宣传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碰撞,除了文明碰撞之外还有阶级、文化、生产力的对比。

所以从这个方面出发就能很容易解决他的问题,如大汉与匈奴谁代表了高级文明?谁有着更先进的生产力?谁代表着正义?都是大汉!

所以这些降臣代表着的匈奴中的那些渴望先进生产力,渴望高级文明、渴望正义的人民,他们放弃了落后的生产力、低级的文明走向大汉,就是放弃了为邪恶政权卖命走向正义,放弃黑暗走向光明,这种行为值得鼓励和发扬!

解决了意识形态问题,就来分析当时的汉匈形势。

匈奴

当时的汉匈处于谁也打不了谁的焦灼状态,而此时如果积极招降,不仅有利于打击敌人士气,瓦解匈奴斗志,还有利于增加己方力量,所以这样我们力量越打越多,敌人越打越少。

而杀了他们,那么以后谁还会来投降?横竖都是死,死国可乎?所以看似汉文帝决策失误,其实这里面有着大智慧。

沟通方式及其态度

领导们一般喜欢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而及其重要的事一般不开会。汉景帝直接在朝廷上提出降臣的解决方案就已经表明了,这件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作为下属,只有执行和完善方案的资格而不是公开和领导唱反调。就算领导的方案出了问题也要私下里沟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这种当堂质疑领导行为、怀疑领导智商的行为、挑战领导权威的行为极其愚蠢。

况且周亚夫还是有着巨大军功的武将,皇帝在之前已经明升暗降夺了他的兵权,他仍不知收敛,这为然后被诬陷埋下了伏笔。

当然大臣在这种国家政策上的唱反调,汉景帝还是可以容忍,这只是无关国本的争议。

但是一旦涉及到国本,也就是储君的选立,那么失败后的权臣就已经注定了只有死路一条。

恰好汉景帝想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立刘彻为太子之时。周亚夫与窦婴据理力争,这不仅参与了汉景帝的家事,而且在这一废一立中,他又得罪了汉武帝刘彻,就算汉景帝容得下他,汉武帝也不可能留下这个刺头。

横竖周亚夫都是死,那么早点解决他为汉武帝铺路,就是汉景帝最后时光的任务。

最后的试探:景帝请吃饭

尽管周亚夫如此的执拗,但是他的很多想法汉景帝都很赞同。

不然在太后向皇帝请求封皇后的哥哥为侯的时候,汉景帝要是同意的话,那么就不会说这件事要询问丞相的意见了。

所以对于周亚夫,汉景帝还是觉得这个人是有点一根筋,但是也是一个好的挡剑牌。鉴于此,汉景帝有意留给了周亚夫一个机会。

公元前143年,汉景帝在宫中大摆筵席而叫周亚夫来吃饭,桌子上有一块肉,但是没有筷子,周亚夫随即直接和掌管宴席的官员要筷子。

汉景帝大笑:这都还不满足你?周亚夫随即摘下帽子谢罪,汉景帝叫他起来,于是他起来后就缓缓退下。

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出了:“此鞅鞅,非少主臣也”的汉景帝终于下定了决心要除掉他。

公元前143年,此时离汉景帝驾崩只有一年的时间,他也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想在有生之年再给周亚夫这个刺头一个机会。

不然汉景帝完全可以找个理由弄死他,而不是像这么大费周章请吃饭。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给他最后的一个机会,看他能不能领会到领导意图,要是领会得到,那么他就没有事,要是领会不到那就只有死。

而汉景帝给他肉又不给筷子,暗示周亚夫今天你所有的成就都是我赐给你的,没有我,也就没有你。

就像今天这一大块肉摆在你面前一样,没有我给你筷子,你只能干瞪眼。

所以只要你听话,时时刻刻都有肉吃。但是周亚夫就是一根筋,领会不到,反而直接越过皇帝去向宴席官要筷子。

当我第一次读《史记》之时,我就知道了周亚夫要完。

为什么?宴席官是皇帝内臣,你一个闲赋在家的人,居然指挥皇帝身边的人,这不仅是严重的越权,还是变相的埋怨领导安排不妥。

指手画脚就算了,他还没有经过汉景帝的批准就因自己不爽而私自离席,心里还有没有王法?还有没有皇帝?

面对此时此景,汉景帝终于痛下决心要除掉他,于是说出那句让人脊背发凉的话:“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于是公元前143年,周亚夫被冠以“阴间谋反”的罪,他不服,遂在监狱绝食五天,随后吐血而亡。

一代名将,不得善终,令人惋惜。


楚国八百年


周亚夫,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周勃还是拥立汉文帝的功巨。汉景帝时期,周亚夫自己也是平吴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

然,就是这么一个大功臣,深得汉文帝赏识的大功臣,汉景帝器重的丞相,居然在汉景帝朝,活活饿死在狱中。

细柳营,汉文帝半是欢喜,半是忧

还在汉文帝时期,匈奴进犯汉廷,为抵抗匈奴的进犯,汉文帝分派三位将军把守京城附近的霸上、棘门、细柳。为鼓舞士气,汉景帝亲自到三处军营慰问。

汉文帝到霸上、棘门两处时。大将军守门迎候,将士们各个欢欣鼓舞。汉文帝看到军营里粮草充足,士气高昂。汉文帝很是高兴。

慰问完霸上、棘门汉文帝又率领慰问大伍队,前往周亚夫的细柳营去慰问。

汉文帝到了细柳营,只见将士们各个都是身穿铠甲,箭箭绷在弦上,各个刀出鞘,没有热烈欢迎的场景,也不见周亚夫出门迎接。

汉文帝的先导前来向汉文帝报告说,细柳营不让咱们进营,将士们说:“将军有令,军中只知道将军令。没有听说天子令。”

等汉文帝已经亲自来到了细柳营的门前,把守营门的都尉,还是不肯放汉文帝等人入营。直到汉文帝拿出天子符节,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入营。还不许汉文帝的随从骑马奔走。汉文帝一行人等,只好牵着马,在军营内缓缓地向前徐行。汉文帝算是领教到了,来自周亚夫的下马威。

汉文帝感慨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啊!刚才的霸上、棘门,简直就是儿戏。如果遇到偷袭一定会败,而细柳营谁敢进犯。”一个月后,匈奴退兵。汉文帝立即任命周亚夫为中尉。

然,汉文帝通过这次细柳营的慰问,对周亚夫则是半是欣赏半是忧。欣赏的是周亚夫的军事才能,担忧的是少主难以驾驭这样一位有才能、有军功的大将军。

汉文帝临终前交代汉景帝说:“如果天下有危急,周亚夫可以带兵。可是这个将军难以驾驭,不可太过器重。”

平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再立显赫大功

汉景帝前三年,发生了吴楚七国叛乱,国家危急时刻,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叛。周亚夫果然不负重托,三个月打败吴楚叛兵,声名大震。

周亚夫恃功而骄,汉景帝君心莫测

周亚夫反对废太子刘荣

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后,深得汉景帝的欣赏。公元前152年,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此时这对君臣关系还是很好的,可是,好景不长。

汉景帝前七年,汉景帝欲废太子刘荣。因为周亚夫是丞相,所以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废太子一事。其实汉景帝心里早就拿定要废太子,找周亚夫商量不过是走个过场,给丞相一个面子。然后丞相同意,反过来又给了汉景帝一个理由,这事就好向朝野有个交待了。

然,这个周亚夫性格耿直,加上他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坚决反对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惹得汉景帝非常不愉快。从这件事以后,汉景帝便开始疏远周亚夫。

周亚夫反对窦太后提议为王皇后兄长王信封侯

一次窦太后提议给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封侯,汉景帝不愿意,但又不敢反对窦太后的提议,汉景帝心里想着,这事周亚夫一定会坚决反对,便推说这事要和丞相周亚夫商议。

果然,周亚夫在朝堂之上郑重其事地提出:“当年高祖皇帝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封王,无功不封侯。”

周亚夫的态度如此坚决,朝议封侯的事也就不了了之。然,周亚夫的坚决反对给王信封侯,一次性地得罪了窦太后、王皇后、王皇后的哥哥王信。

还引起了一个人对周亚夫不满,那就是汉景帝。虽然说封侯的事汉景帝要朝议是个故意推脱,但周亚夫的这番表现也让汉景帝,看到了周亚夫自恃功高,难以驾驭的一面。

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封匈奴降将

这年,汉景帝朝发生了一件大喜事。五位匈奴将领投降大汉,这可是大汉朝数十年来,第一件天上人间的大好事。

汉景帝非常高兴,为鼓励匈奴贵族多多投降大汉,汉景帝要为封归降的匈奴王徐卢等五人为侯。这次汉景帝又遭到了周亚夫的坚决反对。

周亚夫说:“这五位降将是背叛他们的主子投降过来的,如果我们封这几降强将为猴,今后我们怎么劝勉自己的臣子守节呢?”

汉景帝这次又没听周亚夫的,坚持为徐卢等人封为列侯。周亚夫不满汉景帝的决定,抱病回家休息。汉景帝也来气了:“好,你周亚夫称病不上朝,那你就干脆不用上朝了。”汉景帝罢免了周亚夫的丞相。

汉景帝起杀心,周亚夫饿死狱中

周亚夫被罢相不久,汉景帝在宫中宴请周亚夫,周亚夫欣喜赴宴。周亚夫来到汉景帝宫,往酒桌上一坐,见自己面前摆了一大块整肉,没有切开,也没有筷子。

周亚夫心中一怒,回头命侍从给他上小刀筷子。汉景帝见周亚夫根本没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顿时恼火不悦地说:“这难道你还不满意吗?”

周亚夫见汉景帝恼了,赶紧脱帽跪地请罪。周亚夫见汉景帝真生气了,便恭恭敬敬地退了下去。汉景帝在目送周亚夫离去的背影时说:“这个心怀不满的家伙,日后决不是侍奉幼主的人。”

本来,汉景帝宴请周亚夫也是想看看,周亚夫回家后是不是有所反省。如果周亚夫能在看到眼前无从下口的肉时,向汉景帝求援,明白自己有今日的荣光,全都是靠皇上赏赐、恩宠而得,向汉景帝说一些赔罪的话,或许汉景帝还会给周亚夫官复原职的。

原本一场很好的君臣关系,到这里就算结束了。汉景帝已暗暗地下决心要为刘彻扫除一切障碍,包括难以驾驭的大功臣,确保刘彻顺利登基。

周亚夫获罪入狱

周亚夫的儿子给周亚夫购置五百套盔甲、盾牌,为将来大将军周亚夫过是后,作陪葬品。结果就因为下人们对周亚夫儿子的不满,向政府举报了周亚夫之子非法购买兵器,企图谋反。

汉法规定禁止私人购置兵器,而周亚夫一次就购置五百套盔甲、盾牌。在汉朝也算惊天大案了。汉景帝接到状告信后,立即将揭发信转给司法部门,并要求司法部门迅速查办。

周亚夫见司法部门派人到他家来询问、核实谋反事件,非常气愤,拒绝质询,不予回答。汉景帝听说周亚夫拒绝质询,勃然大怒,在汉景帝看来,周亚夫简直就是在蔑视自己,气愤地破口大骂道:“我不要核实了。”

一代名将周亚夫不堪受辱,在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周亚夫一生耿直不阿,却有勇无谋。虽然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最终落得受辱绝食而屈死。说来说去。周亚夫还是太仗着自己有功于朝廷,自以为是地坚决反对汉景帝废刘荣,汉景帝怕日后刘彻驾驭不住周亚夫。

汉景帝又怕周亚夫会像他爸爸周勃那样,私杀少主,拥立刘恒。(周勃、陈平曾经就以诛吕为由,斩杀了刘盈的五个儿子,包括少主刘弘。)

汉景帝担心周亚夫家,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汉景帝怎么都要杀了周亚夫才会放心。


吴百兰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汉文帝时期京师长安,受到匈奴攻击的危胁,周亚夫受命驻军细柳保卫长安,因治军严明受到文帝的嘉奖并于提拔。汉景帝时七国叛乱,周亚夫受到重用,统帅汉军平叛七国,立下大功,被封为丞相,成为景帝的宠臣。


这时候的周亚夫是他人生仕途辉煌之极,然而性格耿直,又肯直言是他的人生缺点。不会迂回的周亚夫,得罪了窦太后和景帝的同胞兄弟梁王。在平定七国叛乱时,叛军攻打梁国非常激烈,梁王传信让周亚夫出兵救援,周亚夫有自己的布置,没有出兵,梁王写信给景帝让周亚夫出兵相求,周亚夫还是没有出兵,分析其中的不出兵的历害,并将自己的布置告之景帝,最后大败叛军,证明了周亚夫的决策是正确的。

窦太后要让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景帝没有同意,窦太后一直追问景帝,景帝又不敢拒绝太后,便推辞要和大臣们商量,景帝找周亚夫商量,知道他直言不讳,果然周亚夫以高祖誓约:“非刘姓不能为王,否天下人攻之。”为由而拒绝,窦太后知道后大发雷霆,周亚夫算得罪了窦太后,王皇后和王信了。

周亚夫不尽得罪了太后,王皇后,王信,梁王也因周亚夫不出兵救梁国,也恨周亚夫,梁王借进见天子和太后时,没少说周亚夫的短处和坏话。周亚夫最后只剩下景帝这边的信任,然而,周亚夫让景帝的信任也很快打消,景帝想废太子刘荣和周亚夫商量,其实景帝心里决定废太子了,不过走走过程,哪知周亚夫说什么也不同意废,气的景帝说:“这是我的家事,不用你管。”从此景帝疏远周亚夫。



匈奴有六位将军来归降景帝,为了让匈奴将领更多的归降,景帝把他们封侯,周亚夫又出来阻挠,景帝没有听,气的周亚夫称病不朝,最后辞职在家。后来景帝在后宫里宴请众官员,便让周亚夫参加,又因对景帝无礼得罪景帝。

周亚夫的儿子瞒着年老的他置办陪葬品,用了不该用的皇家御用品,景帝借机想再压一压周亚夫的傲气,便交给廷尉处理,把周亚夫下入大狱,不愿受辱的亚夫绝食而亡。


周亚夫的一生即辉煌又悲惨,耿直刚烈的性格,以谋国不谋己的行为,让人们敬仰。然而确摊上一位心胸狭窄的皇帝,最后落个悲惨结局让人惋惜。汉景帝的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让人们非常气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古代君王稳固皇权,维护皇家威严,永远不变的残酷手段。


趣谈汉史


周亚夫的死对于周亚夫确实是一个悲剧,对于汉景帝也的确是一个污点。一个平定七国之乱的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冤下狱,绝食而死,可悲可叹。那么咱们就来分析分析,汉景帝为何要逼死周亚夫。

谈及帝王,首先就得说政治。性格的问题都是往后说的。

第一个问题汉景帝要在死之前给儿子扫清障碍。大家都知道,汉武帝的太子之位是他老妈王姪和其姑母馆陶公主俩人联手算计来的。在他之前汉景帝立的太子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刘荣。或许立了汉武帝为太子以后汉景帝就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而周亚夫是汉景帝时期的大将,更确切点说貌似算的上唯一的大将(其他人的功劳和能力,和周亚夫比感觉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而那个时候的刘彻年龄还小,以周亚夫当时在军队的影响,汉景帝担心周亚夫会成为刘彻政权的潜在威胁,所以逼死周亚夫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继承人的一种保护。

第二个问题是周亚夫对太子的态度。在对汉景帝继承人的改变上,窦婴当时是太子太傅也就是刘荣的老师,周亚夫也是刘荣的支持者,或许是因为两个人有私下的勾连,也或许是因为周亚夫觉得太子之位涉嫌大统,刘荣无过错,一旦更换可能会国家不稳定,这些都无法确定。但无论什么原因,都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周亚夫是支持刘荣,反对刘彻的。要知道周亚夫是一员武将,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太子和武将之间有啥关系。而且立太子一事,既是国事,也是家事。周亚夫的身份是不应该参与到太子的选择上的。

第三个周亚夫这个人个性有问题。大家可能会说汉景帝逼死周亚夫是因为汉景帝的个性不好,心胸狭隘。可是更关键的问题其实在于周亚夫本人。文景两个皇帝要说到能力不能说多么的出类拔萃,但是都算的上是仁厚的君主。就算汉景帝的个性跟他老爸比差点,但是也绝非残暴的人。从他后来对卫绾的态度上可以看得出来,他不是记仇的那种人。可是周亚夫有些行为表现的却太过于任性了。他仗着自己有功劳,再加上所谓的性子耿介做的事情总在刺激着汉景帝。有一次,汉景帝请周亚夫进宫吃饭,这个饭局只有他们两个人,或许汉景帝有点无聊想逗逗周亚夫,也许是汉景帝对周亚夫要进行测试,就在周亚夫的桌子上只放了有一盆肉,连切都没有切,还不给餐具。周亚夫一看,皱了皱眉,对一旁的下人说,快点去拿餐具来。此时,皇帝就坐在周亚夫的对面,一听到周亚夫的话,连忙开口说道:“怎么?不够吃吗?”周亚夫一听,轻轻地站起身来,脱帽行礼,小步退了出去。而皇帝的眼睛一直目送着他出去,等周亚夫离开后,皇帝才开口说道:“这个人不能辅佐我的儿子。”就这个态度,虽说宴会只有两个人,但那个人是皇帝啊,你给皇帝脸色看,我是不好说这个人的个性到底是怎么养成的。或许是居功自傲,或许就是太过于耿介了,耿介到都没有为臣之道了。就这样的行为,别管哪个皇帝恐怕都不能一笑而过吧。

第四个问题周亚夫这个人的人缘实在是有点不好。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景帝有个宝贝弟弟梁王。按照他老妈窦太后的意思,都希望汉景帝死了以后让梁王当皇帝。可是周亚夫却和这么一个王爷有仇。这个还得说到七国之乱的时候。梁王被围困,周亚夫为了战略考虑,没有及时救援。你可以说这是为了国家大局,但是梁王的想法恐怕是你周亚夫不顾忌我的生死。于是每次都跟自己的老妈说周亚夫的不是,再加上汉武帝的母亲王姪,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这两个人也对周亚夫支持刘荣而不支持刘彻而反感。所以,三个女人加一个梁王就在汉景帝这里开启了一场围绕周亚夫的阴谋。

所以个人觉得,周亚夫的死跟汉景帝的性格关系其实倒也不大。第一政治需要,周亚夫是潜在的政治威胁。第二,群体算计,在众多人一起说周亚夫不是的时候,汉景帝心理也会对周亚夫有看法。第三个,周亚夫自己的个性问题,或许是因为居功自傲,或许是因为太过耿介。没有起码的为臣之道。三个问题结合在一起,促成了周亚夫的悲剧。


随意言之


周亚夫,周渤的儿子,早年带兵纪律较好,被汉文帝看重。文帝去世时,告诉景帝周亚夫可担大任。



后来景帝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撤藩导致七国之乱。因为当时中央政府的军队在防范匈奴,所以面对吴楚叛乱,兵力就显得非常不足。形势十分危急,景帝及时起用周亚夫,让他负责平叛事宜。周亚夫,分析形势,采取一部分兵力,迟滞叛军,他亲率大军绕道叛军后面,断其粮草,使吴楚不战自乱,汉军再乘机掩杀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周亚夫平定叛乱后,被景帝任命为太尉,掌管全国军队,可谓权倾一时。

经历废太子风波中,汉景帝感到皇权受到掣肘,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皇权,削弱大臣权利的行动。对于周亚夫就是被免去太尉,官拜丞相。可是周亚夫是武人,不懂管理国家,很快就被汉景帝免除一切职务赋闲在家。



随着汉景帝身体日渐衰弱,他感到要为太子选一位擎天保驾之臣。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周亚夫,为此他举办了一个宴会,宴请周亚夫。周亚夫先是珊珊来迟,在入座后发现自己桌上没有餐具,就对近侍大呼小叫起来。

不久景帝就找了借口,把周亚夫下狱,周亚夫不甘受辱,绝世而死。可惜了一代名将。


沧海一粟7528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很多古代君王对待功臣的态度。作为西汉第四位杰出皇帝汉景帝,在对待自己在位时期的最大功臣周亚夫时,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卸磨杀驴”的路。在周亚夫被杀的这件事上,诚然汉景帝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被杀的周亚夫,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从备受宠信到被疏远、冷落、戏弄直至被害,其人生轨迹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其实周亚夫悲剧的人生早在他最辉煌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因为细柳营治军一事,周亚夫得到了汉文帝的提拔。到了汉景帝时期,“削藩”一事引得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发动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为了平息这场叛乱,汉景帝无奈之下杀掉了献“削藩”之策的晁错,但仍无法平息叛乱。最终汉景帝决定按照文帝生前遗嘱起用周亚夫讨伐叛军。

周亚夫不负汉景帝所托,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平息了叛乱。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周亚夫先后被封为太尉、丞相,深得景帝的器重,此时的周亚夫可谓是达到了人生顶峰。但也正是在平乱过程中,因没及时救援梁国,他无意间与梁王刘武结下了仇恨。后来梁王刘武每次去京城朝见天子,“常与太后言条侯(周亚夫)之短”。正是与梁王结下的这一个仇恨,为周亚夫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窦太后心中,梁王刘武的分量比起汉景帝刘启还重。周亚夫得罪了梁王,相当于是得罪了窦太后。所以即便是周亚夫有再大的功劳,也早已在窦太后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恰恰在这个时候,周亚夫还因为自己生性耿直的性格得罪了汉景帝跟窦太后。

景帝七年,景帝想要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便找来了周亚夫商议对策。周亚夫认为废长立幼不合祖制,劝诫景帝不要那样做。其实在汉景帝的内心早已经下定决心另立太子,之所以找来周亚夫商议,不过是找一个理由罢了,没想到周亚夫这么不识趣。正是如此惹得景帝怒不可遏,言称自己的家事不容外人插手。

中元三年,窦太后想要让景帝封王信(王皇后兄长)为侯,汉景帝没有同意。在窦太后的步步紧逼下,提出了找周亚夫商量借此应付窦太后。汉景帝之所以要将周亚夫搬出来,是因为周亚夫敢于直言,肯定表示反对,这样就可以将窦太后的怨恨转嫁至周亚夫身上。果然不出所料,周亚夫以汉高祖曾与诸大臣歃血定下的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由反对此事。窦太后听到周亚夫对王信封侯的意见后,立即火冒三丈,认为周亚夫可恶至极,周亚夫由此得罪了窦太后,同时也得罪了王信和王皇后。

在这之后周亚夫又因为反对汉景帝封归顺汉朝的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为侯一事,再一次得罪了汉景帝。这君臣二人日渐疏远,矛盾重重。此时周亚夫才深感自身处境不妙,便称病辞职。虽然君臣二人矛盾重重,但毕竟周亚夫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此时的汉景帝也在考虑是否让周亚夫辅佐幼主,便安排了一场宫廷宴会。

在宴会上,汉景帝故意给了周亚夫一大块肉,并授予下人不要配筷子。周亚夫见状大怒,随即向侍者要餐具。早就注意他一举一动的汉景帝,这时笑着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也知道景帝不高兴了,十分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让他起身,他立即站起来,径直走出了宫门。这样目无君上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汉景帝。随后汉景帝借周亚夫儿子私造盔甲一事,将周亚夫逮捕入狱。对私造盔甲一事毫不知情的周亚夫无法忍受人格屈辱,便绝食而死,史载“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其实纵观周亚夫的一生,特别是他最终的死亡。纠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自身耿直的性格,以及“谋国不谋身”的做事风格,无论是在废太子一事,还是在封侯一事上,周亚夫想到的都是国家的利益,丝毫没有想过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会得罪皇帝、得罪太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景帝狭隘的心胸,同样是为国顶撞自己。汉文帝在细柳营一事上,不仅没有怪罪周亚夫,还提拔了他;汉景帝则是因为废太子一事,大发雷霆、日渐疏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