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是陷入“扇貝效應”的坑,要懂避開

小米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小時候爸媽工作忙,總是由爺爺奶奶幫忙帶。爺爺奶奶對孫女十分疼愛,生活的一切瑣碎的事情都由爺爺奶奶安排好,小米只需要乖乖吃飯睡覺就好了。當小米被帶回家,媽媽發現她連一些最基本的家務活都不知道怎麼下手,媽媽著急地要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可是一開始總是叫不動孩子,於是便想出來獎勵機制。

剛開始,小米每做一次家務,媽媽就獎勵孩子五塊錢 後來見小米積極性仍舊不高,媽媽又加大了獎勵力度,小米也更加容易行動起來。當媽媽認為小米已經能夠養成做家務的習慣了,便不再給孩子獎勵。可卻沒想到,一旦停止了獎勵,孩子瞬間懈怠下來,還說有錢就做沒錢就不做。

看來在以獎勵的方式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問題上,小米媽媽也掉入了"扇貝效應"的坑,導致越是獎勵孩子,孩子變得越不聽話的後果。

獎勵讓孩子更得寸進尺原因何在

很多的父母在培養孩子一個習慣的時候,都會採用獎勵的機制。但卻發現,越是獎勵孩子,孩子最後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變得更加得寸進尺。這與父母獎勵的初衷相差甚大,主要是在於父母的獎勵錯誤,要知道一套錯誤的獎勵機制,是錯誤教育的開端。

為什麼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是陷入“扇貝效應”的坑,要懂避開

我們常說獎勵孩子是促進孩子成長,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習慣的主要方式。但是一旦父母的獎勵變成了孩子積極向上,養成良好習慣的利器,這樣的獎勵就變了味。這不僅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還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傷害。

為什麼越是獎勵孩子,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任性,這主要原因在於父母的獎勵機制不當,陷入到"扇貝效應"的坑中。

越獎勵越不聽話,是因為陷入"扇貝效應"

何為"扇貝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當自己每隔20秒就對小白鼠進行一次強化,而小白鼠在強化之後大腦的反應會變得緩慢,隨後又逐步增加,在下一個20秒到來之前,大腦的發應達到高峰的狀態。

這個研究結果說明小白鼠學會根據強化的時間來進行反應,而這種行為的變化趨勢如同扇貝一樣,因此我們稱之為"扇貝效應"。

為什麼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是陷入“扇貝效應”的坑,要懂避開

那麼,父母的哪些獎勵方式會容易陷入到"扇貝效應"呢?

1、固定的週期

父母在獎勵孩子的時候若是總是按照固定的週期,就容易讓孩子養成做事一定要獎勵的習慣。而在往後的日子一旦停止了對孩子的獎勵,孩子就會變得沒有興趣沒有動力。

2、單一的形式

獎勵孩子也要採用多樣化的方式,對孩子保持一種神秘感,這樣的獎勵更能給孩子帶來驚喜之感。往往單一的獎品容易讓孩子慢慢地失去興趣,失去新鮮感。

如果孩子做一件家務,父母就帶孩子去吃肯德基。當孩子考試考得好成績了,父母也帶孩子去吃肯德基。當孩子努力學習時,父母也帶孩子去吃肯德基。孩子愛吃肯德基必定無疑,但每一次獎勵都是肯德基,孩子也會吃得膩煩,久而久之對這樣的獎勵失去興趣。

為什麼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是陷入“扇貝效應”的坑,要懂避開

3、單方面的考慮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獎勵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自己的喜好和興趣。之前網上有人調侃說:父母送孩子的生日禮物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孩子收到禮物時的表情也是慢慢扭曲。

在父母眼裡,一些很有意義很珍貴的禮物或者獎勵,但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父母理想中的禮物顯然沒有意義。

"扇貝效應"其實就是想告訴我們:總是在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方式給孩子獎勵,一旦獎勵沒有按時落實就會讓孩子喪失熱情。既然獎勵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要素,那麼父母要如何做才能更好避開"扇貝效應",對孩子恰當鼓勵呢?

避開"扇貝效應"的小舉措做起來,激勵孩子準沒錯

1、改變固定獎勵的間隔

父母獎勵孩子的初心是為了孩子能夠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從"小白鼠"的實驗讓我們知道對孩子固定獎勵反而會讓孩子養成一個"

獎勵主義"(即有獎勵才有行動)的壞習慣。

父母在獎勵孩子的時候不要一成不變,學會適當的延長獎勵的間隔,最後慢慢地撤銷獎勵。有人說"21天就能幫助一個人養成一個習慣",雖然沒有確切的科學依據,但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改變固定獎勵的間隔,能夠儘量避免孩子依賴"獎勵"的習慣,最終幫助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改變固定獎勵的間隔,給孩子製造一種"驚喜"之感,能夠讓孩子得到意外的收穫,自然也更懂得珍惜。當孩子有進步時,父母不要給孩子一個固定階段的獎勵,讓孩子無法抓住獎勵的規律,給孩子神秘感。不要把獎勵的形式和週期固定,而是將獎勵變為意外的驚喜,不把"獎勵"當成必然才能不斷帶給孩子新鮮感,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激勵效果。

2、找到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想要讓一個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單單靠著外在的激勵是不夠的,一個人的內在動力才具有力量。內驅力,是一個人在需要的基礎上激發出來的動力,表現為推動有機體的活動,從而滿足自己的需求。擁有內驅力的人,無論有沒有外界得物質獎勵都能夠保持高度的熱情。

假若父母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採用每次閱讀獎勵五塊錢的方式,會讓孩子形成為了錢才閱讀的習慣。而讓孩子自己覺得閱讀能夠讓自己更加快樂,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成就感,才能將閱讀這個習慣保持得更久。所以,比起給孩子物質獎勵來保持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的目標,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才能有力量,才能使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更加長久。

3、社會獎勵輔助習慣,幫孩子建立良好習慣

育兒專家曾把獎勵分為三類:一是社會性鼓勵,包括微笑,擁抱,表揚等。二是物質性鼓勵,包括金錢,玩具,零食等。三是特權和活動,包括玩電腦的時間長度等。

為什麼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是陷入“扇貝效應”的坑,要懂避開

對孩子最好的獎勵當屬"社會性獎勵",當孩子第一次考試有進步時,獎勵孩子去吃喜歡的美食。當孩子第二次考試有進步時,獎勵孩子一個喜歡的玩具。當孩子第三次有進步時,父母可以給孩子溫柔的鼓勵眼神,而不是一直持續不間斷的物質獎勵。物質獎勵如果做得不好,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唯金錢論",凡事都要用錢來衡量,而不懂得考慮對自己成長的利益。

當孩子能夠較長時間保持住一種好習慣的時候,父母要減少對孩子的物質獎勵,更多地給孩子精神方面的鼓勵,幫助孩子養成一個穩定的習慣。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