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情懷與匹夫擔當(序)

歷史材料的三個範疇,第一個是原始材料,通常是文字材料,表現親歷者所表述的事件和人物。接下來是圖像材料——油畫、圖畫、雕塑、陶器、照片、建築、遺蹟、錢幣、地圖等等——他們提供純粹通過書面材料很難獲得的歷史感悟。最後是二手材料,大都是由回顧歷史時代的學者們撰寫的,其中提出來對原始材料的解釋。一般歷史的研究者對每類材料都做眉批,以思考要點作為結束。

所有的歷史材料,在謹慎的歷史學家手裡,可以讓人們興奮地瞥見過去人的希望,夢想,死想和行動。尋找聯繫和比較,認知到信息之外的更大的歷史潮流——也許可以認識你自己和你所在的社會。

從孩提時代開始,我們接受到的情懷教育主要來自紅色正劇,在感慨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深刻緬懷先烈的同時,敢為天下先,奮鬥不止的火種也在心中,萌芽成長著。那是國家就是我們,是我們自己,這是很淳樸的,感動到流淚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課本里逐漸多了像衛青,霍去病掃平匈奴,岳飛抗金,文天祥南面而死這類故事的描述。不知不覺裡,我們這一代就從英雄投射成了英雄,起碼心理上是這樣的,渴望建功立業,同時又大馬金刀。

後來,漸漸從象牙塔(儘管不願承認)走出,慢慢貼近生活。英雄不免氣短,力挽狂瀾宏大胸懷立刻就雞毛蒜皮了。多數時候,生活將理想閹成了太監,在普遍對食的時候,無疾而終。察察而無情,汲汲而無名,奈何清風負卿卿。

在筆者看來,這種的不堪,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穿越百千年,像我們走來的歷代先賢,都基本解決了本身的生活問題,偉岸的形象脫離了生活的濾鏡;經過層層能量消耗,抑或加持,精神的列車在指引我們,可在會車這一瞬,可能開了遠光。在強調階級屬性,社會屬性的同時,涉足生活的經濟屬性提及的太少,現實我們生活中的基本物料: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普通人就很難就其物價對應歷史各個時期的購買力。

活著,這是立言,立德,立身的一門大學問。很多時候我們會用社會分工不同來調侃自己或他人,但“社會分工”這個詞,現在越來越適合從上往下看,高屋建瓴。分工不應再是安之若素,強大自己,趨之若鶩也未嘗不可。內聖而外王,伴隨著生活的加權,我們的視線也一步步地轉向了自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目前國家相對穩定的大環境下,我們有了更多做自己的權利。“興亡——有責”這句話的,應落在如何做好“匹夫”上面了。

匹夫——蚍蜉,中華文字很是玄妙;匹夫可獨當一面,蚍蜉多半是啥都知道,啥也不會了。平穩年代,我們當如何過,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嚮往變革,嚮往平穩不分左右,但往往惦記的是怕失了自己的位置。標榜,迷戀,悲劇往往埋伏在期許和謊言裡。

參考文獻——《西方文明史讀本(第七版)-趙立行 譯》 《最後的皇朝-祝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