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自闭症孩子沟通和交流?

挖好片儿


在问到大家“什么是沟通”的时候,许多人都会立刻联想到“说话”“交换想法”“表达需求”等关键词,而发展心理学中对于沟通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有人“说话”,有人“倾听”,有互动,有反馈。

(孩子看到了薯片)

孩子:“薯片……”

妈妈:“你要薯片,给你。”(给了孩子一些)

孩子:“我还要。”

妈妈:“给,拿去吧!”(又给了孩子一些)

孩子:“还有吗?”

妈妈:“妈妈没有了……好吧,晚上散步咱们可以去超市买。”

孩子:“去买,哈哈!”

(晚上,妈妈带孩子去超市买了薯片)

从上面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里,大家可以发现,这一段沟通都是由于“孩子看到了薯片”从而想吃薯片开始的,“吃薯片”就是孩子的动机。在沟通的过程中,动机引领着沟通的走向,是奠定人与人发起沟通和延续沟通的基础。

兴趣狭窄不等于缺乏动机

兴趣狭窄是许多自闭症儿童的一个共同特征,但并不能就此断言他们缺乏动机,经常能从家长口中听到这样的描述:

● 想吃薯片,得不到就哭闹

● 要了还要,要了还要,不知道停

● 经常拉我的手够玩具

● 接受不了水撒身上

● 非常挑食,很多东西都不吃

● 只要汽车,什么汽车都会指

● 喜欢把东西都排整齐

其实以上的种种情况中都体现了孩子的需求,也就是多种多样的动机,都可以是练习沟通的机会。跟普通孩子相比,谱系孩子对于某些事物的需求的频率更高,动机也就更容易就此建立,重点在于大家能否及时地发现以及抓住这些动机带来的沟通机会。

发现和建立动机

发现孩子的沟通动机是语言沟通干预得以实现的前期准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回忆:想一想孩子要过哪些东西,想一想孩子对哪些事物目不转睛,想一想孩子又在哪些地方驻足不肯离去。

2、观察:想不起来我们就好好观察,让在孩子环境中放松自由地走动,可以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避免带有指向性的要求和干扰。

3、实践尝试:多尝试新鲜事物说不定会带来更多的惊喜,避免因为孩子兴趣狭窄而只是投其所好,和孩子一起不断地尝试新鲜的玩具、日常用品、人、活动、环境,即使孩子拒绝,这本身也包含了孩子的动机。实践尝试也是在帮助孩子扩展偏好物,一方面可以多尝试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孩子已有的偏好物的特征(颜色、触感、特殊图案或形象)作为线索来进行尝试和扩展。

在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动机之后,可以记录下来,之后有计划地进行情景再现,这时候孩子的动机也就会再次被建立起来,抓住机会直接引导孩子进行沟通表达。


擅于利用刻板行为

刻板行为是许多自闭症儿童带有的一个特征,而孩子们刻板的地方又不尽相同,例如关门、走固定的路线、没人坐的椅子必须叠起来放、拿出来的东西必须收回去等等,有许多刻板行为是家长苦恼的和不能接受的,在家长看来是没有意义的,有时还会带来许多麻烦。其实刻板行为也可以是沟通的契机,孩子想这样做,这是孩子的动机,就可以用来教导沟通。

而我们将“沟通”和“刻板行为”放在一起,有时又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情景1中,如果有人晚进教室又打开门,对于关门“情有独钟”的孩子还是会一溜烟跑去把门关上,老师/家长很多时候都会禁止孩子这样做。

情景2中,孩子向老师/家长提出要去关门,无可厚非吧,而这个行为“刻板”的意味就淡了很多,更像提了一次普通的需求。

情景3中,孩子要求去关门,老师/家长要求孩子阅读时间结束再去关门,对于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就会减少。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刻板行为,很多时候老师/家长烦恼的并不是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刻板行为的突发和不可控。利用刻板行为产生的动机来教导孩子沟通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某些刻板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又让孩子有了成功的沟通体验,一举两得。


建立动机的又一“偏方”:习惯性的行为

相较于刻板行为,习惯性的行为通常是我们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也可以说是由不同的行为组成又存在某种联系的行为链条,例如:

行为链条1:脱衣服→脱裤子→洗澡

行为链条2:收拾书包→背书包→排队→回家

在行为链条中,后续的行为受某种影响被阻挠而无法进行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根据行为的惯性要进行下一个行为。例如行为链条1建立好之后,在卫生间帮助孩子脱好了衣服裤子,家长由于要找洗浴用品而没有立刻帮助孩子洗澡,孩子这时就有可能自己去够淋浴喷头或者拉着家长的手要求去洗澡(前提是经过多次重复操作,行为链条已经建立好)。这时候动机就产生了,又一次练习沟通的机会摆在了眼前!利用习惯性的行为来进行沟通练习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过于故意地去打断行为链条,因为当孩子发现每次都是你在故意给原本顺利进行的行为链条制造麻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或者不信任感。

对于有言语的孩子来说,抓住孩子的动机,可以和孩子聊得更多;

对于没有言语或者言语严重受限的孩子来说,抓住孩子的动机,也能体验到沟通的乐趣;

不管对于谁来说,沟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抓住孩子难能可贵的动机,一起来练习沟通吧!


儿科医生鲍秀兰


虽然很多孩子都被诊断为自闭症,但是每个孩子又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有各自的喜好,各自的特点,各自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自闭症喜欢画图,跟人之间的互动比较少,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1、先模仿他,他做什么你也做一样的

对于这种跟人之间零互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自闭症孩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的和他建立起互动模式。如果强行的抢走他的画,让他看着你,那么下一秒他的情绪就会爆发,这时你也会崩溃。对于这样的孩子的训练,不能操之过急。我们可以先看孩子喜欢玩什么,我们就去模仿他。慢慢地他们会觉得我们很奇怪,怎么在跟他做一样的事情,这时他就会主动地注意到我们,接下来就会来模仿我们的行为了。在这里这个孩子很喜欢画画,那么很好啊,你也拿一支笔和他一起画,他画什么你也画什么。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变化的。

2、培养共同注意力

进行了上步骤的操作之后,孩子会慢慢的注意到我们的动作,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些策略,多培养跟孩子的共同注意力。所谓的共同注意就是指我们和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同一件事情的。比如同样是画画,前面两人其实是平行的,因为虽然你们同时在画画,但还是孩子画孩子的,你画你的,你们之间没有交叉。而这一步的操作就不同了,他要求两人的活动是交叉的。即当孩子在画一副画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画同一幅画,可以帮他添上一部分或者帮他涂色,再或者帮他选涂色笔。例如他画一个人,你可以帮他添上头发和手,或者帮他涂色。如果孩子能够接受你在他的画上增添,那么说明你就成功了。因为很多自闭症孩子很难接受别人碰自己的东西,如果你碰了他有可能会大发脾气。

3、可以玩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

如果上面的一步孩子也能接受了,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一步骤的操作。我们可以跟孩子玩简单感官游戏,例如包饺子的游戏“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捏他的胳膊),炒萝卜炒萝卜切切切(手掌做切菜状切他的胳膊),搓汤圆搓汤圆搓搓搓(两只手对搓),甩面条甩面条甩甩甩”。类似的感官游戏,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都会比较感兴趣的。也可以在生活中给孩子设置障碍,跟孩子互动。例如孩子想要去厨房,你故意拦住他的路,要求他要看你或者说“让一下”才让开。以上只是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但是我希望家长能够把思路打开,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设计出更多更好玩的游戏。

如果孩子可以接受以上的内容,那么也算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就可以按照学习的进度,继续往下学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