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20世紀的終結,使21世紀的到來成為一個偉大的開始,而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開始,是不能缺少屬於這一時期的“精神印跡”和“歲月影像”的,近30年來,在“歷史轉型”與“語言嬗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畫家及其作品在“自然年代”與“藝術年代”之間書寫了濃重的一筆,它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性,以及在整體格局中的位置和意義,都必然是這個時代不可替代的標誌。

  花鳥畫家陳永鏘,便是在這個時期,與新的歷史起點同步而行的藝術創造者,正是在這個起點上他開始了自我藝術的邏輯行程。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方興未艾   

在總體上,陳永鏘的花鳥畫藝術呈現為“筆墨當隨時代”的特點,以及日益向藝術規律復歸的趨勢,它的筆墨、色彩、原創的文本銜接著中國藝術精神傳統,世界藝術潮流與當代中國文化語境,這構成了他藝術的獨特之處和不同尋常的面貌;這種全新的藝術文本及其漾溢的清新氣息,完全體現了畫家開闊的視野和認知的高度。無疑,陳永鏘是“從傳統向非傳統”、“從學習傳統到步出傳統”中脫穎而出的當代中國畫家,併成為當代中國畫壇舉足輕重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求索、思考、實踐,為歷史增添了新的因素,也為“筆墨當隨時代”的花鳥畫創新提供了借鑑和啟迪。

  在當代中國花鳥畫家中,陳永鏘佔據著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深宵都市的陽光


  豐饒、溫熱與美麗的嶺南沃土,不但孕育了陳永鏘的生命,也給了他最初的藝術啟蒙和藝術生命的滋養,嶺南的山水、土地給了他愛自然、愛生命、愛美的天性,在他的生命基因中,置入了特有的充實、飽滿、熾熱的藝術因子;自20世紀60年代拜師嶺南畫派名家梁佔峰先生始,便開始了漸行漸遠的藝術之旅,而嶺南畫派豐富的經驗與藝術遺產,都成為他寶貴的資源,從這裡,開始了他藝術的起步。

  上世紀70年代,陳永鏘幸運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師從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林豐俗、陳金章、梁世雄等嶺南畫派傳人,使他得以系統而深入地學習,研究中國花鳥畫的歷史與傳統、嶺南畫派諸家的風格與技法。從五代黃荃、徐熙,宋代趙佶、元代趙孟頫、明代林良、呂紀、徐渭、清代趙之謙、任伯年、虛谷、蒲華、吳昌碩等人的作品中,他汲取了形神兼備、重神似與重氣韻的手法,他的藝術取向日趨筆力雄健、用墨飽滿、設色濃豔、疏密交錯、氣勢磅礴、雄渾大器;漸顯現出構圖大膽、敢於造險、善於用筆,也善於用墨、用色的特點,特別是其色、墨結合有獨到之處,形成了一種既熱烈又沉著的藝術效果。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步步高   

在藝術上,陳永鏘的花鳥畫是把寫生的鮮活生動與傳統的筆墨意趣韻致互為融合的,使文人畫的率性、精微與自然生機、靈動互融互滲的,繼而形成“真、新、大、厚”的美感特徵。

  清人鄒一桂有言:“今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見一花一萼,諦視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則韻致丰采,自然生動,而造物在我矣”。陳永鏘的花鳥畫藝術,是可以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來概括的,他的藝術激情和藝術衝動都源於他對自然的感受和體驗,在以自然為師中,他領悟了萬物形態的豐富與多樣,“天啟”式的感悟使他在自然萬象中發現了生命密碼、情感之謎、內在秩序與形式規律,譬如在《向日葵》、《蹁躚仙客來》、《水仙》、《邀懷秋海棠》、《爭豔》、《碧野彤雲》、《家園》等多種花卉的絢爛姿態中,以及以木棉為題的系列作品中,都可以見出他對物象觀察的細微、感受的敏銳、體驗的深入,和心靈共鳴的情感、意緒的震顫與悸動,這一切都在他作品圖式和筆墨韻致中有所透露;除了注意形象的特徵與差別外,還善於捕捉其風骨氣質,在他所作的大量寫生中,流露的正是文本之外的生機與靈性;而以此入畫,自然“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使之“妙於生意”,“略其形取其意”,經過刪減、剪裁、取捨的素材,更為簡潔、洗練、精準而率性,遂成為畫家情思的象徵與移情載體,藉自然之形與人的精神同構,達到物我合一,營造了兩忘於此的境地,使人得以在“遷想妙得”的語境中獲得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空間拓展。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白菜


  陳永鏘在藝術取向上,極重文化意蘊的表現,極重精神理想的傳達,更重視生機活力的展示;“氣厚則蒼、神和乃潤”,他的花鳥作品,取意於“小寫意”風格與韻致,故在筆墨的工寫兼具中力避了狂野、恣肆、在遊刃有餘之中,營造了清新、雋永、明麗與鮮活的境界與氛圍;在並不張揚的筆法中,見出其雙鉤用筆的功力,他畫不同種類花卉、枝、葉,既筆法謹嚴見出法度,又變化多端,有藏有露,精工卻又率性,意象簡練又富有神韻,設色豔麗而又沉穩,在墨色互補之中,一派生機。象《水仙》、《向日葵》,筆法超脫穩健,在中鋒用筆的勾勒中,生動活潑,意象選擇在“不似之似”之間使之更具生機、活力、意趣與形式意味,花朵豔而不俗,與墨色適成鮮明對比,強化了視覺效果,葉片則由淡而濃的多次積墨與衝、破互動,顯得肥碩與厚重,整幅作品見出了虛與實的巧妙處理,畫面空靈明快,充實而富有生命力。

  以自然為師,以傳統為出發點,以自我感覺為根本,成就了陳永鏘花鳥畫的推陳出新與融會貫通的複合性特質,使其花鳥畫在枝繁葉茂,色厚墨重中呈現出鬱勃生機;無疑,這種源於對自然感受與體驗的結果,經過創造與昇華的花鳥畫樣式,可謂“筆無常法,別出新機,君藝稱極也”(虛谷語),這樣的作品,構思新穎奇絕,形象概括,突破了傳統花鳥畫的規範制約,以生命的形式、充實的內容,給人以健康、清麗、新穎、悅目而又生氣勃勃,意蘊悠然的藝術感染力;無疑,這是一種突破和超越,並把花鳥畫的風格、樣式、內涵大大推進了一步。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我和我的畫   

作品表明,陳永鏘是一位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善於思考、發現、創造的畫家,在八面來風中,他吸收、汲取多方面的文化營養與藝術經驗,在厚積薄發中,寄情筆墨與意象,其作品一翻古意幽情,而盡顯朴茂渾厚與清麗雋永的現代氣息。

  在精到而不張揚的筆墨中,墨色飽滿酣暢與形式新穎富贍,使這一鬱勃縱橫氣象中,無不書寫著畫家的生命情調與精神品格。可見,陳永鏘在數十年的藝術歷練中,始終把“精神躍於紙上者為上乘”作為自律準則要求自己,因此,其藝術在重氣局、重取勢、重神韻中蓬勃著旺盛的生命意識,漾溢著感性生動的審美張力。

  嶺南木棉,是陳永鏘花鳥畫的又一重要主題。他冠之以“嶺南風骨”的總主題,體現了他對精神象徵性的強調和關注。陳永鏘曾不無深情地說:感謝上蒼讓我能作為南方之子與木棉一起生息在南國。不同於前人和他人的是,他的作品在形神兼備的筆法落墨著色之中,多了些渾茫之氣,在巨大的畫幅中,木棉以排山倒海、氣勢憾人的宏大構思,讓人領略了“大寫的自然”的震憾和“信筆直寫”的氣度。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牡丹   

陳永鏘以奔放的筆法墨韻設色,營造了嶺南木棉的壯偉意象,在他嫻熟的小寫意手法中,不僅融入了大寫意的縱情揮灑、酣暢淋漓,而且在流暢與園潤的“形神”之間營造出氣韻勝境。從早期的《歲月》到近期的《雄姿英發》、《崛起南天》、《南粵雄風》、《雄鎮南疆》、《雄姿英發一柱南天》、《嶺海風流》等,愈益見出其“縱橫氣象”,在不脫離“形”意的抒寫中,其主觀營造成份與精神象徵意味,使作品更具精神意義和生命情調,僅此而言,他的藝術已超邁前賢、獨樹一幟,並顯現出獨屬於自我的重要藝術特徵。

  在畫家的木棉系列作品中,“墨痕濃處是深紅”的渾穆沉厚之氣,把蒼潤筆墨推向極致,使木棉雖有形,卻意在氣勢神韻,在墨與色的鋪展,渲染與演繹中,產生了如山水畫般地“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張力,產生了遠觀氣憾天地,近觀驚心動魄的效果;在《丹蕾十萬吐高枝》、《木棉六屏》、《雄風》、《嶺南風骨》、《雄鎮南疆》、《雄姿英發一柱南天》、《嶺海風流》等作品中,木棉意象或被局部剪裁和無限放大,產生山呼海嘯的深邃無邊之感;或是進行線條穿插組合與空間分割,造成鋪天蓋地的宏闊感,用以使木棉意象脫離形而下物性,在“不真實的把握”中,昇華為一種陽剛精神與英雄氣概的象徵表現性符號,他們高揚浩氣、橫貫古今。無疑,在“以技入境”中,畫家完成了向藝術本質與藝術規律的復歸,完成了從物象向心象的轉換,完成了生命情調的營造,作品因之臻於化境。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實也


  嶺南畫風,向以清麗秀潤、唯美輕盈名世,同為嶺南畫家,陳永鏘對此是有所突破的,他在“形神兼備”中,同時吸納南北畫風優長,廣採博收,在篩選和積累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樣式;即,整體氣韻美與奇崛書寫美,細讀作品,不難看到,其用筆頗有二王、米黃書法風神,在以書入畫的變化貫通中,點線頓挫轉折,表現出節奏、韻律與力度的雋永、意味和美感,而且,在相對節制與平穩之中,注入了內在骨力與韻致,筆型則顯出沉穩而流暢、園勁而舒展的特點,而整體上“氣”的連綿,使畫面雖靜猶動,觀其畫如觀其壯氣,在其意象中因而神采飛動,形隨意出,此乃“意造”為之的必然結果。

  以“紅“為主的用色特點,是陳永鏘書寫“嶺南風骨”——木棉的重要元素,在上述作品中,木棉紅花並不僅只是顏色和材質的物性元素,而是作為精神象徵元素出現的;它們熱烈、激情,又不乏穩重與端莊,在與墨色相合中,墨色互補、互滲,使之另拓新境;陳永鏘用墨重到極致,厚到極致,也能淡出典雅、透出氤氳,使之轉換為墨中色彩的玄奧與畫外之境的感覺來,讓人產生豐富聯想。在大紅、朱膘、洋紅、胭脂等色的運用中,他以重色、濃色為主,淡色為輔,極盡淋漓之致,且酣暢曠達,渾厚深沉,落筆如金石墜地,胸中鬱勃,筆底造化,都在瞬間凝於畫面,筆飽墨酣的獨特方式,是陳永鏘花鳥畫率性直抒的突出特徵,打破了小寫意花鳥畫的格局,賦予作品以現代感,使小寫意的繪畫樣式在外延上得到拓展,在內涵上更為深沉雋永。陳永鏘筆下的木棉因此昇華為“嶺南風骨”的象徵,且由於筆墨渾厚、格局宏大、氣勢憾人,蓬勃生機,它們煥發著生命與精神深層的品格與氣息。“我奢望我筆下的木棉具有英雄的,或者說是優秀生命的品格——氣宇軒昂而大度,堂正飽滿沉雄而不失灑脫……”。陳永鏘如是說,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隨歌入夢鄉


  陳永鏘的花鳥作品,持之以恆的是對審美理想的敬畏與惜重,而因此帶來的想像、虛構、誇張與變形,都出於他對藝術本質的嚮往與追求;因此,他選擇的創作主題——木棉與其他花卉,都面臨著再次開闢審美空間的挑戰,而所謂的主題與意象,不過是他給自己確立的“憑欄臨風”、“登高望遠”的平臺,但是他嚮往與追求的理想目標,不過都是心靈的真實感受和體悟而己。

  在嶺南風骨之木棉系列作品中,我們看到宏大氣勢,恢弘場景總是與搖曳生姿、風情綽約的細節美感相伴:枝幹與花朵、粗干與細枝、花色的構成關係,乾溼濃淡、疏密大小、虛寫與實寫的處理,以及空間佈局的奇險與平面關係等,都是體現出如此鮮明的特徵,使之呈現出多樣性與豐富的變化,因而作品不空乏、不概念,自然而又生動,整體而又完美。由此,不難看出,在歲月的流動中,在時代的鉅變中,畫家始終不渝的守望著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在執著中求變化,在變化中尋找永恆,就是說,陳永鏘在“沉澱與積累”中形成自己的藝術。因為,一個畫家在風華正茂時可以有多種選擇可能性,當他在精神層面與生命情調中面對這一切時,才發現積澱和沉著才是人生與藝術的基調。

陳永鏘:嶺南風骨•精神象徵的感性抒寫

陳永鏘 雅室無花亦自馨

在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中,陳永鏘憑藉著自己對藝術的一腔熱誠,從感知到獲得、從經歷到迴歸、從求索到認定、從具象到意象、從意圖到信念……等等,他給我們提供的是一份心路歷程的自白,這一切,同他的藝術一樣意蘊悠遠,包孕著不可限量的內在邏輯和張力,驅使他一往無前的走下去……。

藝術,是陳永鏘的永遠的精神家園。無論外部世界怎樣變化,他毅然地固守著他的家園;而筆墨世界、意象精神,無不是他生存與創造的空間,他堅信,藝術原野永遠是他的精神歸途,並可漸行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