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三)

(2)桂枝汤之注释


1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伤寒有桂枝汤证的时候,用大泻下剂或者以麻黄汤发汗,这是误治。经过这种误治之后呢,患者出现心下痞、头痛、发热、身疼痛、恶寒者。虽然有心下痞硬的症状,但是表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先去攻痞,想着怎么去解决心下痞的问题,而是要先去解表,解决表证,再来解决心下痞的症状。那仲景先师也给了我们解决的方法,发汗还是用桂枝汤,对于心下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13条条文呢,论述的是桂枝汤证患者误治后导致四逆汤证合并桂枝汤证,解决方法是先解决里证,先用四逆汤再用桂枝汤解表。为什么在第14条中出现心下痞合并桂枝汤证,是先桂枝汤解表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解决心下痞呢?对于表里合病,常法是先表后里。但是四逆汤证出现下利清谷,属于比较危急的症状。故先里后表。而心下痞不如下利清谷,没有那么危急,故按常法处理,先桂枝汤解表,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15、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本条为阳明病与太阳病合并证,脉迟属里,依据条文可知是属于阳明病的表现,汗出多的话,是属于二者共有的症状,而微恶寒,可以得知不是阳明病,而是表证的表现,因此可以得知表证仍然存在,故宜桂枝汤,那用桂枝汤解表之后呢?对于阳明病的处理,我们后面有条文论述解决方法,有一个著名的方剂,就是大承气汤。


16、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就是出现热烦闷的症状,因汗出后症状减轻,但是后面呢,又出现如疟疾发作的症状,每每到日暮时分,就开始发热,仲景先师告诉我们,这是表证入里,入阳明经的节奏。对于处理方法呢也同样告诉了我们,若脉实,可与大承气汤下之,脉实这就说明已经入里啦,若脉虚浮者,宜桂枝汤发汗解表。对于处方问题,后世医家有言:若脉虚浮,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处理更佳。至于效果如何?可于临床一试。


17、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什么是太阴病?突然跳出太阴病,有人会有疑惑。仲景先师对太阴病亦有论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太阴病的典型表现就是“呕吐、下利、腹痛”等病症,那么这句条文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如果患者出现像呕吐、下利、腹痛等症状时,但是脉浮,那么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发汗,即可痊愈。太阴病本属里虚寒证,以理推测当为沉脉,今脉不沉而见浮象,是邪在表的明征。邪在表即应从表施治,故用桂枝汤。胡希恕老先生对此句的解释,这句里面的太阴病并不是太阴病,就是想突出下利一类的疾病,型似太阴病,但实际上仲景是冲着下利去说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脉象的重要性。


18、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本条是论述阴证之四逆汤证与阳证之桂枝汤证合并处,即下利腹胀满者,四逆汤证也,身体疼痛者,桂枝汤证也,而下利腹胀满,重证,故先用四逆汤治之,身体疼痛者,轻证,后以桂枝汤治之。

19、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伤寒论》)

此句条文出现消息之,和解之,小和之的字眼,很含蓄的语气,用桂枝汤都得小和之。参考胡希恕老先生的注释,是这样理解的,吐利止,指的就是患者服用理中汤后,吐利的症状缓解了,但是还是身痛不休,这说明表证还是不了了,那当消息和解其外,消息之,和解之,不要大发汗,只能够用桂枝汤小和者,这个小和者,是因为患者经过吐利过后,体液丧失太多了,那又有表证怎么办呢?所以只需要微微发汗就好了。这跟前面讲的一个意思。患者表里合病之证,且里证比较危急,先里后表,现在里好了,表呢还有一点点表没有解决,只能用桂枝汤,考虑到患者体液丧失的太过,所以微微发汗就好,宜桂枝汤小和之。

20、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以发汗(《伤寒论》)

此句意义与上一句差不多,不加赘述。与第12条中也类似。

21、产后中风,持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续在者(《伤寒论》)

何为阳旦?日本汉方学家汤本求真说阳旦就是桂枝汤证的别名,夫人产后患感冒,虽经过数十日没有痊愈,但是头微痛,恶寒,时时发热,胃部苦闷,干呕者,这个意思就是产后感冒经过颇久时日,桂枝汤证仍在,那还是用桂枝汤。


未完待续---


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三)

医圣(张仲景)

让阅读经典成为习惯,让中医融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