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軍事方面來說,二戰時的希特勒和斯大林誰用兵更厲害?

親孃嘞說不定影響仕途


單純地講戰爭,除去它帶給社會與文明的危害不說,行軍打仗更像是一項“藝術”,將領要協調好各個部隊間的關係,要摸清敵軍的動向與想法,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是一項頗不容易的工作。

上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改能夠寫人類文明進程的戰役,全球除去極少數國家之外幾乎沒有人在這兩場戰役中置身事外,其中二戰時期的德國統帥希特勒與蘇聯統帥斯大林是當時最引人注目的軍事家之一,那麼這二人相比誰的用兵之道更加厲害?

單從二人事蹟來看,兩人作戰風格完全不同,希特勒的風格是以速度取勝,當時德國的閃擊戰戰術將許多國家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像芬蘭、波蘭等國家更是被這種戰術滅國。而斯大林的戰術相較於希特勒則更加保守一些,當時蘇聯的戰術更加偏向於穩紮穩打地對壘拼物資,這也是當時世界“通用”的戰術。

客觀地講,斯大林真沒有什麼作戰的天賦,蘇德戰爭伊始,蘇聯就由於斯大林的錯誤判斷而錯失先機,一步錯,步步錯,導致了前期的大潰敗。德國當初本來是打算進攻英國本土的,後來由於海權不足,就放棄了攻打英國的計劃,這支部隊轉頭就向蘇聯方向進軍了,當時蘇聯得到情報,蘇聯軍方質問德國軍方這支部隊是要幹什麼,結果德國人說這是在演習,最主要的是蘇聯人還相信了……還對德國人說演習質量不錯,現在看來這根本不像一個大國所做出來的事情。

當時蘇德戰爭開動之後斯大林也曾經親自指揮了一場戰役,結果導致了基輔戰役的慘敗,這完全歸咎於斯大林剛愎自用,不聽從朱可夫的建議,而這場基輔戰役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殲滅戰。

與斯大林相比,希特勒的軍事素養可謂是極高的,當初德國準備攻打法國的時候,德國的將領中只有兩人認為參謀部提出的方案可行,其中一人是著名將領曼施坦因,另一人就是希特勒;之後盟軍準備在法國登陸作戰,很多德國將領認為盟軍的登陸地點是加來,而有兩人堅持認為盟軍登陸地點為諾曼底,這兩人一人是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另一人就是希特勒。由此可見希特勒對於戰局的把控能力至少是曼施坦因、隆美爾這一級別的,而當時全世界與曼施坦因、隆美爾齊名的將領不過寥寥十數人。

希特勒最高的軍事成就是在1941年的冬季下令德軍不許撤退,就是這個命令,讓德軍硬生生死中求活“續命”三年。當時飢寒交迫的德軍被阻擋在莫斯科城下,正是進退不得的時期,想進有蘇聯軍隊拼死抵抗;想退,有嚴寒天氣、數千裡的行軍路程以及隨時反撲的蘇聯軍隊,當時德軍的處境可謂岌岌可危,面對這樣極端的環境希特勒頒佈死命令:不許撤退!正是這個命令使得盟軍被拖了三年之久,德國也藉此“續命”三年,因為倘若當時德軍撤退,等待德國的將是立即潰敗。

縱觀希特勒生平,德軍的每場戰役的背後,幾乎都有希特勒的影子,毫不誇張的說,德軍在二戰時期取得的成績,與希特勒的指揮是脫不開關係的。

當然,這些成就不代表希特勒就是什麼用兵大師,也不代表希特勒就比斯大林厲害,至少在選人用人方面,斯大林就比他強不少。

基輔戰役開始前,斯大林因為戰略分歧,解除了朱可夫蘇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將其調到了列寧格勒。但基輔戰役的失敗讓斯大林明白,朱可夫是個天才的將領,其對戰略的把握以及臨場指揮能力都是超一流的,於是馬上糾正錯誤,將其調回,並全權負責莫斯科保衛戰,此後朱可夫在斯大林的支持下,連戰連勝,直到攻克柏林!

除此以外,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洛克索夫斯基元帥等將領都在戰爭中脫穎而出,他們的成就,與斯大林的知人善任是分不開的!

而希特勒就固執多了,曼施坦因是一代名將,放眼整個東西線戰場,其指揮能力也是首屈一指,但即使這樣,希特勒也沒有對他全力支持,而平庸的保盧斯卻成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總指揮,正是他的無能,讓蘇聯抓住機會,全殲德國第六集團軍,扭轉了戰爭初期的不利局勢。

再比如說隆美爾將軍,其在北非的軍事成就讓英國首相丘吉爾都讚不絕口,但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將領,卻死在蓋世太保手上,臨陣斬將,是兵家大忌,希特勒卻樂此不疲。

當然還有與前兩位齊名的“閃電戰”開創者古德里安,可以說,德國早期的勝利完全受益於他開創性的戰法,但在戰爭後期,古德里安卻完全失寵,眼睜睜看著德軍一天天走向失敗!

而希特勒個人對前線作戰的干預,也被認為是德國均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例如“敦刻爾克”大撤退,如果不是希特勒的昏庸,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諾曼底登陸;再比如基輔戰役,雖然德國大獲全勝,但也失去了圍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讓朱可夫一戰功成,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斯大林和希特勒這個級別的選手,戰術指揮並非他們的主要任務,戰略選擇、選人用人才是他們最重要的考核指標,希特勒雖然是一個強悍的對手,但從結果來看,斯大林還是略勝一籌!



日慕鄉關


斯大林與希特勒兩人的用兵能力,很多人喜歡從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中來決定。那麼,我把雙方的幾場戰鬥例舉出來,大家能更直觀。

第一場,巴巴羅薩

德國利用閃電戰戰術和空地一體化,在兵力、裝備水平和戰鬥規模、飛機、火炮數量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擊潰了蘇聯前沿堆砌兵力和大炮兵的想法。

第二場,莫斯科

蘇聯利用主場優勢,在天氣原因和民眾激情的狀態下,將戰鬥一直拖到後期,最終德、蘇兩個戰鬥持平。

第三場,斯大林格勒

蘇聯正視自身問題,改變戰鬥策略,優勢邊路防禦問題。改變戰場形態,利用城市作戰,成功將平原戰變成了巷戰。朱可夫利用巷戰優勢把德軍拖入垃圾戰場,德軍失敗。

第四場,庫爾斯克轟

這場戰役蘇聯繼續發揮主場優勢,利用支援的部隊及T34坦克的協助,轉守反攻。德國部隊此時資源不足、士氣低落,尤其是內部問題,古德里安因對內矛盾被停職,保盧斯轉頭不幹。最後雙方部隊直接坦克大戰,T34和虎豹坦克互相對轟。

蘇聯在研究了德國的戰鬥方式後改變戰術,(大縱深對抗閃電戰術,機動防禦對抗突破,大規模集群空軍對抗戰術空軍,低訓練強火力近距離對抗高訓練弱火力中距離。)

蘇聯後期這樣的打法完全封死了德國的戰鬥方式。

德國失敗了,很多朋友會以戰鬥的勝負來決定統帥的用兵能力,但事實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當時的斯大林和希特勒雖然都是國家的領導者,也被稱作獨裁者,但他們實際上對軍隊的控制力是不同的。

先說德國:

二戰時的德軍是第二帝國時期的國防軍,而第二帝國的國防軍又是脫胎於普魯士時代的普軍。簡單的意思就是,這支歷史悠久的軍隊,他們高層的軍官有容克貴族們世襲,這也就導致了國防軍高層們是一個極度排外的團體。他們雖然擁有過硬的軍事素養,但也是一支“不服從命令、不聽從指揮的部隊”,尤其是這些命令還是來自一個平民出生的奧地利下士發出的時候。

再說蘇聯

十月革命後開始建軍,在短暫的時間裡蘇軍沒有一套有效的軍官體系,而有點資歷的都在大清洗時期送到西伯利亞種土豆了。這也就導致了蘇聯雖然在二戰初期戰鬥素養一塌糊塗,甚至都會被芬蘭給吊打,但他們在政治上絕對是一支“服從命令、指哪打哪的部隊”。過硬的政治素養使斯大林的命令絕對沒人敢違抗,更不會有刺殺斯大林的事件發生。

而戰鬥素養這個東西,仗打多了自然就學會了,在交了“390萬軍人被俘、43000門火炮、23000兩坦克、23000架飛機”的學費後,蘇聯也煉成了一隻戰鬥素養過硬的部隊了。

正是這種對軍隊控制力的巨大差距,才讓希特勒在地堡裡憤怒的大吼:“我應該把這些軍官統統吊死,像斯大林那樣。”

在瞭解了這些以後,我們再看看斯大林和希特勒,誰的指揮、用兵能力更強?

我個人覺得是希特勒,二戰中德軍多次經典戰役,都是希特勒頂著將領們的巨大壓力,決策和發佈下去的,而斯大林的勝利,只是政治上的勝利。


歷史紅塵


希特勒的軍事水平遠超斯大林。

蘇德戰爭開始,首先就是斯大林犯了致命的錯誤,判斷失誤,被希特勒打了個措手不及,導致前期的大潰敗。而且人家希特勒在1925年就發表了作品“我的奮鬥”,裡面詳細的闡述了自己未來要帶領德國人民去消滅東方的斯拉夫人,也就是蘇聯這些國家。到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在16年的時間裡,這本書公開出版了幾千萬本......斯大林還是被希特勒突襲得手。

德國進攻蘇聯,動用了550萬的部隊,而蘇聯在東線也有500多萬的部隊,但蘇軍在德軍面前是不堪一擊。這並不是說蘇軍戰士不勇敢,武器裝備落後,關鍵因素就是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政府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部隊在迷濛的狀態下,被迅速擊潰。

德國動用的這幾百萬部隊本來是在西線的,駐紮在法國,準備進攻英國本土。後來無法獲得制海權,取消的進攻英國的計劃,然後掉頭去打了蘇聯。德國人把幾百萬的部隊從法國調到了德國東部邊境,這麼大的動作,斯大林沒警覺。

當時的蘇聯情報機關也發現德軍的調動了,蘇聯的外交人員居然還去質問了德國:你們為什麼調兵到我們家門口?德國人說:我們在演習。蘇聯人:哦,好啊,演習不錯。然後這件事居然就算了,不了了之。可見斯大林這些人的麻痺程度。

開打以後,斯大林也是親自指揮了一套,不聽朱可夫的建議,導致基輔戰役慘敗,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殲滅戰,100萬蘇軍被消滅,被俘就達65萬人。咱們說句題外話,你稍微懂點歷史,也不會認可俄國人是戰鬥民族這個說法。二戰,俄國人投降、被俘的數量遠超軟弱不堪的中國人。所謂戰鬥民族,都是這些年網絡段子編的。

但是斯大林在政治方面還是老油條,基輔戰役的失敗,讓他也認清了自己的軍事水平,確實不咋地。這點他比蔣委員長強100倍。知道自己不行以後,斯大林迅速退到二線,把軍事工作交給朱可夫這些人,自己做配合,幹自己比較熟悉的政治工作,發佈各種命令:不許後退,後退槍斃,把後方的糧食運上來,運不上來槍斃,工廠加大產能,不加大產能槍斃......

我們知道德國的將軍們軍事水平很高,有不少大師級人物,但他們大多都很服氣希特勒的軍事能力。

德國最開始準備打法國,參謀部拿出來作戰方案,絕大多數的將軍們都不同意,只有兩個人認為這麼打可以,其中有一個就是希特勒,另一個是曼施坦因。後期盟軍準備在法國登陸,絕大多數的德國將軍們認為登陸點是在加來,準確的判斷出登陸點在諾曼底的也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還是希特勒,另一個叫隆美爾。

從這兩個小案例上我們就能看出來,希特勒在軍事上的敏銳、直覺、素質,是跟曼施坦因、隆美爾在一個水平線上的。

希特勒最高的軍事成就並不是消滅法國、擊敗英國、突襲蘇聯,而是1941年的冬季,成功避免了德軍的潰敗。1945年,盟軍才徹底打敗了德國,但德國第一次的滅頂之災在1941年的冬季就出現了。當德軍成為強弩之末,被擋在了莫斯科城下,冬季又到來的時候,面對蘇軍的反擊,絕大多數的德軍將領主張撤退,只有希特勒強令:不許撤退。

希特勒這是挽救了整個德軍。

如果德軍撤退,幾千裡的路程,天寒地凍,後面蘇軍追擊......這是什麼?這就是拿破崙兵敗俄羅斯的翻版。如果當時德軍撤退,是不會有幾個人能活著逃出蘇聯的。蘇軍乘勢打過來,戰爭在1942年就結束了。這跟我們古代的淝水之戰、土木之變都是一個道理,只要一撤退,立馬就是全軍大潰敗,毀滅。志願軍入朝,聯合國軍也是一潰千里。宋朝的戰爭、拿破崙進攻俄國......無數的戰例,只要一撤退,就是全軍覆沒。

1941年,希特勒強力阻止德軍撤退,換句話講,也是在阻止德軍的覆滅。而且他成功了,德軍熬過了冬季,又打了3年。

最後在紐倫堡的審判中,德軍的將領也對希特勒在這件事上做出的決策表示佩服。

與斯大林不同,德國的戰爭,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勝多敗少,不乏經典。他打的敗仗,無非是樹敵太多,把全世界的強國捆一起打......

希特勒像是個精力充沛的黑社會金牌打手,講拳頭,他誰也不服。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這些人是老流氓,打架差一些,但江湖經驗豐富,聯手玩死了這個無法無天、不講規矩的新勢力。

所以說,論軍事水平,肯定是希特勒高。但論政治手段,還是斯大林強。


希特勒是一個能力出眾,非常有才華的人,但我個人想法,他不適合當元首。斯大林+朱可夫這種組合才是最合理的。因為我還是認可我們老祖宗的觀點:天子,不要幹具體的工作。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不要做專業性事務。像明朝廢除了宰相,什麼事都得皇帝親自辦,以及希特勒這種親自指揮打仗......這都必將把民族帶進災難。德國的災難,也是從罷黜俾斯麥這個宰相開始的,皇帝、元首親自上陣......

不折騰,我將無我,這些重要指示大家還得深刻體會!

希特勒、隋煬帝這些人為啥會敗,歸根結底就是“我執”太重,自我意識太重。個人能力很強,野心很大,於是就開始“折騰”......


銳度何老師


一隻森林狼和一隻北極熊的對決,身上的肉畢竟是不對等的。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後,在納粹德軍閃電戰的進攻下,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全線崩潰,斯大林在震驚、羞愧和痛苦中沉悶了將近一週時間,說白了一時有點懵比。直到7月3日才公開露面發表講話,號召蘇聯人民開展衛國戰爭。風水輪流轉,等到1945年柏林即將陷落時,希特勒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殺,從某種意義上說,希特勒在軍事指揮上有點藝術家的氣質,而斯大林在蘇德戰爭中的統帥表現,更像一個笨拙的拳擊家。



藝術家的潛質是有飛蛾撲火的精神,要麼火滅要麼死亡;拳擊家只是用最原始的辦法想著去贏。

這與兩人的從軍經歷有關,希特勒所謂的軍事生涯只是在一戰中作為士官打過陣地戰,所以被國防軍蔑稱其為“巴伐利亞下士”,他沒有就讀過專業軍事院校,沒有當過軍官參與戰場高級指揮。作為基層士官,希特勒比較崇尚軍人的勇敢和榮譽感,也沒有受到所謂主流軍事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自身藝術類出身,使其接受新事物的興趣和能力較強,比如對裝甲部隊的運用,閃擊戰的思想甚至傘兵突擊等等,並且經常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憑藉“直覺”,而這個東西卻是把雙刃劍。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做過很多欺騙行動,最後連德軍總參謀部也判定入侵地點是在加萊,而希特勒總是半信半疑,他始終認定登陸會在諾曼底,唯一的理由就是“可怕的直覺”。此類戰例不少,但後遺症是希特勒經常因此違背軍事常識和罔顧前線實際情況,下達不切實際的作戰命令。



斯大林在蘇聯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是做過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打過“白衛軍”,雖然偏重於政治工作,但是仍然具備一定的大兵團指揮經驗,對軍隊的參謀專業、司令部業務和戰役實施程序的瞭解遠勝希特勒。正因為了解,所以深知作戰組織的複雜性,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中比較信任和重用專業軍人,比如朱可夫、科涅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名將,自己只決定大的戰略和人事任免。這個資歷形成的缺點是指揮中規中距,沒有奇謀和藝術,受固有軍事思想影響較大,一時難以適應現代化戰爭。

因為出身問題,希特勒對普魯士軍官團控制的並不到位,軍官團部分成員甚至幾次謀劃要幹掉他,所以希特勒對德國陸軍有著本能的不信任,這種互撕影響了作戰指揮的順暢性和統一性,希特勒在1943年親自兼任了陸軍總司令,甚至在柏林戰役前指定希姆萊出任集團軍司令,這就有點搞笑了。而斯大林沒有這方面的牽絆,一直保持著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個人意志基本能夠得到執行,軍隊中也沒有反叛勢力。



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方面,希特勒理解的不如斯大林;而在戰略構想的靈動性層面,斯大林確實又不如希特勒,比如基輔戰役,朱可夫合理的建議被其否決,致60餘萬蘇軍被俘。

綜合起來看,在最高統帥這一位置上,希特勒全面能力的表現略好於斯大林,對於執行命令不堅決或反對自己作戰思想的將領,大多也以解職處理,而斯大林習慣於使用更簡單粗暴的方式,動蹴槍斃;德國軍隊“質量與技術”的長處被希特勒發揮的較好,給蘇聯紅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而斯大林慣用最笨拙但樸實的方式,一點點消耗德國人的資源和實力,用“重量和數量”的優勢逐漸壓倒對手,如果國家實力對等,蘇聯恐怕要輸掉這場戰爭。



但問題是,正如西方軍事學家所指出的那樣,納粹德國缺少贏得這場戰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資源,一旦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潰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意志,而陷入綜合國力的長期對決時,德國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北極熊皮糙肉厚,一擊不能致命的話,被咬下幾塊肉是無礙生死的。

這個時候,希特勒和斯大林個人的軍事能力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到了1944年以後,就算把這兩個人互換個位置,仍然改變不了戰爭的結果。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影響最深遠的戰爭,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焦點,而蘇德戰爭又是二戰中最核心的戰場,德國元首希特勒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是蘇德戰爭乃至整個二戰當之無愧的主角。

蘇德戰爭歷時4年,雙方進行了異常慘烈的廝殺,德國最終由巔峰墜落,蘇聯則在奄奄一息中滿血復活,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那麼,作為蘇德戰爭的最高指揮官,希特勒和斯大林,誰的軍事素養更勝一籌呢?靜夜史認為希特勒略勝一籌。

之所以是“略勝”而不是“完勝”,是因為希特勒也存在著致命的弱點。

作為奧地利人,年少的希特勒就立志為德意志奮鬥終生,這和出身格魯吉亞的斯大林為蘇聯鞠躬盡瘁異曲同工。只不過兩者的遭遇截然不同,最終導致了兩人在軍事素養上的高下之分。

一戰期間,希特勒雖然如願進入德軍,為德國二戰,並獲得了鐵十字勳章,但希特勒因芥子氣失明尚未痊癒,一戰便結束了,所以他的軍銜只是“下士”。

相比之下,斯大林的起點就很高了,作為革命導致列寧的戰友,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勝利後任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在保衛察裡津和粉碎尤登尼奇、鄧尼金和波蘭貴族的戰鬥中建立功績,被授予紅旗勳章。不過在1919年的蘇波戰爭中,斯大林違背列寧和托洛茨基主攻華沙的戰略意圖,導致蘇波戰爭的最後失敗。

二戰爆發前,希特勒發展納粹黨,為上臺做準備,斯大林則在列寧去世後鞏固政權,發動大清洗運動排除異己,創立斯大林模式壯大蘇聯。二人的唯一交集,是1939年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在經歷了一系列充足的準備後,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希特勒之所以閃擊波蘭,除了轉移和麻痺英法等國,最重要的目的是引誘蘇聯跟進使蘇德成為鄰國,為隨後閃擊蘇聯做準備。果然,斯大林上鉤,1939年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蘇德接壤。

瓜分波蘭後,希特勒磨刀霍霍,在西方國家認為他將要對蘇聯開刀時,於1940年4月開始大舉進攻西歐,迅速滅亡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繞過馬奇諾防線消滅法國,並對英國展開大規模進攻。

而此時的蘇聯也在德國大舉西進時著手建立“東方戰線”,即佔領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將國界線向西推進數百公里,而蘇軍在1939年11月的蘇芬戰爭中被芬蘭軍隊打得懷疑人生,付出了數倍的代價最終才靠體量贏得了慘勝。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550萬大軍全面撕碎蘇聯防線,而直到戰爭爆發,斯大林都不相信希特勒的“背信棄義”,他的遲疑導致前線方寸大亂,蘇軍一潰千里,武器裝備損失殆盡。

由於德國和蘇聯在體量上完全不對等,因此希特勒能佔據上風的,就是閃電戰。德軍也確實在蘇德戰爭爆發的前4個月時間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尤其是1941年7月到9月的基輔會戰,希特勒以10多萬軍隊傷亡的代價,幾乎全殲了蘇聯西南方面軍,共65萬蘇聯紅軍成為德軍俘虜。

這一酣暢淋漓的大勝成為希特勒軍事生涯的頂點,而此戰也讓斯大林徹底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帶兵而適合搞政治的特點,於是後期他將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朱可夫。

不過雖然基輔會戰大勝,但希特勒也為人所詬病,因為此戰直接導致了德軍長驅直入莫斯科的計劃延遲,最終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寒冬。而二選一情況的存在,也充分暴露了德國實力不足的尷尬現實。

莫斯科會戰的失敗雖然沒有讓德軍元氣大傷,卻成為德軍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從閃電戰到持久戰,穩住陣腳的蘇軍逐步恢復元氣,而德軍卻不得不在希特勒的死戰不退的堅持下逐漸滅亡。

希特勒作為德軍最高統帥,有著隨心所欲的用兵特點,這讓對手完全捉摸不透,因此德軍前期所向披靡。但一旦陷入持久戰,希特勒感情用事的弊端就逐漸暴露無遺,這導致德軍不可避免的失敗。

相比之下,斯大林識趣地將指揮權交給朱可夫,而專心做後勤工作,也成為斯大林難能可貴的品質。

由於斯大林退出了軍事競爭,後期的蘇德戰爭成為希特勒的“主場”,雖然德國失敗不可避免,但希特勒仍有諸多亮點。

例如1942年意大利在北非偷襲埃及失敗,希特勒將隆美爾派到北非,一舉穩住了局勢並反敗為勝。但隆美爾不理解希特勒的苦心,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希特勒不想在北非再生“事端”,結果隆美爾根本停不下來,最終導致阿拉曼戰役的失敗,德國被拖入三線作戰的窘境。

1944年諾曼底登陸前,包括隆美爾在內的將領幾乎都認為美英盟軍會從最窄的加萊海峽登陸,只有希特勒力排眾議堅持認為是諾曼底。而在諾曼底登陸成功後,德軍在1944年12月發動阿登反擊戰,一度遏制了西線盟軍的推進步伐。

即便到1945年的柏林保衛戰,希特勒也堅持將重兵放在東線抵抗蘇軍,幻想與美英媾和對抗蘇聯。雖然幻想泡湯,但希特勒的軍事水平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所以,隨心所欲的希特勒比表現不穩定的斯大林要略勝一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二戰時期的風雲人物,都是十分傑出的政治家,在軍事方面也絕非等閒之輩,二人用兵各有千秋,若想分高下,我們必然要分別來看二人的具體軍事操作。

二戰期間,希特勒以速度取勝,德國閃擊戰,打得波蘭法國紛紛亡國;而斯大林則是中規中矩,穩紮穩打。

為什麼兩個領導人的作戰想法會南轅北轍呢,這可能是由於他們曾經的經歷所致。

希特勒當年在一戰中是德國軍隊的一名士官,打過陣地戰,還因為自己卓越的表現獲得過鐵十字勳章。但是當時的國防軍裡所有人都特別的瞧不起希特勒,主要是因為他沒有像其他國防軍一樣讀過專業軍事院校,也沒有當過軍官參與戰場高級指揮,在他們眼中這就是個野路子出身,沒有一點這方面的知識,靠的只是莽撞之力和一點小聰明,不值一提,因此希特勒也沒足夠的機會和舞臺展現自己的軍事才華。

而到了二戰時期,希特勒就已經成為了德國的元首,希特勒在這一期間一直都沒有接受過完整的軍事教育,也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在作戰中靠的都是自己的直覺。當年作為基層士官時,希特勒就十分崇尚軍人的勇敢和榮譽感,因為沒有系統的經過軍事教育,所以也沒有被當時的主流軍事思想所左右思想,再加上自身藝術類出身,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的強。

他當時橫掃全球,戰無不勝的戰略——閃擊戰,其中的思想就是他融合了新事物以及當今局面還有他的強大直覺,從而生成的產物。還有對裝甲部隊的運用,以及傘兵突擊等等都是由於他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從而出敵制勝的。希特勒最大的底牌就是他那異於常人的直覺,對於直覺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可謂是有利有弊的。

當年諾曼底登陸的時候,盟軍在登陸前做了許多欺騙性的行為,給眾人擺起了迷魂陣,引導眾人以為是在加萊登陸,而眾人也都是這麼以為的,甚至連德軍總參謀部也判定入侵地點是在加萊,只有希特勒堅持認為是在諾曼底,大家聽了他的話十分疑惑,問他為什麼這麼肯定,但是他給出的理由卻是他的直覺,可以想象手下的人當時一定在心裡翻了個白眼——在德軍作戰中,希特勒經常由於他對於自己直覺的肯定,不顧戰場的實際情況而下達一些極為不合時宜以及不切實際的命令。

而斯大林因為在蘇聯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是當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所以具備一定的大兵團指揮經驗,對軍隊的戰役實施程序的瞭解可以說是遠遠超越希特勒這個野路子出身的軍事家,他深知作戰組織的複雜性,因此都是物盡其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會去隨意的插手,他只負責一些大的戰略,至於具體作戰方案都是由手下的人商討組織。當然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人員都是自己比較信任和重用專業軍人。因為他接受的這些戰略思想,導致他的指揮一直都是中規中距的。

1941年希特勒實行“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像對待其他歐洲國家那樣,一上來就採用閃電戰殺的蘇聯西部軍隊瞬間全線潰退,斯大林聽到這一消息後直接就懵圈了,內心也許在怒吼:“這完全不按照套路來的野路子嘛玩意兒。”

斯大林緩了一週的時間,對於斯大林這種專業教育產生的軍官,他需要消化之後才能做出相應決策,露面後的斯大林,號召集結全蘇聯人開始進行偉大的衛國戰爭。這證明斯大林對待問題非常的冷靜與客觀。

斯大林一眼就看出來了德國的短板,那就是就在於一旦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潰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意志,就會陷入綜合國力的長期對決,而當時的德國缺的就是資源。

這波戰略分析之後,果然,德國被蘇聯長時間抵擋住後,蘇聯一點點消耗德國人的資源和實力,同時將時間推移到了冬季,用自己本國的資源(包括天氣)優勢逐漸令德軍崩潰。

當然了,很明顯,這是一種消極防禦的拼消耗的戰略,如果國家實力對等,或者德國在對峙期間,資源得到了有效補充,換句話說就是,單從軍事角度來看,蘇聯恐怕就要輸掉這場戰爭了,不過歷史不容假設。


無筆


希特勒與斯大林都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希特勒作為軸心國納粹黨的領袖在戰爭期間對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其沉重的傷害。

在希特勒為害荼毒歐洲大陸期間,因為戰爭而死去的人不計其數,單單被集中營屠殺的猶太人就多達上百萬。

而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在戰爭期間對德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擊戰,為人類的和平與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麼單單從軍事角度來看誰更厲害一些呢?

一:軍事動員角度,二人不相上下。

希特勒的政治演講非常的出色,誘惑了德國一個時代的青年人為了所謂的德意志民族的夢想而參加軍隊,其中極其狂熱的政治分子則參加了德國納粹黨衛軍。

在希特勒的軍事動員下,數百萬的德國青年參軍,極大的擴充了德國軍隊的實力。

而斯大林的軍事動員能力同樣出色。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期,蘇聯軍隊節節敗退,為了穩住陣腳,斯大林拒絕撤退,最終抑制住了蘇聯軍隊的敗退。

並且在閱兵式上發表講話,極大的鼓勵了蘇聯人民對戰爭的信心。

二:戰略規劃角度,希特勒更勝一籌。

在歐洲大陸發生的戰爭期間,希特勒召集他的將領,制定了閃電作戰計劃。

最終,在閃電作戰之下,歐洲諸國紛紛淪陷。連歐洲傳統陸戰強國法國在德國的強勢攻擊之下,未經抵抗便投降於德國。

原本被緊緊限制軍備的德軍,在希特勒的密謀之下,僅僅花了數月的時間便佔領了歐洲。

而德國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之時,蘇聯軍隊只能不斷撤退,甚至大量的軍隊來不及撤退被包圍全殲。

斯大林作為蘇聯領袖,面對潰敗的戰爭局勢也無能為力。如果不是蘇聯的冬天拖住了德軍進攻的腳步,蘇聯很有可能會就此淪陷。

而這種可能與斯大林作為蘇聯的領袖難逃干係。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如果蘇聯不是擁有著龐大的國家以及豐富的資源,蘇聯可能就會像歐洲的其他國家一樣被德國佔領。而且斯大林並沒有希特勒的用兵更厲害。


小司馬遷論史


從軍事角度講,希特勒遠遠比斯大林要強。但從政治角度上講,斯大林比希特勒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中國人對於戰爭中的“計謀”、“用兵”總是特別重視。這種思維當然不是錯誤的,用兵指揮在戰爭中的確極其重要,但其實只要統帥的指揮水平不是過於糟糕(蔣介石那種),對於部隊的指揮對於戰爭是沒有決定性作用的。

蘇德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本質上就是一場數學的勝利。

什麼是數學的勝利?蘇聯兩億人,德國八千萬人,而由於兩國的動員體制不一樣,蘇聯事實上能動員的人數是德國的三倍以上。哪怕你德國死一個我死倆,等你死完了我還有三分之一的兵力,這就是數學的勝利。

“一個人的死固然是一場悲劇,但一百萬人的死,就只是一個數字了。”——斯大林

從戰術上講,德國幾乎是二戰中最講究戰術的,各種穿插包圍,縱深突入,打了很多漂亮的圍殲戰。

而美蘇相比之下戰術就簡單的多,沒有太多的複雜的戰術指揮,就是拼實力。美軍蘇軍基本是人夠了就往前推,人少了就等人多了再推。蘇軍沒有太多的精彩戰術,但卻打贏了戰爭——這就是實力的勝利。

從戰術指揮上講,斯大林要比希特勒糟糕的多。

不可否認的是,二戰前期德國的勝利,很大程度是基於希特勒和德國高層將領(如曼施坦因)的指揮藝術上的。無論是閃擊法國還是吞併波蘭,都是閃電戰戰術的經典實踐。尤其是閃擊法國,沒有精彩的戰術指定,德國是不可能在幾十天內擊敗這支曾經的歐洲第一陸軍的。


包括德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的確堪稱精彩。五百多萬軸心國部隊有條不紊的對蘇聯發動突襲,以迅雷之勢攻破了蘇聯的防禦。像基輔圍殲戰這種經典戰例,整個蘇聯西南方面軍六十多萬人,被德軍全部殲滅,放眼人類歷史都罕有這樣的勝利,不得不承認希特勒在戰爭初期的指揮藝術。

而基輔圍殲戰也讓斯大林認清了自己——他的確不適合指揮軍隊,於是他在德軍巴巴羅薩計劃失敗後就逐漸將指揮權交給了將軍們。不得不說,蘇軍初期的慘敗斯大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斯大林戰前對德軍即將進攻的認識不足,對進攻時期判斷不準確以至於蘇軍準備不足。在德軍發動進攻後,他又盲目的命令蘇軍死守和反擊,限制蘇軍機動力的同時也徒增蘇軍傷亡。如果沒有斯大林的糟糕指揮,蘇軍不至於在戰爭一開始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

但是,對於一個領袖而言,軍事才能不是第一位的。斯大林的政治才能要比希特勒高的多。

斯大林的優點是——他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需要妥協的。他以鋼鐵般的意志頂住了德國的第一波進攻,將德軍脫入冬季。在戰爭伊始就毅然決然的開始了總動員,與之相對應的是,希特勒在1944年戰局已經極其不利的時候才開始總動員。

斯大林敢於在危機的時候留在莫斯科,敢於在德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登上紅場進行閱兵。向全體蘇聯人發表演講。他把自己的兒子送上戰場,在兒子被俘虜後立刻宣佈其為叛徒。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蘇聯和世界表明了——他也許是個暴君,但他絕不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孬種!

靠著斯大林的鼓舞,蘇軍頂住了德軍的進攻並開始步步反擊,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的勝利。如果德軍兵臨莫斯科的時候斯大林有一絲一毫的遲疑,那麼二戰的結局如何就不好說了。

相比之下,希特勒就差的遠了。


希特勒也許擁有出色的指揮才能,但他卻沒有戰略眼光。

簡單的說,希特勒並不知道什麼是長遠利益,什麼是短期利益,抓不住戰局的重點。

典型的例子就是德軍在旗開得勝後,德國在聖彼得堡(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這三個城市進行選擇時,希特勒居然選擇了除了莫斯科之外的兩個。

1941年,希特勒的方針是: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

他認為,攻佔列寧格勒可以打通波羅的海,獲得瑞典的鐵礦。攻佔斯大林格勒可以獲得南部的產糧區和石油。這些都是戰術目標,希特勒絲毫沒有考慮到攻佔莫斯科會產生多麼巨大的政治意義。

果然,在下達命令進攻斯大林格勒十天後,希特勒又反悔了,緊急命令前線部隊轉頭進攻莫斯科。付出重大傷亡後又錯過了窗口期。要知道,對於當時緊急備戰的莫斯科來說,十天可是非常重要的備戰時間。


其實從更大的戰局來說,希特勒的戰略眼光直接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客觀來講,納粹德國的實力,在二戰時僅僅遜於美蘇,強於英國法國。如果希特勒能夠步步蠶食,各個擊破的話,其實是有機會的。

可是他不,他偏要一口氣打四個,結果被人家四國圍毆,豈有不死之理?

一戰結束後,老毛奇將軍痛定思痛,對後人說:永遠不要讓德國再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可是明明吃過一次虧的希特勒還要重蹈覆轍,這個戰略眼光,什麼樣的軍事水平也救不了哦~


小約翰


單從軍事方面來說,斯大林軍事才華遠超過希特勒。

就從軍軍事經驗來說,希特勒只有過當傳令兵的經驗,沒有過指揮一個軍甚至一個團乃至一個連的軍事實踐。斯大林參加指揮了十月革命,並在蘇俄內戰期間指揮了北高加索“保衛察裡津”等戰役,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尤其是如何擴編軍隊如何嚴格紀律如何保障後勤,這些知識恰恰是希特勒最欠缺的。斯大林指揮第一騎兵軍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也使得第一騎兵軍的將領成為斯大林堅定支持者,幫助他最終擊敗托洛茨基等政治對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缺乏軍事經驗的短板逐漸暴露出來,尤其是希特勒作為德軍最高統帥需要發揮自己的選將、後勤方面積極作用時總是掉鏈子,甚至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才開始戰爭總動員,而蘇聯早在蘇德戰爭初期就宣佈總動員

斯大林發現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這些少壯派比起布瓊尼、庫裡克、伏羅希洛夫、鐵木辛哥這些老帥更適合現代戰爭,也就很快啟用這些新將領。斯大林甚至承擔起抓預備隊建設與後勤補給的任務,這其實是蕭何的作用。朱可夫等人在前線即使吃了敗仗,但斯大林總能補充大量新兵團與飛機、坦克、大炮過來,蘇聯紅軍又恢復了元氣。

希特勒許多冒險戰術也是建立在德國發達的軍事工業與先進軍事理念基礎上,而且經歷了出兵奧地利、出兵捷克、閃擊波蘭等軍事試驗,最終在西線橫掃法國名聲大噪。但希特勒一旦不能在五六週內消滅蘇聯紅軍主力,其實德國已經戰敗了,就象小毛奇在馬恩河會戰後告訴德國皇帝一樣“陛下,我們輸掉了站在”。


一梭煙雨江湖行


現在承認斯大林的軍事能力有那麼難嗎?象斯大林、希特勒、羅斯福、丘吉爾這個級別的領導人需要做的就是統一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係,決定戰略問題,而不用幹涉具體的戰役進程,當然這些戰役問題肯定會上報給他們。
斯大林是戰略家,如果幹預具體的戰役,那不是一個好消息,雖然斯大林在內戰期間擔任過軍事委員一類的的職務,不過斯大林本人的軍事素質並不是太高,但是也不是一點不懂。


和斯大林類似,羅斯福和丘吉爾也曾經擔任過一定高度的軍職,而且都是海軍,丘吉爾當過英國的海軍大臣,羅斯福是海軍部長。

不過,丘吉爾直接插手的仗大都打得不怎麼樣,一戰時的加利波利戰役就是丘吉爾的主意,加利波利成就了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但是卻把英國的將軍們打出了登陸戰的陰影,使英軍對於大規模登陸作戰一直十分忌憚。到了二戰也差不多,丘吉爾直接建議發動的安齊奧戰役,差點又來了一次加利波利。

催促前線將領冒然發動進攻這種事,斯大林幹過,丘吉爾也幹過,蒙哥馬利和朱可夫一樣也曾經頂過丘吉爾的牛,一定要等到準備就緒以後才發動了阿拉曼戰役。而希特勒一開始倒是沒有過多的干預前線指揮,但是到了莫斯科戰役後,最高統帥干預具體戰役指揮的事就太多了。而羅斯福這種事乾的最少,而且還會利用自己總統的權威去協調高級將領之間的矛盾,比如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之間關於是打菲律賓還是臺灣的爭論。

在這些方面,應該說乾的最好的是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半斤八兩,而希特勒乾的最差,希特勒始終不能夠把德國國內的全部工業產能投入戰爭,這一點對於二戰這種總體戰來說是更重要的,而斯大林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做到了這一點,由於斯大林在戰爭初期錯誤的估計戰爭爆發時間,使蘇聯一邊給工廠搬家,一邊和德國人打仗,而戰場上蘇軍十分困難,經過了幾次大敗,一度世界都以為蘇聯要亡國了,但是蘇聯挺了過來,這裡邊斯大林的鐵腕手段功不可沒,無論說幾個不許後退的命令多麼毫無道理,但是蘇軍在戰爭中能夠最終站穩腳跟並最終攻克柏林,斯大林功不可沒。


相對同盟國的領導人,希特勒的職務最低,只是一個陸軍下士,這個蹲戰壕的經歷可以唬住沒有實戰經驗的辦公室將軍,但是並不能唬住所有人。

而希特勒無法整合國內的各種勢力,國防軍和黨衛軍之間相互爭奪資源,軍工生產始終無法滿足前線的需求,這些其實都是希特勒應該集中主要精力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去關注什麼具體的戰役問題,這些戰役問題希特勒就聽個報告就完了。

斯大林在具體的戰役準備工作中,主要解決的就是何時、投入多少最高統帥預備隊的問題,這個方面斯大林做的比希特勒要強的多,德國始終沒有一個強大的戰略預備隊,如果某一段戰線出現問題,就只能是拆東牆 補西壁,從這個安靜的戰線凋兵是填補其他戰線上的缺口,這種情況在遇到蘇聯這種能夠組織幾個方面軍協調一致發動進攻的國家,德軍充當救火隊的就是那幾個黨衛軍裝甲師,而到了戰爭後期,德軍的幾個裝甲師明顯的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戰鬥力直線下降。

而蘇軍方面,斯大林對於預備隊的組建十分重視,他的手中通常都會有一個高達60個師的戰略預備隊,當這隻預備隊被消耗的時候,斯大林很快就會組織起來新的預備隊,隨時準備投入新的戰役。而這種組建戰略預備隊的任務是最高統帥的重要職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