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军事方面来说,二战时的希特勒和斯大林谁用兵更厉害?

亲娘嘞说不定影响仕途


单纯地讲战争,除去它带给社会与文明的危害不说,行军打仗更像是一项“艺术”,将领要协调好各个部队间的关系,要摸清敌军的动向与想法,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颇不容易的工作。

上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改能够写人类文明进程的战役,全球除去极少数国家之外几乎没有人在这两场战役中置身事外,其中二战时期的德国统帅希特勒与苏联统帅斯大林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军事家之一,那么这二人相比谁的用兵之道更加厉害?

单从二人事迹来看,两人作战风格完全不同,希特勒的风格是以速度取胜,当时德国的闪击战战术将许多国家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像芬兰、波兰等国家更是被这种战术灭国。而斯大林的战术相较于希特勒则更加保守一些,当时苏联的战术更加偏向于稳扎稳打地对垒拼物资,这也是当时世界“通用”的战术。

客观地讲,斯大林真没有什么作战的天赋,苏德战争伊始,苏联就由于斯大林的错误判断而错失先机,一步错,步步错,导致了前期的大溃败。德国当初本来是打算进攻英国本土的,后来由于海权不足,就放弃了攻打英国的计划,这支部队转头就向苏联方向进军了,当时苏联得到情报,苏联军方质问德国军方这支部队是要干什么,结果德国人说这是在演习,最主要的是苏联人还相信了……还对德国人说演习质量不错,现在看来这根本不像一个大国所做出来的事情。

当时苏德战争开动之后斯大林也曾经亲自指挥了一场战役,结果导致了基辅战役的惨败,这完全归咎于斯大林刚愎自用,不听从朱可夫的建议,而这场基辅战役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与斯大林相比,希特勒的军事素养可谓是极高的,当初德国准备攻打法国的时候,德国的将领中只有两人认为参谋部提出的方案可行,其中一人是著名将领曼施坦因,另一人就是希特勒;之后盟军准备在法国登陆作战,很多德国将领认为盟军的登陆地点是加来,而有两人坚持认为盟军登陆地点为诺曼底,这两人一人是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另一人就是希特勒。由此可见希特勒对于战局的把控能力至少是曼施坦因、隆美尔这一级别的,而当时全世界与曼施坦因、隆美尔齐名的将领不过寥寥十数人。

希特勒最高的军事成就是在1941年的冬季下令德军不许撤退,就是这个命令,让德军硬生生死中求活“续命”三年。当时饥寒交迫的德军被阻挡在莫斯科城下,正是进退不得的时期,想进有苏联军队拼死抵抗;想退,有严寒天气、数千里的行军路程以及随时反扑的苏联军队,当时德军的处境可谓岌岌可危,面对这样极端的环境希特勒颁布死命令:不许撤退!正是这个命令使得盟军被拖了三年之久,德国也借此“续命”三年,因为倘若当时德军撤退,等待德国的将是立即溃败。

纵观希特勒生平,德军的每场战役的背后,几乎都有希特勒的影子,毫不夸张的说,德军在二战时期取得的成绩,与希特勒的指挥是脱不开关系的。

当然,这些成就不代表希特勒就是什么用兵大师,也不代表希特勒就比斯大林厉害,至少在选人用人方面,斯大林就比他强不少。

基辅战役开始前,斯大林因为战略分歧,解除了朱可夫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将其调到了列宁格勒。但基辅战役的失败让斯大林明白,朱可夫是个天才的将领,其对战略的把握以及临场指挥能力都是超一流的,于是马上纠正错误,将其调回,并全权负责莫斯科保卫战,此后朱可夫在斯大林的支持下,连战连胜,直到攻克柏林!

除此以外,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洛克索夫斯基元帅等将领都在战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就,与斯大林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而希特勒就固执多了,曼施坦因是一代名将,放眼整个东西线战场,其指挥能力也是首屈一指,但即使这样,希特勒也没有对他全力支持,而平庸的保卢斯却成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总指挥,正是他的无能,让苏联抓住机会,全歼德国第六集团军,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势。

再比如说隆美尔将军,其在北非的军事成就让英国首相丘吉尔都赞不绝口,但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将领,却死在盖世太保手上,临阵斩将,是兵家大忌,希特勒却乐此不疲。

当然还有与前两位齐名的“闪电战”开创者古德里安,可以说,德国早期的胜利完全受益于他开创性的战法,但在战争后期,古德里安却完全失宠,眼睁睁看着德军一天天走向失败!

而希特勒个人对前线作战的干预,也被认为是德国均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例如“敦刻尔克”大撤退,如果不是希特勒的昏庸,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诺曼底登陆;再比如基辅战役,虽然德国大获全胜,但也失去了围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让朱可夫一战功成,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斯大林和希特勒这个级别的选手,战术指挥并非他们的主要任务,战略选择、选人用人才是他们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希特勒虽然是一个强悍的对手,但从结果来看,斯大林还是略胜一筹!



日慕乡关


斯大林与希特勒两人的用兵能力,很多人喜欢从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中来决定。那么,我把双方的几场战斗例举出来,大家能更直观。

第一场,巴巴罗萨

德国利用闪电战战术和空地一体化,在兵力、装备水平和战斗规模、飞机、火炮数量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击溃了苏联前沿堆砌兵力和大炮兵的想法。

第二场,莫斯科

苏联利用主场优势,在天气原因和民众激情的状态下,将战斗一直拖到后期,最终德、苏两个战斗持平。

第三场,斯大林格勒

苏联正视自身问题,改变战斗策略,优势边路防御问题。改变战场形态,利用城市作战,成功将平原战变成了巷战。朱可夫利用巷战优势把德军拖入垃圾战场,德军失败。

第四场,库尔斯克轰

这场战役苏联继续发挥主场优势,利用支援的部队及T34坦克的协助,转守反攻。德国部队此时资源不足、士气低落,尤其是内部问题,古德里安因对内矛盾被停职,保卢斯转头不干。最后双方部队直接坦克大战,T34和虎豹坦克互相对轰。

苏联在研究了德国的战斗方式后改变战术,(大纵深对抗闪电战术,机动防御对抗突破,大规模集群空军对抗战术空军,低训练强火力近距离对抗高训练弱火力中距离。)

苏联后期这样的打法完全封死了德国的战斗方式。

德国失败了,很多朋友会以战斗的胜负来决定统帅的用兵能力,但事实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当时的斯大林和希特勒虽然都是国家的领导者,也被称作独裁者,但他们实际上对军队的控制力是不同的。

先说德国:

二战时的德军是第二帝国时期的国防军,而第二帝国的国防军又是脱胎于普鲁士时代的普军。简单的意思就是,这支历史悠久的军队,他们高层的军官有容克贵族们世袭,这也就导致了国防军高层们是一个极度排外的团体。他们虽然拥有过硬的军事素养,但也是一支“不服从命令、不听从指挥的部队”,尤其是这些命令还是来自一个平民出生的奥地利下士发出的时候。

再说苏联

十月革命后开始建军,在短暂的时间里苏军没有一套有效的军官体系,而有点资历的都在大清洗时期送到西伯利亚种土豆了。这也就导致了苏联虽然在二战初期战斗素养一塌糊涂,甚至都会被芬兰给吊打,但他们在政治上绝对是一支“服从命令、指哪打哪的部队”。过硬的政治素养使斯大林的命令绝对没人敢违抗,更不会有刺杀斯大林的事件发生。

而战斗素养这个东西,仗打多了自然就学会了,在交了“390万军人被俘、43000门火炮、23000两坦克、23000架飞机”的学费后,苏联也炼成了一只战斗素养过硬的部队了。

正是这种对军队控制力的巨大差距,才让希特勒在地堡里愤怒的大吼:“我应该把这些军官统统吊死,像斯大林那样。”

在了解了这些以后,我们再看看斯大林和希特勒,谁的指挥、用兵能力更强?

我个人觉得是希特勒,二战中德军多次经典战役,都是希特勒顶着将领们的巨大压力,决策和发布下去的,而斯大林的胜利,只是政治上的胜利。


历史红尘


希特勒的军事水平远超斯大林。

苏德战争开始,首先就是斯大林犯了致命的错误,判断失误,被希特勒打了个措手不及,导致前期的大溃败。而且人家希特勒在1925年就发表了作品“我的奋斗”,里面详细的阐述了自己未来要带领德国人民去消灭东方的斯拉夫人,也就是苏联这些国家。到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在16年的时间里,这本书公开出版了几千万本......斯大林还是被希特勒突袭得手。

德国进攻苏联,动用了550万的部队,而苏联在东线也有500多万的部队,但苏军在德军面前是不堪一击。这并不是说苏军战士不勇敢,武器装备落后,关键因素就是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部队在迷蒙的状态下,被迅速击溃。

德国动用的这几百万部队本来是在西线的,驻扎在法国,准备进攻英国本土。后来无法获得制海权,取消的进攻英国的计划,然后掉头去打了苏联。德国人把几百万的部队从法国调到了德国东部边境,这么大的动作,斯大林没警觉。

当时的苏联情报机关也发现德军的调动了,苏联的外交人员居然还去质问了德国:你们为什么调兵到我们家门口?德国人说:我们在演习。苏联人:哦,好啊,演习不错。然后这件事居然就算了,不了了之。可见斯大林这些人的麻痹程度。

开打以后,斯大林也是亲自指挥了一套,不听朱可夫的建议,导致基辅战役惨败,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100万苏军被消灭,被俘就达65万人。咱们说句题外话,你稍微懂点历史,也不会认可俄国人是战斗民族这个说法。二战,俄国人投降、被俘的数量远超软弱不堪的中国人。所谓战斗民族,都是这些年网络段子编的。

但是斯大林在政治方面还是老油条,基辅战役的失败,让他也认清了自己的军事水平,确实不咋地。这点他比蒋委员长强100倍。知道自己不行以后,斯大林迅速退到二线,把军事工作交给朱可夫这些人,自己做配合,干自己比较熟悉的政治工作,发布各种命令:不许后退,后退枪毙,把后方的粮食运上来,运不上来枪毙,工厂加大产能,不加大产能枪毙......

我们知道德国的将军们军事水平很高,有不少大师级人物,但他们大多都很服气希特勒的军事能力。

德国最开始准备打法国,参谋部拿出来作战方案,绝大多数的将军们都不同意,只有两个人认为这么打可以,其中有一个就是希特勒,另一个是曼施坦因。后期盟军准备在法国登陆,绝大多数的德国将军们认为登陆点是在加来,准确的判断出登陆点在诺曼底的也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还是希特勒,另一个叫隆美尔。

从这两个小案例上我们就能看出来,希特勒在军事上的敏锐、直觉、素质,是跟曼施坦因、隆美尔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希特勒最高的军事成就并不是消灭法国、击败英国、突袭苏联,而是1941年的冬季,成功避免了德军的溃败。1945年,盟军才彻底打败了德国,但德国第一次的灭顶之灾在1941年的冬季就出现了。当德军成为强弩之末,被挡在了莫斯科城下,冬季又到来的时候,面对苏军的反击,绝大多数的德军将领主张撤退,只有希特勒强令:不许撤退。

希特勒这是挽救了整个德军。

如果德军撤退,几千里的路程,天寒地冻,后面苏军追击......这是什么?这就是拿破仑兵败俄罗斯的翻版。如果当时德军撤退,是不会有几个人能活着逃出苏联的。苏军乘势打过来,战争在1942年就结束了。这跟我们古代的淝水之战、土木之变都是一个道理,只要一撤退,立马就是全军大溃败,毁灭。志愿军入朝,联合国军也是一溃千里。宋朝的战争、拿破仑进攻俄国......无数的战例,只要一撤退,就是全军覆没。

1941年,希特勒强力阻止德军撤退,换句话讲,也是在阻止德军的覆灭。而且他成功了,德军熬过了冬季,又打了3年。

最后在纽伦堡的审判中,德军的将领也对希特勒在这件事上做出的决策表示佩服。

与斯大林不同,德国的战争,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希特勒亲自指挥的,而且胜多败少,不乏经典。他打的败仗,无非是树敌太多,把全世界的强国捆一起打......

希特勒像是个精力充沛的黑社会金牌打手,讲拳头,他谁也不服。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这些人是老流氓,打架差一些,但江湖经验丰富,联手玩死了这个无法无天、不讲规矩的新势力。

所以说,论军事水平,肯定是希特勒高。但论政治手段,还是斯大林强。


希特勒是一个能力出众,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我个人想法,他不适合当元首。斯大林+朱可夫这种组合才是最合理的。因为我还是认可我们老祖宗的观点:天子,不要干具体的工作。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不要做专业性事务。像明朝废除了宰相,什么事都得皇帝亲自办,以及希特勒这种亲自指挥打仗......这都必将把民族带进灾难。德国的灾难,也是从罢黜俾斯麦这个宰相开始的,皇帝、元首亲自上阵......

不折腾,我将无我,这些重要指示大家还得深刻体会!

希特勒、隋炀帝这些人为啥会败,归根结底就是“我执”太重,自我意识太重。个人能力很强,野心很大,于是就开始“折腾”......


锐度何老师


一只森林狼和一只北极熊的对决,身上的肉毕竟是不对等的。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实施后,在纳粹德军闪电战的进攻下,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全线崩溃,斯大林在震惊、羞愧和痛苦中沉闷了将近一周时间,说白了一时有点懵比。直到7月3日才公开露面发表讲话,号召苏联人民开展卫国战争。风水轮流转,等到1945年柏林即将陷落时,希特勒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杀,从某种意义上说,希特勒在军事指挥上有点艺术家的气质,而斯大林在苏德战争中的统帅表现,更像一个笨拙的拳击家。



艺术家的潜质是有飞蛾扑火的精神,要么火灭要么死亡;拳击家只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想着去赢。

这与两人的从军经历有关,希特勒所谓的军事生涯只是在一战中作为士官打过阵地战,所以被国防军蔑称其为“巴伐利亚下士”,他没有就读过专业军事院校,没有当过军官参与战场高级指挥。作为基层士官,希特勒比较崇尚军人的勇敢和荣誉感,也没有受到所谓主流军事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自身艺术类出身,使其接受新事物的兴趣和能力较强,比如对装甲部队的运用,闪击战的思想甚至伞兵突击等等,并且经常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时凭借“直觉”,而这个东西却是把双刃剑。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做过很多欺骗行动,最后连德军总参谋部也判定入侵地点是在加莱,而希特勒总是半信半疑,他始终认定登陆会在诺曼底,唯一的理由就是“可怕的直觉”。此类战例不少,但后遗症是希特勒经常因此违背军事常识和罔顾前线实际情况,下达不切实际的作战命令。



斯大林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是做过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打过“白卫军”,虽然偏重于政治工作,但是仍然具备一定的大兵团指挥经验,对军队的参谋专业、司令部业务和战役实施程序的了解远胜希特勒。正因为了解,所以深知作战组织的复杂性,在具体的作战指挥中比较信任和重用专业军人,比如朱可夫、科涅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名将,自己只决定大的战略和人事任免。这个资历形成的缺点是指挥中规中距,没有奇谋和艺术,受固有军事思想影响较大,一时难以适应现代化战争。

因为出身问题,希特勒对普鲁士军官团控制的并不到位,军官团部分成员甚至几次谋划要干掉他,所以希特勒对德国陆军有着本能的不信任,这种互撕影响了作战指挥的顺畅性和统一性,希特勒在1943年亲自兼任了陆军总司令,甚至在柏林战役前指定希姆莱出任集团军司令,这就有点搞笑了。而斯大林没有这方面的牵绊,一直保持着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个人意志基本能够得到执行,军队中也没有反叛势力。



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方面,希特勒理解的不如斯大林;而在战略构想的灵动性层面,斯大林确实又不如希特勒,比如基辅战役,朱可夫合理的建议被其否决,致60余万苏军被俘。

综合起来看,在最高统帅这一位置上,希特勒全面能力的表现略好于斯大林,对于执行命令不坚决或反对自己作战思想的将领,大多也以解职处理,而斯大林习惯于使用更简单粗暴的方式,动蹴枪毙;德国军队“质量与技术”的长处被希特勒发挥的较好,给苏联红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而斯大林惯用最笨拙但朴实的方式,一点点消耗德国人的资源和实力,用“重量和数量”的优势逐渐压倒对手,如果国家实力对等,苏联恐怕要输掉这场战争。



但问题是,正如西方军事学家所指出的那样,纳粹德国缺少赢得这场战争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一旦不能在短时间内击溃苏联的抵抗能力和意志,而陷入综合国力的长期对决时,德国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北极熊皮糙肉厚,一击不能致命的话,被咬下几块肉是无碍生死的。

这个时候,希特勒和斯大林个人的军事能力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到了1944年以后,就算把这两个人互换个位置,仍然改变不了战争的结果。


度度狼gg


这个问题......当然不是斯大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而苏德战争又是二战中最核心的战场,德国元首希特勒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是苏德战争乃至整个二战当之无愧的主角。

苏德战争历时4年,双方进行了异常惨烈的厮杀,德国最终由巅峰坠落,苏联则在奄奄一息中满血复活,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那么,作为苏德战争的最高指挥官,希特勒和斯大林,谁的军事素养更胜一筹呢?静夜史认为希特勒略胜一筹。

之所以是“略胜”而不是“完胜”,是因为希特勒也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作为奥地利人,年少的希特勒就立志为德意志奋斗终生,这和出身格鲁吉亚的斯大林为苏联鞠躬尽瘁异曲同工。只不过两者的遭遇截然不同,最终导致了两人在军事素养上的高下之分。

一战期间,希特勒虽然如愿进入德军,为德国二战,并获得了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因芥子气失明尚未痊愈,一战便结束了,所以他的军衔只是“下士”。

相比之下,斯大林的起点就很高了,作为革命导致列宁的战友,斯大林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任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在保卫察里津和粉碎尤登尼奇、邓尼金和波兰贵族的战斗中建立功绩,被授予红旗勋章。不过在1919年的苏波战争中,斯大林违背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导致苏波战争的最后失败。

二战爆发前,希特勒发展纳粹党,为上台做准备,斯大林则在列宁去世后巩固政权,发动大清洗运动排除异己,创立斯大林模式壮大苏联。二人的唯一交集,是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在经历了一系列充足的准备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希特勒之所以闪击波兰,除了转移和麻痹英法等国,最重要的目的是引诱苏联跟进使苏德成为邻国,为随后闪击苏联做准备。果然,斯大林上钩,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夺回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地区,苏德接壤。

瓜分波兰后,希特勒磨刀霍霍,在西方国家认为他将要对苏联开刀时,于1940年4月开始大举进攻西欧,迅速灭亡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绕过马奇诺防线消灭法国,并对英国展开大规模进攻。

而此时的苏联也在德国大举西进时着手建立“东方战线”,即占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将国界线向西推进数百公里,而苏军在1939年11月的苏芬战争中被芬兰军队打得怀疑人生,付出了数倍的代价最终才靠体量赢得了惨胜。

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550万大军全面撕碎苏联防线,而直到战争爆发,斯大林都不相信希特勒的“背信弃义”,他的迟疑导致前线方寸大乱,苏军一溃千里,武器装备损失殆尽。

由于德国和苏联在体量上完全不对等,因此希特勒能占据上风的,就是闪电战。德军也确实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前4个月时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尤其是1941年7月到9月的基辅会战,希特勒以10多万军队伤亡的代价,几乎全歼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共65万苏联红军成为德军俘虏。

这一酣畅淋漓的大胜成为希特勒军事生涯的顶点,而此战也让斯大林彻底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带兵而适合搞政治的特点,于是后期他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朱可夫。

不过虽然基辅会战大胜,但希特勒也为人所诟病,因为此战直接导致了德军长驱直入莫斯科的计划延迟,最终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寒冬。而二选一情况的存在,也充分暴露了德国实力不足的尴尬现实。

莫斯科会战的失败虽然没有让德军元气大伤,却成为德军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从闪电战到持久战,稳住阵脚的苏军逐步恢复元气,而德军却不得不在希特勒的死战不退的坚持下逐渐灭亡。

希特勒作为德军最高统帅,有着随心所欲的用兵特点,这让对手完全捉摸不透,因此德军前期所向披靡。但一旦陷入持久战,希特勒感情用事的弊端就逐渐暴露无遗,这导致德军不可避免的失败。

相比之下,斯大林识趣地将指挥权交给朱可夫,而专心做后勤工作,也成为斯大林难能可贵的品质。

由于斯大林退出了军事竞争,后期的苏德战争成为希特勒的“主场”,虽然德国失败不可避免,但希特勒仍有诸多亮点。

例如1942年意大利在北非偷袭埃及失败,希特勒将隆美尔派到北非,一举稳住了局势并反败为胜。但隆美尔不理解希特勒的苦心,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希特勒不想在北非再生“事端”,结果隆美尔根本停不下来,最终导致阿拉曼战役的失败,德国被拖入三线作战的窘境。

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包括隆美尔在内的将领几乎都认为美英盟军会从最窄的加莱海峡登陆,只有希特勒力排众议坚持认为是诺曼底。而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德军在1944年12月发动阿登反击战,一度遏制了西线盟军的推进步伐。

即便到1945年的柏林保卫战,希特勒也坚持将重兵放在东线抵抗苏军,幻想与美英媾和对抗苏联。虽然幻想泡汤,但希特勒的军事水平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所以,随心所欲的希特勒比表现不稳定的斯大林要略胜一筹。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二战时期的风云人物,都是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在军事方面也绝非等闲之辈,二人用兵各有千秋,若想分高下,我们必然要分别来看二人的具体军事操作。

二战期间,希特勒以速度取胜,德国闪击战,打得波兰法国纷纷亡国;而斯大林则是中规中矩,稳扎稳打。

为什么两个领导人的作战想法会南辕北辙呢,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曾经的经历所致。

希特勒当年在一战中是德国军队的一名士官,打过阵地战,还因为自己卓越的表现获得过铁十字勋章。但是当时的国防军里所有人都特别的瞧不起希特勒,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国防军一样读过专业军事院校,也没有当过军官参与战场高级指挥,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个野路子出身,没有一点这方面的知识,靠的只是莽撞之力和一点小聪明,不值一提,因此希特勒也没足够的机会和舞台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

而到了二战时期,希特勒就已经成为了德国的元首,希特勒在这一期间一直都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军事教育,也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在作战中靠的都是自己的直觉。当年作为基层士官时,希特勒就十分崇尚军人的勇敢和荣誉感,因为没有系统的经过军事教育,所以也没有被当时的主流军事思想所左右思想,再加上自身艺术类出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的强。

他当时横扫全球,战无不胜的战略——闪击战,其中的思想就是他融合了新事物以及当今局面还有他的强大直觉,从而生成的产物。还有对装甲部队的运用,以及伞兵突击等等都是由于他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从而出敌制胜的。希特勒最大的底牌就是他那异于常人的直觉,对于直觉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谓是有利有弊的。

当年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盟军在登陆前做了许多欺骗性的行为,给众人摆起了迷魂阵,引导众人以为是在加莱登陆,而众人也都是这么以为的,甚至连德军总参谋部也判定入侵地点是在加莱,只有希特勒坚持认为是在诺曼底,大家听了他的话十分疑惑,问他为什么这么肯定,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却是他的直觉,可以想象手下的人当时一定在心里翻了个白眼——在德军作战中,希特勒经常由于他对于自己直觉的肯定,不顾战场的实际情况而下达一些极为不合时宜以及不切实际的命令。

而斯大林因为在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是当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所以具备一定的大兵团指挥经验,对军队的战役实施程序的了解可以说是远远超越希特勒这个野路子出身的军事家,他深知作战组织的复杂性,因此都是物尽其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会去随意的插手,他只负责一些大的战略,至于具体作战方案都是由手下的人商讨组织。当然在具体的作战指挥人员都是自己比较信任和重用专业军人。因为他接受的这些战略思想,导致他的指挥一直都是中规中距的。

1941年希特勒实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像对待其他欧洲国家那样,一上来就采用闪电战杀的苏联西部军队瞬间全线溃退,斯大林听到这一消息后直接就懵圈了,内心也许在怒吼:“这完全不按照套路来的野路子嘛玩意儿。”

斯大林缓了一周的时间,对于斯大林这种专业教育产生的军官,他需要消化之后才能做出相应决策,露面后的斯大林,号召集结全苏联人开始进行伟大的卫国战争。这证明斯大林对待问题非常的冷静与客观。

斯大林一眼就看出来了德国的短板,那就是就在于一旦不能在短时间内击溃苏联的抵抗能力和意志,就会陷入综合国力的长期对决,而当时的德国缺的就是资源。

这波战略分析之后,果然,德国被苏联长时间抵挡住后,苏联一点点消耗德国人的资源和实力,同时将时间推移到了冬季,用自己本国的资源(包括天气)优势逐渐令德军崩溃。

当然了,很明显,这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拼消耗的战略,如果国家实力对等,或者德国在对峙期间,资源得到了有效补充,换句话说就是,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苏联恐怕就要输掉这场战争了,不过历史不容假设。


无笔


希特勒与斯大林都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希特勒作为轴心国纳粹党的领袖在战争期间对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其沉重的伤害。

在希特勒为害荼毒欧洲大陆期间,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不计其数,单单被集中营屠杀的犹太人就多达上百万。

而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战争期间对德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击战,为人类的和平与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单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谁更厉害一些呢?

一:军事动员角度,二人不相上下。

希特勒的政治演讲非常的出色,诱惑了德国一个时代的青年人为了所谓的德意志民族的梦想而参加军队,其中极其狂热的政治分子则参加了德国纳粹党卫军。

在希特勒的军事动员下,数百万的德国青年参军,极大的扩充了德国军队的实力。

而斯大林的军事动员能力同样出色。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期,苏联军队节节败退,为了稳住阵脚,斯大林拒绝撤退,最终抑制住了苏联军队的败退。

并且在阅兵式上发表讲话,极大的鼓励了苏联人民对战争的信心。

二:战略规划角度,希特勒更胜一筹。

在欧洲大陆发生的战争期间,希特勒召集他的将领,制定了闪电作战计划。

最终,在闪电作战之下,欧洲诸国纷纷沦陷。连欧洲传统陆战强国法国在德国的强势攻击之下,未经抵抗便投降于德国。

原本被紧紧限制军备的德军,在希特勒的密谋之下,仅仅花了数月的时间便占领了欧洲。

而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袭击之时,苏联军队只能不断撤退,甚至大量的军队来不及撤退被包围全歼。

斯大林作为苏联领袖,面对溃败的战争局势也无能为力。如果不是苏联的冬天拖住了德军进攻的脚步,苏联很有可能会就此沦陷。

而这种可能与斯大林作为苏联的领袖难逃干系。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如果苏联不是拥有着庞大的国家以及丰富的资源,苏联可能就会像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被德国占领。而且斯大林并没有希特勒的用兵更厉害。


小司马迁论史


从军事角度讲,希特勒远远比斯大林要强。但从政治角度上讲,斯大林比希特勒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中国人对于战争中的“计谋”、“用兵”总是特别重视。这种思维当然不是错误的,用兵指挥在战争中的确极其重要,但其实只要统帅的指挥水平不是过于糟糕(蒋介石那种),对于部队的指挥对于战争是没有决定性作用的。

苏德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数学的胜利。

什么是数学的胜利?苏联两亿人,德国八千万人,而由于两国的动员体制不一样,苏联事实上能动员的人数是德国的三倍以上。哪怕你德国死一个我死俩,等你死完了我还有三分之一的兵力,这就是数学的胜利。

“一个人的死固然是一场悲剧,但一百万人的死,就只是一个数字了。”——斯大林

从战术上讲,德国几乎是二战中最讲究战术的,各种穿插包围,纵深突入,打了很多漂亮的围歼战。

而美苏相比之下战术就简单的多,没有太多的复杂的战术指挥,就是拼实力。美军苏军基本是人够了就往前推,人少了就等人多了再推。苏军没有太多的精彩战术,但却打赢了战争——这就是实力的胜利。

从战术指挥上讲,斯大林要比希特勒糟糕的多。

不可否认的是,二战前期德国的胜利,很大程度是基于希特勒和德国高层将领(如曼施坦因)的指挥艺术上的。无论是闪击法国还是吞并波兰,都是闪电战战术的经典实践。尤其是闪击法国,没有精彩的战术指定,德国是不可能在几十天内击败这支曾经的欧洲第一陆军的。


包括德军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确堪称精彩。五百多万轴心国部队有条不紊的对苏联发动突袭,以迅雷之势攻破了苏联的防御。像基辅围歼战这种经典战例,整个苏联西南方面军六十多万人,被德军全部歼灭,放眼人类历史都罕有这样的胜利,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在战争初期的指挥艺术。

而基辅围歼战也让斯大林认清了自己——他的确不适合指挥军队,于是他在德军巴巴罗萨计划失败后就逐渐将指挥权交给了将军们。不得不说,苏军初期的惨败斯大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斯大林战前对德军即将进攻的认识不足,对进攻时期判断不准确以至于苏军准备不足。在德军发动进攻后,他又盲目的命令苏军死守和反击,限制苏军机动力的同时也徒增苏军伤亡。如果没有斯大林的糟糕指挥,苏军不至于在战争一开始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

但是,对于一个领袖而言,军事才能不是第一位的。斯大林的政治才能要比希特勒高的多。

斯大林的优点是——他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需要妥协的。他以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德国的第一波进攻,将德军脱入冬季。在战争伊始就毅然决然的开始了总动员,与之相对应的是,希特勒在1944年战局已经极其不利的时候才开始总动员。

斯大林敢于在危机的时候留在莫斯科,敢于在德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登上红场进行阅兵。向全体苏联人发表演讲。他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在儿子被俘虏后立刻宣布其为叛徒。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苏联和世界表明了——他也许是个暴君,但他绝不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孬种!

靠着斯大林的鼓舞,苏军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开始步步反击,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的胜利。如果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有一丝一毫的迟疑,那么二战的结局如何就不好说了。

相比之下,希特勒就差的远了。


希特勒也许拥有出色的指挥才能,但他却没有战略眼光。

简单的说,希特勒并不知道什么是长远利益,什么是短期利益,抓不住战局的重点。

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军在旗开得胜后,德国在圣彼得堡(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这三个城市进行选择时,希特勒居然选择了除了莫斯科之外的两个。

1941年,希特勒的方针是: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

他认为,攻占列宁格勒可以打通波罗的海,获得瑞典的铁矿。攻占斯大林格勒可以获得南部的产粮区和石油。这些都是战术目标,希特勒丝毫没有考虑到攻占莫斯科会产生多么巨大的政治意义。

果然,在下达命令进攻斯大林格勒十天后,希特勒又反悔了,紧急命令前线部队转头进攻莫斯科。付出重大伤亡后又错过了窗口期。要知道,对于当时紧急备战的莫斯科来说,十天可是非常重要的备战时间。


其实从更大的战局来说,希特勒的战略眼光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失败。

客观来讲,纳粹德国的实力,在二战时仅仅逊于美苏,强于英国法国。如果希特勒能够步步蚕食,各个击破的话,其实是有机会的。

可是他不,他偏要一口气打四个,结果被人家四国围殴,岂有不死之理?

一战结束后,老毛奇将军痛定思痛,对后人说:永远不要让德国再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可是明明吃过一次亏的希特勒还要重蹈覆辙,这个战略眼光,什么样的军事水平也救不了哦~


小约翰


单从军事方面来说,斯大林军事才华远超过希特勒。

就从军军事经验来说,希特勒只有过当传令兵的经验,没有过指挥一个军甚至一个团乃至一个连的军事实践。斯大林参加指挥了十月革命,并在苏俄内战期间指挥了北高加索“保卫察里津”等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尤其是如何扩编军队如何严格纪律如何保障后勤,这些知识恰恰是希特勒最欠缺的。斯大林指挥第一骑兵军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也使得第一骑兵军的将领成为斯大林坚定支持者,帮助他最终击败托洛茨基等政治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缺乏军事经验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希特勒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需要发挥自己的选将、后勤方面积极作用时总是掉链子,甚至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才开始战争总动员,而苏联早在苏德战争初期就宣布总动员

斯大林发现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这些少壮派比起布琼尼、库里克、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这些老帅更适合现代战争,也就很快启用这些新将领。斯大林甚至承担起抓预备队建设与后勤补给的任务,这其实是萧何的作用。朱可夫等人在前线即使吃了败仗,但斯大林总能补充大量新兵团与飞机、坦克、大炮过来,苏联红军又恢复了元气。

希特勒许多冒险战术也是建立在德国发达的军事工业与先进军事理念基础上,而且经历了出兵奥地利、出兵捷克、闪击波兰等军事试验,最终在西线横扫法国名声大噪。但希特勒一旦不能在五六周内消灭苏联红军主力,其实德国已经战败了,就象小毛奇在马恩河会战后告诉德国皇帝一样“陛下,我们输掉了站在”。


一梭烟雨江湖行


现在承认斯大林的军事能力有那么难吗?象斯大林、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这个级别的领导人需要做的就是统一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决定战略问题,而不用干涉具体的战役进程,当然这些战役问题肯定会上报给他们。
斯大林是战略家,如果干预具体的战役,那不是一个好消息,虽然斯大林在内战期间担任过军事委员一类的的职务,不过斯大林本人的军事素质并不是太高,但是也不是一点不懂。


和斯大林类似,罗斯福和丘吉尔也曾经担任过一定高度的军职,而且都是海军,丘吉尔当过英国的海军大臣,罗斯福是海军部长。

不过,丘吉尔直接插手的仗大都打得不怎么样,一战时的加利波利战役就是丘吉尔的主意,加利波利成就了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但是却把英国的将军们打出了登陆战的阴影,使英军对于大规模登陆作战一直十分忌惮。到了二战也差不多,丘吉尔直接建议发动的安齐奥战役,差点又来了一次加利波利。

催促前线将领冒然发动进攻这种事,斯大林干过,丘吉尔也干过,蒙哥马利和朱可夫一样也曾经顶过丘吉尔的牛,一定要等到准备就绪以后才发动了阿拉曼战役。而希特勒一开始倒是没有过多的干预前线指挥,但是到了莫斯科战役后,最高统帅干预具体战役指挥的事就太多了。而罗斯福这种事干的最少,而且还会利用自己总统的权威去协调高级将领之间的矛盾,比如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之间关于是打菲律宾还是台湾的争论。

在这些方面,应该说干的最好的是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半斤八两,而希特勒干的最差,希特勒始终不能够把德国国内的全部工业产能投入战争,这一点对于二战这种总体战来说是更重要的,而斯大林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做到了这一点,由于斯大林在战争初期错误的估计战争爆发时间,使苏联一边给工厂搬家,一边和德国人打仗,而战场上苏军十分困难,经过了几次大败,一度世界都以为苏联要亡国了,但是苏联挺了过来,这里边斯大林的铁腕手段功不可没,无论说几个不许后退的命令多么毫无道理,但是苏军在战争中能够最终站稳脚跟并最终攻克柏林,斯大林功不可没。


相对同盟国的领导人,希特勒的职务最低,只是一个陆军下士,这个蹲战壕的经历可以唬住没有实战经验的办公室将军,但是并不能唬住所有人。

而希特勒无法整合国内的各种势力,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军工生产始终无法满足前线的需求,这些其实都是希特勒应该集中主要精力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去关注什么具体的战役问题,这些战役问题希特勒就听个报告就完了。

斯大林在具体的战役准备工作中,主要解决的就是何时、投入多少最高统帅预备队的问题,这个方面斯大林做的比希特勒要强的多,德国始终没有一个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如果某一段战线出现问题,就只能是拆东墙 补西壁,从这个安静的战线凋兵是填补其他战线上的缺口,这种情况在遇到苏联这种能够组织几个方面军协调一致发动进攻的国家,德军充当救火队的就是那几个党卫军装甲师,而到了战争后期,德军的几个装甲师明显的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战斗力直线下降。

而苏军方面,斯大林对于预备队的组建十分重视,他的手中通常都会有一个高达6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当这只预备队被消耗的时候,斯大林很快就会组织起来新的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新的战役。而这种组建战略预备队的任务是最高统帅的重要职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