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稱為“詩聖”是否有些言過其實?

袁小莯


首先,明確觀點,杜甫為詩聖實至名歸。原因如下:

杜甫之為詩人之“聖”,正如孔子之為人倫之“聖”──“詩聖”的稱號充分表現了杜甫在中國詩史中的獨特地位。

個人認為,杜甫作為偉大的詩人具有三個特質,這三大特質也是使杜甫被後代尊為詩聖的重要因素。

第一個特質是,純粹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他是整個中國詩歌發展、流變的過程之中最重要的詩人。

站在杜甫的時代往前看,杜甫彙集了以前一切詩人的精華,他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詩人的最高峰;站在杜甫的時代往後看,杜甫以後的詩人極少不受杜甫影響,不把杜甫當成導師的,所以杜甫也是啟導後代一切詩人的最高峰。杜甫這種承先啟後的獨特性,使他成為中國詩史最具有歷史地位的詩人。可以肯定的說,他的這種地位是無人能及的。

第二種特質,即他不斷成長、不斷變化的藝術創造力。

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嚐盡種種的痛若。從個人生活來說,這實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這種大不幸卻成為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因為,每當杜甫的生活經歷了大變化,面臨了新的狀況,作為藝術家的杜甫即能感受到這種生命的新局面,隨而加以沈思,並且表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結果就是,隨著杜甫生活經歷的不斷變化,杜甫的詩歌內容以及隨之而來的詩歌技巧也就配合著變化。因此,就整體來說,杜甫作品的內容就顯得極其豐富,杜甫的詩歌技巧也隨之而變化多端。杜甫這種隨時代成長而顯現出來的作品的多面性,在中國詩史上可以說無人可及,因此,他的偉大成就也就無人可以超越的了。

能夠接納一切、同情一切的心胸,也就是杜甫作為一個偉大詩人的第三特質。

這種特質表現得最明顯的是他對人的關懷與同情。他寫得最好的詩之一就是他對朋友和兄弟的懷念作品。幾乎他的每一個好朋友,他都寫過真摯動人的詩作。譬如對於他的患難之交鄭虔,他在送別時就寫過這樣的句子:

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下盡交期。

如果不是跟朋友具有非比尋常的交情,誰能夠講得出這麼痛切的話。

杜甫對李白的感情尤其動人。他跟李白一生只見過兩次面,但他每一回憶起李白,就寫出極為動人的作品。他那兩首《夢李白》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描寫朋友之情最令人難忘的詩。

杜甫生長於盛唐,而盛唐還是一個佛教、道教盛行的時代,李白是個道教徒,王維是個佛教徒,儒學在當時很少人真正的信服。說到詩人的追求,不論孟浩然、王昌齡,還是李白、高適、岑參,都是熱衷功名之士。當然,杜甫也熱衷功名,但除此之外,他確實有仁民愛物之心,在當時可謂“特立一代”,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一樣。在儒學尚未復興的時代,怎麼會出現這樣一個“純儒”的詩人,真是不可思議。在儒學全面復興的宋代,大家一致的稱讚杜甫,從此以後杜甫成為中國詩人的最高典範。杜甫重視人倫之情,充滿“民胞物與”、“濟世愛民”之心,完全體現了儒家的精神。杜甫的作品把這種精神表達到了極致,因此理所當然的被中國人稱為“詩聖”。


明月十四樓


他一生流亡,仕途失意,無處容身卻被人們稱為“詩聖”不是言過其詞。為什麼說杜甫被稱為“聖”具體有一下兩點:

首先,杜甫有一種堅持家國情懷的那種精神,比如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這首詩敘述的情節很簡單。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來到四川成都,蓋了幾間破茅草房。

八月時江邊的風很大,上面的茅草被吹走了,吹走以後到處飄,南村的小孩們就跑來搶這個茅草。杜甫當時年紀很大了,就在那邊罵他們,追著打他們,要他們把茅草還給自己。

今天看來,杜甫的這首詩,貫穿其中的還是他一向堅持的那種精神,就是講民間最卑微的生活。杜甫讓我感動的地方剛好在這裡。

他看到了像螞蟻一樣的生存,卑微地、骯髒地、汙穢地、邋遢地活著的生命狀態,他覺得那麼多人這樣活著,怎麼可以不去看這樣的生活? 下面忽然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人道主義就在這裡發生。

這個時候他的視野開始擴大,最後想到的是誰能夠使老百姓過上比較安樂的日子,房子能不能多一點,讓大家都有屋子住。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你覺得杜甫似乎已經有一點瘋了,這個人在貧窮當中,好像忽然出現幻象,眼前真的有了很多房子,窮人都可以進去住,好像一下變成住在理想國裡面一樣。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那時候我的房子是破爛的,只能挨餓受凍死掉,都覺得沒有關係。

這個時候我們明白了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聖”。杜甫的確有一個大的覺悟,他希望如果這是因為貧窮,那麼就只讓他自己貧窮吧,不要這麼多人貧窮。這是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

其次,杜甫心中有大愛,詩中有大悲,眾生的苦就是他的苦眾生的痛就是他的痛。杜甫的詩裡透露的全是戰亂中的悲劇,他對逃難描寫的細緻入微“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嶔岑猛虎場,鬱結回我首。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有一封信可能要到十個月以後才收得到。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收到信以後,反而很害怕知道信裡到底寫什麼,因為很可能是報喪。大概沒有這樣的經歷的人,很難了解這種矛盾的心情。

最後再來讀杜甫的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詩聖的詩工整而又飽含深情,對國家,對底層民眾的鐘愛纏綿都寫在他的詩裡邊了,值得反覆吟誦。








雨雨99


杜甫被稱為詩聖是實至名歸。他經歷了大唐由盛而衰的歷史進程。他天資聰慧,有強烈的愛國報國之心,屢次參加科舉,從政報國。由於國之亂社會之複雜,導致他屢次不中,參政不順。他推崇仁思想,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但一生不得志,空有抱負志,無處去施展的坎坷遭遇。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在詩歌方面的創作激情。他善於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又不斷開創出自已的風格。他的詩歌創作成果為以後眾多的詩人敬仰,也深受影響。與李白並肩,風格甚至超過。給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歌作品。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色深。《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等耳熟能詳的精典絕句。無不體現出了他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無不體現出了對祖國山河和朋友們的讚美和依念之情。他是唐朝最典型的現實主義詩人。在當時和後節從而奠定了他在文壇卓越的地位。所以奉他為詩聖實至名歸。


遊遊蜉蝣


杜甫被學術界稱之為“詩聖”是當之無愧的。

首先杜甫幼年時期讀書萬卷,自稱家史“奉儒守官,未墮素業”。他二十歲後漫遊吳、越、齊、趙等國,豐富的生活閱歷加之他的聰穎好學,奠定了他成為“詩聖”的基礎。

其次,杜甫為官一生,清貧自律,時沉時落,顛沛流離,自身的坎坷遭遇又結合盛唐後期的安史之亂後階級矛盾的不斷深化,使他深知百姓的不易與疾苦。在此背景之下他胸懷報國之志,並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自已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標。可嚴酷的現實破碎了他的理想,站也冰冷,坐也冰冷,爬下了就不是人。與其八面玲瓏,苟且偷生,不如淋漓痛快的放手一搏。

其三:單就杜甫的詩詞風格而言,他的詩詞有著豐富的社會政治內容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詩詞的基調。沉鬱頓挫是其詩詞的主要風格。並開創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創作途徑。例如“會當𠗕絕頂,一覽眾山小”。“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乾坤貪瘡痍,憂虞何時畢”?“史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等等簡單易懂,膾炙人口的詩篇,無不以歷史的真實再現去抨擊黑暗的社會現實。

翻閱浩瀚的中華詩篇,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錦上添花的多之。而有哪位文人墨客能像杜甫一樣,站在貧苦百姓的角度去淋漓盡致,不吐不快去鞭撻,揭露社會生活的陰暗面呢?杜甫晚年貧病交加,卒於湘水舟中。但其一生為民請命,直言民瘼,在晚唐當下,就被學術界稱為“詩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杜甫安息!杜甫足矣!


薛江瑞


這個稱呼,杜甫在世時是享受不到的,在世時的杜甫,詩名一般,和李白比,如同星星比之明月。詩聖的稱呼,是後人給的。中唐的時候,韓愈、元稹、白居易這些詩人非常推崇杜甫,這與他們的文學思想有關,詩“為時而作、為事而作”,杜甫的詩中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對社會現實的關照,下符合這一主張。宋代程朱理學強調道統,以儒家思想為統治者服務,杜甫的這一特點又一次成為他們可利用的工具。杜甫忠君愛國,杜甫的詩關切民生疾苦,這種偉大的仁愛精神與憂患情懷,正是正統儒家所需要的。所以,這個聖,並非指詩的藝術成就,而是源於詩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稱之為聖並不為過。


春天裡一起讀詩


聖是對成就較高的人的尊稱,現有記載的唐詩有數萬首就杜甫生活的年代來說是一個戰亂紛爭的時局,國家處於動盪時期,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杜甫深有感觸寫出了大量反映時局的詩作如 三吏 三別 茅廬為秋風所破歌 等等大多憂國憂民。即使自己處境困難也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且杜甫藝術成就很高因此詩聖當之無愧


冷風如刀


就像大話西遊裡至尊寶說的:

至尊寶:那你就跟他說是上天安排了這麼一段姻緣。

紫霞:他不喜歡我怎麼辦?他有老婆怎麼辦?

至尊寶:你管他那麼多,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紫霞:真的?

至尊寶:上天安排的,還不夠你臭屁的啊?



宇天少


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沒有其二


無問西東2020


詩聖二字確實過了。我不太喜歡把誰稱作詩仙詩聖的,我喜歡看很多人的詩,只要是好詩,誰的都喜歡看。我不喜歡把一兩個人看的太過尊崇。


青素妙可


沒有,確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