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采出眾的詩人有很多,為什麼杜甫被稱之為“詩聖”?

正宗小酢酒


睡前想起這個問題,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一句句唐詩在深夜中驚擾著我的塵夢。



“彈罷琵琶行,唱盡長恨歌”的詩魔白居易訴說著大唐的“思想”。 瀟灑不羈卻深藏功名的詩仙李白講述著大唐的“形骸”。 唯有被後人稱之為詩聖的杜甫一言不發,撫著長鬚遙望遠方。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不同於“詩仙”李白飄逸不羈的文風,杜甫之詩讀來讓人憂鬱、悵然,字裡行間透著幾分悲苦與不甘。



杜甫的詩中沒有“春江花月夜”的繁花似錦,也沒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天之志,但在杜甫的詩中你能讀出他的鮮血與骨肉。

也許他從未濃墨重彩的臨摹過“絕望”,但卻在一字一句中講述著詩者的涅槃,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位名副其實的詩中之聖。

“百憂”之詩——窮苦聖人的靈魂絕唱



杜甫成家之時,正值“安史之亂”之始,大唐盛世急轉而衰,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只是一介“兵庫小官”且碌碌無為的杜甫,窮的近乎只剩下一支筆、一方硯。

杜甫眼看著疾苦的百姓卻無力幫助,憤怒當朝者的昏庸卻無處發洩,只好將感情寄託與家庭, 可當杜甫滿懷著期待,回故鄉探望妻兒時,卻發現自己年幼的兒子竟然已經被餓死在了家中,杜甫悲痛欲絕,發出了“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的哀唱!



煙月不知人事悲——幼子死後,籠罩在杜甫心尖上的雨便沒有停過,窮困的生活依然沒有任何的改變,杜甫的家中仍然是碗中無米缸中無糧。 平日裡知書達禮的兒子因為飢餓難耐,對著杜甫大吼起來,質問杜甫為什麼養兒卻不給飯吃。

飢餓對成人來說尚且難以忍耐,何況是杜甫十五歲的兒子?



杜甫又是心疼,又是心酸,寫下了一首悲情之詩: 《百憂集行》(選段)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曾經懷抱著凌雲之志“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男子漢,如今卻為了幾鬥米而束手無策,眼看著兒子因飢餓喪失了理性卻又無能為力,如此情狀…怎能不讓人感慨?

人言杜甫的詩,是苦詩,只有品味過生活之苦的人才能讀懂其中的意境。 的確,杜甫的詩發自靈魂,將生活之苦講的明明白白,寫的盡是人間百態。



博愛之詩——身處黑暗心向光明的勇者

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一把利劍直插我心, 當杜甫棲身的茅屋被風雨摧毀時,他不但沒有抱怨沒有憤恨,反而說出了一句表現其博愛境界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一個人身處痛苦之中,卻希望光明的到來可以照亮“天下寒士”的苦難,這樣博大的胸懷,不負詩聖之名。



秋葉憑霜知冬近,一舟渡水夢盛唐。 置身夢中,看那牡丹嬈嬈,聽那喜鵲咋咋, 側身穿過明亮如晝的琉璃光影,撥開眼前的薄紗, 大唐盛世映入眼簾, 杜甫坐在江邊眼中盡是惆悵。

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他轉身向陽,將深入靈魂的痛苦留給自己,將遺世獨立的堅強贈給後人。


白話歷史君


杜甫在唐朝時名氣並不大,當時詩壇的雙子星座是李白和王維。“詩聖”的名頭是經過漫長的積澱,感化和震撼了無數的後人才加冕的,他的詩,也被譽為詩史。他之所以被稱為“詩聖”,無非是他悲天憫人的儒家風範和出類拔萃的詩歌造詣,震古爍今,流芳百世。

一,為蒼生立命的儒家風範。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的薰陶,懷抱致君堯舜、治國救世的遠大政治理想,具有“施仁政”的強烈的孔孟聖人情懷。年輕時,雖然四處遊歷求官,但時運不濟,仕途坎坷,安史之亂之後,他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是他的生活常態。他困於長安時小兒子在家也餓死了,最後他潦倒困頓,死於船上。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過得十分悲催,怎一個慘字了得!讀老杜的詩難得輕鬆,總能感受那強烈的感事傷時、憂國憂民的情緒,感受到儒家人物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由於杜甫掙扎於社會底層,有著艱難困苦的人生經歷,在他的詩歌中,蒼生疾苦、時局危難,都是心心念念、難於忘懷的,是典型的“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文人士大夫,他在詩中體恤民情,直陳時弊,有著深沉的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和悲天憫人的博愛精神。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別”,小時上學,每到老師領讀——“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時,我們一群男生常常忍俊不住,糾結於老頭是怎麼“逾牆”的?兒媳沒完裙為何不穿褲子?人到中年有了人生閱歷和知識積累,才體會專制社會中,荷政猛如虎、草民如螻蟻,才體會民生之多艱,才知道當年少不更事是多麼的幼稚可笑。正是危局亂世的時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運,空懷壯志的悲涼,無以救民水火的遺憾,使杜甫的很多詩句成為感事傷時、寄託情懷的千古絕唱,噴薄而出,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些詩句足夠震古爍今、千古不朽!

二,出類拔萃的詩歌造詣。

後人評價唐朝大詩人時,常認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李賀是鬼才。杜甫確實不像李白那樣是個驕傲放曠的天縱之才,他的思想沒有李的那般狂放不羈、自命不凡,寫詩同樣沒有李白斗酒詩百篇、飄然思不群的瀟灑。他的詩,紮根於腳下這片土地,更接地氣,雖然是地之才,但是他認為“詩是吾家事”,是安身立命的資本,所以他刻苦用功,深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常常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雖不像李賀那般嘔心瀝血地吟詩,不像賈島孟郊被成為“詩奴”“詩囚”,但也是在藝術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李白《戲贈杜甫》才說:“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從藝術角度看,他的詩歌眾體兼備,無所不精,在反映民生、社會時,多選用樂府和古體,敘事細緻入微,感染力強。特別是他的律詩格律森嚴、意境蒼茫、煉字精到、對仗工穩、沉鬱頓挫,氣韻沉雄,很好的發揮律詩言簡意遠的藝術特點,比如下面這首《登高》,格調高邁、橫絕千古,被後人譽為自古七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入川后,在成都浣花溪畔搭建茅屋,度過了難得的輕鬆愉快的生活,這期間他寫了很多小詩,描繪鄉村閒居生活,清新脫俗,灑脫淡遠,充滿雅趣,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留連彩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特別是這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五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千錘百煉、句句對仗,簡直是結句煉字、格律對仗的教科書,他可以說是中國格律詩的第一大伽。

“詩窮而後工”、“文章憎命達”、“國家不幸詩家幸”,這些詞語好像是專門為杜甫準備的,因為他窮困潦倒,知民間苦,有家國情,悲天憫人,他的詩才情思鬱結,激情迸發,沉鬱蒼涼、氣韻沉雄。杜甫,有著儒家聖人的情懷,有著偉大詩人的氣質,完全當得起一個“聖”字,他不當“詩聖”,歷代草民百姓都不答應。

(附圖是鄙人到杜甫草堂參觀時,用手機拍照,水平不高,敬請諒解)







曉行凌波


杜甫的詩,總共1457首,各種題材兼備,不管是古體詩,還是律詩,不管是五言還是七言,或者雜言,都雄視古今!杜甫之前的詩人,杜甫都博採眾長再創高峰!杜甫之後的詩人,都在學習杜甫,影響千年。1300年來,學習杜甫的人如過江之鯽,能在某個方面某個題材上接近杜甫,已經可以成名成家了,更別提全面接近或者超越了! 1300多年來,研究杜詩的著作汗牛充棟,研究李白的屈指可數。李白的詩出自天性,渾然天成,妙法自然。他灑脫,狂狷,孤傲,符合年輕人的審美。但是李白太單薄了,他的詩讀多了,你就會覺得空洞,雷同,簡單。 杜甫不一樣,他的詩體裁之全面,內容之廣泛,詞句之典雅,思想之深刻,道德之高尚,格律之精嚴,千載以來,一人而已。

李白代表的是道家,他的行為和思想符合道家的審美。而杜甫代表的是儒家,他沉穩厚重,憂國憂民,心懷家國天下。他的詩,年輕人不喜歡。但是人一旦成熟了,再讀杜甫的詩,你就會發現那是汪洋大海,寫盡了悲歡離合,國破家亡,宇宙蒼生;也寫盡了人間冷暖。杜甫擅長寫情,他寫朋友情,夫妻情,父子情,主奴情,寫對天下蒼生的情,甚至對家裡的一隻碗裡都無不深刻真摯,感人肺腑。 杜甫也擅長寫景,他寫破碎山河,名山大川,寫歷史遺蹟,寫春夏秋冬,寫柴門茅茨,寫江邊小築,甚至寫一籃子櫻桃,一幅畫,一束花,一片柳葉,一隻小動物,無不寫得體察入微,生動感人。 杜甫的詩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情景交融。 杜甫也擅長寫事。他的政論詩,比如諸將,諷刺詩,比如麗人行,他的三吏三別,自奉先歸家詠懷五百字,等等,無不條理清晰,感情充沛,思想深刻,全面且深刻地描寫了安史之亂前後整個唐朝中國的社會風貌。可以說,杜甫是真正懷著敬畏懷著憐憫寫身邊的一切景一切情的一切事的。他真正是一個詩人,不管多艱難,不管多困苦,他始終以一個詩人的情懷看待周圍的一切。推己及物,推己及人,古往今來,有幾人能做到?

杜甫的律詩,那是千秋典範。在他之前,律詩並不成熟,是杜甫發展了律詩,成全了律詩。在他之後,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在寫律詩。可惜,有的思想達到了,格律達不到;有的格律達到了,審美達不到,有的審美達到了,思想又差許多。 杜甫真正把律詩練成了獨孤九劍,隨便一出手,就是法式。用詞千變萬化,煉句精益求精,格律紋絲不亂,思想厚重,審美高雅。從這一點上來說,李白差杜甫就遠了。李白擅長古風,古體詩。一到律詩,就徹底啞火。寫得沒幾首,還很一般,甚至個別還有抄襲之嫌。

什麼叫聖?超凡才能入聖。在某個方面做到了極致,超越了凡俗的境界,我們就管他叫聖。比如孔子,我們叫他人聖,也叫聖人,是因為在做人上,孔子做到了極致。比如醫聖,比如茶聖,比如商聖,等等。

從各個方面看,杜甫的詩都達到了極致。整個唐詩三百首,杜甫佔了十分之一強,還有許多沒入選卻很優秀的作品。所以說,杜甫不是第一,誰是第一?杜甫不叫詩聖,誰還配叫詩聖?


誰來與我乾杯66


杜甫的一一詩聖一一是後人封給他的……

他一一憐天憫地詩句一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一一這幾句銘人心骨的詩句一一歷經千秋一一家喻戶曉……

杜甫的後半生一一親身經歷了一一“安史之亂”……

迄後一一失寵一一踏上了一一顛沛流離地生涯……

後來,窮困潦倒的杜甫一一窮的不敢返鄉一一躲避養家餬口的責任……

別人送了他一條小破船,他從此寄生一一船上一一以船為家一一在湖南一一岳陽一一長沙一一衡陽之間江河上猶豫徘徊……開始了晚年的“詩討“漂泊生活……

最終一一客死它鄉於一一從長沙到岳陽的這條一一滿目瘡痍的一一小破船之中……

所以,古往今來一一詩人就是一一窮人的一一代名詞……

光鮮背後一一生活中一定是一一窮困一一拮据……

中外歷代一一詩人一一都擺脫不了一一窮境苦困的一一宿命……

《😭觀杜甫晚年有感😭致古今天下一一窮文人……》

妙筆生花 啄人間

吟叱風雲 蒼穹還

壯志不遜 江海川

命運多舛 悲傷還

白骨堂前 數落淚

亂草無墳 風淒慘

富貴錢爛 臭熏天

文人貧困 無人見

〈李恭覺~2019年3月7日*二月初日*13點13分於北京〉



李恭覺


何為聖人?聖人不是神人。為什麼孔子堯舜禹湯?他們都被稱為聖明君主。因為他們是平常人,他們是人世間的一個普通人。他們心繫黎民,與民同甘共苦,與百姓同甘共苦。成為聖人並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境界,也並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思想覺悟。只需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聖人在聖,他也是人。他為什麼能夠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人民把他專做聖人,他說人民所說向人民學習。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稱為聖人。

詩聖,詩人中的聖人。為什麼唐代那麼多是中國古代那麼多事,只有杜甫獲得了詩聖的稱號呢?李白高高在上,他雖然也結交一些凡夫俗子,下層黎民,但他是太白金星仙人轉世,普通人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它所抒發的是盛唐之音。寫的是大河山川的自然靈秀。

但是杜甫呢?仔細讀他的詩歌你會發現,他寫的每一個字,每一首詩,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的接地氣,那麼的為人著想。從石壕吏裡到新安吏。從新婚別到無家別。我不能說他寫的每一首詩都是在為人民呼號,但是有很多事都是反映人民的不幸。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本身就具有嚮往聖人品格的偉大理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它本身就具有聖人的濟世情懷。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他說見的是福秀的官服,對人民的壓迫與剝削。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說抨擊的是社會不平等的等級差別。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他說寫的是最平常的離別場景。

這些都是平常人的生活,但正是他用最真切的感情反映最真實的生活,反映群眾的呼聲,所以他才達到了聖人的高度。一句話說白了,聖人就是人,是真真正正關心人民的人。

他的詩是寫給人民的,他的詩是寫給受苦受難的人民的,所以在明代在之後他被人尊為詩聖。






舊事舊人歷史說


《說文解字》:“聖,通也”。

《風俗通》:“聖者,聲也。聞聲知情,謂之聖也”。

杜甫何以被後世尊為詩聖呢?因為他通達事理,因為他聞聲知情。

杜甫的後半生親身經歷了唐玄宗晚年的“安史之亂”,從此顛沛流離,並最終客死他鄉。

杜甫年輕的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好,加之勤奮好學,可以說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大才子了。他交遊也比較廣,與大詩人李白、高適等都有交集。三十歲後可能家庭開始敗落,已經娶妻生子的杜甫不得不到長安去希望謀個一官半職的,也好重振家業。杜甫雖然才高八斗,但當時的名氣並不高,而且運氣也差,到長安呆了十四年,只謀得個小小的兵曹參軍之職,負責看管兵器,可能就是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部隊後勤科長之類。可憐志在“致君堯舜”的杜甫,萬般無奈之下才被迫接受了此職;他拿到些工資後回到家裡去看望親人,他的小兒子卻剛剛餓死了。

杜甫在長安的十餘年間,科舉考試不第,只得走些旁門:一是向皇帝獻賦,就是寫些吹牛拍馬、歌功頌德的文章;一是託關係、走後門,攀緣一些權貴人物。總之,用盡全部的心力,但就是當不了大官。雖然當不了大官,但官場的黑暗和腐朽,民間生活的艱難,卻使他認識到了社會危機的來臨,這是杜甫“聞聲知情”之一;

“安史之亂”後,換了個肅宗皇帝,杜甫去投奔肅宗,途中偏偏被叛軍逮個正著,關了兩年(據說還和大詩人王維關在一起),你說背不背時。還好因為官小職卑,叛軍也沒殺他,給放了。杜甫繼續投奔肅宗,肅宗賞了個“左拾遺”的官職,大概是個秘書之類的文職,應該有處級了,而且好歹也“專業對口”了吧。不料有個官員犯事,這個杜甫愛管閒事,替他向皇帝求情,惹得肅宗大怒,把杜甫又貶為了科級幹部,並且從此再也沒有重用杜甫的意思了。

後來,杜甫為躲避戰亂,不得不舉家從陝西搬遷到四川去生活。還好,有個叫嚴武的官員跟杜甫關係比較好,這時正在四川當“省長”之類的大官,對杜甫很是照顧,給他在成都西邊浣花溪畔建了個“杜甫草堂”,並推薦他擔任自己的參謀,官名是“檢校工部員外郎”,估計都副廳級了吧,而他的家人則居住在四川夔州(今奉節縣)。可惜不久,嚴武死了,杜甫回到了夔州。夔州的領導對杜甫還不錯,給了他大片的田地。這段時間的杜甫算得上一個小小的土財主吧,生活比較安定,詩也寫得多了。

過了幾年,杜甫總覺得他鄉沒有故鄉好,還是想回到家鄉河南去。於是舉家出川,漂落到了湖南嶽陽。由於戰亂還沒有停止,杜甫始終回不了家,在湖南的岳陽、長沙、衡陽之間徘徊,最終死於從長沙到岳陽的一條小船之中。

杜甫在長期的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中,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亂世景象,把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完全寄託在了詩歌之中,這是他“聞聲知情”之二。

我們現在奉杜甫為“詩聖”,即在於他幾乎所有的詩歌都是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他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深刻揭露了唐朝由治而亂的社會矛盾;他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了他對人民生活的深深同情和悲憫;他的《三吏》、《三別》是對戰亂之中人民悲慘處境的血淚控訴……

杜甫在他的詩中,注入了聖人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千百年來,讀其詩者無不改容而嘆者久之;謂之“詩聖”,並非溢美之譽也。


亦喻之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善於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個性化通俗化語言,真實質樸的描寫,敘事了抒情相結合,現實與浪漫主義相兼融,詩風平實宮谷達,洗煉清峻,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了反映現實,他幾乎掌握和運用了當時所有詩體,並創造性發揮,為各種詩體樹立典範。他用詩寫傳記、遊記、自傳、奏議,書札,文藝評等。他的詩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李白在給杜甫的詩中也寫道: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他的詩確實達到千錘百煉,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人想更改一個字都是很難的。字字有來歷,句句有出處,當代許多詩人都讚許杜甫學識淵博,善於用典,他的詩作被公認為“詩史”稱他為“詩聖”,他的詩作光焰萬丈長,恰似江河萬古流!


黃宇芬


普通人一提杜甫,往往搬出他的生平,然後說他憂國憂民,然後說他是詩聖,之後就說不出什麼了。

真正懂杜甫的人是梁啟超,金聖嘆,俞平伯,蕭滌非,葉嘉瑩,範笑歌這些人,他們談論杜甫的文章是充滿聖贊之辭的,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梁啟超說杜甫是“情聖”,範笑歌說杜甫“勝孔子”。

為何是情聖,為何勝孔子。因為孔子是儒家的理論家,杜甫則是實踐家,相比起來杜甫更厚道,更血誠。

杜甫對友人披肝瀝膽,對敵人英勇不屈,對大自然愛得真誠。別的詩人沒有這樣的,一般老百姓也不知道這個。


格納尼爾莊園


杜甫的詩詞,無論在文學藝術貢獻,寫作文化價值,思想品德,創作技藝,以及對後世社會文化發展的應象都非常深遠。產生積極意義,佔有很高的地位。後人對杜甫本人很崇敬,以及他為中華文化的貢獻,給予極高評價,遵稱他為詩聖。

大家都知道,大唐經安史亂世後,社會失去穩定,杜甫也處在生活環境無保障,顛沛流離遊走他鄉,但從他所寫作詩詞中可看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處處關注民生,心繫百姓,居江湖之遠,為國擔憂,期盼天下太平。百姓住有所居,君主聖明,為民奔命。


菜園門看守


杜甫一生心繫家國,他的詩能全面反應當時的歷史,畢生致力於詩歌創作,詩歌各種題材都有佳作,古體,五律,七律,五絕,七絕排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