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說起南北朝時期的名將,陳慶之應該是大家都普遍會提到的一個人。有句童謠說得好:“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說得正是陳慶之。甚至而言,在前幾年熱播電視劇《琅琊榜》中,不少人都認為裡面的主角梅長蘇,其原型就是這位陳慶之。

在很多人眼裡,陳慶之的戰績,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因為,他率領七千白袍軍北伐,連續擊敗數倍乃至數十倍於己的敵軍,不僅成功收復洛陽城,還創造連下北魏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的不朽傳奇。最後,如果不是因為北魏傀儡皇帝元顥從中作梗,再加上遭遇山洪,陳慶之的北伐事業還會再創輝煌。

那麼,歷史上的陳慶之真的這麼厲害嗎?

如果單從陳慶之七千白袍北伐的戰績結果來看,他確實稱得上是空前絕後,至少在南北朝中,絕對是軍事上的第一人。那麼,既然陳慶之如此厲害,用七千人就能橫掃中原,那如果梁武帝給他七萬軍隊,豈不是可以越過黃河,一口氣攻破長安和鄴城了?問題是,北伐之後陳慶之還活了十多年,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甚至而言,在這次北伐之後,陳慶之不僅沒能再現這樣的輝煌戰績,反而在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後,陳慶之率領數萬大軍攻打東魏,結果先後兩次被東魏豫州刺史堯雄擊敗。面對這樣的結果,很多人說是因為梁武帝晚年昏庸的結果;又或是陳慶之因為上次北伐失敗而深受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類似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來,陳慶之的神話之所以無法持續,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初陳慶之北伐的輝煌戰績,本身就是被藝術加工後的神話。從某種意義上說,陳慶之的勝利,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觀條件基礎之上的,遠沒有大家想象得那般輝煌。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詳細解析下,陳慶之神話背後的真實戰況。

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陳慶之是何許人也?

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

關於陳慶之的出身,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後人大都是通過樑武帝蕭衍在褒獎他的詔書中所寫的“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等內容來推測,陳慶之應該屬於是寒門子弟,而且極有可能是庶族讀書人或者小官吏的兒子。

據史書上記載,公元502年,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朝梁政權,是為梁武帝。陳慶之因為自幼就作為隨從跟隨蕭衍,所以蕭衍上位後,他就被任命為主書,也就是負責管理朝廷文書的官吏,這一年陳慶之18歲。此後近20多年,陳慶之都是以文職為主。

直到公元525年正月,由於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投降南朝梁,並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此時陳慶之主動請纓,梁武帝便任命他為武威將軍,讓其與胡龍牙、成景俊等人率梁軍前去接應,由此陳慶之才正式從文職轉為武職,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這一年,陳慶之41歲。

據說,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而且之前從未有過領兵出征的經驗,但這次出征,他卻圓滿完成了任務,後來更是在北魏軍隊反攻彭城時,在梁軍不敵魏軍而損失十之七八的背景下,陳慶之將自己所轄的部隊全部生還帶回。

兩年後,陳慶之又趁北魏陷入大亂之際,率領大軍一舉收復整個淮南地區,並且他還在此基礎上越過淮河,收復了廣闊的淮北地區。陳慶之的這種戰果,也讓他成為南朝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優秀將領。從這層意義上說,陳慶之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軍事天才。

接著等到公元529年,陳慶之便開始率軍北伐,他的“神話”也由此拉開序幕。

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陳慶之北伐的背景分析:

說起陳慶之北伐,就不得不提到北魏帝國的掘墓人爾朱榮。

爾朱榮原本是北秀容(今山西朔縣北)的一個契胡酋長,後來他恰好趕上北魏帝國的北方六鎮叛亂。在這種混亂的背景下,爾朱榮一方面公開招降納叛,另一方面,他又打著保境護民的旗號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這種背景下,爾朱榮不僅成功佔據肆州,還將六鎮叛亂勢力(以高歡為代表)、北魏政府勢力(以賀拔勝兄弟為代表)和北方少數民族勢力(以斛律金為代表)都收攏到自己麾下。於是等到六鎮叛亂後期時,爾朱榮就已成為北魏帝國最有影響力的一股勢力。

就在這個時候,北魏帝國高層又發生大火併,因為北魏小皇帝元詡(魏孝明帝)和太后胡氏爭權,鬧得不可開交。最後胡太后一氣之下,派人將小皇帝毒死。爾朱榮一看,入主洛陽的機會來了,於是在公元528年,他就打著追查小皇帝死因的旗號,率大軍進入洛陽城。

進入洛陽後的爾朱榮,先是擁立長樂王元子攸為帝,即魏孝莊帝;接著他又將以胡太后為首的兩千多名在洛陽的王公貴族和門閥官吏全部屠殺,史稱“河陰之變”。這件事後,北魏帝國也就名存實亡了。

看著北魏帝國陷入內亂,宗室遭到屠戮,北魏皇族元顥為求自保,便果斷帶著兒子和親信南逃到梁朝,並請求梁朝出兵幫助他復國稱帝。

當時的梁武帝,也想著趁北魏帝國內亂之際趁火打劫,並伺機建立一個受梁朝控制或者親梁的北魏政府,於是他便欣然同意元顥的請求,還冊封他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領的七千甲兵護駕元顥北歸復國。由此,陳慶之便踏上的了他的北伐路。

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陳慶之北伐的輝煌戰績分析:

說起陳慶之北伐的輝煌戰績,大家都會反覆強調三件事情:

一是陳慶之此番北伐的總兵力,只有僅僅七千人而已,這種兵力配置,可以說是少得可憐;二是陳慶之的兵力雖然少,卻先後擊敗幾萬、十幾萬的北魏軍隊,並連下北魏三十二城,橫掃中原;三是陳慶之最後直接攻破了北魏帝國的都城洛陽。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把這三件事情分開談,自然不會讓人感覺有多了不起。因為,類似的行為,很多人都曾做到過。問題是,當這把這三件事情合在一起時,自然會讓人感覺驚為天人,因為,一個人想同時做到這三件事,實在太難了,於是陳慶之的“神話”便由此誕生。

但其實呢,這三件事情能夠實現的背後,都是因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只不過大家都習慣性忽視這些客觀因素而已。所以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來詳細分析下這三件事背後的故事。

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第一,陳慶之為什麼只率領區區七千人北伐?

在很多人眼中,陳慶之用一支七千人的隊伍,就能夠在北方創造空前輝煌的戰績,讓整個中原地區望風而降,那如果給他一支七萬人的軍隊,他肯定可以創造更加輝煌的戰績,甚至而言,南北朝也許都能提前實現統一。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推論,才讓許多人覺得陳慶之實在太了不起。當然,類似的推論從理論上來說並沒有什麼錯誤,問題是,這麼顯而易見的事情,為什麼梁朝的統治者們就偏偏想不到呢?以至於白白錯過這麼好的一個機會,浪費這樣一位絕世名將。

有人說,主要是因為梁武帝太愚蠢,但其實呢,梁武帝之所以讓陳慶之率領七千人北上,而不是率領七萬人北上,主要原因就是,如果南朝出動這樣多的軍隊,陳慶之肯定無法在北方立足。

因為,當時梁武帝讓陳慶之率領七千人北伐,北魏帝國境內那些軍政大佬們,就不會因此感到恐慌。因為,憑陳慶之這七千人的部隊,他想佔據整個中原乃至北方,顯然是件不可能的事情,這也就意味著,陳慶之不會威脅到這些北方軍政大佬們的根本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這些北方的軍政大佬們,自然就不會把陳慶之當成是他們最重要的威脅,更不會拼勁全力和陳慶之展開決戰,至少不會把這當成是眼下最要緊的事情。因為,在北魏帝國一片內亂之際,大家都忙著趁機擴張地盤,壯大自己的實力,誰會傻乎乎的先去和陳慶之消耗實力呢?

更關鍵是,因為陳慶之的北伐軍只有七千人,而他打出的旗號又是支持北魏皇族元顥復國,這樣一來,那些依舊忠於北魏的舊勢力,就比較容易與陳慶之的北伐軍展開合作。

因為,憑陳慶之這七千人,所能實現的戰略目標非常有限,這樣北魏舊勢力在與陳慶之合作時,就會比較有信心。一方面,他們與陳慶之合作,可以讓陳慶之充當自己的打手,另一方面,他們又不用擔心在合作過程中被陳慶之控制,淪為梁朝的附庸和傀儡,可謂一舉兩得。

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相反,如果梁武帝讓陳慶之率領七萬人北伐,這些北方的軍政大佬,顯然就不敢這般淡然了。因為,陳慶之擁有這樣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會讓他們非常沒有安全感,因為這意味著陳慶之有直接滅掉他們的實力,在這種背景下,他們自然要全力與陳慶之作戰,至少會把這當成最緊要的事情去作。

與此同時,那些忠於北魏的舊勢力,也不敢輕易與陳慶之合作。因為,與這樣一股強大的力量合作,無異於與虎謀皮,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控制住,淪為別人的傀儡。而且,陳慶之率領這麼多軍隊北伐,會讓大家普遍覺得,梁朝表明上在幫元顥復國,其實是想趁機吞併中原。

在這種背景下,北魏舊勢力再與陳慶之合作,就很容易被披上“漢奸”的罵名,受到北方其他勢力的聯合抵制。這樣一來,陳慶之的北伐軍就會變成為一支標準的孤軍,到時不要說戰鬥,就是光後勤壓力,就足以讓這支孤軍走向失敗。

從這層意義上說,別看陳慶之僅帶領七千人能橫行中原,如果他真率領七萬軍隊深入中原,雖然他的軍隊人數多了,但顯然無法像原先那樣輕易在中原打開局面。因為這樣一股巨大的南朝軍隊進入北方,自然會引起整個北方利益集團的共同排斥。

所以說,讓陳慶之帶領七千人北伐,絕不是梁武帝愚蠢的表現,而是梁帝國的高層們,在經過詳細分析、權衡利弊後而做出的一個比較切實際的決定。因為,七千人這個數字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方面他可以讓北方利益集團接受,另一方面,它類似於一個師的編制,足以保證其在一個具體戰場上形成獨立的戰鬥能力。

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第二,陳慶之憑藉七千白袍軍,為什麼能擊敗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己的北魏軍隊?

在陳慶之北伐的過程中,他曾多次以少勝多。比如,在睢陽之戰中,陳慶之以七千主力軍擊敗魏將丘大千的七萬大軍;在考城之戰時,他又全殲元暉的兩萬大軍,最後在滎陽之役中,面對北魏的三十餘萬大軍,陳慶之再次以少勝多、大獲全勝。

陳慶之所取得的這些勝利,自然離不開他過人的勇氣和軍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手上有元顥這樣一張王牌,從而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對敵人進行化解。失去這支背景,在一場具體戰役中,率領七千個拿著刀劍長矛這種冷兵器的軍隊,正面去攻擊三十萬同樣拿著刀劍長矛武器的敵軍,就算陳慶之敢這樣幹,他手下的人也會嚇破膽。

所以,更真實地情況是,當時的爾朱榮,雖然控制著北魏帝國的政權,還把洛陽城的官員屠殺殆盡,問題是,北魏帝國的舊勢力(各級軍政長官、豪門貴族代表),依然散佈在北魏帝國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樣一個擁有眾多軍事、政治、經濟資源的利益集團,依然是帝國最不可忽視的利益集團。

也正因為北魏舊勢力太強大,所以爾朱榮一時半會無法真正將其消化,這就導致當時的北魏政府,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一超多強”的政府,其內部鬥爭非常嚴重。在這個過程種,許多實力派和野心家,難免會蠢蠢欲動,想著把局勢攪亂,自己好趁勢擴張勢力。

恰恰這個時候,陳慶之和北魏皇族元顥率軍進入中原,還打著復國的旗號,於是這些實力派和野心家,自己就開始在元顥和北魏政府之間縱橫捭闔。在這種背景下,北魏雖然有三十萬大軍,但其本質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因為這些軍政大佬們,大都各懷鬼胎,他們更希望局勢能夠變得更混亂,自己好渾水摸魚。

因此,他們根本不會全力以赴去與陳慶之交戰,而是儘可能地保存實力,甚至而言,他們還會在關鍵時刻,選擇背叛北魏政府,所以通常情況下,陳慶之只需要取得一場局部的軍事勝利,元顥就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將北魏大軍瓦解,甚至讓這些人轉而掛上他的大旗。

事實上,後來願意掛上元顥大旗的軍隊,已經多達10萬餘人。只要我們知道這些,就自然能明白,為什麼陳慶之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少勝多。

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第三,陳慶之為什麼能夠攻入北魏的都城洛陽?

因為洛陽城是北魏帝國的都城,所以我們很多人總感覺,陳慶之收復洛陽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其實呢,只要我們對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有所瞭解,就會知道,佔據洛陽城,實在算不上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大家知道,洛陽城位於天下的中心,它向北可以染指河北,向南可以圖謀荊州,向西可以制衡關中,向東可以前牽制徐州,所以在天下實現統一後,坐鎮洛陽,那就是傳說中的制衡天下,指哪打哪。

問題是,當天下陷入一片混亂之際,洛陽就會成為一塊雞肋。因為你在這裡可以染指四方,四方的敵人也可以隨時進攻你,這樣坐鎮洛陽就很容易陷入四面作戰的困境。所以在亂世之中,洛陽從來都不是什麼戰略要地,一個軍政集團進入這種地方也不會不難,因為不會有哪個實力派會全力爭奪這種地方。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西晉滅亡後,洛陽城的軍政地位,一直無法與長安和鄴城相比看出來。甚至在很多時候,洛陽城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城市,並沒有太大的實際價值。直到後來,北魏統一整個北方並進入全盛時期後,北魏遷都洛陽,此時洛陽城的軍政地位才再次提高。

但是,隨著北魏帝國的崩潰,整個北方又開始陷入一片混亂之際,洛陽城的軍政地位,又再次下降,成為一個游擊區、緩衝區。所以當時的爾朱榮也好,還是後來的高歡、宇文泰也罷,他們誰都不屑於親自坐鎮洛陽城。

在這種背景下,當陳慶之和元顥的北伐軍打到洛陽時,以爾朱榮為首的北魏政府,自然不會全力和他們爭奪洛陽城。因為,立足這種地區與強敵作戰,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之中。更何況,此時北魏的軍事主力正在爾朱榮、元天穆的率領下,在河北和山東地區平叛,他們就更不會與陳慶之全力爭奪洛陽。

因為,失去洛陽城,爾朱榮依然是爾朱榮,依然是北方最大的實力派,但如果河北和山東地區失守,那爾朱榮距離滅亡,就沒有多遠了。只要我們知道這一點,就應該能明白,陳慶之收復洛陽,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困難和了不起。

當然,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當爾朱榮平定完河北和山東的叛亂,率領北魏軍事主力返回中原時,陳慶之和元顥以洛陽做防守,很快就被打得全軍覆沒,最後元顥兵敗被殺,陳慶之孤身逃回了江南。

七千人橫掃北魏半壁江山,陳慶之的神話背後水分有多大?

總結

其實,陳慶之的北伐,與之前東晉帝國、劉宋帝國的北伐,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他們北伐的目標,都是想著趁北方大亂之際,企圖控制黃河以南的地區。只不過,東晉帝國和劉宋帝國對自己的實力比較有信心,所以他們北伐的戰略目標,是企圖自己親自佔據這片地區。當然,它們最後失敗了。

至於蕭梁帝國,顯然對自己的實力不夠自信,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直接佔據黃河以南地區的能力,所以只好藉助北魏皇族元顥的勢力,企圖通過幫助他復國,在北方建立一個親梁的政府,間接控制這片地區。

從這次意義上說,陳慶之北伐的主角,是元顥,而不是陳慶之。當然,也正因為此,陳慶之北伐的失敗也是必然,因為基於元顥的利益,他成為皇帝后,自然是想成為真正的北魏皇帝,而不是死心塌地的給南朝當傀儡。既然如此,陳慶之與元顥之間的合作,又怎麼可能穩定呢?

事實上,陳慶之北伐的困局就在於,他此番北伐能否成功的關鍵,主要在於元顥。如果支持元顥的北魏舊勢力足夠多,北伐就可以順利打開局面。反之,他們就很難在北方立足。

問題是,如果支持元顥的北魏舊勢力足夠多,那元顥就不可能再讓陳慶之控制他,甚至還會與陳慶之適當劃清界限或控制他,因為這些北魏舊勢力,顯然不會接受成為南朝的傀儡。在這種背景下,陳慶之與元顥之間的矛盾自然會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他們再面對爾朱榮集團時,勝算能有多大呢?所以最後他們也失敗了。

參考文獻:《魏書》、《梁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