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败给苏联的看不见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失败,主要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两方面原因:

一、看得见的原因

首先,战略失误。

德国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没有持久战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两线作战的教训没有汲取,重复过去的战略错误。应该先集中力量打败英国,避免两线作战,给美英法后来的反攻除掉立足点与桥头堡。

其次,战略配合欠缺。

德国败给苏联的看不见的原因

幅员辽阔的气候苦寒的前苏联

德意日,本是战略盟友,意大利无能,除了拖后腿,没有很大帮助。另一个盟友日本是比较强大,但是在做自己的黄粱美梦,对盟友间的战略合作,敷衍了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德国发动苏德战争后,日本如果能倾尽全力占领苏联远东,苏联将陷于两线作战的境地,首尾不能相顾,战略后方失去,即使不能一下子打败苏联,也会拖住苏联,只要苏联有任何失误,就可能满盘皆输。结果,恰恰相反,日本不去配合德国打苏联,反而攻打美英法的殖民地东南亚地区,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把自己也变成了腹背受敌,并给德国引进了一个强大敌人——美国。

再次,资源局限

欧洲,特别是德国,战略资源石油比较缺乏,为了夺权原油和粮食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资源的局限,使希特勒在战略选择上受到牵制。

第四,战术失误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的东西,全球的纪实文学,历史学家,军事学院已经写得十分详尽,历史没有假设,只有无法更改的过去。都是表面原因,这里就不再涉及了。

德国败给苏联的看不见的原因

苏联领袖斯大林

德国败给苏联的看不见的原因

纳粹领袖希特勒

二、看不见的原因

看不见的原因才是隐藏在背后的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原因。没有任何人,任何专家涉及。这里要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来看,无论和平还是战争都是实现社会发展最优化的表现形式。最大节约和技术的最快发展是实现最优化的途径,而且是曲线运动。

德国败给苏联的看不见的原因

殖民扩张是利益的驱动

殖民扩张是工业化时代实现最优化的方式,因为无限扩大再生产集中在产品的数量方面,所以,对资源的掠夺,对市场的瓜分是重要表现,建立广泛的殖民地,控制半殖民地是基本政策,此时,崛起的英法是佼佼者,他们是世界资源集中地,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殖民地是本土面积的100多倍,比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蒙古大帝国的面积还大一倍。这一时期的资源集中,促进了英国各方面的发展,为后来更高级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机械化为特征的力量型经济已经接近顶点,世界需要的是质量的开发,这就需要转变生产方式。

德国败给苏联的看不见的原因

希特勒占领法国漫步在埃菲尔铁塔旁

德意日当然不明白这些,时至今日明白其中道理的几乎没有,这是人类的惯性思维在作祟,也难怪二战后全球没有一位哲学大师。德意日发动战争的目的仍是复制英法的生产方式,即通过夺取更多的殖民地,继续无限扩大再生产,而且是数量级的。二战后,英法殖民地分崩离析,生产要素迅速向美国集中,苏联是全球安全平衡的国家载体,所以,武力生产居主导地位,与美国的使命不同,是另一个车轮,这是宇宙的安排。

德国败给苏联的看不见的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形成是正义与利益双重驱动

人类的社会的根本推动力只有和平生产与战争推动。

反者道之动,战争的推动虽然具有阶段性,非连续性,但不可或缺。工业化时代,和平生产对社会发展的推动还表现为经济危机,这种激烈而和平的形式,战争方式有时候表现为对立,即冷战,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和平形式。

二战是社会的大裂变,摧毁了殖民体系,诞生了无数的民族国家,世界资源向知识型为特征的美国集中,美国引领世界70多年,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继承的是美国的精神生产,知识经济,剔除的是无限扩大再生产和盲目消费的资本主义外壳。德国的失败是旧殖民主义的失败,它提供的是扫平旧殖民主义的强大武力,它无意推动,却实际推动了资源的另一种方式的集中。符合社会运动最优化的唯一目标。所谓的正义、利益不过是基本规律的表现形式。但离开正义、利益的表面驱动,就不会自动完成最优化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