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解读:(13)你会不会也犯“当局者迷”的错误?

新高考解读:(13)你会不会也犯“当局者迷”的错误?

新高考解读

你会不会也犯“当局者迷”的错误?


专业的选择、学校的选择,是关乎个人未来学业、职业和人生发展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由客观因素决定,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们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自己的个人实际情况。


一、明确个人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生命的原动力,有兴趣才有内动力,内动力才会有积极性。兴趣比天才重要,兴趣使人不会疲倦。有兴趣才能学的开心,学的认真。对事物的兴趣,很多时候都决着人能否主动、自主地学习和钻研。这个道理是浅显易懂的,但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或者将兴趣建立在自己对某事物的主观臆断之上,而做出了错误的兴趣判断。

例如,华人学者丁肇中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推动了丁肇中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爱迪生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每天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丝毫不以为苦,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

学生可以先借助一些专业性的兴趣测评,来对自己的兴趣类型做一个初步判断,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潜在兴趣范围去做一些实践尝试,从而加深对自己兴趣方向的了解。


二、了解个人能力

兴趣影响专业目标设定,而学习能力决定能否实现理想。兴趣发展,必须以相应的学习能力乃至天赋为基础。

一个人有了学习的兴趣,不等于就能够学好所选择的专业和从事所选择的职业。因为兴趣并不表明个人具备了某方面的能力。有的人喜欢文学,想当作家;有的人喜欢绘画,想当画家。但无论是作家还是画家,都需要有一定的天分、以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

在实行新高考后,各院校都对其招生专业都做了明确的限考科目范围。例如,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都要求选考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目。而如果一个想要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在生物、化学、物理这些专业基础科目上的学习能力很差,则在高校录取中就会受到很多限制。所以我们在决定是否要报考某专业时,必须分析自己是否擅长该专业录取所对应的那些高中科目,尽量避免包含自己短板科目的专业。

因此,兴趣只是影响你的专业选择方向,而能力决定了你能否实现专业理想。在新高考的模式下,从高中低年级阶段,学生就要清晰地、正确判断个人兴趣、学科学习能力,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规划好高中课程的学习与未来专业的选择。


三、结合家庭期望

家庭期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家长的职业和教育背景、社会经济和文化地位等。

根据一项对不同阶层考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差异的研究,家长意见对考生专业选择的重要性随阶层的降低而降低。也就是说,优势阶层的家长因为良好的职业、教育背景,对社会需求和专业内涵有更好的了解,他们对孩子的专业选择的建议相比于对高等教育不甚了解的低社会阶层家长而言更具说服力,影响更深远。

另外,经济实力的差异,让来自优势家庭的学生能够较少地为将来的就业考虑,他们会更多地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专业,而弱势背景的学生则更为注重专业的就业前景,身上也背负着较重的来自父母的就业期望。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深深的烙印,学生在做个人学业规划时,不得不将自己的家庭背景纳入考虑范围,但是家庭的束缚不应该是个人意志的枷锁,对自身兴趣和能力的尊重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充满自我效能感,实现人生的跨越式发展。


四、考虑身体素质

不同的专业对考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是不同的。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示,考生若存在与高校相关专业要求相悖的身体健康问题,高校可不予录取。

关于存在某些身体状况而不宜就读相关专业的限制条件,同学们可以查看具体说明文件,对比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自己是否有不宜报考的专业。考生如果被录取到不宜就读的专业后,将会在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遇到巨大困难,不利于未来的整体发展。

另外,部分院校对一些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如体育类、艺术类、医学类等)还做了格外要求。例如西南大学对报考音乐表演(声乐方向)的考生要求“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男生身高1.70米以上”。

排除一些生理缺陷或相关疾病的问题,身体基本健康的同学也应该注意培养日常运动习惯,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尤其是在那些有较多户外实践的专业,如测绘工程,或课业繁重对学生精力投入要求较高的专业;再如临床医学,如果学生的健康状况不佳,对促进学业水平会是一个负担。而经常性的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还可以缓解学业和生活压力,释放负面情绪,从而增进身心理健康。


五、了解自我个性

在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同学们还应考虑自身的个性特征。因为不同的专业和职业对个人的个性特征的要求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个人具备了学习某一专业的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看他的性格心理特征是否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和适合从事这个职业。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好静型性格、好动型性格,都可能影响着相关专业的学习与发展。

比如学习医学专业和从事医学职业的人,在严谨和责任心等方面就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于一个学习管理专业和从事管理职业的人来说,世故性、恃强性等方面的要求就多一些。


六、明确职业倾向

大学的专业教育,是学生成长为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专门人才的必经之路。

专业教育决定了学生能够接受何种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可以选择的职业范围。不同的专业赋予了学生不同的技能,也限定了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学生如果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不满意,毕业后想要转行,就必须再付出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所需的时间、金钱,而且新领域的专业性越强,转行的成本就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后能够从事对口职业的原因之一。

所以,从自己的职业倾向出发,做好专业选择,加强“职业—专业”的匹配,对增进未来就业质量,促进“专业—职业—人生”的整体化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个人兴趣,了解个人能力,结合家庭期望,考虑身体素质,了解自我个性,明确职业倾向,全面认识自我。只有这样,同学们在做专业选择、学校转折时就有了充分而科学的依据,会大大减少专业选择、学校选择的风险。

请关注《新高考解读》第14篇:《新兴专业是怎样产生的?未来前景如何?》。

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也欢迎留言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