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中還是應該多些反思少些“捷報”

健康時報新冠肺炎防控系列評論31

(健康時報評論員 趙廣泉) 災難就是災難,傷痛就是傷痛。

昨天,確切地說是這兩天,諸如“捷報!首次清零” “第一份捷報從這裡傳出!” “剛剛!傳來捷報”……等等此類消息頻頻傳來“捷報”,格外引人注目,也讓人心生憂慮。

固然,面對這場影響之深、波及之廣、烈度之大、後果之重的新冠疫情面前,各地幹部群眾幾十天奮戰,面對疫情的嚴峻與複雜以及久攻不下的焦慮,局部地區出一些好的進展、案例時,甚至整體疫情確實出現一些好轉時,甚至有的局部地區確實到了最後的“總攻”階段,一線幹部群眾持續一個多月的焦慮、緊張、壓力,在曙光面前確有些幾近歡慶的衝動。但顯然,目前仍不是歡呼勝利的時候,更不是“捷報頻傳”的喜慶時刻。

對於從全國馳援湖北三萬多名至今還奮戰在生死一線、“截至2月11日,共有3019名醫務人員感染”的現實來說,“我市第二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的消息,顯然不能是“捷報”。

對於“剛剛復工6家企業多人感染,303人被隔離”的事實來說,“雷神山傳來捷報,疫情拐點終於來了”的消息,顯然也不是“捷報”。

對於現在還圍困在武漢、湖北和各地被禁足的幾千萬民眾來說,昨天(2月18日)鍾南山院士警示,“八成的病人在武漢,九成死亡率在武漢,武漢現在看來還並沒有停止人傳人”的情況下,更不是“捷報”。

何況,對於那些在疫情中失親之痛的家庭來說,更需要災難打擊後的撫慰。

對於這場災難中被奪去的一條條生命,被摧毀的一個個家庭和他們倖存的親人來說,“第一份捷報從這裡傳出”的消息,只能讓人百味雜陳,欲哭無淚。

在這場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災難面前,文字語言的表達,在輸入、引導、調節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從事寫、編、播的媒體人,是不是有客觀理性地思考,也反映出自己的職業素養。至少少用“捷報”的廉價表達,以遮蔽當下疫情防控依然嚴峻的形勢。

病毒總會被驅散,疫情終將會過去。此刻,我們更應該記住那些在疫情防控中倒下的烈士們與無數疫情防控中的幹部群眾、醫務工作者、疫情防控專家們。

昨天,抗擊疫情的英烈榜上又痛添一位英魂。疫情暴發以來,一直奮戰在救治一線的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劉智明同志不幸感染,經全力搶救無效逝世。這是繼梁武東醫生、李文亮醫生、林正斌教授、許德甫醫生、柳帆護士之後,湖北一線犧牲的第六位英烈。我們向英烈們致以深切的哀悼和緬懷!

在這場沒有捷報的災難裡:每一個英勇逝去的壯士,都值得緬懷和銘記!每一個得救倖存的生命,都值得慶賀和祝福!每一個捨己為人的付出,都值得褒揚和珍惜!每一個疫情“拐點”的消息,都值得期待和記憶!

盼疫情早日散去!我們需要的是戰勝疫情的勇氣與信心,需要的是在大災大難面前眾志成城的守望相助,需要的是專業、理性、科學、亡羊補牢於未來的反思與設計,那些廉價的捷報少些、再少些。


災難中還是應該多些反思少些“捷報”


值班主任:楊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