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还是应该多些反思少些“捷报”

健康时报新冠肺炎防控系列评论31

(健康时报评论员 赵广泉) 灾难就是灾难,伤痛就是伤痛。

昨天,确切地说是这两天,诸如“捷报!首次清零” “第一份捷报从这里传出!” “刚刚!传来捷报”……等等此类消息频频传来“捷报”,格外引人注目,也让人心生忧虑。

固然,面对这场影响之深、波及之广、烈度之大、后果之重的新冠疫情面前,各地干部群众几十天奋战,面对疫情的严峻与复杂以及久攻不下的焦虑,局部地区出一些好的进展、案例时,甚至整体疫情确实出现一些好转时,甚至有的局部地区确实到了最后的“总攻”阶段,一线干部群众持续一个多月的焦虑、紧张、压力,在曙光面前确有些几近欢庆的冲动。但显然,目前仍不是欢呼胜利的时候,更不是“捷报频传”的喜庆时刻。

对于从全国驰援湖北三万多名至今还奋战在生死一线、“截至2月11日,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的现实来说,“我市第二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的消息,显然不能是“捷报”。

对于“刚刚复工6家企业多人感染,303人被隔离”的事实来说,“雷神山传来捷报,疫情拐点终于来了”的消息,显然也不是“捷报”。

对于现在还围困在武汉、湖北和各地被禁足的几千万民众来说,昨天(2月18日)钟南山院士警示,“八成的病人在武汉,九成死亡率在武汉,武汉现在看来还并没有停止人传人”的情况下,更不是“捷报”。

何况,对于那些在疫情中失亲之痛的家庭来说,更需要灾难打击后的抚慰。

对于这场灾难中被夺去的一条条生命,被摧毁的一个个家庭和他们幸存的亲人来说,“第一份捷报从这里传出”的消息,只能让人百味杂陈,欲哭无泪。

在这场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文字语言的表达,在输入、引导、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事写、编、播的媒体人,是不是有客观理性地思考,也反映出自己的职业素养。至少少用“捷报”的廉价表达,以遮蔽当下疫情防控依然严峻的形势。

病毒总会被驱散,疫情终将会过去。此刻,我们更应该记住那些在疫情防控中倒下的烈士们与无数疫情防控中的干部群众、医务工作者、疫情防控专家们。

昨天,抗击疫情的英烈榜上又痛添一位英魂。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奋战在救治一线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智明同志不幸感染,经全力抢救无效逝世。这是继梁武东医生、李文亮医生、林正斌教授、许德甫医生、柳帆护士之后,湖北一线牺牲的第六位英烈。我们向英烈们致以深切的哀悼和缅怀!

在这场没有捷报的灾难里:每一个英勇逝去的壮士,都值得缅怀和铭记!每一个得救幸存的生命,都值得庆贺和祝福!每一个舍己为人的付出,都值得褒扬和珍惜!每一个疫情“拐点”的消息,都值得期待和记忆!

盼疫情早日散去!我们需要的是战胜疫情的勇气与信心,需要的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众志成城的守望相助,需要的是专业、理性、科学、亡羊补牢于未来的反思与设计,那些廉价的捷报少些、再少些。


灾难中还是应该多些反思少些“捷报”


值班主任:杨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