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的“無為而治”是消極還是積極?為什麼不是非要“無為而治”呢?

老孫遁世無悶


這個當然是得大利益積極的思想,但太多人都理解錯了方向。

無為而治等於固本培元,涵養本源翕聚先天,是個人靈根育孕的養生心法,而不是社會學問治世法理。

治的主題是個人身心而不是集體社會,太多人都拿道德經來當作指導一切的真理,這是錯誤的膚淺的。道德經只是指導人近道入道的修心行的方法論。

方向錯了,論的再多都是白費勁。

做為人最根本的本錢是精氣神,凡人庸人每天所得都是日日用光,用來體驗生命滿足慾望,毫無積累,終至油盡燈枯。

聖人則不然,以無為而治的至簡方法日有所積,會使心境出現類似量子理論上的能級躍遷,會得到一種無條件的快樂。當然不只快樂,那是個眾妙之門,進去好到你眼花,故聖人悲憫眾生寫下進入那門的方法,道德經就是其一。


通徹激光邢工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政治觀點,它來自於道家的核心思想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道,無不為是德,無為是因,無不為是果,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和社會規律,無不為就是順應規律後的結果。

無為而治是老子針對儒、墨、法三家的積極有為而提出的觀點,他認為一切有為的政治都不符合自然,都違反人的天性,都與道相違。比如:一個農民能夠順應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就叫做無為,如果他拔苗助長就叫有為,無為的結果是豐收,有為的結果是顆粒無收。

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是指一種政治藝術,無為就是順應人的天性,老子認為人有追求自由和擺脫奴役的天性,所以老子反對一切奴役、管教,強迫和戰爭行為,因為這一切都是在剝奪人的自由和生存的權利,它顯然與人性相反,是不可能持久的。

無為而治的本質是順應人的天性,而後換來天下太平,一切違反人性的作法都不可取,因為儒家要用仁義道德來約束人的自由,並且一定要用說教來教化人心,法家則是要用暴力和嚴刑峻法來強迫民眾,用功名利祿來驅使民眾,在老子看來他們所做一切,只能讓世界越來越亂。


沉醉的文人


我認為“無為而治”是一種積極的治國理念。為什麼呢?

第一,無為而治,絕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第二,無為而治是一種治理理念,是給統治者提出的要求,而不是鼓勵老百姓“無為”。

以上提出的兩點,也是後世對“無為而治”思想產生的兩大誤區。理解了這兩點,消除誤區,也就不會認為“無為而治”是消極的了。

“無為”不是不做事

這裡的“為”,應當理解為“干預、干涉、控制”。這裡的“無”,也並非完全不要,而應該理解為“減少、降低、有節制的”

整合起來看,無為,就是減少控制和干預,進行有節制的管理。

這個道理,適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

以教育為例。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正是提倡無為,不壓制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思維,大人只要進行有限度的管理就可以了。倘若對孩子控制太嚴,則弊大於利。

以經濟為例。健康的經濟模式,就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以行政管理為輔。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早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倘若控制得太嚴,則市場沒有活力,缺乏競爭,就會成為一潭死水。

可見,無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一個金道理。

“無為”是治理理念,而不是生活態度

常常有好吃懶做、不勞而獲者,以“無為而治”作為擋箭牌。實際上他們跟“無為而治”沒有一點關係。

先秦諸子百家提出的各種思想,主要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是告訴人們如何治國。所以才說是無為而“治”,核心在“治”。

這種無為,是針對法家的嚴刑峻法,以及儒家的繁文縟節,而提出的。老子認為,這些都是在折騰老百姓,是強行改變人的天性、限制人的自由,非常不好。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是經歷過時間檢驗而逐漸形成的,不去過多幹涉,則人民自然可以安居樂業。

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思想的奇妙,就在於它沒有絕對。有陰就有陽,有善就有惡,有福就有禍。事物存在兩個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無為而治的思想,當然也包含著兩個方面。有“無為”,就有“無不為”。要正確認識無為而治,就必須完整地看到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自然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不管是“無為”還是“無不為”,前提都是要遵循客觀規律。

無為,就是要順應規律,不人為地去強求和改變;無不為,就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要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那就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做。

這樣理解,是不是很像我們今天的馬克思主義?沒錯,這就是古老的辯證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這種思想,放在今天,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一個部門、一個企業,都是適用的。

作為領導者,更是要懂得無為而治。把握大的方向,順應客觀規律,而不要過多地干涉底層員工。這樣一個組織就能健康發展。

綜上,老子提出的“無為而治”,不但不是消極的,而且是一種永不過時的積極思想,值得每個人去學習。


黑色大炮


在古代,無為而治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的,物質發展還比較貧乏,社會上讀書人佔據的比率很小,人們對統治階級的統治理念的理解是很薄弱的。而無為而治可以使得底層人們根據自己的判斷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動作,他們能判斷出小偷小摸對生存環境產生不利而抵制,知道鄉親鄰里互助有利於大家一起生存等等這些自發行為而形成不用統治階級過度干涉的鎮鄉統治局面。這也符合了古代皇權不下鄉的局面。各個鄉里都各自自發形成自己的治理局面,這對皇權階層統治來說是有利的。當然當物質發展到一定,人們的見識提升,這種統治就不適合了。


山海之心路


無為而治是需要天時配合的。

只有在理想社會才能實現無為而治。

未來共產主義是無統治者的真實的人民當家作主。

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是迴歸原始神人社會階段。

道家的無為而治是上古神人時代社會狀態。

最後的就是最初的。

進化即迴歸。


小杰80164096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精髓,“無為”是道的體現。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

”用三十根輻條造一個車輪,當中空(無)的地方,才有車子的作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窗戶建造房屋,當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的器具,用的是空間。

“輻”就是支撐車輪的車條,車輪當中有一個孔,圓孔是空的,才能通過車軸,有車軸才能轉動,起到車子的作用。碗、碟等器皿要有空的地方,才能裝東西。房屋的作用在空間。這是說:“無”並不是“真空”或“虛無主義”,而有其重要作用。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當中好象一個大的風箱(橐龠),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這也說明“無”的作用,所有“無為,無不為”的“無”,都要從這一角度來理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永久存在(常)的,“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一個專有名詞,不能照字面直譯作“沒有作為”,或誤解為“無所謂”。 老子主張行道,認為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客觀性與規律性。

人們對待自然(客觀現實),以至處理政治,必須依照自然發展規律(道)辦事,而不加以任何人為的措施。這頗有“客觀存在,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意味。“為”是指“人為”的事,“無為”不是一動也不動,什麼也不幹,而是不作違反自然的事。

老子還體會到:天地萬物,包括人民生活在內,有其自然發展規律,而不能加以任何人為的限制。可是當時的統治者都不是這樣想,他們以天下為己有,以人民為砧上肉,予取予攜,作威作福,這是違反自然的。

因此,“無為”不是消極的,而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老子以“無為”對一切違反自然的事兒作鬥爭。 老子提出“無為”,用意在推翻當時的政治制度。但他不便明言,只用“無為”二字,以至引起了無數的猜測,就字面上作了各種不同的解說。

  “無不為”在“無為”的條件下,沒有什麼不可為的事,一切都會自然進化。老子看到一切客觀事物如:日月四時自然運行,草木鳥獸自然生長,紅花綠葉不需要加以人為的渲染,鳥飛獸走各具本領,不待人教。

俗語說:“天上一隻鳥,地下一條蟲,”一切都不需要加以人為的措施,有其自然的安排。所以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

”侯王們如果能夠遵守它(道),萬物都會自然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如果發生變異(欲),就本著客觀規律(無名之樸?道的本質),去克服它。 道本身是沒有變異的,沒有變異就可以安定(靜)下來。

那麼,天下就太平了。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塵夢閣主


無為而治,個人覺得應該是從每個人的內心出發,不忘初心,如果每個人都能遵從自己內心最真實,最真誠,最善良的想法,按照自己內心深處最美好的願望去生活和工作,世界將充滿愛和希望。水利萬物而不爭,人傲於世而不順。上善若水任方圓,是中華文明智慧的傳承和延續。其實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能讓你感到快樂的正能量。只要我們做到無為,我覺得無為不是說無所謂,而是遵從自己的本心,不去苛責抱怨任何人任何事,構建強大的內心力量,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我們從容向善,腳踏實地的共同完成人類持續發展,共同繁榮,互為尊重,互為存在,互為榮耀的共同體。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凡是不按自己真實意願選擇工作的,後來都過得抱怨和消極;凡是不按自己的真實意願走入婚姻的,婚姻多半像個墳墓。所以,無為而治就是把琢匠精神發揮到極致,追求極簡的生活,加工一個零件,就按照最苛刻,最完美的態度去加工一件藝術品。做一餐飯,就像招待貴賓一樣,融入愛心,呈現色香味俱全。完成一項任務就全身心的投入,竭盡全力,融入團隊,做飯無懈可擊。愛一個人,就義無反顧的去轟轟烈烈的愛一場。無為,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四月天。順天而為,惠人達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武當遊俠兒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一再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所以“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


乾坤書書


老子我們都知道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創作了影響深遠的《道德經》,《道德經》的發行量是世界上僅次於《聖經》的,他的思想主張是無為,這一觀點成了後來道家的核心思想,也為後世道家的學人所推廣。

那麼老子所說的無為,是不是就是真的什麼都不要去做了?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個人的看法,認為是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去做?而是合乎自然的規律,讓自然去運行在天地之間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遵循的規律而來的,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講人不要過多的干預自然的規律,讓事物的發展順其自然!但老子說了無為而無不為,在尊重自然,讓自然充分去發展的前提下,人還是需要在一旁去把控風險的,這就好比說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按照市場的經濟規律來的,但是一旦市場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如果不以人力來加以干預的話,必然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在中國的歷史上,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一個朝代的初期,具有他鮮明的表現,如漢朝時期的文景之治,就是使用無為之治,從而使國家財富和人力得以迅速的恢復。

老子的無為因為老子知道,任何的事物,只要在外力的干預之下,必然會消耗內在的能量,從而使事物不能按其本來的規律發展,這是老子思想與眾不同的一面,他細微精緻,小中見大,從一個點可以看到一個面,這是它積極的一面!但我們也知道按自然的規律去發展,可能大自然一萬年也不可能產生出飛機和高鐵,所以老子的無為思想,他有他社會的現實意義,但是他也有他消極的一方面。我們要從兩個方面去分析和判斷,這也是老子告訴我們的,這個世界上的事情一定是要從二分法去看 !

我們知道,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所以孔子的學說當中其實是由老子的影響和影子的, 在中國社會中更多的還是推崇與儒家的學說,儒家的立身之法,人生在世,還是要不斷地去進取去追求,當然,儒家也說了這種進取和追求,不是為違背天道和倫理的是在合乎道的基礎之下去做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又如像後世的大儒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青花有語


積極的。無為而治是一種方法論,意思是處理問題或做事要符合事物內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在戰後的修養生息期間,人口凋敝、生產力遭嚴重破壞,此時國家釆取無為而治,使經濟得以恢復。而戰時法治、太平盛世大一統治理等。總之,就是順應自然和社會規律而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