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被误读的情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为《诗经》的首篇,千百年来,无数人讴歌着那份忠贞不渝的爱情,倾心于那份丝纯浓的春情萌动,但是这样一首近乎于人尽皆知的诗歌,真的只是一首情意缠绵的男女情诗?为什么这样一首情诗可以位列经典之首被人传颂?我们对它到底误读了多少?不妨回到千年之前,回到诗歌诞生的年代,重新去认识一下《关雎》这位“熟悉的陌生诗”。


《关雎》——被误读的情诗


《关雎》的多重身份

其实讲《关雎》作为单纯的情诗,历史并不久,从古至今,对于这样一首诗歌的身份,其实也是众说纷纭,简单梳理一下,大概有这样几种:

1、讽刺诗:在汉儒眼中,诗经无诗不讽,因此在西汉时期,这首诗被解读成了一种士人对政治的讽谏。不仅如此,讽刺的对象也是言之凿凿。《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有这样的记载“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衽席就是指床,也就是说某代周天子的床上,私生活出了问题,有德行的亏欠,所以诗人要做这首诗歌来对天子进行劝谏。并且善于穷经皓首的汉儒还指明了这位天子即是周代的第三位君王——周康王。据说这位天子,虽然开创了周初的盛世,但人无完人,这天早上,他跟他的夫人双双睡了懒觉,起晚了。本是一件小事,但是放在天子身上可就了不得了,古人都说“防微杜渐”,你今天起晚如果不引起重视,那么睡懒觉的习惯难免会慢慢养成。但是天子我不能随便骂,于是做了这样一首诗歌。当然我们今天理解西汉文人的脑洞,到底是怎么读出讽刺意味的,但是这种解读也正好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中的一种主流思潮与对《诗经》作用的一种理解。

2、后妃之德:但是到了东汉,他们可能也觉得牵强,于是这种说法渐渐过时了,取而代之的主流解读是说这首诗歌,是对后妃美好品德的赞誉,“《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诗人用帝王之家和睦、和谐的夫妻关系,作为风化万民的表率,这样的说法虽然不免迂腐,但却也迎合了“风诗”教化民众的作用。等到了宋代,这种说法进一步具体化,从广义的后妃德行变成了对一个人的赞美,那就是周文王(开国先祖)王后——太姒。据说周文王有子100,后妃无数,而太姒作为王后非但不嫉妒丈夫的这些情人反而可以让家庭和睦,这样的解读在今天看来实在匪夷所思,但是在那样一个一夫多妾的时代,似乎正可以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大家庭环境下,不嫉妒成为了女性最好美好的品德。这样的解读,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女子的不幸。

3、爱情诗:等待了近代,随着新思潮的产生,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从理回归到情,《关雎》也从冷冰冰的说教变成了热情奔放的激情,于是“爱情说”开始兴起,从诗歌中“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等话语,人们开始猜测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偷偷爱恋了一位女孩,几经周折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步入婚姻殿堂。多美的爱情故事。,而爱情说也成了当下最泛滥的一种解读。


《关雎》——被误读的情诗

《周南·关雎》书法作品

但是,这样一首诗歌,真的只是一曲男欢女爱的情歌吗?如果仅仅如此,又为何会将它置于首位供人传习呢?如果我们只看只言片语的句子,将它定义成一首情诗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歌放在整个《诗三百》中去读,放在整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中去读,似乎“爱情诗”的解读,有一点点断章取义之嫌了。

“婚礼进行曲”

关于《关雎》,我更赞同李山教授的说法,这不是一首男欢女爱的情诗,而是一首庄严的婚礼乐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婚礼进行曲。这不是凭空臆想,我们不妨重新去品读这首诗歌,从诗歌本身就可以发现端倪。

1、诗歌的主角不对:我们回忆下自己写情书的样子,往往都是这样的感觉,“阿,你是美丽的的女孩子,我是多么的爱恋你,请你跟我在一起!”。所以我们看古往今来的情诗,主角往往都是“我”。比如《诗经》中的很多句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是关雎中的主角又是谁呢?是“君子”,是“淑女”,整首诗歌完全用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来旁观。用现在的话说,就好比你的情书这样写“阿,那个美丽的女孩子,那个男孩很爱你,请你跟他在一起!”,写情书是不是哪里怪怪的?所以,这首“情诗”的主角似乎不太对劲,与其说是一首男女相赠的情诗,更像婚礼上回放的夫妻二人相知相恋的小短片。

2、诗歌的乐器不对:如果是主角不算实锤,那么诗歌中的乐器,破绽就更多了,文中用的是什么?“钟鼓乐之”“琴瑟友之”。首先琴瑟在古时候,多用来表达夫妻生活的和谐,比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从这里也能看出,这首诗歌一定与婚姻关系密不可分。但是琴瑟不仅仅如此其实在周代,琴瑟更多的充当了一些典礼的配乐。《周礼》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在古人宴请的时候,会有专门的乐工来进行演奏。一般来说乐工四人,两个人在堂上唱歌,两个人在堂下演奏,演奏的乐器正是琴瑟,所以说琴瑟除了比喻夫妻外,也在很多时候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环境。如果说“琴瑟”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后面的“钟鼓”问题就大了,鼓自不必说,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这个钟,其实是一种组合乐器,最少也要三个,再配合上支架,组装起来个头可不小。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样的情节,你去宿舍底下追求女孩子,一个人弹着吉他去唱情歌,多浪漫。但是你带了一只乐队,跑到人家宿舍下面来给协奏曲,我想浪漫没有,只有惊吓了吧。就算没有惊吓,你们这么多人一起给女孩子演奏,女孩子选谁呢?似乎也是个问题。

因此,钟鼓这样的乐器来放在小情小爱的情歌中,总是有点不伦不类。


《关雎》——被误读的情诗

钟鼓


3、诗歌的文化氛围不对:结合上面说的乐器、主角,再做一个总结,我们会发现,如果这是一首简单的情诗,似乎与整首诗歌的文化氛围有点点不登对。其实在周代,根据当时的礼制,当钟鼓琴瑟这些乐器同时出现的时候,绝对不会是一场简单的个人行为,我们在古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一句话“凡金奏之乐用钟鼓”“天子、诸侯全用之,大夫、士鼓而已”。这两句话中,所谓的“金奏”就是指当时的青铜乐器,而钟鼓这种金属乐器不是随随便便使用的,天子与诸侯可以用“钟鼓”,士大夫仅仅只能用“鼓”,至于贫民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所以当钟鼓琴瑟同时出现的时候,一定是一场热烈的,出现在天子与诸侯家庭中的重要典礼,而不是一个针对某个人的专属情歌。

庄重的文化

说到这里,似乎可以恍然大悟——其实这哪是什么温馨的小情歌,而是一曲庄严热情的婚礼进行曲。也正因为如此,周人才会把这样一首曲子放在《诗经》的首位,因为婚姻正是宗法制度下,维护社会的重要一环。

周人统治天下的核心是“礼”,当初周灭商得天下,可是周人早年在西北生活,人数上远远不能与繁衍了600多年的商人相提并论,因此少数管理多数,后进文化管理先进文化,这是一个而非常头痛的问题,因此人口是周人首先要去解决的难题,那么解决人口问题最基本的一环就是家庭,由人口组成小家、小家组成家族、家族组成国家。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族与族之间也都形成了一个个纵横交错的人脉网络,而婚姻关系,就是缔结与巩固这个人脉网络的关键,因此婚姻在周人眼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雎》——被误读的情诗

婚书


《礼记》中说过婚姻是“百世之始也,娶于异性,所以厚别附远也”。婚姻是一个家族百代传承的开始,所以婚姻不仅仅是现实意义,甚至还有着一种哲学的高度。《周易》中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只要有男女的婚姻结合,他们源源不断的产生下一代,那么这个社会才有万事万物,才会循环发展,所以男女结合就像天地阴阳孕育万物一样,是社会的起点,人伦的开端。因而这样一首表达了婚姻初始的重要典礼之乐,才会成为诗经的篇首,因为他特殊的作用,关乎到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古代婚仪

那么这样一首重要的《关雎》是用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说到古代婚礼的形式了,在早年的婚礼中,讲究“六礼”,分别是

: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采纳+问名:这是结婚的第一部,由媒人完成,媒人去女方家提亲为采纳,问女方的个人信息为问名

纳吉:问完女孩资料后,要去找人去占卜凶吉,如结果是吉,男方派媒人抱着雁与礼物去女方家汇报占卜的结果

纳征:女方同意后男方给彩礼(布匹之类),这就叫做纳征。

请期:双方同意,就要去选定结婚的日子了,这时候男方要再抱着一只大雁去女方家商定日期。

迎亲:经过了前面的过程,才到了正式的婚礼,而《关雎》大约此时演奏。男方从祖庙接女孩子,再提前回家等待女孩,女孩入们,开始演奏音乐,典礼高潮。


《关雎》——被误读的情诗

有幸的是,去年参加的一场唐制婚礼中,一对新人入场的曲子就选用的《关雎》,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音乐响起,美丽的新娘手持团扇徐徐而出时,我不禁感受到这种来自于5000年文化的美感与端庄,而这种美,正是一种流淌在文化血脉中的底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