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为何是《诗经》首篇,孔子让我们正确地谈恋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成了我们现在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这对《诗经》的总结是西方式的,或者是模仿西方语气的。《诗经》之所以为经,是因为它传递出正确地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它传递出的是中华文化,以至于后来的所有文体的诗都是向《诗经》看齐,诗是有教育意义的,至少对自己是修身作用的。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内容诗很中正的。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春秋时期,诗歌有三千多首,孔子删掉了十分之九,留下了305篇。有人对孔子删诗这件事情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比如近代的胡适、梁启超等学者。反而古代的大部分文人士大夫对这件事情深信不疑。为什么他们深信不疑呢?孔子删诗是有道理的,并不是要建立自己的权威,3000多首诗歌,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已经内容不够纯正,没有教育意义,孔子便把他们都删掉了,留下的305首才称之为经。《诗经》是历代读书人必学的经典。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的“淫”和“伤”主要表达不过度,在乐和哀的时候不会做出过度的事情。

《关雎》为何是《诗经》首篇,孔子让我们正确地谈恋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jū jiū):如鸳鸯一样,雌雄同对出现的一种水鸟。“关关"是它们交替应和的叫声。洲是江河或池塘中的陆地。雎鸠在洲中叫着,这里烘托了一个自然的场景,一个充满爱情的氛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贤惠的女子是君子的好伴侣。这里如果翻译成"身材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那就感觉怪怪的。这里注重的是配偶的内在品质,而不是身材与相貌。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君子”,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品德高尚的男子注重的是女子的贤德淑良。小人注重的可能就是身材与相貌。碰到一个如此钟意的贤德女子,君子应该怎么样?

《关雎》为何是《诗经》首篇,孔子让我们正确地谈恋爱!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是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好多地区把荇菜切碎喂猪鸡鸭鹅,它也可入中药,同时也有人类食用价值。有个成语叫参差不齐,就出自这里,参差不齐是说长短、高低不整齐。荇菜长得有长有短有高有低,被水流冲得左右漂动。这里寓意着君子追求这位女子的状态。这位君子已经不由自主了,心随着女子的行踪而走了。

《关雎》为何是《诗经》首篇,孔子让我们正确地谈恋爱!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寤寐"两个字都是在床上的状态,无论是在梦中还是醒着,一直想着是如何追求这个女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去行动了,去追求了,但是没有成功。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悠”有漫长的涵义,“哉”是语气助词,形象地刻画了男子心里的煎熬,有度日如年的感觉。没有追求成功,漫长的等待,他没有垂头丧气地去酒吧喝酒,也没有哭爹喊娘地要自杀,他在做一个正常的反应,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关雎》为何是《诗经》首篇,孔子让我们正确地谈恋爱!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第二次出现了,这次不是在描述采荇菜的场景,而是借此表达男子已经追求到了女子,一个“采”字说明了一切。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男子和女子确定恋爱关系以后,男子对女子的好并没有丝毫改变,男子琴瑟友之,用琴瑟代表庄重的音乐,男子用音乐来哄女朋友开心。这里也提醒我们现代的男子,追到女孩子或者结婚后,不要对女朋友或老婆的爱进行打折,要一如往常。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芼羹是祭祀上使用的,把肉和菜捣烂了作成羹。这里“芼”就是捣烂了,煮熟了,就是生米作成熟饭,这是板上钉钉的意思。这次男子和女子不仅是确定了恋爱关系,男子在向女子求婚后,他们确定了准夫妻关系。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男子在对女子求婚后,进行了发誓,说了“一生一世对你好”这样的话。钟鼓是更庄重的乐器,男子要一辈子让她快乐。

《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关雎》放在《诗经》首篇,它是要教化天下匡正夫妇关系的,夫妇关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夫妇之道,人伦之始,最早《关雎》是周朝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也同样适合教育古今的所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