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的意见要不要听?曹操与袁绍的结局告诉你

公元195年,汉献帝由于董卓,及其部将李傕(jue)、郭汜之乱,仓皇逃离长安,颠沛于乱军,辗转于乡野,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田园美景。

朝廷断了粮食后无奈规定:跟随陛下出巡的官员,凡官秩在两千石以下的必须自寻出路,中低级的官员只好去刮树皮、掘地鼠、射飞鸟。很多过惯优厚生活的官员们没有刮、掘、射的手艺,眼睁睁地饿死了。

所以说: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你若有一技之长,比如懂乐器,会拉小提琴,吹萨克斯,就可以到地铁口、小区门口卖艺,包括学会计的,能算些狗肉帐,至少饿不死,而那些学企业管理的、教经济的,即便拥有硕士、博士文凭,也会比较惨,当官的就更不堪了。

下属的意见要不要听?曹操与袁绍的结局告诉你

朝廷的狼狈让冀州的袁绍,兖州的曹操都有了想法。沮授和田丰支持接天子来,他们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上策,天下大乱,汉室衰弱,但大汉旗帜还在飘扬,谁敢公开说不当大汉臣子了?

袁将军和诸侯们是平等关系。袁将军若想他们商量事情,就要写公文,那类公文叫“咨”,人家拆开来看,不买账就扔了;如果袁将军手里有了皇帝,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皇帝的名义写下来,这类公文就叫“旨”,要盖玉玺的,人家接公文前还有焚香、下拜、跪听、捧阅、供奉等一套仪式,敢不买账就是谋反,自己要掂量掂量后果。

沮授说得很好,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很多人反对,比如郭图、淳于琼。他们认为接来皇帝就是给自己头上加了紧箍咒,添了大累赘,以后凡事都须启奏,大小事情都要陛下点头,有些事陛下可能点头,有些事陛下可能摇头,要是摇头了还怎么干,不是自找麻烦嘛?那些跟着陛下的大臣们也会在袁将军面前拿大,摆架子,该如何应付,我们还过不过日子了?

袁绍思忖再三,为了小自由而抛弃了大自由,不听沮授的提议。

下属的意见要不要听?曹操与袁绍的结局告诉你

曹操的属下也分正反两方,和袁绍谋士们的看法如出一辙。曹操思忖再三,听了荀彧、郭嘉的建议,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主公是干什么的?是最后下决心者,关键决断就靠他。为了大自由就应该抛弃小自由。

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昌,改许昌为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从地方实力派,摇身变成了中枢重臣,从太尉到司空,到丞相,到大将军,到魏公,到魏王,如日中天。但并不是说曹操之路,一帆风顺,他无法随意使用天子,天子不是他曹某人的发射按钮,主子万岁爷不甘心当傀儡,他是要反弹的。


下属的意见要不要听?曹操与袁绍的结局告诉你

要是曹操驾驭不了形势,是会跌大跟头的,当初那些反对派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袁绍也因为担心控制不了局面,而拒绝迎接天子。

曹操面临内忧外患,就像耍一把双刃剑,耍不好就会割了自己。处理高级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并不比带兵在外,和袁绍、刘备的军事战争来的简单。汉献帝两至三次欲除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化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