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無外交?范成大說:我可以

大家記得小學語文課背過的《四時田園雜興》麼: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他寫的詩歌平易淺近,讓人想到清新安寧的鄉村生活。而歷史上的范成大,不僅是清新的田園詩人,還曾以一介書生之軀抵擋金兵刀劍,守護了故土的安寧和國家的尊嚴。

弱國無外交?范成大說:我可以

范成大


北伐的夢想

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出生在1126年的江南吳郡。

1127年四月,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難”,北宋被金所滅。。

他父親曾是左奉秘書郎,母親是北宋名相蔡襄之孫,如果國未破,小范的生活該是衣食無憂的。而在被國家滅亡的陰影深深籠罩的范家,父母的愁容自小便映照在范成大的眼中,他作為長子,在儒生父親的教育下,十二歲讀遍經史,十四歲詩文優秀,心中暗暗懷著保衛家國之志。沒過幾年,父母相繼去世,范家大哥撫養弟妹,堅持讀書習文,終於在二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

那時候,是紹興二十四年,距離岳飛冤死、宋高宗與金國簽訂《紹興和議》屈辱條約,過去了十三年。

後來,宋孝宗即位,對北伐懷著很大的熱情,給朝中范成大、陸游這樣的主戰派打了一劑強心針。而國內還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文官老範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范成大為人謙和而正直,長於政事,在處州做知州的時候,發現應役制度的弊端,改革創設義役,從實處減輕了百姓負擔,也大大減輕了國家的人力損耗。還曾及時根據國家經濟狀況提出罰絹改革。因此在仕途上雖經歷誣告被貶官,也在才能逐漸顯露之後,受到宋孝宗的重視。

而由青年步入中年的範大人,生活中還是有些許糾結的:白天上班思慮新政查缺補漏,還要應付不停給皇上潑冷水的政敵,下班回家給老友陸游寫詩贈答互相打打雞血。近年的北伐敗多勝少,對收復中原的家國夢,老範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

直到他44歲那年,接到了一項無比艱鉅的任務:出使金國,修訂《隆興和議》。

弱國無外交?范成大說:我可以

金將懼怕的岳飛死在了自己人手裡


和議的前因

《隆興和議》,和宋高宗與金簽訂的《紹興和議》,有所不同。

簽訂《紹興和議》的時候,宋外憂內患,金國佔有著極大的武力優勢。根據和議條款,南宋向金稱臣,繳納大量歲貢金銀絹布,出使文書要寫成“奉表”。南宋朝內解除岳飛兵權,構陷忠臣冤死,為的只是這份合約的生效。

這樣屈辱的條約和高宗軟弱的態度,助長了金國一舉滅掉宋的野心。1162年,金主完顏亮再一次大舉南侵,誰知這次的宋軍在參謀虞允文的帶領下奮勇殺敵,大敗金軍,完顏亮因內亂死在了戰場,宋高宗退位,孝宗登基,朝中一時間北伐呼聲高漲。

見過大宋打勝仗的孝宗,決定乘勝追擊,任用張浚做樞密使,在隆興元年渡江北伐。可金軍雖內亂,武力並不弱,宋的勝利沒有持續,北伐符離之戰失敗。

這時候宋廷主和派又開始潑冷水了,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簽訂了《隆興和議》。

因此這個時候,簽訂和議的宋孝宗就想為大宋爭取更多的利益了,可是即位的金世宗對宋還是當“手下敗將”看待。兩方拉扯權衡之下,宋的賠款由“歲貢”更名為“歲幣”,出使文書也改回了“國書”,總算是找回一點大宋的顏面。

可不知是金世宗忘了還是故意為之,受書禮沒有更改。這讓宋孝宗一直耿耿於懷。

為什麼受書禮這麼重要呢?從《紹興和議》中延續下來的受書禮是這樣的:

“凡金使者至,捧書升殿,北面立榻前跪進,帝降榻受書,以授內侍。”——《宋史紀事本末》

什麼意思呢?就是宋皇帝要從龍椅上下來“降榻受書”

何人何時會這樣受書?

臣子接聖旨的時候。

弱國無外交?范成大說:我可以

臣子接聖旨

宋帝降榻受書,雖不跪,在外交上也很屈辱了。更何況,這份和議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解決,例如一直大宋心心念念想收復的先皇陵寢之地。

可是此時的南宋朝廷,雖然打過勝仗,武力還是遠不如金的,如果揪住這些不放,萬一金國又打過來招架不住怎麼辦?

1170年,宋孝宗終於忍不住了,與虞允文商議再三,決定派使臣前去金國,試探一下。

孤獨的使臣

此次出使金國是外交活動,然而“弱國無外交”的狀態下,怎麼試探?國書的內容就需要好好斟酌了。

孝宗和虞允文想到了一個這樣的主意:更改“受書禮”的要求,名不正言不順且容易激怒金國。不如以孝道為名,在國書上只寫要回陵寢之地,受書禮之事口頭傳達。

孝宗這個決定,遭到了許多朝臣的激烈反對,左相陳俊卿不惜用“不敢迎合意指誤國事”來形容,然而孝宗還是“不聽不聽朕不聽”。

那誰來出使呢?

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使臣下場,歷史上就有一個:蘇武。前車之鑑,這場出使可能有去無回。

虞允文推薦了心腹李燾。李燾直接就慫了,堅決不去。

於是宋孝宗想起了主戰派裡一直很淡定,且一直很靠譜的范成大。

虞允文在找范成大之前,想好了許多忽悠的話,可是一句也沒用上:范成大聽了這個任務,欣然應允。他立即收拾好行李,確認好國書,準備出發。

《宋史》記載了臨行前君臣的一段對話:

臨行帝謂之曰:“朕以卿氣宇不群,親加選擇。聞外議洶洶,官署皆憚行,有諸?”成大對曰:“無故譴使,近於起釁,不執則戮。臣己立候後,為不還計。”——《宋史·列傳》

老範說,臣已有對策,且準備好了後事,為回不來做打算啦。

說完他就上車走了,還是那麼淡定,像出一場尋常的遠門。

老範真的沒所謂嗎?當然不是。

這場旅途充滿危險,行至大宋舊日故土,寥落風餐露宿之中,老範的內心也是百感交集。正值重陽,他寫了首詞來抒發心中的悲慨:

水調歌頭·又燕山九日作

萬里漢家使,雙節照清秋。舊京行遍,中夜呼禹濟黃流。寥落桑榆西北,無限太行紫翠,相伴過蘆溝。歲晚客多病,風露冷貂裘。

對重九,須爛醉,莫牢愁。黃花為我,一笑不管鬢霜羞。袖裡天書咫尺,眼底關河百二,歌罷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隨雁到南州。


弱國無外交?范成大說:我可以

凜然如《琅琊榜》中的使臣言闕


危險的對峙

袖裡藏天書,眼底舊山河,漢家使臣范成大萬里孤行,終於到達金國都城燕京。

被金世宗接見之前,范成大偷偷將更改受書禮的笏板寫好,藏在腰間。

金世宗按禮在第一天接見來使,使臣老範在大殿之上慷慨陳詞,大談宋之孝道,正在金世宗被此次出使內容繞蒙之時,范成大趁其不備從腰間掏出笏板,大聲提出受書禮依據,要求更改受書之禮。

金世宗驚呆了:跟我玩陰的?我要是接了就是“降榻受書”,這受書禮不改也得改了,誰給你的勇氣敢坑我?

金主大駭,曰:“此豈獻書處耶?”——《宋史·列傳》

身旁大臣也迅速反應過來,一擁而上要打掉笏板把老範拖出去,箭在弦上,范成大乾脆跪立不動,死死護住笏板,世宗不接國書就不起來。

這下輪到金世宗尷尬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況且現在兩國關係還行,因為這點事就打?還顯得金國小心眼兒。沒辦法,只推脫說今天讓宋使先休息,明天再商議。說完就趕緊走了。

范成大還是跪著不動,堅決讓金主受國書。

於是當天金國大殿之外,許多人都看到了一個大宋使臣跪著被架出來,一路抬到驛館,宋使表情堅毅,雙手緊緊護住國書。

丟不丟人?

老範知道,這樣的事態,更尷尬的是金國。

金國太子完顏允聽後大怒,當天晚上提刀衝進驛館要殺范成大,刀架在他脖子上,被越王攔下來了。

經過這一番驚心動魄的外(sī)交(bī),范成大終於得以保全氣節而歸。

雖然最後,金世宗還是沒同意更改受書之禮,但兩相權衡,他同意了原先國書中歸還宋欽宗棺槨的要求,允許了宋孝宗將河南皇陵南遷。


弱國無外交?范成大說:我可以

范成大《向蒙垂誨帖》


兵力懸殊,外交總是充滿艱辛,范成大排除萬難,智鬥世宗,聲震群臣,刀斧脅身而不退,用生命維護了大宋的尊嚴。

《宋史》中,也對這次范成大勇敢的出使給出了高度評價:

成大致書北庭,幾於見殺,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風烈,孔子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者歟?

——《宋史·列傳》

此次出使,最終安全南歸,范成大還在途中考察山川風土,將一路見聞整理成了筆記《攬轡錄》,為宋瞭解金國風土民情提供了重要參考。

歸來的范成大得到了宋孝宗的賞識,繼續在朝堂上發光發熱,幾經起落,晚年退隱鄉村,自號“石湖居士”,種菊花,做好吃的,還寫了很多恬淡的田園詩。

然而後人不會忘記,南宋愈加貧弱背景下,慧心鐵膽的範大人,為宋金外交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