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

破爛酥皮


‘’三人行,必有我師‘’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句話的理解也會慢慢不同。小時候總以為既然是向老師學習一定是學習正面的好東西,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而現在的理解是別人做了不對的事情我們一樣從中得到教訓或者啟示。看到他人滿嘴髒話,我們學會文明禮貌的對待別人;看到他人亂丟垃圾,我們學會約束自己;看到他人背後議論別人,我們學會閉上自己的嘴巴。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


lucky36


我最喜歡孔子”《論語》中一句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為政》。其基本精神就是實事求是,對不知道的事物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那麼中智以下的當然不可能樣樣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無法考證之外。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唯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中,曾對很多問題表示"不知道"。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了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敬佩。

在現階段有些人卻在"不知"面前,充當著"有知",好象世界萬物,他是"無所不知”,誇誇其談,天花繚亂,終不知其結果是害人害已,簡直就是個糊塗蛋。這在我看來:是最愚蠢,最無知,最不可救藥的舉措。

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流傳於百世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有它的重大意義,它告誡我們: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要務實,不懂可以通過學習轉變成懂,以此來擴大自已的知識面,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


王松林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是指目光遠大、胸懷寬廣、品德高尚並能不斷學習的男子,當然現在包括符合這些條件的女子。小人則是鼠目寸光、心胸狹隘、自私自利、固步自封的男人,現在也包含類似的女人。“君子”說話辦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勇於擔當、敢作敢為,是人類社會所認可和稱頌的優秀之人。“小人”則是陰暗猥瑣、自我中心、避重就輕、窩囊怯懦,為世人所不齒。孔子是告訴人們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這句話現在也很有教育意義。



徐文山


《論語》是對話式的儒家經典。何為經典?

就是在歷史長河中被不停流傳而且驗證的東西,而它對話式的體裁,就決定了它需用簡短的話表達更多的意思。這樣一來,《論語》就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話,印象自然就深刻。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很難。


因為每個人對《論語》的理解程度不一樣,體悟不一樣,印象最深的話自然就不一樣,所以,建議題主可以認真通讀幾遍《論語》,自然有自己的收穫。

這裡我說兩句我覺得我印象比較深的話——

《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一種深深的震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他的這種憂慮放諸現在也適用。似乎科技在進步,人性、德行並沒有太多改變。

《論語·泰伯》裡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話也是促使我不斷學習的動力,或許是因為隨著年紀越大,記憶力越來越差,反倒是對這句話的體會越深。


安意如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燕過紫禁城最喜歡的《論語》的名言,也是我最喜歡的古語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論語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論語·顏淵》,一次是在《論語·衛靈公》,是孔子分別對弟子子貢、仲弓的告誡,可見孔子對這句話的看重。

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一個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如此(被對待),那麼也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換句話說,這句話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同理心。

之所以喜愛這句話,是因有太多人,他們一方面反對某些做法、想法,討厭自己被那樣對待,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反過來,甚至變本加厲的用這樣的做法、想法對待別人。我相信,這樣的例子,在你我身邊,都不鮮見。

由此,想到另一句與此有關的話,我也很喜歡:“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有多少人,一邊在一些人身下卑微的扮演者弱者,忍氣吞聲;卻又在另一群人面前,高傲的鞭指更卑微的弱者,以求滿足心中的那一點自尊心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希望把所經受的痛苦、不公轉嫁給他人時,請思考這句話。


感謝您觀看燕過紫禁城的原創回答。歡迎您關注燕過紫禁城的頭條號,瀏覽更多原創的文史類文章。謝謝!


燕過紫禁城


最早學到的一句話,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同時也是經常會想起、用起的一句話。

小時候作為課文背誦,只能字面瞭解譯文。那會兒肯定知道學而時習之是學習的方法,但想不明白“不亦說乎”的含義。長大後,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才懂得把學習帶入工作生活、帶入思考的樂趣,和成就感。

小時候的朋友離得最遠的不過幾街之隔,甚至上了高中,最遠也就跨個區,北京之內基本上自行車一個小時都能到,體會不到“有朋友自遠方來”的喜悅。而當下生活中,每每奔忙,能夠真的把你定住在一個地方的開心等候的,可能就是朋友的一個微信,一通電話。

“不知而不慍”(人家不理解自己,心裡去不怪人家)這句話真的是太有哲理了,小時候最不懂的是這句話,二十歲最想弄明白的是這句話,現在最想做到的是這句話。


老趙不文


01

論語裡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這一句出自《里仁》篇,這句話的意思是“跟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麼能說明你是明智的呢?”

我們都知道在吸納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要結合實際進行運用。我之所以喜歡這句話,並且它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是因為其豐富的內涵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給予了我非常有用的指導作用。

02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給我們強調要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並且很多課程也是為了培育我們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我們大多數人也很注重自身道德修養的培育,不斷學習和吸收有益的事物或道理。

如孔子所說,我們不僅要進行自我道德修養的塑造,也要注意周圍環境對我們個人的影響。

是的,我們周遭的環境確實會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家庭中,單親家庭和幸福美滿的家庭就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影響,父母的個人言行和品德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優異的同桌和同班同學會促進自己也不斷學習,品德優良的朋友因其言行會影響自己也注重品德。優秀的老師,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行為方式和處事方式,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

在工作中,品德優秀、能力出眾的領導和同事,會影響我們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個人能力提升,工作完成情況上取得較大進步。

0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仁德的人,優秀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優秀,反之,則會對自己產生不好的影響。

在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因為自己身邊有一批優秀的人,他們或是能力出眾,或是品行優良,都對我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也促進了我現在的成長。

因為和這些人在一起,也讓我杜絕了吸收不好的方面,並且多讀書,多吸收有益的精神食糧,注重自己的自我提升。

《里仁》篇的這句話非常有現實價值,值得我們結合實際學習體悟。


書評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政》

只會學習書本知識,不加以思考論證,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書雲亦云,不知所以然,結果什麼東西都學不會。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思考的重要性

這句話點明瞭,思考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大腦飛快的運轉,如永不停歇的銀河系,思考歸納所學的內容。

只會閱讀,不會思考,就像是吃別人的殘羹剩飯,穿別人破舊不堪的衣服。他的思維是停滯的,對於外來的,新鮮的事物,只能留於其表,不得其根,如此下去,對他的思維和精神有害。

實際上,只有自己的思考才具有生命力和真理性。只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東西,才能真正納入自己的思維繫統,才算真正屬於自己的。

叔本華說,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這個道理點醒了我,我深深地意識到了思考的力量。經過獨立思考後的知識和能量,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而我以前讀書都是貪多求全,不求甚解,妄圖做個全能達人。殊不知,很多東西不理解,不能運用,疑惑越多,越是迷茫。察疑補缺,根本就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比如在閱讀《水滸傳》時,看到林沖被逼到梁山落草為寇,我還很懵逼,林沖不是很能忍的性格,怎麼還反叛呢。意識到這點,翻開以前關於林沖的章節,仔細思考林沖思想和性格的轉變。這麼一來,雖然影響進度,可以閱的"深"。

一步一個腳印,一印一思考。

思和學的辯證關係

思考和學習,永遠是分不開的。沒有學,思考無益。孔子曾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可見,閱讀才是思考的老大哥,胡思亂想是沒有任何自處的。我大白天的做夢,夢裡一片空白,不知所云,這種情況類似於閉門造車,只會搗鼓自己會的本領,沒有長進;又像徒步徘徊在無邊的沙漠裡,走不出乾渴的邊界。

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麼好的方法論,我最近才真正領悟過來,感覺似走了一段彎路結果發現,寶藏原來在自家地底下一樣。

思和學,缺一不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不服不行啊。孔夫子就是孔夫子


孤崖青松


論語裡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思是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高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的衰老而憂懼。



由論語所想到的:

孔子畢生推行仁愛學說,他以血緣親情出發,認為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家庭和諧,孝悌親善,由此推而廣之,把仁愛之心延伸到社會群體之中,則可國泰民安,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步步相承,環環相扣。

今人對待孔子、對待儒家,不幸的走上了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徹底復古,打著復興傳統文化的名義,不論精華糟粕,一概繼承,君不見:剛會說話的小孩子都去讀《四書五經》,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去學繁複的古代禮儀……

另一個極端則是徹底否定,認為儒家學說荼毒國人數千年,中國的落後捱打都是因儒學而起。對此,我只想問一句:唐宋也是推崇儒學的,為何其文明與富強能位居世界第一?

這兩種人,多數都沒有認真地去讀儒家經典,即使讀了,也是不求甚解,斷章取義,他們恰恰沒有明白儒家中庸之道的真義。

我覺得今人應該明白的是:

儒家學說首先是一種龐大的思想體系,涵蓋了中華民族政治文化、道德觀念的方方面面,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每個漢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它的影響,它就在你的血液裡,你的人格里,影響著你,約束著你,完全不以你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因此,對於儒家學說,我們還是有必要客觀而理性的去面對,既不能棒殺,也不能捧殺。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也是孔子在《論語》裡告訴我們的,你覺得,有錯嗎?

向來破壞容易建設難,五四運動,徹底拋棄、否定了儒家學說,以至於華夏民族至今在文化上迷茫徘徊,無所適從。因此,在此拋磚引玉,歡迎討論交流!

青石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則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論語中語錄,當時還是小學,一位青年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這句話問班上有沒有人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_@

還好當時我沒不懂裝懂\\^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