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隔離是偽科學嗎?為什麼?

寧辛辛


這個問題好像問的就不太對,說說我的理解吧

生殖隔離是一種生物現象,和科學不沾邊

如果非要雜交那就和生物科學相關了(比如騾子 斑驢 獅虎獸)。

生殖隔離主要是表現在遺傳基因層面,

第一,每個物種染色體鹼基對數量不同,這樣物種大類別之間就不可能有生殖可能。

第二,在同屬同目的物種裡(相近鳥類 馬驢),遺傳DNA決定了物種的習性與生存環境。除非特殊情況或者人工干預,否則很難見面更不用說生殖了。

第三,物種本身進化而來的形態和生殖習慣也具有生殖隔離作用。(比如黑猩猩和山地大猩猩)

第四,遺傳基因很類似的情況下產生的物種卻是極度不同(猴和豬相似90%以上),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大類物種。

個人理解:生物進化形成,基因決定生物多樣性,環境習性又導致巨大差異化,小部分基因的不同也肯能導致物種完全不一樣。希望科學進步能夠解釋了這個謎團


愛風


我們在認識物種分類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分類標準,即兩個品種間是還存在生殖隔離,沒有生殖隔離的即視為同一物種。

但是有關生殖隔離的定義撲朔迷離,在我們中學的教科書中有這樣的定義——馬與驢雖然可以產生後代,但是騾子是不可育的,但書中的解釋是因為馬有32對染色體,驢有31對染色體,導致騾子染色體數是奇數所以不可育。

看到這個定義,有一小部分喜歡動腦筋的朋友就找到寶了,兩個物種存在生殖隔離,那它們之間的過渡物種在哪裡?染色體數量難道是在一夜之間就突然增加或減少嗎?終於找到進化論的嚴重bug了,啦啦啦啦啦!

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唯一沒有例外的是例外一定存在

在動漫界有這麼一句話:四天王有五人不是常識嗎?

沒錯,在我們這個生物世界中,唯一不存在例外的就是“例外一定存在”,要知道分類是人為給生命的一個定義,自然中本來並沒有一道界線將物種們隔開。如果我們將視線移開,不只是緊盯著貓狗熊貓老虎等動物的話,就會發現“常識”中的生物知識基本都是錯的。

例如植物,不同物種間不僅可以雜交,還能加倍,不能雜交的還可以先加倍後雜交,還記得“八倍體小黑麥”嗎?一通騷操作,哪怕是本存在生殖隔離的小麥與黑麥也不得不“喜結連理”。

生物學家對植物的操作實在是太多了,甚至還有完全沒生殖過程的“植物體細胞雜交”,培育出了番茄馬鈴薯雜交植株(雖然它不能像預想的那樣上面結番茄,下面結馬鈴薯)。那為什麼植物物種間的界限如此模糊,而動物間卻非常清晰呢?

關鍵問題在於複雜度,哺乳動物是生命進化中複雜的巔峰,以人類為例,我們體內的組織器官高度特化,有約200種大小不同、形態與功能各自異的細胞。複雜意味著精密,意味著不能有一點差錯,植物的多倍體通常都比單倍體長得更粗壯,但對於複雜動物來說意味著死亡。這就像是簡單地照著小導彈做一個放大版,結果必然是墜落。

奇數偶數無關隔離

不得不說以前的教科書實在是不嚴謹,有關染色體奇偶數導致生殖隔離的觀點完全是錯誤的。比如獅子與老虎的染色體數相等但同樣存在生殖隔離,普氏野馬的染色體數為33對,家馬的染色體數是32對,可是它們雜交產生的後代卻是健康可育的。更神奇的是自然條件下就存在染色體為奇數的動物,比部分西歐野豬擁有37條染色體,它們與36條的同類可以生出36或37的後代,且都是健康且可育的。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樣的變化正在人類體內上演。我們知道決定性別的Y染色體很短,而且研究發現它正在變得越來越短,如果人類能繼續自然繁衍5百萬年,Y染色體就會徹底消失,於是男性變成45條染色體,女性依然保持46條。不過不用擔心,自然界中已經存在把Y染色體弄丟的物種了——日本刺鼠、鼴田鼠,它們依然生存的很好(事實上本來女性的兩條X染色體在表達時就會廢棄一條,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染色體早就是奇數了)。

概率的世界

說了這麼多,生殖隔離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從概率的世界來理解就很簡單了,兩個品種間產生的後代有多少生存率,就是判定的根據。

動物的基因工作起來是如此精確,當擁有相同祖先的兩個品種間基因差異到足夠大的時候,結合產生的受精卵在發育過程中就會表現出不利的性狀,降低胚胎髮育成幼體的機率,比如獅與虎交配的受孕機率就只有1%到2%,多數受精卵要麼無法著床,要麼在發育過程中流產了。

我們的祖先智人在擴張的過程中曾與120萬年前與自己分道揚鑣的尼安德特人發生過血統融合,現在主流的觀點認為這兩個人屬物種間有一個很低的概率能產生健康可育的後代,這就像是“量子隧穿”,能越過堅固的“生殖隔離之壁”。

當然了,此例中強行物種融合是智人天下無敵掃蕩六合時發生的血腥事件,通常情況下哺乳動物都是以族群為單位生活的,族群內的生殖成功率會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動物更喜歡與同族群的異性交配,這樣無論是習性還是後代生存率都會高不少。在大尺度時間的推動下,彼此分離的族群間的基因差異越來越大,產生健康可育後代的幾率也就越來越小。

說明白點,物種間的生殖隔離關係是連續的,理論上從100%可育後代到0%之間都有,關鍵在於我們將定義下在哪兒。質疑“過渡物種”不存在是十足的民科思維,完全沒有認識到生物界“法無定法”的本質。

本篇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有沒有解開你心中的疑惑呢?我是酋知魚,一條有點東西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酋知魚


人類和其他任何靈長類動物都有生殖隔離。生殖隔離已經是經過實驗或者觀測證實的生物學現象,並不屬於偽科學的範疇,所謂的偽科學是指已經被證偽而仍有人堅持的理念。

生殖隔離的含義並不是生物之間能不能交配或者生出後代,所謂的生殖隔離是指不同科屬的物種之間沒有有效的基因交流,像老虎和獅子雖然也可以交配生出是虎獅獸或則虎獅獸,但是獅虎獸或者獅虎獸缺乏生殖能力,不能形成穩定的後代種群。生殖隔離的形成主要是長時間的缺乏生殖交流,現代科學家認為人類也是起源於一支古老的猿類動物,但是人類的染色體只有23對,而猿類卻是24對,主要是歷史上人類始祖和猿類長久地缺乏生殖交流,而兩者的基因或者染色體都在變化,慢慢地染色體的數量以及染色體的長短等無法形成完美的配對,人類和猿類就具有了生殖隔離。這種現象形成的具體機理還有未明確的地方,但是人類的基因突變速率等顯示人類的Y染色體正在縮短,沒準再過若干年人類的性別決定方式也會改變。

現代的科學一般認為生殖隔離形成的因素包括地理隔離,一個生物的不同種群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繁衍就會導致分別向著不同的方向演化,達爾文在隨貝格爾號全球考察的時候,就發現不同的環境會使同一類的動物表現出不大相同的性狀,就是因為地理隔離會使物種的不同種群之間缺乏生殖交流,而生物又會不斷地變異,時間久了就會使不同的生物種群的基因庫有一定的區別,由於各自生活的環境的區別,分別向著不大相同的方向進化。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生物的進化主要是由於生物基因庫的變化,基因庫中不同的基因頻率的變化導致生物大體地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使得生物的差別越來越大,最終導致生物的基因交流太大無法形成有效的生殖交流,慢慢地演化為不同的物種。

現代海洋或者陸地上,也偶然有一些不同種屬的生物結合的現象,像一些小型的鯨和海豚類能結合生出後代,但是後代卻缺乏生殖能力,也由於長得比較奇特,會受到父母雙方種群的排斥,無法形成穩定的種群。不過這類遠緣雜交也偶爾會形成具有一定生殖能力的後代,某些騾子(馬和驢)就有生殖能力。因為母體細胞線粒體基因的作用,會使得後代更像母親,也可能對生物的遺傳或者變異有一定的影響。


來看世界呀


生殖隔離最普遍的形式其實是交配前隔離,即由各種空間的(比如棲息地不同)時間的(比如花期不同)行為的(比如求偶形式不同)等等因素導致不同物種的個體壓根兒就不發生交配行為。

還有合子前隔離,比如生物”嘗試“交配但由於生殖器官不匹配無法完成,或者配子不匹配無法完成受精等等,總之就是無法形成合子(受精卵)。

還有合子後隔離,比如題述的染色體數量不匹配就可能導致受精卵無法正常發育成胚胎,或即便發育了後代也不育等等,總之就是合子可以形成,但沒法繼續繁衍。根據以上生殖隔離採用的方法以達到避免其產生繁殖後代,不是偽科學。這是為了控制繁殖後代不利因素,所需的方法。


陳華生醫生


生殖隔離是確實存在的現象,並不是偽科學,

生殖隔離最普遍的形式其實是交配前隔離,即由各種空間的(比如棲息地不同)時間的(比如花期不同)行為的(比如求偶形式不同)等等因素導致不同物種的個體壓根兒就不發生交配行為。

還有合子前隔離,比如生物”嘗試“交配但由於生殖器官不匹配無法完成,或者配子不匹配無法完成受精等等,總之就是無法形成合子(受精卵)。

還有合子後隔離,比如題述的染色體數量不匹配就可能導致受精卵無法正常發育成胚胎,或即便發育了後代也不育等等,總之就是合子可以形成,但沒法繁衍後代。


完美影視世界


為什麼會是偽科學呢?肯定是科學的呀,這是歷史生物進化長河中必要產物,如果沒有生殖隔離的話,那麼豈不是各種怪物滿街跑啦,就像這個鴨頭馬


編曲186


生殖隔離是天道。


書童3033


你應該嘗試去做科學家,才能搞懂這些問題!


開心員外


生殖隔離是自然進化的結果,跟科不科學沒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