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劉備的國力最弱為什麼諸葛亮要保他?

昭奚彌久


1、諸葛亮效忠劉備是為了名。

2、曹操招攬人才是以改朝換代為目的,荊襄的高才在曹魏政權地位一般,且因久居豐樂之土,故而大都有反對禪讓的傾向,實力遠遠不及潁川書院的嫡系..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了塵書院的人佔據了曹氏謀士的嫡系之位,曹操是兵多將廣,而且曹操自己的謀略都是無人能比,又怎麼會事事聽從諸葛亮呢,諸葛亮又如何能施展報復。

3、東吳孫策已經留下了二張和周瑜,地位根深蒂固,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諸葛亮去了最多也是一謀士。不會有太大作為。

4、劉備人格的魅力,劉備一直都是忠君愛國,重情重義,孝義為先。複合諸葛亮的思想。關鍵在於劉備手下沒有真正的謀生。諸葛亮可以一展抱負。

5、受傳統的影響,忠君愛國匡復大漢。

6、受師長的影響,諸葛亮受重用,他們一門的弟子學生出仕途,輔助劉備,揚名後世。

7、逃不出名利。


小人物觀歷史


先說觀點,三國中諸葛亮選擇追隨實力最弱的劉備,是因為諸葛亮具備超乎常人的長遠眼光,能夠看到劉備巨大的潛力,同時追隨劉備能夠讓自己的才華得到充分發揮。

一、劉備是潛力最高的漢室宗親

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扶漢室,當時的漢天子在曹操手上,那麼選擇一位漢室宗親進行輔佐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在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原先大名鼎鼎的幾位宗親,如劉虞、劉岱、劉焉、劉繇等人早已作古。荊州的劉表此時病入膏肓,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都難成大器。西蜀的劉璋性格懦弱,沒有進取心。

原本不起眼的劉備一下子變成了漢室宗親裡的香餑餑。論名望,劉備是天下皆知的“劉皇叔”;論資歷,劉備從黃巾之亂開始就帶兵參戰,多年來轉戰南北,經驗豐富;論年紀,劉備此時四十多歲,尚在壯年,還有充足的時間去實現理想。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

二、劉備具備成功的一切特質

三國時期,主公挑選人才,人才也在選擇主公,而劉備顯然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首先,劉備有志向。這從他小時候的話語就可以看出: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三國志 先主傳》

成年之後的劉備,將“匡扶漢室”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無論是真的忠於漢室,還是自己想當皇帝,至少劉備有堅定不移的奮鬥方向。其次,劉備有能力。歷史上的劉備並不是像演義中一樣哭哭啼啼,而是相當有威嚴和魄力。本人的武藝也在及格線之上,多次帶兵參與作戰。在三國亂世,能夠同時具備統御下屬和軍事作戰能力的主公可是不多見的。

最後,劉備有毅力。經過早年的顛沛流離,劉備可謂是不斷地在經歷失敗。但劉備始終沒有頹廢沮喪,一次次地站起來。這種堅韌的性格,讓諸葛亮非常欣賞,誰不希望找一個靠得住的領導呢?因此在諸葛亮看來,劉備幾乎具備取得成功的一切特質。

三、諸葛亮能夠得到重用專用

劉備有成功的潛力,但是短板也非常明顯。首先,缺謀士。劉備手下的武將力量稱得上是當世絕頂,關羽、張飛、趙雲無一不是超一流猛將。但是在文臣謀士方面,一直是劉備的短板,手下簡雍、孫乾、糜竺等人,才智都不足以為劉備通盤謀劃。此時的諸葛亮對於劉備而言就是最為渴求的人才,一旦納入麾下,必然會得到重用專用。而且諸葛亮不是一個人,他身後站著不少荊州士族。如同荀彧對於曹操早期的貢獻一樣,諸葛亮也能夠為劉備推薦很多人才,如馬良、馬謖、龐統等,迅速補強劉備的實力。

其次,缺戰略規劃。劉備對於自己的奮鬥目標,缺乏一個清晰可執行的戰略規劃,這也導致了早年一直在不同諸侯帳下輾轉,沒有做出成績。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如同雪中送炭一般,解決了這個短板。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諸葛亮明確指出,此時不能與曹操和孫權爭鋒,應該把精力放在攻略荊州和益州上面,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後再適時而動。可以說,諸葛亮幫助劉備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後續劉備的一切戰略行動,都是依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而來。所以,在劉備帳下,諸葛亮得到像管仲、樂毅那般的全權重用。

總結,劉備與諸葛亮就如同魚和水一般,兩人志向一致,互相認可,諸葛亮的才華能夠充分發揮。所以哪怕劉備國力最弱,諸葛亮也會義無反顧地追隨到底。


歷史步行街


1,劉備主動邀請諸葛亮出山並且三顧茅廬

2,諸葛亮的為人,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

3,劉備的魅力,道德上劉備具有很大優勢,有著皇族身份的劉備,參與了誅殺曹操的密謀,這是對大漢朝廷難得的忠誠。

4,劉備的發展空間,當時劉備除了身邊一些雷大不散的人之外,幾乎沒有什麼人才。

總結:選擇追隨劉備,既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的空間。因此,諸葛亮自然更加傾向於劉備。


隔壁房東徐


諸葛亮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潛心攻讀之餘,仔細觀察分析天下形勢,最終決定出山輔佐劉備。

其實,劉備當時勢力很弱,將乏兵缺,連個地盤都沒有。按照常理來講,依諸葛亮之聰明才智,是不應該投奔劉備的。可是,諸葛亮偏偏就選擇了實力最弱小的劉備。仔細想想,應該是有這樣兩點原因:

1.諸葛亮輔佐劉備,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劉備是漢獻帝承認的大漢皇叔,可以打起“復興漢室”的偉大旗號。

反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避免地引起心懷漢室的臣民的反感;而袁紹弟兄、孫權、劉表等人,個個擁兵自重,割據一方,都心懷叵測,意欲伺機奪取天下。這些人都讓維護漢室正統的諸葛亮心懷不滿,不願去為他們效力。

2.當時的劉備,戎馬半生,萬事蹉跎,連一個安身的地盤都沒有。不用說,劉備內心深處是極為渴望能有一位出眾的才智之士來輔佐自己,為自己指出一條通向帝王大業的明路的。

而曹操通過“唯才是舉”的政策,招攬了大批才華絕倫的智謀之士,其麾下人才濟濟,個個才智非凡;諸葛亮即使前去投奔曹操,在這樣一大批人才之中,也不過泯然眾人矣!

同樣,孫權雄踞江東,以歷三世,其統治集團內也是才士眾多,遍地人才。而諸葛亮去了,以他當時的年齡,不過一個年輕人而已,絕不可能鶴立雞群,脫穎而出的。

因此,投奔急需人才的劉備,才是諸葛亮的首選啊。


品茗讀史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保國力最弱的劉備。

從兩方面分析,一個是為什麼選劉備,另一個是為什麼不選別人。

曹、劉、孫,哪家強?

現在經常有人說,諸葛亮選劉備,那是投機。因為當時在別的勢力裡,早就人才濟濟了,諸葛亮去了得論資排輩。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就是“中國饒士大夫”,北方人才太多了。而劉備是支潛力股,跟著劉備,混入核心管理層的機會大得多。

這種說法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但一定不是諸葛亮選劉備的主要原因。

當時經過小二十年的混戰,漢末群雄已經亡的亡、降的降了,剩下的也淨是半死不活的。真正力量雄厚的,其實只剩下曹、劉、孫三家。不過這時候的劉,指的不是劉備,而是荊州的劉表。

我們先來說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雄踞北方,在政治和軍事上優勢最大,隱隱有一統天下的趨勢。放在今天說,曹老闆就是一個財大氣粗的央企,他自己也穩居福布斯榜首。你去給他刷個廁所,掙得可能都比創業的小老闆多,而且還省心。

再看劉表。劉表是漢室宗親,在荊州統治了十多年,拓地千里,帶甲十萬,而且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政權穩定。諸葛亮管劉表叫姨父,管蔡瑁叫舅舅,管黃承彥叫爹,又有大V龐德公幫帶。這就好比一個保守穩定的老國企,就開在自己家門口,一把手和一幫大股東、高管全是自己的親戚,那走個內部推薦簡直輕而易舉。

接下來說孫權。孫權不姓劉,手裡也沒有劉皇帝,但有孫策打下的基礎,又有一幫文臣武將輔佐,江東政權蒸蒸日上。他是地方上,勢頭正盛的大型民企。諸葛亮的親大哥諸葛瑾,這時候已經來到江東,在當地名望越來越大,很受孫權重視。諸葛亮要投奔孫權,也是諸葛瑾一句話的事兒。

總而言之,曹、劉、孫三家是各有各的優勢,諸葛亮無論選哪家其實都不虧。

而劉備是什麼情況呢?辛辛苦苦二十年,勉強佔過徐州,結果現在依然寄人籬下,在劉表手下當客將。他現在就一破產小老闆,唯一自豪的,也就是說一句:哥曾經闊過。

這時候別說別人不看好他,連劉備自己都覺得很失敗。有一次劉備發現大腿上長了好多肥肉,竟然哭了。劉表問玄德你怎麼了?劉備很感慨,說我以前常年在戰場上騎馬,大腿的肥肉都沒了。現在不騎了,這些肉又都長回來了。時間過得飛快,我都老了,還沒混出個人樣來,所以我很難過。(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注引《九州春秋》)

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連劉備自己都很迷茫,不知道明天在哪兒。咱們不開上帝視角,是你,你敢選擇這麼迷茫的老闆嗎?

可諸葛亮就敢選,而且用事實證明他選對了,還把一個地攤都快擺不下去的個體戶,搞成了全國前三強,他自己更是名垂青史。這裡邊,就有諸葛亮選老闆的秘訣了。

諸葛亮的目標和價值觀是什麼呢?

諸葛亮要廓清宇內,興復漢室,讓天下太平。這是他的最終職業目標。所以他要找的老闆,一定是公正、廉潔、愛民的,還要有進取心,有能力,如果是漢室宗親那就更好了。

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先來看看曹操。諸葛亮和曹操在深層次的價值觀上有嚴重衝突。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個勾結宦官的鉅貪(他是宦官曹騰的養子,這個大家都知道)。從當大司農,到當上太尉,曹嵩一共花了1億萬錢。(見《後漢書·曹騰傳》附《曹嵩傳》、《太平御覽》引華嶠《漢後書》)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把曹嵩的工資(月俸)、年終獎(臘賜)、過節費(春賜)折算一下,一年大概有30多萬錢。(月俸根據《續漢志·百官志五》折算,臘賜根據《後漢書·何敞傳》注引《漢官儀》折算。春賜根據《通典》卷三五《職官祿秩》)

他還有爵位,還要置辦田產,這些也有一定收入,我們假設這些跟工資水平持平。那麼曹嵩一年的合法收入是60萬。曹嵩要攢1億萬,靠合法所得,得166.7萬年。我們都知道,在歷史教科書裡提到的中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才在170萬年前出現。這哥們當官貪了多少,大家自己琢磨。

10億萬這個數字看上去很誇張,雖然值得懷疑,但曹嵩是鉅貪這個是沒跑的。漢末,曹嵩來到琅邪避難。而諸葛亮從後來他廉潔奉公的主張和做法來看,估計從小受到的教育是比較正統的。十來歲又正好是三觀開始形成、也比較容易對社會陰暗面憤青的年齡。諸葛亮跟曹嵩住在一個郡裡,那對曹家是什麼印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麼一個鉅貪,後來去投奔曹操的時候被殺了,曹操卻因此來進攻徐州牧陶謙,屠殺徐州的老百姓,諸葛亮離開家鄉輾轉來荊州,多少是拜他所賜。

曹嵩的貪婪,諸葛亮是有所見聞的;曹操的殘暴,是諸葛亮親身經歷的。曹家在他眼裡是這麼個印象,再加上後來又要篡漢,諸葛亮怎麼可能輔佐曹操?

話說回來,當初曹操在徐州搞屠殺的時候,突然有一支援軍,冒死擋了曹操一下。雖然還是沒擋住,但多少給徐州人民一點希望。

這個不怕死,來懟曹操的人,正是劉備。

當時劉備已經是平原國相了,算是個地級市長。在青徐一帶有了點名望。早年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曹操去了,孫權的父親孫堅去了。劉備那時候連個縣令都不是,但也積極響應。(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注引《英雄記》)他後來到平原國,把這裡治得井井有條,又禮賢下士,深得民心。孔融被黃巾軍圍得很痛苦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找劉備求援。可見劉備的“仁義”,並不是小說一味吹捧,歷史上他確實是這樣一個人。

陶謙這次被曹操攻擊,就近去找公孫瓚的屬下求援,劉備也帶兵跟著來了。最後曹操因為呂布襲擊兗州大本營,被迫退兵。陶謙就給了劉備一支部隊,劉備乾脆留下來跟了陶謙。

不管劉備是出於什麼動機,但是在徐州人民來看,這個人敢在曹操屠刀底下,幫著大家來擋刀,那簡直就是救世主。一個愛民如子,救民於水火,敢擔當的形象,逐漸在徐州豎立起來。陶謙後來讓徐州,跟這個也有一定關係。諸葛亮對劉備的好感,也就是從此時開始的。

恰巧,劉備還是漢室後裔,還一直跟曹操死磕,而且積極進取,想成就一番大事業,這跟劉表也不一樣。

劉表也是漢室後裔,他是個名士,治國有一套,放在治世是宰相之才。可是放在亂世,他就只能守境安民。何況劉表已經老了,沒進取心了。官渡之戰的時候,劉備曾經建議劉表乘機偷襲曹操,劉表拖了半天最後不了了之。荊州的這些世家大族,尤其是蔡瑁、蒯越這些人,也沒什麼爭奪天下的心思。整個荊州越來越像個混吃等死的老爺車,諸葛亮雖然在荊州有很多政治資源,但他不想跟著荊州陪葬。

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跟曹操、劉表確實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而從職業發展和價值觀上來看,劉備簡直跟諸葛亮神契合。

賢我,盡我

解決了職業發展方向和價值觀,那接下來就是,諸葛亮對這份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

諸葛亮想要的,是一個實現平生所願的大平臺。至於票子、位子,諸葛亮沒有太高要求。如果真的只是為了錢和權,他完全可以去找曹操、劉表,這兩個不行還有孫權。

我們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大事者,在一開始,對金錢、權力都沒有特別執念的追求。這就是無欲則剛,你沒那麼大的物質慾望了,很多事情就能看得比別人更清晰,更能面對你自己的核心需求。

諸葛亮的要求就一條,非常簡單,但是非常難做到。

就是“賢我,盡我”。

賢我,說的是能認識到我是個人才,不能拿我當個什麼都不會的一般人;盡我,說的是真正讓我的才能發揮出來。

這條要求在他見劉備的時候,沒有明確提出來。但是赤壁之戰以後,張昭曾經來挖牆腳,希望諸葛亮加入江東。諸葛亮的回答是:

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袁子》)

就是說,孫權是個很有能力的領導,但是我看他的度量,能認識到我是個人才,卻不能讓我充分發揮才能,所以我不能留下。

諸葛亮怎麼就肯定,劉備能“賢他盡他”呢?

這裡面有一些感性色彩,比如前面說的諸葛亮本身對劉備印象就不錯。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他的鐵哥兒們徐庶,就在劉備那裡。

其實三顧茅廬這個事兒,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內推,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但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內推給的機會,卻沒有注意這實際上也是一次信息溝通。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他重不重視人才,能不能專人專用,發揮人才的長處,他的團隊有什麼問題,需要什麼,這些通過徐庶,諸葛亮都能充分了解。所以還是前面講的,朋友很重要,朋友不僅可以給你提供機會,還能為你提供真實信息,所以找工作,尤其想找到非常合適的工作,離開朋友,離開圈子,哪怕你聰明如諸葛亮,那都是很難辦到的。

劉備需要什麼,徐庶早就透露給諸葛亮了。諸葛亮憑著《草廬對》面試成功,使劉備折服,那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對症下藥。





小老弟出品


我認為諸葛亮誓死追從劉備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他在《出師表》中這樣說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是他感念劉備求賢的誠心,也看出劉備逐鹿中原的決心和一統天下,恢復漢室的決心,決定以此為平臺,一展自己生平所學,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二,諸葛亮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人稱劉皇叔,這點諸葛亮非常看重,相反,曹操、孫權則身為漢臣,卻割據一方,在諸葛亮看來,自己是大漢的子民,理應恢復漢室,而劉備正是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兩人一拍即合。

第三,諸葛亮誓死追隨劉備,跟當時知識分子恪守臣道、投桃報李的愚忠思想是分不開的。


古道悠然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初期的形勢,北方的東漢中央王朝,名為漢朝,政權實為曹操所把持,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所以曹操的實力可見一斑,當時的人才趨之若鶩。江東的孫權雖名為東漢的地方政權,實際上三代世襲,成為一方的土皇帝了,人才之盛,僅次於曹操,而且孫堅時期開始已與孫氏經形成了穩定的君臣隸屬關係。除此以外,其它的諸侯要麼勢單力薄,要麼昏庸無能,這裡面劉備的力量最弱,幾乎沒有地盤,到處寄人籬下,但也僅數劉備最有發展潛力了。

在這種形勢下,諸葛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決定了他必然跟隨劉備。第一,劉備知人善任,寬仁大度,從諫如流,禮賢下士,其人格魅力吸引著諸葛亮,這正好適合諸葛亮後期才華的施展。第二,劉備屬皇姓,自稱西漢皇族後裔,當時漢朝在政治輿論上仍有相當的影響力,這樣的身份當然在政治上具有優勢,而且劉備起兵以扶漢室為名,具有正統性,忠於漢室又是諸葛亮的政治信仰。第三,東漢中央王朝早已大權旁落,掌實權的曹操名聲又不太好,諸葛亮並不喜其為人,萬一曹操稱帝自己也難逃荀彧的下場,再說了,像諸葛亮那樣的人才,在草操的陣營裡多了去了,諸葛亮投靠曹操不一定能被重視,才華的施展也會受限。第四,孫權名為保漢,實欲自立為王,這不符諸葛亮忠於漢朝的政治立場,孫權收下都是父兄的老部下,人才也不少,諸葛亮在東吳很難受到信任和自由施展才華。基於以上幾點考慮,只有勢單力薄的劉備那裡會重視自己,在劉備的文臣裡面,諸葛亮幾乎是鶴立雞群,再加上劉備三顧茅廬的信任和倚重,劉備客觀上最需要他這樣的人才。

就這樣,劉備和諸葛亮組成了完美的明君賢相搭檔,在封建政治歷史裡面,留傳下了千古佳話。



樂天知命人


出師表中諸葛亮自己說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軀,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可以看出,諸葛亮很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當然這可能是原因之一。

在隆中對時,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起初沒答應,劉備再三請求,諸葛亮就問過劉備的志向,然後劉備說自己想恢復漢室,欲申大義於天下,諸葛亮才跟劉備走。如果劉備說別的,應該就沒戲了,可見諸葛亮是看好劉備有潛力或志向。另外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是故意避而不見的,由此也看出諸葛亮本身是想,吊胃口,被重視,從而有一番作為的。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曹操,只能說人格有志,權勢富貴不一定能打動所有人。現實中,一般容易投靠權勢富貴的,大多是一些心理卑微又無能力改變的人。這與現實中有些人的拜金類似,這類人很容易放棄道德、自尊等東西,去巴結討好金主,而有些人雖然窮,但會試圖靠自己改變命運,這就是差別。


太宗歷史


第一點因為東吳和北魏都已經人才濟濟,諸葛去了也難展開手腳。東吳“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策臨終已經把東吳的大格局和頂樑柱給定下了,諸葛去了也只能屈居人下。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到東吳出使,孫權想留下他,就派諸葛瑾去說,諸葛亮的回到是“孫將軍能用亮而不能盡亮”。就是說孫權他能用我,但是在東吳我沒有能夠施展全部才華的舞臺。曹魏就更不用說了猛將如雲,謀士車載斗量,曹操已經通過平河北定遼東建立起來自己的一套文官體系,想要後來居上,那真是勢比登天。反觀劉備這裡就大不相同了,劉備長期沒有一流謀士,正是飢渴難耐的時候,諸葛一出山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言聽計從,如魚得水。所以劉備這裡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點,當時雖然漢王朝衰落了,但是漢獻帝還在,漢室還在。很多名士,地主和官僚都還有一些正統思想,包括諸葛在內。這也是劉備能夠屢敗屢戰,長期活躍的原因。劉備一直打著皇親的旗號給他的名聲是加了很多分的。反觀曹操是宦官之後,很多名士包括司馬懿都嫌棄他出身不好不願出仕輔佐他。孫權是小吏之後,憑武力佔據的江東,在政治高度是和劉備差的很遠,這也是三國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孫吳一直處在不被重視的地位的原因。有尊曹抑劉的,因為曹操手裡掌握著漢獻帝。有尊劉抑曹的,因為劉備是宗室出身,曹操是宦官之後。總之,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一個人的出身是很被看中的。


如煙入幻


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輔佐劉備是最佳的選擇,被後人傳為一代佳話。

公元206年冬天開始,駐紮在新野縣的劉備先後三次,跑到南陽郡的大山裡尋找諸葛亮。

為了讓諸葛亮出山,劉備就差給諸葛亮跪下了。

諸葛亮考慮再三,決定出山輔佐劉備。

因為劉備雖然暫時沒有得勢,但他有“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遠大志向。

手下匯聚了一個又一個的仁人志士。

像關羽,張飛,趙雲,孫乾和糜芳,都是因為劉備的個人魅力而選擇誓死跟隨。

劉備不一定是最賢明的君主,但卻是諸葛亮最佳的選擇。

因為諸葛亮剛剛二十歲出頭,沒有在朝廷入仕,也沒有建立過一寸戰功。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如果投靠其他勢力,比如曹操或者孫權,都不會受到重用。

因為這些諸侯雖然愛惜人才,但是卻不會重用無名之輩。

諸葛亮雖然自稱臥龍先生,但曹操和孫權根本就沒有聽說過他,所以投靠曹操和孫權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

而劉備則不一樣,他現在處於事業的上升期,雖然當時寄人籬下,屬於劉表治下的新野縣。

但劉備之志不在區區新野,而是放眼整個荊州。

諸葛亮出山時,為劉備設計了一條稱霸之路。

取荊州,奪益州,東和孫權,然後由荊州和益州北上伐魏。

他們君臣二人始終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劉備雖然主動挑起了夷陵之戰,但是卻沒有放棄北伐中原的基本戰略。

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數次北伐曹魏,直到累死在五丈原。

可以這樣說,諸葛亮和劉備是魚和水的關係。

如果沒有劉備,就沒有諸葛亮名震天下,而沒有諸葛亮,劉備則沒有三分天下的實力。

這也是諸葛亮始終堅持輔佐劉備,不離不棄的主要原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