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援建武汉的“逆行者”昨回家

致敬!援建武汉的“逆行者”昨回家

湖北武汉成为新冠病毒肺炎爆发的主要战场,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各省市人员开始纷纷支援武汉。在众多“逆行英雄”中,医护人员“不问生死”,令人敬佩,而参与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不怕辛劳,更是让人感动。

2月16日,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安装分公司华北经理部的16名建设者在完成了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作后,返回到了天津。他们是天津支援武汉首批回家的“逆行英雄”,在连续10多天晚上只能睡2、3个小时的高强度“作战”后,2月16日的晚上,带着完成任务后的解脱,他们在家乡睡得格外香甜。

致敬!援建武汉的“逆行者”昨回家

回到天津终于睡了一个踏实觉

作为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安装分公司华北区域的负责人,2月16日上午10时,张忠良带着15名兄弟返回到天津的那一刻,他觉得身上的担子终于卸了下来。“我当初把大家带去武汉支援,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大家平安带回来。”2月16日晚上,躺在天津的床上,张忠良的身体虽然放松,但他的内心依然不能平静,短短10多天的经历,在他看来就像打了一场仗,现在他终于能睡一个踏实觉了。

“中建三局承建了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我们是2月2日接到的通知,要去武汉支援。”张忠良回忆说,接到命令后,他和同事们分批连夜赶往武汉。

为了不耽误工期,提早完工,在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施工人员,平均每天只休息3小时,大家累了就躺在废纸堆上小睡会儿,由于建设现场泥泞不堪,有的人脚磨起了红肿水泡,不敢着地,但是一瘸一拐地坚持着也不下火线。

据了解,张忠良的爱人是武汉人,因此他的家也在武汉,此次从天津“逆行”回去支援雷神山医院的建设,10多天的时间里,他数次路过家门口,但却一次也不敢回家。“武汉的形势比较严峻,大家尽量都待在家里,我如果这时候回家,肯定也不安全,所以还是不回去了。”

2月14日,雷神山医院顺利通过验收,张忠良接到公司命令,要求华北区域的人完成任务后返回天津。“如何返回天津?”成了摆在张忠良面前的最大难题。“我最担心的我们是从武汉回来的,回到天津会遇到阻碍,没想到天津市政府竟然为我们考虑好了,让我们感觉暖意融融的。”张忠良表示,他在武汉时为了返回天津的问题,与天津市政府沟通,没想到天津市政府在得知他们是参建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后,非常支持他们返回天津。

2月15日下午2时,一辆带着特殊证明的大巴车从武汉出发,护送张忠良一行16人返回天津。转天凌晨1时,大巴车行驶到河北省衡水附近一个服务区时,按照规定,大巴车要停驶,出于安全考虑,张忠良他们16人也不敢下车,就在车上睡了。

致敬!援建武汉的“逆行者”昨回家

2月16日上午10时,大巴车到达荣乌高速天津站出口后,第一时间有医务人员严格进行扫码登记、体温检测和询问登记,随后在交警的一路护送下,张忠良他们被送到了河西区一处医学观察点,进行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

虽然在武汉那边已经进行了体检,但是回到天津后,张忠良还是马上进房间洗了个热水澡。衣服全换了一遍后,又用酒精喷过,再泡在放有消毒液的水里。“等衣服干了之后,我打算把衣服包起来,送去干洗店高温消毒。”张忠良表示,他们毕竟是从武汉回来的,一切都要小心。

“等疫情过后,天津公司这边保证正常的情况下,我还是想回武汉看看,爱人和两个孩子都在武汉,虽然在武汉呆了10多天,但是也没见上一面。”说起武汉,张忠良心里感慨颇多。

致敬!援建武汉的“逆行者”昨回家

爱人到了楼下也不能见面

杨立新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安装分公司华北区域的项目经理,他爱人张月则是天津市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一名护士。得知杨立新回到天津的消息后,昨日上午,张月带着电脑和一些换洗衣服来到杨立新所在的医学观察点。

虽然仅仅是楼上楼下的距离,但他们两人也不能见面,甚至是隔着窗户打个招呼也成为了一个奢望。张月将东西放在一楼大厅后,就急忙匆匆离去,她还要赶去医院,这几天,张月就要去重症监护室支援。

致敬!援建武汉的“逆行者”昨回家

“我是昨天晚上9点半睡得,今天早上8点半起的,河西区政府帮我们选的这个医学观察点环境非常好,回到天津了,如同在自己家里了,睡得安心舒服。”杨立新介绍说,他们在武汉的工作非常强度大,回来后,每个人此刻倍感疲劳,就是缺少睡眠。

据杨立新介绍,他是2月7日接到了要赶赴武汉援建的命令,带着单位开的证明,当天晚上杨立新和就4名同事开车从天津奔赴武汉。“那天晚上我爱人正好赶上夜班,我就给他打了个电话,说要去武汉支援了。”

在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杨立新主要负责第一病区的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包括普通照明灯具、应急照明灯具、开关、插座、紫外线灯以及调试风机等。“整个工地每天的范围非常好,大家都处于高压抢工的状态,特别团结,虽然很辛苦,但是现场的协调能力非常给力。”杨立新表示,武汉当地的后勤保障也很到位,有一些志愿者驾驶着自己的私家车,免费接送他们往返住地和工地,让他十分感动。

在武汉期间,杨立新接到了张月好几个电话,除了嘱咐他要注意安全外,其中一个电话让他倍感揪心。“我父亲70多岁了,身体一直不太好,有一天晚上张月来电话说,我父亲脑血管堵塞了,当时我脑子一下就懵了。”杨立新拿着手机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张月在电话里“喂喂”了好几声后,杨立新哽咽着说,“我既然在这了,就要坚持到底,回不去了,父亲我就全权委托给你了,辛苦你了,谢谢。”

随后张月开车把父亲送到了家附近的静海区某医院救治,“现在父亲的吞咽功能还不是太好,等14天后,我想先回去看看父亲。”杨立新表示,他儿子今年5岁了,还不知道他去过武汉,由于他们夫妻俩都奋战在疫情一线,所以孩子只能送去姥姥家,但老人的身体也不好,为了这场疫情,大家都在克服着。

杨立新从武汉出来时,给张月打了个电话,“我们作为第一批建设者,现在能回来了。”“你身体状况怎么样?”“我身体状况很好,放心。”

到达天津后,杨立新又马上拨通了张月的电话,“我们到了市里了,但是要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你放心吧,咱爸这块有我了,你安心歇着,按照政府和企业的规定,不要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夫妻俩每次的通话都很简单,但却让人倍感温暖。

新报讯记者李文博 从竹 孙瑜

照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 紧急扩散!去过本市这些地方的注意!第36、37例确诊病例轨迹来了

    紧急扩散!去过天津这家商场的请自动隔离!

    紧急扩散,天津第32例确诊病例行动轨迹公布


  • 每日新报公众平台

  • 我们了解天津这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