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江湖夜雨92


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读一首好的诗词歌赋,观一篇好的文章怎样去深入了解。

必须结合当时历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时期,作者的创作年代;创作作品时的人生际遇而联系作品来了解此作之意境所在。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人物,当时东晋末年;吏治腐败、政府无能之辈尸位素餐者居高位。陶渊明祖上乃晋朝豪门,作者初期报身立国;欲以壮心付天下以救黎民于水火。然东晋末年局势动荡不安,军阀割据;贪腐盛行……~到处民不聊生不,作者身处当时环境受压无力支天也;遂南门挂印悠然离去不问世间之事也。以性率情寄于诗酒之中也………

《桃花源记》就是作者当时处于东晋末年身处末位无力拯救万民于水火,心灵压力下诉诸于诗词歌赋的一种体现。

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说人尽皆知。这也反映了作者心灵深处对东晋士族之不满,遂隐身而退;以心情寄于山水而流著于笔端的心力之作。

梅兰竹菊皆性情中人所识之,何所然?

梅花之骨奇,千山暮雪惟梅脱香。

兰花之孤傲,万径飞流皆有雅赏。

竹子之劲挺,大智若愚虚心若道。

菊花之肃争,小香袭径百木萧荣。

《四君子》

梅开百花尽,

幽兰涧边生。

竹虚心劲挺,

霜菊傲残冬。

归去来兮,斯人已逝;吾辈若何,惟心解惑;去之,留之;若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


天圆地方紫微山人


《桃花源记》为陶渊明的散文名篇,语言质朴,风格清新,能激发我们对心中美好图景的向往与追求,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均出自此篇。先来看看文章内容。

渔人忽逢桃花林。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因一心捕鱼,而迷了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香气浓郁,漫步树下,落花纷纷,恍如仙境,渔人很惊异,想穷尽这片树林。其中“忘”,“忽逢”“甚异”“欲穷”生动描摹出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和极大的好奇心。



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溪水发源地,发现潺潺溪水从一座山的洞口流出,洞内仿佛有光亮,便下来船,爬进洞口,才开始很窄,走几十步后,便豁然开朗。进入桃源后,更有柳暗花明之境界。土地,房屋,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耕者,老人,小孩,一起涌出,历历在目,勾画出了一幅多么优美,多么恬静,多么祥和的山村田园生活图景。

渔人做客桃花源。村中人发现渔人,非常震惊,毕竟他是五百年来,村中来的第一个客人,于是,邀请到自己家里,杀鸡,炒菜,端出美酒,热情招待。村里的人听说了,家家都请他去做客。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能拿出家长最好的东西款待,村中每一家都是这样,可见村人的热情,真诚,民风的纯朴,厚道。谁不向往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到哪都乐待人见,受人欢迎。

渔人再寻桃花源。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也就是沿途做了标记,留下暗号。到了市里,迫不及待地报告给了太守。太守便派人一起和他寻找,结果怎么也找不到。



结尾陶渊明还添加了一个小花絮: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这个南阳刘子骥,是位风流潇洒的高尚名士,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子骥本人很有才华,但对功名不感兴趣,过着远离尘世,游山寻仙的漫游,隐居生活,长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神奇境地。他听说后,高兴地前去寻找,结果,没几天,病死了。作者的用意很明显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地方,很难找到,大家就不用费心找了。

刘子骥原是邓州人。铁板钉钉,没有疑问,刘子骥本是南阳邓州人,据《晋书,神仙传》记载,刘子骥,本西汉皇室宗亲,祖上被封安众候,世居安众。安众故城就在邓州西境。关于他的事迹,以后再说。

为什么陶渊明要写《桃花源记》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东晋偏安一隅,社会动乱,政治腐败,转乱频仍,民不聊生。老百姓徭役,赋税繁重,还要被迫去参加战争,很多村庄,十室九空,荒无人烟。陶渊明原来是县令,感到无法改变现状,不想委屈自己,在污浊的官场俯仰,便辞去官职,躬耕陇亩,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表现了他悠然闲适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陶渊明是官宦之后,尚且温饱不保,况且依附于世家大族的百姓?所以,这篇散文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暗示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达了陶渊明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民生活和谐,幸福,民风纯朴厚道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江湖夜雨92


这一篇晋代散文,是作者原来写的〈桃花源诗〉前的短序。因此全文充满了诗意,读起来有诗韵的感觉,渗溢出逸世的田园芬芳,展开的是万人向往的平和境界和画卷,飞翔的是暮春宁静山村,远处鸡鸣犬吠的交响曲。陶渊明,在历任祭酒,两度参军和彭泽县令之后,四十一岁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九江了。这是一篇清新脱俗,略带神秘色彩,而又完全写实的记事。托漁夫之口转述,让读者知道,世上竟然存在这样的乐土。它既非瑶台,也不是伊甸園,𨚫是逃避乱世,远离暴政的去处。桃花源给人的印象是如此的真切,并使人向往,以致后人对桃源位在那里追寻不断,尽管九江太守派去的人迷了路,南阳的刘子骥寻找未果而病终。甚至到了南宋时期,抗元名士谢枋得,还在为桃花源被发现而担心:“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漁郎来问津。”这都怪发现桃花源的那位漁翁多嘴,回来途中不但“处处誌之”,还向太守𢑥报。桃源人在款待他之后,送行时还叮嘱他:“此中人语言,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他还是没守信用,洩了密。

最好玩的是当代有文人说,陶渊明是乌托邦主义。这真是太冤枉了,人家只不过是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回到了家乡,觉得家乡景色太美,证明丢棄县令的做法,“今是而昨非”罷了!


信敏498


桃花源,从来只是一个梦,即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只是断了朝代的一个小社会,类似番邦异国,还是要受人性、自然的约束,有阶级就有斗争,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我相信毛主席,不相信陶渊明同志,尽管,在我的心中,也有一个桃花源⋯⋯,至少有一棵桃树⋯⋯,至少有一个🍑!







HolmesGL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它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用户6180549354


首先《桃花源记》是文质纯美,意境优美,故事离奇曲折。这是一片优秀美文。

其次最吸引人的是桃花源的寓意。象征了没有战乱,没有苛捐杂税,人民淳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仅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自由自在,不受官府管制。这是当时饱经离难之苦的人民,特别是士大夫的共同的心愿。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源洞在何处呢?

“ 并是桃花源”南北朝·庾信

杏树谭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唐·王维)

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宋·梅尧臣

“桃花源里得春多,洞口春烟摇绿萝 ” 元·赵孟頫

“桃花园里住,罕见问津人。” 明·元鹏

桃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太多了,不举例了。举再多都不是我的诗。

你看到了没有从古至今,桃花源就是读书人的一个梦?一直歌咏到毛泽东。

我的桃源梦就是盛世今朝。

#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





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们在欣赏优美文字之余,更多的是欣赏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状态。

所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总是有人提及,永远不被忘记。就在于他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

这种社会现象,就是无为而治,大家都很和谐,没有阶级矛盾,人们自食其乐,相互安好,人与自然也很和谐。

人们欣赏向往的就是这种纯天然的生活状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要与自然界处好关系。

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势必造成一种不平衡,造成自然环境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就受到威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永远要遵守的法则。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适当利用。才是美好社会,才是世外桃源。


新浪阳春白雪



梅里一了


《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远离战争、人人平等、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的理想国度。此文构思独特,以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通过描述其所见所闻所感,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让人难辨真假,同时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让人认清现实,更爱这一大同世界。文章语言清新隽永,如诗如画,让人身临其境,浑然忘归。是一篇有着浓厚陶式烙印的不朽之作!


猪悟空


陶渊明想要进入无世事纷争,减少荣辱的世界,如老子所言: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

译文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虽有过短暂的太平时期,但是战乱还是十分的频繁。国家政治贪腐,为了争夺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腐贿赂之风。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

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陶渊明(前365年—前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东晋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和辞赋家,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亦是文学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陶渊明自小就习得琴棋书画,才华横溢,颇有外祖父的风范。

陶渊明长到二十岁时,就开始了游宦生涯。在这期间,曾担任过江州祭酒、主簿、镇军将军。彭泽令等职位。陶渊明在官宦与田园生活之间游荡了十多年,三番两次出仕、辞官,又出仕。在这反复无常的日子里,陶渊明一心想施展抱负展示宏图伟愿,另一方面又想念舒适的田园生活。

经历了内心纠结的斗争,最终放弃厌恶了官场的黑暗奸诈,选择一心向往追求安逸舒适的田园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