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部关于著名歌手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和《火箭人》,哪部更加出色?

碟碟不休的Kevin


你好,我是星月追梦,好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好多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看的电影,和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连续剧,就像我们是生活中你今天选择要买什么菜来作为今天晚上要煮的莱式一样,相同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也一样我们选择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人会喜欢看,偶像剧,但还有些人会选择看,科幻,或者,悬疑的等等……

如果要我是选两部剧中选择的话!第一部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第二部是:《火箭人》、我会选择《火箭人》、这部电影,因为本人喜欢带有剧情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







星月追梦


相比《火箭人》,我觉得《波西米亚狂想曲》更胜一筹。《波西米亚狂想曲》就是一部传记电影,比较真实的还原了那个曾经享誉世界的皇后乐队的成名史。有人评价这部电影太过于浅显,除了音乐还是音乐,咆哮的音乐似乎掩盖了电影的本质:精彩剧情,优秀的表演,杰出的演员,连带轰动的效果。

可是传记电影的本质只能让《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走向就应该这样的,好像不太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好像只是为了迎合皇后乐队的万千粉丝,让他们在重新回味皇后乐队的音乐中,而忆起曾经的似水流年,乐队鼎盛时期的风华绝代。

个人觉得无论什么样的评价都是好的,这说明这部电影已经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品优电影


波西米亚传祥曲是一部剧情类电影,这是一部充满爱情,痛苦的音乐旅程,主要讲的是一个搬运工,对音乐充满热血,然后从无到有,从低谷到巅峰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放映后网友评价,最后的演唱会使人感动的灵魂出窍,贯穿全片的掌声使人非常的过瘾,虽然说这部电影在剧情上有瑕疵,但也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

火箭人是美国上映的一部喜剧电影,讲述来有一位奇才他对火星特别的向往,但是他的举止是让人不敢把这个任务托付给他,但是最终因为一位队友的受伤,他还是去到了太空 ,最后在太空遇到沙尘暴返回地球的故事,它的豆瓣评分是7点2分,虽然评分不高,但也是一部好的电影,从头到尾散发出了深深的寂寞,感,特别是最后给父亲签名的段确实是挺感人的。




影视达人院


这两部传记电影各有各的精彩表现,不同的视听感受及表现方式。

《火箭人》(Rocketman)上映后,立即收获了不俗的评价。烂番茄至今保持着90%的新鲜度,观众打分保持在了89分。整体上得分比《波西米亚狂想曲》还要高一点。IMBD上,《火箭人》的7.6分稍逊色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8.0分。但媒体和专家云集的Metascore上,《火箭人》有及格的69分,而声势浩大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只有49分。无论是大名鼎鼎的皇后乐队,还是传奇的Elton爵士,影迷对两部传记片的打分多少都带有很多超出影片之外的因素在其作用。

两部影片都以人物和时间为轴线展开故事,套路大同小异,从被天分被发掘,到初获成功,经历了毒品和金钱的诱惑与腐蚀,到最后高潮时刻的触底反弹,找回自我。

弗雷迪和Elton人物弧光也非常类似,从小不被家人和周围的人认可,虽然贵为大明星,可依然需要伪装自我,加上当时迫于压力无法公开的性取向问题,导致两人都被迫走上了“注定孤独”的道路。故事的终点,人物弧光的完成,都是他们纷纷重新找回了“真我”,同时和过去握手言和。《波西米亚狂想曲》依靠最后20多分钟的“现场”演唱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让弗雷迪在巨星身份和本我之间得到了心灵的平衡,在戏剧性落幕的同时化解前面所有的故事矛盾。

而《火箭人》的整个故事更为平缓,一直难有高潮或明显的亮点,在结尾处甚至采用了反类型的方式结尾,使得影片观感明显不如《波西米亚狂想曲》。但《火箭人》在电影手法的使用上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确更为出彩。这也是两者在Metascore上得分差距颇大的重要原因。说简单点,《火箭人》更加的“电影化”。该片是一部依靠剪辑和电影化手段打造的梦境式自我解剖。开场的一幕就凸显了“审视”和“自我解剖”的隐喻与故事结构。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在片头就与观众达到一个共识,《火箭人》用的是虚幻、超乎想象的方式呈现这位传奇歌手的故事。Elton John穿着骚气十足的戏服来到酒精互助小组。在众人的审视下开始了自我追忆,通过一段段的回忆性叙事,观众和Elton将一同直抵其人生悲剧的源头。

父亲的冷漠,母亲的疏离,在影片中首次以舞台剧、歌剧的方式的呈现出来,一首“I WANT LOVE”,清晰的表明了Elton缺陷的起源,即自幼对于爱的渴望与家庭始终匮乏的爱。音乐融入人物内心和周遭情景,并非只是作为情节的推动器。《火箭人》对于音乐的依赖更加严重,Elton“名曲”的诞生不光推进了故事,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制造了各种奇妙的转场。影片中,Elton初涉美国,在影响力巨大,决定他命运的流浪酒吧首演,他的热情,还有他标志性的演奏动作,以慢镜头的方式被放大,观众和他本人跟随着音乐展示脱离的沉重的肉身,以灵魂自由漂浮的方式得到了解脱和精神上的完全释放。

《火箭人》将Elton的“名曲”以歌舞片的方式重新演绎出来,完成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满足,赋予了歌曲视觉化的呈现。同时,在歌舞片场景中,利用剪辑和场景布置,将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期盼以梦境的方式加以刻画,让现实与梦境无缝切换,又完成了电影化的艺术性表达。在这一点上,《火箭人》的确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为出彩。


千水视觉


我个人认为《波西米亚狂想曲》我看过正版,《火箭人》看过盗版。去年的商业片中最大的一匹黑马毫无疑问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关于传奇摇滚巨星、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的音乐传记片起初并不被看好,甚至在公映前夕惨遭北美一众媒体差评。但凭借着高居不下的观众口碑和强大的粉丝效应,该片最终累计斩获了高达9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音乐类传记片的各项记录,获得史无前例的成功。影片《火箭人》讲述的是英国国宝级歌手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成长经历,片名Rocketman取自艾尔顿个人传唱度最高的同名歌曲。艾尔顿·约翰的本名是雷吉纳德·怀特,自上世纪60年代以“艾尔顿·约翰“这一艺名出道至今,他取得了包括格莱美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和荣誉,个人唱片销量累计超过3亿张。1998,因音乐成就和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艾尔顿·约翰被英国女王授予了爵位。同样是改编自顶级巨星真实事迹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和《火箭人》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拍摄方法着手的作品。如果仅仅在电影范畴内评介这二部影片,《火箭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甚一筹。《火箭人》让人物内心状态已梦境状态体现、刻画。让现实与梦境无缝对接切换。来完成电影的艺术性的表达。在想象力上《火箭人》比《波斯米亚狂想曲》高出一筹。


丹尼小猪影视作品


《火箭人》艾尔顿·约翰!注定力压《波西米亚狂想曲》!

相信喜欢NBA的小伙伴们对休斯顿火箭一定不会陌生,当年姚明和T-Mac的组合如今还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这两天听说火箭队又喜提威少,真是可喜可贺啊!其实当年老青见喜欢火箭队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队歌Rocket man真的是太太太好听了!而今天要介绍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首歌的作者艾尔顿·约翰的生平传记电影《火箭人》。

前一段时间大火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而今年夏天能够和皇后乐队一较高下的当属英国另一位国宝级的音乐人艾尔顿·约翰了。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以艾尔顿·约翰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故事的传记片《火箭人》可谓吊足了影迷们的胃口。

更有“挑事儿”的观众表示,《火箭人》远远高出皇后乐队的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和“波米”比起来,《火箭人》则是“飞上天”了的超现实影片。这一评价引来皇后乐队粉丝的大为不满,在很多电影网站上,出现了给《火箭人》恶意打低分的行为。双方歌迷为此吵得天翻地覆。

近日,《火箭人》露出“真容”后,更多影迷和歌迷可以一睹影片成色,各大影评网站也纷纷放出分数。《火箭人》在烂番茄上保持着90%的新鲜度,观众打分为89分。分数超过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但两部影片在媒体和专家打分的Metascore上差距颇大,《火箭人》获得了不错的69分,而在奥斯卡上“声势浩大”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只有区区49分。其实《波西米亚狂想曲》和《火箭人》的主线故事大同小异,都讲述了男主角在巨星路上的成长和挣扎。

据说“火箭人”项目酝酿了十年,在埃尔顿·约翰最初的设想中,电影应该由他在戒毒所的叙述为主线,穿插过去的回忆。

但让人意向不到的是《火箭人》的开场就极为震撼,塔伦·埃格顿饰演的埃尔顿·约翰身穿橙色演出服,背着他在舞台上招牌式的羽毛翅膀,推门闯入镜头。重压之下的他爽约了演出,从后台直接跑到一个互助协会。

他对着镜头开场白:“我是埃尔顿·赫拉克勒斯·约翰,我是一个酒鬼、毒瘾患者、性瘾患者、暴食症患者,有时候还忍不住逛街的时候顺手牵羊,看到大麻就管不住自己,脾气坏透了。”

随着他在互助协会的自白过程,大量的闪回镜头伴随,呈现了他的一生。出生于英国小镇的埃尔顿·约翰,自小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冷漠的军人父亲早早与母亲离婚,自始至终也没有对埃尔顿·约翰有过半分关心。

凭天才的钢琴技艺考上皇家音乐学院之后,埃尔顿·约翰却发现了他在摇滚乐方面的兴趣。在酒吧的驻场演出为他赢得了作为伴奏乐手和美国灵魂乐队一起巡演的机会,这一经历也促使他开始严肃探索自己的音乐创作。他与杰米·贝尔饰演的作词人Bernie一见如故,两人在创作上强烈的化学反应,催生了一系列佳作。

他俩签下第一份唱片合同后,便获得了去美国巡演的机会。埃尔顿·约翰夸张华丽的服装、克服羞涩天性后展现出热辣奔放的舞台人格、加上歌曲本身悦耳流畅又辨识度极高,迅速俘获美国乐迷的心。

但是好景不长,埃尔顿·约翰和绝大多数的摇滚明星一样,开始沉溺于酒精、药物、派对生活,迷失在名利场中。一切物质和性都填补不了他内心的空虚,日渐冷漠的John Reid更让他性情大变,连老友Bernie也离他而去。对母亲出柜后,后者一句“你永远无法被人真正爱着”让埃尔顿·约翰丧失了生活的动力。绝境之中,怀着对音乐的最后希望,他叩开了戒毒所的大门....

一个不粉饰历史、不掩盖过去、艺术至上的人,在舞台上下都忠于自我。毋庸置疑《火箭人》在“传记”这方面做得无疑更加真实,无论被描绘者所作所为的好坏,一切照实,毫不避讳地向观众表现埃尔顿·约翰的一生,非常真诚的奇幻人生。

如今已经戒毒成功的埃尔顿·约翰,和他毫无保留的《火箭人》,恰如影片最后一首歌《(I'mGonna) Love Me Again》所唱:

从破碎之路上冉冉升起,我将重新爱我自己。








蓝太极说两句


!Elton John无疑是英国,乃至整个世界流行文化的符号级人物。

他鲜艳华丽的舞台造型,现场演出中数不清的服装和墨镜,更让他成为摇滚乐史上的“变色龙”,视觉摇滚的鼻祖。他为叛逆的摇滚乐,赋予了更夸张的视觉刺激,以极具张力的舞台表现力,直接影响到了六、七十年代波普文化的盛兴。大家对他的传记片电影的期待一点不比去年大热的记录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差。《火箭人》(Rocketman)上映后,立即收获了不俗的评价。

烂番茄至今保持着90%的新鲜度,观众打分保持在了89分。整体上得分比《波西米亚狂想曲》还要高一点。IMBD上,《火箭人》的7.6分稍逊色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8.0分。但媒体和专家云集的Metascore上,《火箭人》有及格的69分,而声势浩大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只有49分。无论是大名鼎鼎的皇后乐队,还是传奇的Elton爵士,影迷对两部传记片的打分多少都带有很多超出影片之外的因素在其作用。

两部影片都以人物和时间为轴线展开故事,套路大同小异,从被天分被发掘,到初获成功,经历了毒品和金钱的诱惑与腐蚀,到最后高潮时刻的触底反弹,找回自我。

弗雷迪和Elton人物弧光也非常类似,从小不被家人和周围的人认可,虽然贵为大明星,可依然需要伪装自我,加上当时迫于压力无法公开的性取向问题,导致两人都被迫走上了“注定孤独”的道路。故事的终点,人物弧光的完成,都是他们纷纷重新找回了“真我”,同时和过去握手言和。《波西米亚狂想曲》依靠最后20多分钟的“现场”演唱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让弗雷迪在巨星身份和本我之间得到了心灵的平衡,在戏剧性落幕的同时化解前面所有的故事矛盾。

而《火箭人》的整个故事更为平缓,一直难有高潮或明显的亮点,在结尾处甚至采用了反类型的方式结尾,使得影片观感明显不如《波西米亚狂想曲》。但《火箭人》在电影手法的使用上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确更为出彩。这也是两者在Metascore上得分差距颇大的重要原因。说简单点,《火箭人》更加的“电影化”。

该片是一部依靠剪辑和电影化手段打造的梦境式自我解剖。开场的一幕就凸显了“审视”和“自我解剖”的隐喻与故事结构。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在片头就与观众达到一个共识,《火箭人》用的是虚幻、超乎想象的方式呈现这位传奇歌手的故事。Elton John穿着骚气十足的戏服来到酒精互助小组。在众人的审视下开始了自我追忆,通过一段段的回忆性叙事,观众和Elton将一同直抵其人生悲剧的源头。

父亲的冷漠,母亲的疏离,在影片中首次以舞台剧、歌剧的方式的呈现出来,一首“I WANT LOVE”,清晰的表明了Elton缺陷的起源,即自幼对于爱的渴望与家庭始终匮乏的爱。

音乐融入人物内心和周遭情景,并非只是作为情节的推动器。《火箭人》对于音乐的依赖更加严重,Elton“名曲”的诞生不光推进了故事,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制造了各种奇妙的转场。

其中有两场戏令人印象深刻。熟悉Elton的影迷都知道,即使是在现场演出中同时唱歌和演奏钢琴,曲不离口,琴不离手,但Elton绝对不会像古典钢琴家那样,只是坐在琴凳上,安祥和文静地演奏钢琴。他不仅常常会随着作品的节奏,一边站着弹琴,一边跳着舞步。兴致来时,甚至还会坐在钢琴上引吭高歌,其对音乐的投入程度和现场的控制力,让他的身体成为音符延伸的一部分。

影片中,Elton初涉美国,在影响力巨大,决定他命运的流浪酒吧首演,他的热情,还有他标志性的演奏动作,以慢镜头的方式被放大,观众和他本人跟随着音乐展示脱离的沉重的肉身,以灵魂自由漂浮的方式得到了解脱和精神上的完全释放。

另一场戏里,熟悉的《Rocket Man》响起,极具感染力的现场氛围,Elton夸张的舞台表演再次出现。同时还有他让人惊艳的舞台造型,极其夸张的配色和让人匪夷所思的材质,每次都能超出观众的想象。为了变现Elton因为毒品和酒精导致的精神上的模糊,以及他对自己舞台服装的用意,伴随着《Rocket Man》的歌声,Elton突然化身火箭人,离开了嘈杂的舞台,飞向天空。

下一个转场是他从飞向下一场表演的飞机上醒来。刚才还是不可一世,万众拥戴的“火箭人”,现在却遭受了最好的朋友的“背弃”。Elton最看重的人离开他,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孤独的折磨,以及难以抑制的愤怒。

《火箭人》将Elton的“名曲”以歌舞片的方式重新演绎出来,完成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满足,赋予了歌曲视觉化的呈现。同时,在歌舞片场景中,利用剪辑和场景布置,将人物的内心状态和期盼以梦境的方式加以刻画,让现实与梦境无缝切换,又完成了电影化的艺术性表达。在这一点上,《火箭人》的确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为出彩。

皇后乐队的名曲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故事魂魄,但同时也限制了电影表达的方式,可谓成也歌曲,败也歌曲。但《火箭人》没有拘泥于Elton歌曲上,反而将其进行了多样化的表达,舞台剧的使用无疑是影片最为聪明的地方。这也与Elton本人对于音乐剧的喜爱脱不了关系。

抛开舞台剧和那些“劲歌金曲”,《火箭人》整部影片其实是一次Elton对于自我的“精神分析”。戒酒互助会是影片的核心场景。影片的高潮一刻也放在了这里。戒酒和戒毒,需要Elton原谅每一个过去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他的父亲、母亲,他的经纪人,还有最好的朋友等等。在一一原谅或战胜他们后,Elton与小时候的自我和解,拥抱。Elton终于找到了缺爱的根源,拥抱了自己的过去,同时也重新找到了自我。

Elton的人生就如同片尾呈现出的那样,仿佛像一个多棱镜,每个角度都是一个不同的人,被他人所审视,因此遭受影响和折磨。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具有经久不衰的传奇性与话题性。无论是与家人的关系,与经纪人的拉扯,还有与朋友的暧昧,单独一条线都足够扩展成一部电影。丰富的内容量也导致影片遭遇两极评价,有的观众觉得影片选择的节点非常怀旧,能够引发共鸣。但部分观众却觉得这些事件的选取并不能完整地表现Elton的传奇。

用120分钟去展现Elton的一生,这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精彩,精准与否,很大尺度受到了观众观影期待的左右。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饰演Elton的塔伦·埃格顿,年纪轻轻,凭借《王牌特工》一炮而红他,这次能演绎英国最重要的流行文化符号级人物,无疑会令他的事业再上一层楼。

电影《火箭人》里的二十多首歌曲,全由塔伦·埃哲顿亲自演唱。塔伦·埃哲顿完美出演Elton付出良多,但他的表演很自然的会与影帝拉米·马雷克相比较。

作为新人,他的表演仍流于表面,演绎的痕迹太重,表达愤怒与压抑的方式太过单一,很像早期的“小李子”,在情感表现的层次上不够丰富,仍需磨练。





水仙不仙1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e30011038060c716d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