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不能用夜战近战的办法吗?

看遍山川


兵法上讲知己知彼,扬长避短,避实击虚。开阔地有利于骑兵的冲击,并且在人数数倍于敌方的情况下,非常适合围歼或全歼敌军。很有可能是曾格林沁没有考虑到冷热兵器的代差和火器相较骑兵更适于远距离杀伤,而简单地采用老办法老战法来指挥作战。究其败因:

1、没有实事求是,没有深入研究敌方,做好相关情报收集和整理;

2、没有解放思想,在前期清军多次战败的情形下,没有以开放的思维面对新兴的事物,一味停留在过时的作战经验和老旧战法;

3、没有与时俱进,面对敌方船坚炮利,战法上缺乏创新,武器装备缺乏更新,没有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维,更没有以变制变,开创性研究新战法新战术;

4、没有求真务实,在不知彼的情况下,必然错误地自以为是地高估己方的优势。

所以兵法的精髓在于,正确地知己知彼的前提下,谋定而后动,扬长避短以避实击虚,无论战略还是战术,其核心是牢牢地掌控整个战局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因此错误地分析了对手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心血来潮,一番妄言,贻笑大方啦!


天赐荆香


很多人都认为僧格林沁没脑子,2万铁骑直奔英法枪口,中华兵法博大精深,为什么不夹击?不夜袭?不诱敌深入?僧格林沁作为晚清重要的军事将领,你能想到,他能想不到?为什么僧格林沁要在在八里桥选择这样的方式去与英法联军对决,这就要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之前相关的几场战役了。

在经历了第一鸦片战争之后,清廷深知英法海军的厉害,因此对于炮台海防的建设投入较之前加大很多,尤其是对拱卫京师的天津以及大沽口炮台加强的建设和设防,所以讲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是所有准备的,在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大沽口之时,咸丰皇帝虽然忧恐,但至少还算强硬主战,命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抵御英法联军,由于英法联军轻敌认为清廷军队不堪一击,因此并没有料到僧格林沁军队的英勇和顽强抵抗,最终清军以38人阵亡的代价(其中有直隶提督史荣椿和大沽协副将龙汝元),换取了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敌军近500人的辉煌战果。

但英法联军的败退并非实力不济,而是掉以轻心,在重整旗鼓之后,恼怒的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虽然僧格林沁排兵布阵胸有成竹,但实力上的差距,瞬息间大沽口以及岸上城寨均被攻破,僧格林沁开始撤退,此时恼怒的联军扬言要攻打北京活捉咸丰,咸丰皇帝不断下旨要求僧格林沁无论如何要阻止英法抵京。

在这种情况下紧急的情况下,僧格林沁还有时间夜袭诱敌吗?再诱下去,联军就到北京了,加上僧格林沁还有蒙古铁骑这张最后的王牌,认为蒙古铁骑依然如同往年一样天下无敌,他低估了英法枪炮的厉害,也高估的自己铁骑的实力,在这样外部因素(咸丰催战)和内部因素(铁骑无敌)的双重作用下,造就了这样2万铁骑全军覆灭的八里桥之战。

法军军官吉拉尔记载到“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曹老师xixi


八里桥不是僧格林沁选的,他是被英法联军逼退到了八里桥附近,在他身后就是北京城,皇帝就在那看着他,僧格林沁已经退无可退。

八里桥之战是他与英法联军的决战,胜了万事太平,败了皇帝都可能被抓,僧格林沁作为清末最著名的军事将领,他要比任何人都适合指挥这场决战。

僧格林沁的指挥没有一点问题,他所能倚仗的就是手中的一万铁骑,他指望着这一万铁骑还像多年来一样,一个冲锋打乱敌人部署,然后砍瓜切菜般取的胜利!



这是他选在开阔地开战的根本原因,至于题主说的为什么不晚上开战呢,这根本不现实,首先骑兵适合冲锋,但不能在晚上,黑灯瞎火的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其次面对小股敌人可能一个冲锋,敌人就全散了,可英法联军有将近一万人,偷袭的效果很小,不如不打。

那么身经百战的僧格林沁在八里桥怎么就败的如此彻底呢。

时代不同了,清军还固守落后的作战方式

僧格林沁领导的八里桥之战是中国千年传统的骑兵冲击、冷兵器近战与西方经过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后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战之间的两个时代的决战,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

香港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这样评价僧格林沁指挥的八里桥之战,显然蒙古铁骑还是那支蒙古铁骑,僧格林沁还是那个满清的铁帽子王,但是相比较太平天国的长枪短刀,这次八里桥换成了英法联军的机枪大炮。

就像当年北美大陆发生的欧洲列强与印第安人部落的冲突一样,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武器落后了,排兵布阵的指挥系统落后了。



虽然,僧格林沁的步兵也配备了火器,但是明显落后于英法联军,操作也不熟练。英法联军不仅装备有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部分还使用了发明不久的新式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使用的是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新战术。而八旗步兵营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绿营军装备的是少数进口和仿制的旧式滑膛枪、自制的本国鸟枪,抬枪,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长矛等冷兵器。



当僧格林沁下令进攻后,悍不畏死的蒙古铁骑高喊着口号冲向英法联军,迎接他们的是数百支康格列夫火箭组成的密集炮火。一下子战马受惊,连带后边跟进的步兵也阵型大乱,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下死伤掺重。

僧格林沁早已看战争结果,他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要说僧格林沁不会指挥,那就太冤枉他了,翻翻僧格林沁的过往,他的每个头衔都是真刀真枪挣来的,亲王、世袭罔替、三眼花翎,别人羡慕不来的荣耀,僧格林沁统统拥有,足以证明实力之强。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僧格林沁就上书皇帝,坚决不投降,请命抵抗侵略者,可惜朝中求和派占据主导地位,僧格林沁空有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满清政权已经腐朽不堪,与欧洲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毫无反省,尤其是在慈禧太后统治期间,为满足私欲挪用军费,导致军队战力低下,内忧外患不断而无力抗争,从鸦片战争就能看出,清军和英法联军的巨大差距。



所以僧格林沁早就看到了战争的结局,但是作为满清的将领,皇帝的臣子,他不能再退,八里桥就是他以死明志的地方,他决定在这里拉开阵势和侵略者轰轰烈烈的打一场,以报皇恩。




八里桥一战,僧格林沁不该背锅,这个锅他也背不起,这一战只是清末封建王朝屈辱史的一部分而已,面对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大趋势,满清统治者不懂得与时俱进,还在以天朝上国自居,岂能不败。

僧格林沁不能把握国家前进的方向,他只是个将军,他已经做好了作为将军该做的事,正如法军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对清军的英勇作战描述的那样:

"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


大侃聊历史


我是羽林轻骑,我来回答。

一、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

用“开战”二词不太准确,实际僧格林沁和英法正式开战的时间是8月14日英法攻陷塘沽,而八里桥战役应该是僧格林沁和英法联军的“决战”。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是因为任何战役的开展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发生的前因和条件。

同样,僧格林沁和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开战,也不是孤立的,实际上,这场战役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展了,我们看看八里桥之战前的情况。

僧格林沁军在大沽失败后,从天津撤往北京。1860年8月20日,僧格林沁军到达杨村,三天之后到达通州,将兵马分驻马头,张家湾,通州等处。

从马头、张家湾和八里桥方向看,三地呈一字型向西北方向排列,其中,马头距离张家湾不到20公里,张家湾距离八里桥不到15公里,两地是从天津到八里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9日后,即9月9日左右,英法联军前军三千人进入杨村,三日后再开进到河西务,这里距离张家湾不到40公里,英法联军还在不断开进,又占领马头,慢慢逼近张家湾。

这个期间,清廷一直在和英法进行周旋,希望英法军停止开进,清廷也不断的让步,初始是让英法联军止步于杨村、蔡村和河西务,可是英法正是乘胜进军,根本不理,清廷无奈进行了最后一次让步,允许英法联军进至张家湾以南五里,条件是“不许再进一寸”。

英法方面的巴夏礼和威妥玛同意了清廷的条件。

于是,僧格林沁于9月12日将张家湾的军队从张家湾东南撤防西北镇守,这是一种在强大敌人面前缩短防线,收缩兵力的做法,但这里是最后的防线,僧格林沁没有退路,他在张家湾到八里桥不到15公里的战线上扎下二十多座大营,准备在此防堵英法联军的进攻。

本来清廷和英法双方已经谈好了英法联军止步于张家湾的条件,可是清廷从“兵者诡道也”出发,认为这是双方的缓兵之计,命令做好打的准备,并且错误认为巴夏礼和威妥玛是“谋主”,将包括二人在内的英法三十九人扣留。

9月19日中午,英法联军三千五百人向张家湾的僧格林沁军进攻,两万清军骑步兵抵敌不住,呈“沿途溃散”。

僧格林沁无奈,只得收集残兵,再次收缩战线,集中全部兵力退守八里桥,这里是他最后的防线。

所以僧格林沁和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和英法联军开战,不是他要选择,而是他没有选择,他不得不在八里桥和英法决战。

二、是否采用夜战近战

1. 僧格林沁也曾采用了小规模的夜战。

在八里桥决战的前一天,僧格林沁派了三千骑兵包抄至马头进行夜战袭扰,企图扰乱英法联军的后方。

僧格林沁没有开展大规模夜战的原因有三点:

1) 僧格林沁兵力不够,他手上掌握的人马总共才三万人,无法开展大规模夜战;

2) 僧格林沁的重心在堵截英法联军继续前进,而夜战是运动战,无法起到堵截英法联军的作用,

3)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英法联军是近代化军队,法军是从克里米亚战场归来的百战之师,夜战水平与僧格林沁这样的古代军队相比,犹如天上与地下,这可能也是僧格林沁从前一天他三千马队的夜战中获得的教训。

2. 关于近战

僧格林沁的作战计划,一支骑兵正面进攻,三千骑兵侧击,其余骑步兵做预备队。

9月21日,英法从郭家坟分三路进攻八里桥,这是一场英法的进攻战和僧格林沁的防御战。其中英法联军不到一万人,僧格林沁军约三万余人。

僧格林沁的所谓蒙古精锐,即使以传统冷兵器时代的眼光看,也算不上装备精良,和他们的先辈相比,骑射功夫也远远落后,这些蒙古骑兵,很多是贵族的家丁,由于承平日久,疏于战阵,手中弓箭的射程和杀伤力早已无法与当年横扫欧亚的蒙古精锐相提并论,此时僧格林沁的精锐,其战斗力比曾国藩的湘军还差了不少。

英法联军分三路进击,僧格林沁则将部队分成三路迎击,他亲率蒙古骑兵迎击西面来敌,胜保的抬枪队阻击南面,另一将瑞麟负责东面。僧格林沁先以轻骑不停循环往复向英法开展远程打击,借以撕开英法联军阵型缺口,再用一支骑兵对法军左翼进行包抄,最后是突骑冲锋,突破阵地后展开扫荡,正是依靠这个战术,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铁骑无往不利,但此次面对的,乃是热兵器枪炮在手,在欧洲战场身经百战英法联军,他们将大炮摆在中间,步兵环列大炮布阵,以这个阵型与蒙古轻骑展开对射,由于双方武器射程和威力相差悬殊,蒙古轻骑无法达成目的,而且消耗殆尽,无奈之下,突骑只能强行冲阵,结果,此战成了蒙古巴图鲁们轰轰烈烈的飞蛾扑火;胜保的抬枪队倒是将南面来敌压退,可是好景不长,胜保被流弹击伤落马,军心大乱而败;紧接着瑞麟这一路也为敌突破。

此役,英法联军伤亡50人左右,死亡仅5人,清军则主力丧尽,北京门户洞开。


羽林轻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僧格林沁根本不想打,只是没有办法避战,退无可退了。

当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也就是1858年的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以清军惨败告终。

随后僧格林沁作为大沽口炮台的总指挥,大大增强了炮台的实力。

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轻敌冒进,中了僧格林沁的圈套。

以为清军早已溃逃的英法联军军舰,擅自开入海河后,被清军设置的封锁线拦阻。在突破封锁的时候,海河突然退潮,英法军舰都搁浅。

当时军舰的火炮是固定的,只能小幅度转动炮口。如果想要大幅度移动火炮,就必须船只整个转向。

现在军舰搁浅以后,无法转向,火炮也就成为废物。

相反,僧格林沁的大沽口炮台200多门火炮一起开炮,把英法联军打的落花流水。

英法联军参战的13艘舰艇中,有6艘丧失战斗力,4艘被击毁击沉,英军死伤578人,法军死伤14人,残部狼狈退回杭州。

然而,此次胜利主要是英法联军过于轻敌,加上僧格林沁阴了敌人一下,并不是说满清军队就能够硬碰硬打败敌人。

果然,英法联军卷土重来,发动第三次大沽口战役。洋人采用迂回的方法绕过大沽口炮台正面,一举将其攻陷。

当时英法联军装备了较为先进的后装榴弹炮,火炮杀伤力很大。

而且这2万左右的英法联军受过严格的训练,也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实战中,他们不仅有效做到炮兵和步兵协同,步兵还敢于近距离拼刺肉搏。

相反,当时满清军队主力还在围剿太平军,北方只剩下绿营、八旗之流机动部队。

这些步兵在陆战上,根本不是英法联军步兵的对手,无论武器、训练、战术、士气都相差很远,根本就不可能获胜。

然而,面对英法联军气势汹汹的杀向北京,僧格林沁也只有决战这一条路。

当时,僧格林沁将所有希望都放在了蒙古骑兵身上。

目前为止,满清的骑兵尚且没有大规模同英法联军交过手。

而这些蒙古骑兵,也是颇有战斗力的,可以说是满清手中仅剩的王牌。

然而,在八里桥之战之前,蒙古骑兵却打了个大败仗。

1860年9月18日,通州张家湾村,僧格林沁的3万人和英法联军1万人遭遇。

当时僧格林沁亲自率领1万7000军,打头阵。

1000步兵正面交火吸引敌人,数千骑兵则采用侧翼包抄,试图一举冲垮英法联军。

然而,在骑兵冲锋期间,英法联军采用排炮和火箭猛击,造成蒙古骑兵严重伤亡。

由于蒙古骑兵的战马之前没有听过大炮的声音,此时被吓得巨响和火光吓得到处乱窜,骑兵无法有效作战,成为活靶子。

随后,英法联军出动自己的骑兵追击。这些骑兵拥有可以在马上射击的马枪,也用军刀肉搏,一举将已经溃散的满清骑兵打跑。

而正面作为牵制的1000步兵,也被炮火轰的七零八落。

僧格林沁见部队实际已经崩溃,被迫撤退。

此战僧格林沁伤亡超过1500人,骑兵占大部分,还丢弃了80门火炮。

而英法联军仅仅伤亡20人。

张家湾战役以后,僧格林沁明白蒙古骑兵也无法和敌人正面对抗,强攻就是去送死。

然而,英法联军紧追不舍,双方又在八里桥遭遇。

八里桥是北京的门户,过了八里桥就是今天的朝阳区。

至此,虽然僧格林沁不愿意再战,尤其不愿意在平原和敌人交火,但已经无路可退。

再退就得推进北京城里了!

无奈之下,僧格林沁只能再在八里桥和敌人最后决战。

此战大家都知道了,依然是蒙古骑兵惨败,损失1200人,逃出八里桥地区。

而英法联军仅仅伤亡50多人。

需要说明的是,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也没有准备硬拼。

当时僧格林沁的部队高达3万人以上,然而损失1200人以后他就率部撤退。

显然,僧格林沁头脑还是清楚的,知道这样拼下去不过是徒增伤亡而已。


八里桥战败以后,英法联军突入北京,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

有人说满清为什么不采用近战、夜战对付八国联军?

很简单,不敢啊。

近战、夜战的前提是,士兵们必须有随时可能牺牲的勇气。

当时的清军除了蒙古骑兵以外,基本就是闻风而逃,根本没法近战夜战。


萨沙


八里桥是运河上的一座石桥,因东距通州城8华里而得名,是进入通州进北京的要道,去过通州的朋友都知道,那一带全是平原,本来就没有什么山地,从那儿一直到天津,基本就是沿着现在的京津第二高速走,一路都是平原。所以依托运河在八里桥组织防御完全是正确的选择。

至于为什么不进行夜战,其实在古代战争中,夜战大都是不可行的,我们能说出来的所谓夜战都存在于小说演义中,现实历史中除了一些特例基本不存在,比如唐代雪夜袭蔡州,是因为大雪之夜月光又很好,大雪反光有良好的视线。而大多数时候,古代打仗天一黑双方就各自收兵回营了。古代即没有照明也没有现代的通讯手段,联络都是靠旗号,成千上万人马晚上出动,别说打仗了走都很容易走散,大家可以试一下,几十个人如果没有手机对讲机,没有定位,在旷野中行进,百分之百要走散。更别说指挥打仗了。还有古人普遍都有夜盲症,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

那为何清军会遭到惨败呢?其实,在现代军队面前,古代军队只能是遭到一边倒的屠杀,代差不光是武器,而且军队的作战思维和体系。武器上,联军装备的是前装遂发枪和少量最新的后装线膛枪,线膛炮,清军火炮还是200年前的红衣大炮,火枪也是200年前的火枪抬枪,主要是弓箭为主,而就是弓箭也远远不如他们的先辈,大都只能拉开几十斤的轻弓。

阵型上联军采用的是三列线阵和空心方阵,经过几百年排队枪毙战术锻炼出的联军,可以面对敌人从容不迫的一轮一轮射击。而且联军新式步枪射程极远,在刚刚结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步枪火力完全碾压俄军。蒙古骑兵不是不想近战,事实上蒙古骑兵表现的很勇敢,多次不顾伤亡,冲到距联军几十米处对射,但他们几十斤的弓只能擦破表皮,而自己在一轮一轮的齐射中倒下,甚至有几次还冲破了联军的阵型,但空心方阵的作用是不怕被冲破的,冲进来的骑兵被四面的火力消灭。

很多朋友认为僧格林沁没有机动灵活的发挥骑兵优势,其实,骑兵战也没有优势而是同样被一边倒的屠杀,战役最后,英法联军出动1500名骑兵发起冲击,造成了清军全面的崩溃。近代欧洲军队,骑兵和步兵一样是非常强调整体和纪律的墙式冲锋,过去法国的胸甲骑兵可是赫赫有名的,在这种千人如一体的先进战术面前,旧军队那种靠个人勇武,单打独斗式的骑兵战术只能是完败。


翡翠鉴赏风


僧格林沁选择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主要原因是条件限制,被逼无奈。至于夜战近战的方法,更是因为条件限制,根本无法进行。

1.僧格林沁是谁?

有人评价说僧格林沁是中国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实至名归。

僧格林沁,出身蒙古贵族,但家境贫寒,自小跟随父亲给富户干活谋生,机缘巧合得贵人赏识,开始接受教育并在清朝担任职务,以其作战勇猛、有将帅之才,一步步得到了清朝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的青睐,走进了清廷权利中心。

虽说其并未真的获得“铁帽子王”称号,但确该如此。

关于其人,是难得的将帅之才,同时又能够体恤下属,爱民如子,所以为民众、普通将士的爱戴。

被称为“国之柱石”,虽大起大落,亦为满清名将,死后入紫光阁,视为无上荣耀。

2.僧格林沁为什么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与英法联军开战?

提到僧格林沁,就不得不提起他与英法联军之间的战斗。

众所周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我国历史上耻辱的一笔。

但耻辱当中也有火光,也有血色,更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僧格林沁当属其中之一。

很多人认为鸦片战争我国是全面战败的,但事实是,正是因为僧格林沁,虽然鸦片战争最终的结果不好,但也有胜利的一幕。

第一次鸦片战争,僧格林沁没能说服咸丰皇帝和主和派,故而耻辱求和。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僧格林沁提前做好了准备,在咸丰帝的支持下,重挫英法联军,当时马克思还发表了对中国人民勇于抵抗侵略的文章。

然而,这只是英法联军轻敌所致。

清政府的腐朽并非僧格林沁一人可担当,落后的武器装备和自由散漫的军队纪律使得反应过来的英法联军如同饿狼般反扑。

毫无疑问,清廷败退。

吃了亏的英法联军扬言要打进北京城,活捉咸丰帝。

僧格林沁一路阻击,最终败退至八里桥,与英法联军开战。

准确来说,这不是开战,而是被迫应战,或者说,是决战。

当时,咸丰帝在紫禁城已经开始慌乱,甚至开始准备出逃,却严令僧格林沁阻敌于北京城之外。

可是,当时的僧格林沁手中,只剩下一万蒙古铁骑算是王牌。

前有军令如山,后有猛敌似虎,僧格林沁该怎么办?

只能是采取硬碰硬的办法,排兵布阵,正面开火。

同时,因为当时的英法联军数量也在一万人左右,所以在数量上几乎是旗鼓相当。

然而,英法联军的武器是当时先进的火器,而僧格林沁手中的王牌——一万铁骑所倚靠的,只是大规模作战中,重骑兵的横冲直撞。

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说,僧格林沁为什么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与英法联军开战,原因无非三个:

a.从战略层面考量,前有军令如山,后有猛敌似虎,八里桥不是僧格林沁的选择,而是军令和敌人的选择;

b.从地理因素考量,背靠皇城北京,为了不负皇恩,八里桥无疑是最好的开战之地;

c.从战术层面考量,一万重骑兵需要的就是开阔地带以横冲直撞,周边山坳和峡谷,根本不适合重骑兵展开战斗。

3.为什么不采用夜战近战的方式呢?

首先来说,当时情况紧急,不允许僧格林沁有其他想法。

咸丰帝严令僧格林沁阻敌于北京城外,八里桥已是退无可退之地。

面对着不断逼近的敌人,僧格林沁只有在八里桥白天开战,哪有时间考虑夜战或者其他。

其次,重骑兵战斗一般而言都是正面冲撞,如果采用夜战近战,反而是以己之短争敌之长,战术安排,根本不允许这么做。

最后,题主可能是受现代战争思维影响,认为近战夜战更能取胜,但事实是近代特种作战发展至今也没多久,大兵团作战思维即便在解放战争中还是主流。

名将巴顿说过:战争对于下层军官和士兵而言就是一部巨大的绞肉机。

这句话就适用于大兵团对战,正面刚。

虽然有排兵布阵的说法,但是,那是在敌我实力均等的情况下。

以少胜多的确是佳话,但被直接干掉的更多。

而近代战争更偏向于局部化、区域化、城市保卫化,所以,并不适用大兵团作战,高效、快捷,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才是现代战争的诉求。

自然,夜战、近战、特种战应运而生。

这在当时,根本没法想象。

4.如何评价这场战争?

个人认为,僧格林沁无疑是一名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爱国将领。

但僧格林沁生不逢时,在清末腐朽的朝廷中,拿着有限的经费出征打仗,在武器装备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创造战争神话。

不容易,但更能彰显僧格林沁的才能。

所以,映射至八里桥一战,虽然战败,但僧格林沁无罪可言。

论军事才能,其前有重创英法联军的事实,后有多次败捻的佳话,这一战,虽败犹荣,至少比那些主和派要好。

失败的原因,就是腐朽不堪的清廷和还在做着天朝上国梦的统治者。

僧格林沁只是将帅一名,他做到了自己的本分,甚至在本职的工作上做到了完美。

但他也仅仅只是一个人,无法阻击清廷的落后与衰败。

这一战,该败。

但不是败给英法联军,而是败给了清廷统治者。


三度扯历史


僧格林沁,作为满清著名将领,是震慑汉军八旗的著名将领,

本身军事素养不是没有,而是有限,并且他的军事行动也受朝庭节制,在哪打,怎样打,也并不全由他作主,八里桥之战其实很被动,时间,战场,装备,弹药都不理想,

八里桥最主要的动机是拱卫京师,而不是放手全力歼灭敌人,当然他也不是不想歼灭敌人但,更重要的是挡在京师与敌人之间,这就很被动了,

再看时间地点战场,气象,

春秋天,基本晴天,能见度好,利于英法军射击,小雨天气最好,但是等不来呀!

丘陵开阔地,己经不错了,有丘陵可以避免直线被秒杀,还是开阔地对骑兵有好处,

战前布置不全由他,能在各种局限条件下选个差不多,好歹硬着头皮也只能那样了,

再说临战指挥,他大清本来理念就落后,骑兵小马枪大炮就不如人家机枪小炮排子枪,

冲锋时没有临时指挥线性冲锋,而是大队平推,这冲锋阵型组织的不好,不是上上之选的阵型,

而且冲锋波次间隔掌握的不好,

前队冲上去,吸引住火力,后队没及时跟上,间隔太大,

总之这帮人平时就没留神过先进列强的战术战法,临时上阵,

虽然打的很英勇很惨烈但基本徒劳。

再看三元里,

雨天,泥地,英法野炮行动不便,枪支失灵,

三元里是动了脑筋的。

其实英法联军上岸后军粮弹药补给是很受限的,子弹,炮弹都是有数的,

三元里,引着英法军瞎转,把英法军的炮陷住了,巷战半巷战也限制洋枪直线射击瞄准,


星辉650


僧格林沁已经没有办法了。作为一个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他不是不明白,他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在面对英法联军时,注定会失败。

当时的局势已经相当危险,他所统帅的部队一旦后退,作为京师重力的北京,必将直面英法联军的铁蹄。来自朝廷的压力,势必都会督促他与英法联军做出决战。毕竟朝廷里面的官老爷,不见得就能知道他所需要承受的压力,但是与敌人决战是他必须要做出的姿态。


或许有人会问,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为什么不采取近站夜战的战术。我分析了这么几个原因:

一、当时局势紧张战场的发展形势,已经不能够让他从容的排兵布阵,无奈之下只能仓促应战,将八里桥作为拱卫京师的最后阵地。这里距离北京已经非常近,只有区区三十里地。一旦开了这个阵地,英法联军将长驱直入。

二、僧格林沁所率领的满蒙铁骑曾经是清政府最强大的骑兵部队,要想发挥骑兵在战场上的优势,就必须在平原展开扇形的攻击阵型。即便是在面对英法联军这种手持现代化步枪武器的军队,或许来一次大规模的冲锋作战,还能够取得战场主动权。


三、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在城池附近,并没有任何险要之地可以据守,也就无法构建成熟的防御体系。这一带的地形简单,一马平川,几乎见不到任何山峰和丘陵。任何一支稍大一点的部队出现,都能很快被发现。夜战的设想,几乎不成立。

四、当时清朝的骑兵还在沿用古老的冲锋战术,英法联军的骑兵也一样,仍旧是使用中世纪防御阵营。军种相同的两支部队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战术,但是英法联军的骑兵却有更多的防御优势,当清军的骑兵抵近时,将会面对敌人的刀锋收割。在这种情况下,骑兵的高机动性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


综上所述,僧格林沁之所以在八里桥与英法联军决战,实属无奈。之所以不采取近战夜战的方式,却是因为军事上的落后,被动挨打,只能以己之短攻己之长,这也说明了国防军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小芊芊爱历史


八里桥之战被吹的太夸张了,僧格林沁的很多安排也是迫于无奈。

(僧格林沁)

张家湾和英法联军“一触即溃”,僧格林沁完全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实力并没有想象中强大。于是,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一带。

退守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迫于无奈,只能等着别人来决战。为什么不退到京郊?为什么不退到京城凭借坚固的城墙防守?很简单,僧格林沁要保住自己的脑袋。

如果他连拼都不拼一下,就让英法联军打到了京城,那清廷一定会秋后算账的。所以,僧格林沁最重要的不是打败英法联军(他心里没底),最重要的是摆明一个立场:我要保护京城,我要保护皇上……

所以,僧格林沁不能再后退,也不能主动出击(万一被人灭了,那就是轻敌冒进的罪,一样脑袋不保)。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正面硬抗,这样不管战胜战败,都能证明自己“尽忠职守”。

为什么不夜战呢?夜战这一套,清军本身也不擅长。而僧格林沁的所倚重的,是他手里的一万蒙古骑兵——骑兵怎么玩夜战?

还是上面的原因,对于迫于形势必须防守的僧格林沁来说,任何主动出击都有极大的风险,他不敢。

另外,我们习惯了看到对僧格林沁和蒙古骑兵的赞叹,认为他们浴血拼杀,非常悲壮。


但是,这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僧格林沁打不过英法联军,也不想拼命。

僧格林沁手底下的兵到底什么水平,他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先说炮兵,当时清军作为防守方,早就在八里桥布置了80门重炮。但是,炮手缺乏训练,连最基本的瞄准都有问题。为了加大射程,增加威力,于是清军炮兵调了最大射击尺度,最大装药量,一顿乱打。

结果呢,“所有的炮弹都只是从我们的头顶上飞过”,英法联军这么说的。80门重炮如果一开始就能砸在英法联军的阵地上,骑兵完全可以上去收脑袋了。

但是,炮兵指望不上了。

那骑兵呢?八旗骑兵养尊处优,战斗力弱,那蒙古骑兵是僧格林沁的王牌,应该骁勇善战吧。

还真不是,那时候的蒙古已经在大清的统治下稳定下来,各旗各盟之间基本没有了大的冲突,平时不用打仗,也就是用威力不大的弓箭打打猎而已。再加上缺乏军事训练,虽然比八旗骑兵强一点,但实际作战真不行。

具体到八里桥作战的时候,蒙古骑兵冲到英法联军的阵列边绕行射箭,虽然机动性不错,但是射出去的箭威力很小,也没什么准头,四处乱飘。英法联军的炮兵一炸,蒙古骑兵就乱了阵脚,只能溃败了。


那步兵呢?僧格林沁手里还有几万步兵呢!

僧格林沁自己很清楚,这些步兵更是中看不中用。实际上,八里桥的清军步兵,很大一部分都是“乡勇”,也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老百姓,训练不足。

而且,僧格林沁的部队也没有拼杀至最后一人。

根据战后的统计,法军死亡3人,伤17人,英军死亡2人,伤29人。

清军的步骑兵加起来投入了大约3万人,蒙古骑兵确实奋勇拼杀了,确实损失严重,但并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惨烈。

实际上,我们为僧格林沁想一想,八里桥之战他不想拼命。

在八里桥必须像模像样的和英法联军拼一场,是为了以后向朝廷有个交代。但是清军的能力他自己知道,不要命的把所有人都压上去,也许能打赢,不过会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尤其是他手下的蒙古骑兵,那是他的资本,不能拼光了。

所以大家看,后来剿灭捻军的时候,清廷还要靠僧格林沁,因为他手里有蒙古骑兵。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很无奈。他确实是忠心的,确实是勇敢的,也确实想打胜仗。但是自己的队伍不行啊,也不能完全拼光了,无奈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