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錯了嗎?

我為發明狂



毫無疑問,希特勒高估了德國、德軍還有自己的能力和運氣。低估了蘇聯的抵抗意志、凝聚力和戰爭潛力。

德國可以橫掃西歐,那是因為西歐的國家都比較小。而且在德國的強大軍事壓力和捷報頻傳下,都嚇破了膽,為了自保而各自為政,讓德軍有了各個擊破的機會。所以除了法國和英國,在西歐德國原本就沒有真正的對手,德軍繞開法國倚仗的鋼鐵長城馬其諾防線後,對法國發動的閃電戰,讓法國心理防線崩潰而舉國投降,更加堅定、擴大了希特勒征服世界的野心和信心。


但是,蘇聯不是法國,更不是西歐小國。他是一個幅員遼闊,幾乎可以比整個西歐還大的、具有高度組織力的布爾什維克執政的超級大國。而且斯大林已經完成了內部政治清洗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沙俄帝國的基礎上,更加強化了中央集權和夯實了重工業基礎,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人類資源和製造軍事武器。

德國雖然整合了西歐,看上去比蘇聯經濟、工業實力強大,但是畢竟西歐的人心是離散的,並不像蘇聯是一個垂直領導的真正整體。


最後的結果不言自明,德軍勢如破竹的閃電戰,確實一時得手,但是隨著縱深的不斷加大、戰線的不斷拉長,蘇軍力量的不斷集中於莫斯科,在斯大林格勒有效的抵禦住了德軍的肆虐之後,德國的所向披靡的閃電戰全面破產了。

一旦用起來得心應手、無往不利已經成為德軍倚仗的標準戰法的閃電戰被遏制,德國的將軍們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希特勒也無法在狼穴中氣定神閒,開始亂下指令,直接干預前線,撤換一線將領,這更加加速了德軍的失敗。


其實集團性的戰爭比規模、裝備是一個指標,最重要的還是軍心士氣。一旦戰無不勝的德軍折戟沉沙於莫斯科城下,失敗主義情緒開始像瘟疫一樣蔓延,德軍距離慘敗已經不遠了。

而蘇聯卻因為自德軍開戰以來第一次遇到挫敗而信心鬥長,軍心士氣大振,加上主場優勢,與德軍正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這就更加助長了德軍的失敗形勢。失去戰爭主動權、被蘇聯滅國已經是難以逃避的宿命。

其實德國的機會是既然拿下了西歐,就停止戰爭的腳步,好好整合,與蘇聯比凝聚力、組織力,利用西歐雄厚的工業基礎建立強大帝國。與蘇聯、美國在時間上賽跑,只要時間一長,整合好了西歐的人心,加上得天獨厚的經濟、工業基礎,那世界必將是西歐世紀。


謝金澎


【asiavikin獨立視角】

當然錯了。不僅錯了,還錯得離譜。

因為原來不攻打蘇聯,從戰略上講,希特勒對付英國還只是一對一,而攻打蘇聯就讓這個形勢陡變為一對二。所以斯大林曾經百思不得其解:希特勒為什麼要放棄如此有利的戰略局面而尋求兩面受敵?入侵蘇聯之前希特勒的處境幾乎可以說是極為有利的。整個西歐大陸都是他的,他有大量的時間去消化被征服的法、比、荷、盧、挪威、丹麥等國。而且蘇聯至少在形式上是德國的盟友,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和一次大戰後的干涉史,英美並不好拉攏社會主義的蘇聯。蘇聯就算養精蓄銳也不可能在五年之內對德國構成真正威脅,畢竟沒有打仗,犯不著瘋狂地漲軍費。

而由於英國本土已經接近於被封鎖,僅能維持本島的空中優勢,談論反攻歐洲大陸則是痴人說夢。因此,希特勒德國有時間擴充其海軍特別是潛艇部隊以加強對英倫三島的封鎖。當然這種封鎖是不可能完全掐斷英美之間的聯繫。但總歸比現實中的大西洋戰役會更加持久。而控制了歐洲大陸的德國的戰爭潛力遠比英國強大。時間長了,噴氣式戰鬥機、導彈、雷達等裝備逐漸成熟,對英吉利海峽的突破也未必沒有影響。

另外,英國在地中海的優勢幾乎被隆美爾給攪黃了,而沙漠之狐一直受限於補給問題而難以大展拳腳。如果非洲軍團在1941年之前就能有1943年在北非覆滅時的規模,英國人只怕早被攆出埃及了。那樣的話,西班牙的弗朗哥沒準也敢動動直布羅陀的腦筋了。英國只怕要更麻煩。地中海如果被德國控制了,意大利方向起碼安全點,不至於出西西里的問題。

總之,攻打蘇聯是一招關鍵性的臭棋,走了之後就滿盤皆輸。當然,希特勒是看不到這一點的,他覺得打敗蘇聯比跨過英吉利海峽更靠譜。畢竟蘇聯之前和芬蘭那仗打得灰頭土臉,極為丟人。所以他覺得自己有足夠把握搞垮蘇聯再回過頭去收拾英國。所以,希特勒是有戰略頭腦的賭徒但不是大師,最終賭徒賠了個乾淨,而大師們卻在支配整個世界。


asiavikin


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歷史證明是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導致納粹德國面臨東西兩線作戰,最終走向徹底滅亡。

但是站在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集團的角度看,希特勒集團的納粹德國與斯大林集團的紅色蘇聯兩強火拼,對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集團絕對有利,為美國在二戰以後成為世界霸主奠定了基礎。

在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之前,納粹德國面臨的形勢其實是非常有利的,德軍橫掃歐洲大陸,逼迫法國投降,德國與意大利日本等軸心國不可一世,德國的主要敵人只剩下英國在孤軍奮戰,可以說希特勒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希特勒唯一的任務就是逼迫英國談和或者投降。哪怕是打持久戰,德國意大利佔據歐洲大陸,面對困守英倫三島的英國也是佔據絕對優勢的,無論如何希特勒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英國問題,無論是逼迫英國議和還是投降。

而希特勒絕對不應該在沒有解除英國威脅的情況下,就攻打蘇聯為自己樹立新的敵人,把自己陷入東線兩線作戰的困境。


當時世界大局其實也是三國演義。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集團相當於曹魏,德國意大利日本的軸心國相當於蜀漢,蘇聯相當於孫吳。

因此希特勒在沒有解決英國問題的情況下攻打蘇聯,如同劉備的蜀漢大舉進攻孫吳的夷陵之戰一樣,讓實力最強的美國坐收漁人之利,是明顯的戰略失誤。


如果希特勒沒有攻打蘇聯,可以說美國絕對不敢公開加入英國一方參戰,即使參戰沒有蘇聯的幫助,美國英國也很難徹底打敗德國意大利日本的軸心國。

退一步來說,即使美國加入英國一方與德國日本意大利的軸心國作戰,已經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德國甚至可以聯合蘇聯共同對抗美國,至少是勢均力敵的局面。

因此希特勒最好的戰略就是在美國參戰之前逼迫英國投降,絕對不應該在解決英國問題之前挑起對蘇聯的戰爭。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希特勒對蘇聯的閃電戰成功,攻佔莫斯科打垮蘇聯,但德國也會付出傷亡慘重的代價,何況是蘇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氣候非常寒冷,德軍想完全控制龐大的蘇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蘇聯永遠不會屈服,德國無法徹底解除東線的戰爭。

因此希特勒的最好戰略不是消滅蘇聯而是聯合蘇聯共同對抗美國,在全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厚德載物49847


不考慮希特勒的惡魔屬性,單純從軍事政治角度來看,德國攻打蘇聯的決定沒錯。不管戰爭勝負,這是德國所面臨的“囚徒困境”的必然選擇。歷代德國的政治家們對於四戰之地的悲催地緣政治,他們除了選擇更加務實的外交政策外,徹底打破這個牢籠是一勞永逸的做法,也是德國成為世界級大國的唯一之路。




在海獅計劃沒有完全取得對英國的戰略優勢之前進攻蘇聯會造成兩線作戰,作為在一戰過程當中受過此類經驗教訓的德國來說,這分明是一種戰略賭博,但正如希特勒所說,他的一生都在賭博。

當德國人在歐洲快速擴張的時候,東方的蘇聯也沒有閒著。自從與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蘇聯開始放開手腳,從北到南,建立起縱深超過200公里的緩衝前沿陣地。同時,蘇聯將大規模的兵團設置到前線突前的位置,在縱深領域並沒有放置太多的機動預備部隊。這種明明顯有悖於和平狀態的軍事部署,也能夠證明蘇聯在計劃進行一場規模龐大的戰爭準備。



蘇聯管這種計劃叫做“大雷雨計劃”。對於德國和蘇聯來說,他們都意識到整個歐洲大陸不可能存在兩個強權。不管是德國還是蘇聯,他們都面臨著“囚徒困境”。他們被英國和美國以強勢的海軍封鎖在歐亞大陸上,為了打破牢籠,德國和蘇聯必須要整合整個世界島的實力,才能夠應對這種封鎖。在此之前,他們兩個誰都沒有辦法保證對方會不會與英美媾合。如果他們中任何一個與英美談和,對於另一方來說都是一個不可接受的結果。既然作為朋友,因為利益的原因最終選擇了不信任,那麼戰爭就將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希特勒為了避免在與蘇聯作戰的時候有後顧之憂,在敦克爾克撤退之後,曾經多次表達了與英國取得和平的意願。當時的德國處於戰略優勢,從北海到地中海,德國佔據了大西洋沿岸的幾乎所有要塞和港口。在德國的海軍和空軍的壓制下,英國沒有辦法與法國的海軍合作作戰。面對德國這個暴徒,失去了法國幫手的英國,從之前的看守變成了被德國封鎖在西歐的局面。

如果英國同意德國的和平,那就意味著英國將放棄歐洲霸權。在德國取得整合歐洲所有資源之後,英國將會被歐洲邊緣化。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歐洲是世界中心,失去歐洲,大英帝國也就不復存在。所以英國不管是出於任何考慮,都不會接受德國的和平條件。

德國的“海獅計劃”其實是包括了,登陸英國本土的作戰的。只是德國在空軍失利、海軍實力遠不如英國的情況下,發起海上登陸作戰風險太高最終選擇放棄。在計劃執行的前幾個月,德國雖然損失慘重,但通過頻繁的高強度的空戰,英國的空軍資源基本上已經耗盡。可是與敦刻爾克大撤退同樣的弔詭的情況再次出現,希特勒在關鍵的時候轉變了轟炸英國軍事基地的做法,而通過轟炸倫敦、考文垂、曼徹斯特等英國大城市,希望摧毀英國的經濟來迫使英國求和。這種做法使得英國空軍得到了寶貴的喘息時間,他們趕緊修整跑道,重新建設雷達基地,為英國持續抗戰打下了基礎。德國距離最終勝利,只有遲遲之遙。

當海獅計劃執行了半年之後,希特勒發現損失越來越多,而戰果越來越小,不得已叫停了計劃。他原本打算在發起巴巴羅薩計劃之後半年時間征服蘇聯,到那時再重新啟動海獅計劃。可是這場失敗的軍事行動並非一無所得,德國對英國頻繁而慘烈的空襲行動,以及德國同期在北非戰役和巴爾幹半島的軍事行動,都成為了一種戰略佯動,使得蘇聯誤以為德國的戰略方向仍然在北非、巴爾幹和英國本土。德國趁機將大量的軍事力量部署蘇德邊境,從而完成了達成戰役突然性的準備工作。



雖然有來自國際社會的各種情報向斯大林顯示德國有進攻蘇聯的跡象,但是斯大林絲毫不以為意,甚至是德國在進攻的前一天晚上,蘇聯還發出去了一整列車的小麥和鐵礦石。這就是德國的戰略佯動產生的功效。

當巴巴羅薩計劃啟動之後,丘吉爾興奮地從辦公桌上跳起來,詢問財政部長,國庫還有多少錢?以英國的歐洲事務處理經驗來說,英國的危機已經過去了,德國和蘇聯的這場戰爭,正如當年拿破崙與俄國的戰爭一樣,英國只需要充當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就可以了。

所以,站在德國的立場上,他選擇進攻蘇聯,是不得已為之。除了囚徒困境之外,德國的戰爭機器受制於資源。英國在全世界都有殖民地,印度的糧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兵源、剛果的銅礦、還有中東的石油,英國的戰爭資源和潛力非常強大,當年的“日不落帝國”並不是浪得虛名。英國沒有完成戰爭準備前被德國打了一記悶棍,德國因此有了半年到一年的窗口期,來完成針對英國的長期作戰計劃。德國需要準備的及時鐵礦石、煤、石油等資源的儲備。

那麼德國能夠從哪些地方去獲得這些戰爭資源呢?在當時的國際社會,蘇聯的烏克蘭是歐洲有名的糧倉,還有頓巴斯的煤礦、高加索地區的石油,這些都是世界級的礦藏,而且已經形成了規模產量。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有蘇聯這麼強大的資源儲備,因此,希特勒要想稱霸世界,與英美對抗,必須要擊敗蘇聯,哪怕蘇聯再怎麼強大他也必須要這麼做。


希特勒在執行上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

從巴爾幹半島出兵,借道土耳其進攻英國所屬的中東,切斷蘇伊士運河,進一步壓迫英國求和。同時前鋒前出到伊朗,從高加索山脈向俄國的高加索腹地攻擊。由於俄國的主要軍事,都部署在西線,在南線的軍事部署相對薄弱。德軍如果能夠在南線完成戰役突然性,這是一種世界級別的大範圍迂迴戰略。

然而,執行這樣的策略需要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土耳其和伊朗雖然在戰爭中保持中立,而且與德國的關係一直不錯,但是他們能不能順利借道德軍也是在未知之數。希特勒的北非戰役也不是很順利,而且在中東地區擊敗英國,奪取他們的石油資源,必然會招致英國的全力反撲。同時,由於蘇聯在歐洲前線部署大比部隊,德國分兵南下,能否在西線抗住蘇聯發起的大規模作戰行動,也在未知之數。

德國在西線以擅長的閃擊戰初期獲得了巨大的戰果,幾乎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然而,預想中的蘇聯求和信並沒有如期到來,蘇聯的冰雪天氣卻提前到來了。德國在戰前研究了俄羅斯100年的天氣狀況,認為1941年會是一份暖冬,結果卻迎來了百年來最惡劣的一個冬天。德國士兵數萬人被凍死,數十萬人失去戰鬥力。德國在莫斯科城下的“颱風行動”,虎頭蛇尾,功虧一簣, 德國閃電戰計劃破產。戰爭陷入了希特勒一直極力想避免的消耗戰和持久戰。



在斯大林格勒之前,德軍就已經差點崩潰,全靠著意志在撐。然而,精神原子彈不能救得了法西斯的命,希特勒以德國國運為籌碼進行的豪賭,差點輸掉了德國和德意志民族。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不能單純從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這件事上來進行評價,而應該從希特勒的納粹黨發跡以及上臺後領導德國進行軍事擴張的全過程來評論。

在希特勒上臺前,納粹黨在德國國內面臨的最大對手就是德國共產黨。翻閱資料即可知道,在希特勒1933年初通過賄賂德國總統興登堡的兒子被任命為總理之前,納粹黨從來沒有成為過德國議會的多數黨。納粹黨在德國議會及各地區代表佔比也是不及德共的。在擔任總理以及不久擔任元首以後,希特勒隨即開始了對曾經政敵德共的打壓。希特勒仇共、反蘇的嘴臉此刻即已暴露了出來。在他的心底,最為仇視的對象除了猶太人就是共產黨人了。尤其是對於蘇聯,不僅是他所仇恨的共產主義國家也是被他稱為“劣等民族”的斯拉夫民族國家。但在德國瘋狂擴軍積蓄力量,羽翼尚未豐滿之時,他還是假惺惺地與蘇聯和斯大林保持了表面上的友好相處。

自1938年3月吞併奧地利開始,希特勒拉開了他的法西斯戰車橫掃歐洲大戲的序幕。先是奧地利、而後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再是捷克斯洛伐克全境、隨後全面閃擊波蘭、佔領法國全境……在其開始軍事擴張的前期,西方世界對於日益咄咄逼人的納粹德國實際一直是採取一種妥協的“綏靖政策”。在吃掉波蘭之前,英法對於其行為都是默許的。但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心想要洗雪德國一戰戰敗之恥的希特勒在不停英法勸阻和蘇聯一起完全吞併波蘭後竟然揮兵西向繞過馬奇諾防線滅亡了法國。至此,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和以英法以及後來的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可以說是完全撕破了臉。從軍事戰略上講,在沒有完全解決眼前敵人的情況下,無論如何是不能兩面受敵的。在佔領法國以後,德軍雖然開展了對英國的大規模空襲,但一直未能逾越英吉利海峽對英國展開地面進攻。這時的德國當然不應該再主動出兵進攻蘇聯這臺龐大的戰爭機器。然後,1942年6月22號的“巴巴羅薩計劃”使得西歐戰事未休的德國再次陷入了與蘇聯的鏖戰。

客觀地說,希特勒進攻蘇聯並不能說完全不對,只是他的時間節點選錯了。對於蘇聯這頭紅色共產主義巨獸,西方世界一直是敵視並欲亡之而後快。如果希特勒在與西方翻臉之前即集中力量對付蘇聯,就可以很大程度借用西方的力量,甚至說服西方國家成為他的盟國,滅亡蘇聯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也不會使德國處在腹背受敵的被動境地。又或者,集中力量先消滅英國,大洋對岸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的美國也會膽寒,更不可能敢於單獨進攻歐洲西海岸了。這個時候的德國如果能夠很好的整合全部歐洲佔領區的資源進攻蘇聯,成功率也會大得多。以上兩種策略希特勒都沒有選擇,他選擇了一種與全世界為敵的方式。這或許就是法西斯的瘋狂,也註定了法西斯德國最後的滅亡。


子夜羌笛


無對錯之分,這是當時世界上代表兩種勢力的碰撞,希特勒就算是不攻打蘇聯,蘇聯也會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消滅希特勒的。


手機用戶76366945186


答:侵略就是犯罪!。


李建強50850908


歷史證明,錯了!沒有什麼說法——失敗到國家都亡了的策略是對的。


liuhuaeen


當然是錯了!而且是錯的離譜


平東瀛


完全正確的選擇[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