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病理學專家丁彥青:死亡病例遺體解剖將大大推動病理研究

中國病理學專家丁彥青:死亡病例遺體解剖將大大推動病理研究

2月16日,全國第1、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目前,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對此,在2003年抗擊SARS中完成世界首例遺體解剖的中國病理學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病理學教授、博導丁彥青16日下午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陸續開展,將在病理研究上起到決定性作用,大大加快對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與此同時,他建議,全國須加快建設一批符合傳染病標準的屍體解剖室。

眾多病理學界人士曾呼籲儘快解剖遺體

早在2020年1月9日,新冠肺炎出現首個死亡病例。截至2月17日下午1時許,全國新冠肺炎累計死亡病例達到1772人。而在2月16日進行的全國前兩例屍體解剖之前,國內諸多病理學專家已經多次呼籲,應儘快解剖新冠肺炎患者遺體。

2月14日,同濟法學院法醫學系教授劉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暴發時,國內出現死亡病例僅僅幾天後,醫學界就已經開始做病理解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所在的團隊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緊急報告,強調了屍檢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並得到了肯定的批覆。

無獨有偶,在2003年抗擊SARS中完成世界首例屍體解剖的中國病理學專家、南方醫科大學病理學教授、博導丁彥青16日下午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早在1月底,他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病理研究所所長卞修武等國內病理學界人士就已經向國家衛建委等部門提出,希望儘快進行新冠肺炎致死病例的屍體解剖。

中國病理學專家丁彥青:死亡病例遺體解剖將大大推動病理研究

丁彥青 受訪者供圖

此後,國家衛健委回應並及時發佈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屍體解剖的相關規定。然而,根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相關規定,國內尚無能夠達到P3標準的傳染病解剖室,新冠肺炎患者屍體解剖工作因此未能開展。

眼看著因新冠肺炎致死的病例不斷增加,已經70歲的丁彥青和諸多國內病理學界人士都非常著急。“屍體解剖要直面高度傳染性的病毒,需要有嚴格標準,但現在正在一線參與搶救的醫護人員,同樣在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病患。他們都不怕,我們病理人也應該站出來,有些貢獻。”丁彥青說。

在臨床診斷和影像診斷(如CT、超聲波、核磁共振等)技術不斷提高的今天,對新冠肺炎患者的屍體解剖對於新冠病毒致病的病理學研究有多麼重要?對此,丁彥青認為,屍體解剖對於新冠肺炎病理學研究及臨床診治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他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現代醫學的建立和發展源於病理解剖的發現,“病理乃醫學之本”。而屍體解剖是疑難和新發疾病診斷與研究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通常稱之為“最後診斷”。

在對於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等傳染性病進行病因學和流行病學研究之外,通過局部或全身解剖檢查,就可以系統分析疾病的病理改變特徵和變化規律,能夠直接證明病原體(病毒)的器官、組織分佈和細胞內定位,展示病變特點及其與影像學和臨床表現之間的聯繫,揭示發病機理,分析直接的死亡原因,將為新發傳染病的診療積累更多的經驗。

他認為,兩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屍體解剖工作的完成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隨著屍體解剖工作的陸續開展,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的病理改變將得到詳細剖析,從根本上找到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原因,給未來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最終將大大加快對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推測“細胞因子風暴”仍是導致重症、死亡主因

作為SARS疫情期間首例患者屍體的解剖者,基於當時在南方醫院進行的4例屍檢結果,丁彥青團隊陸續開展了對死亡患者肺部、淋巴結、小血管等部位病理研究,並首次提出了肺和免疫器官是SARS病毒攻擊的主要靶器官,還提出“促炎症因子”過度表達與SARS急性肺損傷及全身多器官的損害密切聯繫的觀點。

中國病理學專家丁彥青:死亡病例遺體解剖將大大推動病理研究

丁彥青在工作中 受訪者供圖

在SARS的防控上,屍檢解剖病理結果為確定其病毒病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明確了病毒在體內的分佈情況和患者的病理改變,曾為患者的治療和防控策略調整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丁彥青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病理研究所所長卞修武就參照SARS的病理結果,對新冠肺炎可能的發病機制進行了深入的論證與預測。

根據他們的研究,在2003年對四例SARS患者屍體解剖的病理研究中,經14種免疫細胞標誌物及細胞增殖活性抗原檢測發現,免疫器官的淋巴細胞及肺泡上皮均存在明顯的凋亡現象,在病變的肺、淋巴結、脾臟等器官和組織內均有大量的單核巨噬細胞浸潤,這一結果顯示,細胞凋亡和單核巨噬細胞在SARS發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同時,應用免疫組化及原位雜交方法等6種細胞因子的檢測及分析,發現免疫細胞向感染部位趨化、集中,進而引發劇烈炎症反應(細胞因子風暴),導致SARS患者多器官損傷,病情加重。

就此,他與卞修武院士討論並預測,本次新冠肺炎多數患者發病時症狀較輕,確診住院後部分患者突然加重的情況,很可能與機體發病後產生過多的細胞因子過度反應,導致機體出現“細胞因子風暴”有關。

丁彥青說,細胞因子風暴實際上是調動免疫系統瞬間快速反應,用自殺式的攻擊並殺傷病毒,但也導致機體血管及器官組織和細胞損傷,血管通透性增強,血液和血漿外滲。像禽流感和SARS等很多病毒一樣,能夠觸發免疫系統對身體的猛烈攻擊。

由於細胞因子風暴還會引發一氧化氮的大量釋放,這種物質會進一步稀釋血液並破壞血管。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把血壓降到了危險的水平,導致組織缺氧、低血壓、多器官功能障礙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因此,他們判斷,細胞因子風暴導致肺及多器官損傷及功能衰竭,可能是不少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國病理學專家丁彥青:死亡病例遺體解剖將大大推動病理研究

細胞因子風暴示意圖(摘自Semin Immunopathol. 2017)受訪者供圖

建議儘快建設達標的傳染病解剖室

對於我國缺少符合甲級傳染病標準的解剖室的問題,丁彥青說,這一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刻不容緩的地步,希望能夠加快建設一批符合標準的甲級屍體解剖室。

丁彥青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在接受記者採訪前,他剛與卞修武院士通了電話,為了達到國家衛健委對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標準和要求,卞修武院士正帶領團隊奮戰在武漢一線,正在推動建設一個帳篷式的達到P3級標準的屍體解剖室,待建好後或可以為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遺體解剖提供更好的條件。

“我認為這是一個警示,在控制及預防烈性傳染病,我們需要有這些設施。昨天是SARS,今天是新冠肺炎,明天是什麼我們不知道,自然界的變化我們很難掌控,但必須要有準備。我認為一個省至少要有一間符合甲級傳染病屍體解剖標準的實驗室。”

丁彥青建議,廣州等國內各大中心城市都必須儘快建設符合標準的甲級傳染病解剖室,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烈性傳染病。

“新冠疫情發生後,我曾經提出建議,想把死亡病例放到我們這裡(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來解剖。因為我們曾經做過SARS的屍檢,是有這個能力的。所以我們也向院方建議,要儘快改建南方醫院的屍體解剖室,達到相應的標準。”丁彥青表示,如今這一建議已經反映給廣東省衛健委。

來源 | 羊城派

實習生 吳曉瑩


文章已於2020-02-17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