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與強迫症有哪些人格共性?

Hw1212


兩種症有一定聯繫,但是還是沒有多少可比性,因為我覺得這個混淆的可能性不大。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一般主管上感到強烈的悲傷和憂鬱,阻礙正常的人際間的交往交流等等,它是一種心理障礙,經常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沒有信心,常常想不開,更容易鑽牛角尖。

有些想法(行為)你不去想做,,但又不自禁的去想,並且伴有嚴重精神衝突或焦慮,也就是咱說的杞人憂天吧。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這個就是強迫思維(行為),強迫症的本質是一種不好的心理習慣。

患有強迫症時間比較長容易陷入抑鬱的狀態,這種狀態一般來說會自行緩解,不用過度擔心。但抑鬱症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找醫生。


杜楽生


我於臨床經驗發現,各類神經症中,抑鬱症和強迫症是有顯著的人格共性:極端認真、敏感;攻擊性壓抑;強迫與反強迫的好勝(好控制),他們的情緒體驗常處於絕對值:再好都感覺不好,再擁有都感覺不踏實。這些共性裡,彷彿藏了一個雙面角:刻薄的好人。你從右邊看去,他像是怯懦的小丫,若從左邊看去,他是道德自虐的強者。

換種說法,在抑鬱和強迫症的內部,駐了一個威嚴法官,他隨時對“不好自我”加以批判和防範,但自我感覺很堵,也不服批判。這是抑鬱症和強迫症患者,很難輕鬆愉悅的深層苦惱。

恥感與施虐超我的動力學關係就是對恥感的防禦。

對恥感的羞憤,衍生出施虐超我

超我,是弗洛伊德對人格結構的描述,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本我代表本能慾望;自我代表自控力、抉擇力等部分;超我代表良心、道德、責任的自我部分。人格水平的健康與否,主要看一個人是否有獨立思維,是否自足自信?...如何判斷?雖沒統一標準,但至少可通過人一貫的行為舉止、能力、社會適應力等方面看出來。

什麼叫施虐超我?簡單講,是人格中的超我部分過高、過重,重到了人這個主體,難承受的地步。例1,席女士講述:自當學生起,到成為一名中層管理的現在,她的生活都充滿了必須:做人必須嚴謹,做事必須正確,必須吃得虧方能人上人....令她窒息的是,不知何時起有一種可怕的罪疚感,生怕做錯什麼、生怕失去什麼,為此又總是陷入莫名的焦慮、失眠。例2,某大四男孩,一旦考試沒達意想分數,他會難過到吃不下睡不著;參加校內活動一旦沒表現好,或答應別人的事,一旦沒做到,他則自慚形穢、羞於見人似的。

這般的施虐超我,很像正義的暴君。它源自於哪裡?首先,是源自人格形成中的道德自虐(前文已有闡述);其次,是來自內心深埋的羞恥感,以及對恥感-羞憤的壓抑。再借上述例子,可進一步說明。

例2的大四男孩,小學時被同學取綽號“軟蛋”,常被欺辱,但從不敢回家說起,他把正常的憤怒和攻擊性,一次次給壓抑了。初二有次考數學得了93分,他嚐到了什麼叫自慚形穢,比受欺辱還難過,陷入牛角尖的自責:我字典裡沒有95分以下,那7分怎麼丟的?怎會犯低級錯誤?當然,男孩之所以有這般“施虐超我”,我們不難有個推測,就是他生活的原生家庭,存在有施虐超我的養育者,或存在有嚴苛、施虐性的親子關係環境。

例1的席女士,她的感覺記憶有抹不去的傷痕:2歲多父母離異,就被送到邊遠小鎮的外婆家,直到讀大學;小二年級時被表哥猥褻,當時外婆知道了,處理:恐嚇+警告她“爛在肚子”;她長期接受著羞恥我與雪恥的教育(從小被嚴格的外婆叮囑:你生來就是遭人嫌的丫頭,所以要牢記,必須能吃苦、能抗壓力,才有出頭日),同時她也非常欣慰另一感覺,就是外婆以她為驕傲,常說“你不愧是我教出來的好孫女”。可見,在她無意識的道德自虐後面,是有那深刻的被愛、被承認的欣慰,作為原動力的。而今的她,卻被一種莫名的抑鬱壓著,覺得自己與外部關係,分裂的,還常處於一種怪感:在拼命做事、拼命掙錢的時候,心才踏實。我們仍不難看出,席女士之所以有這般“施虐超我”,因她早期施虐般的成長環境,賦予了她內在分裂樣的自我:被棄被辱的恥我+吃苦能幹的乖我。並形成了她的自虐模式,惟有抱持高度“吃苦能幹”的乖我身份,才不至於感覺是“被棄被辱”的恥我。

我在“羞恥感與道德自虐”文中還提到:羞恥感像一道抹不去的滄桑溝壑(取名傷溝),道德自虐像一道厚重的防護牆(簡稱衛士),傷溝緊貼著衛士。這分明,羞恥感和道德自虐,是一對陰陽組合的難兄難弟。可人們常看見的,是衛士的道德自虐,看不見的是諱莫如深的傷溝。例1的席女士、例2的大四男生的心理,令我們能感覺到,他們習慣性、放不下的自虐模式,正是為了防止自我涉入“諱莫如深的傷溝”。

所以,強迫症和抑鬱症的內心,恥感與超我,是具有同等的威懾,以及是這樣一種深刻、微妙的動力學關係:恥感猶如重創後的恐懼嬰兒,施虐超我猶如堅強的母親,她以道德施虐般的威力,支撐著主體體驗“我是好樣的”,以防不再受恥感之痛。


熊玲心理諮詢


一)何為“症”?



當一個人持續處於某種不可脫離的狀態(如世界感覺不真實、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少、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大幅度下降等等),又或者持續做出某種不可自控的行為(如“情不自禁的”嘗試自殘、自盡行為等),才能說他/她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患者的真實處境



一旦患上了此類精神疾病,選項就只剩下兩個——被疾病折磨到徹底瘋掉為止;又或者在自己徹底瘋掉之前自殺。

患者將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可以長達數年乃至十數年)裡看不到半點好轉的希望,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

就像是走一條很黑、很長的路,無論怎麼走、怎麼走,都只能從一個很黑很黑的地方,走到一個更黑更黑的地方。在得不到有效救治的情況下,能夠“解脫”的唯一的方法就只有——死。

患者自殺並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解脫,從無盡的絕望和痛苦之中。

三)病症的成因

無論是抑鬱症、強迫症、人格分裂症,本質上而言其實是本我的一種“自衛”行為,如:

強迫症一開始(至少在病症初期)是為了預防危險發生(細菌的入侵等),人格分裂症是分裂出人格以代替主人格去承受無法承受的痛苦經歷,抑鬱症的成因有些複雜,將在下方另起一節講述。


只是這種本意在“自衛”的行為已經失控了——不論患者願意與否,強迫症病人會不可控制地洗手、人格分裂症患者的其他人格會跑出來自己行動。

所以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症狀本身(即便這些症狀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而在於讓這一切失控的、潛藏在症狀背後的某樣“東西”。



與處在意識深處的本我交流,找出失控的原因,解決它。有時通過觀察病症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分析出原因。


解決的辦法可分為兩大類:

1)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想法達到的

2)需要依靠外界的力量達到的

對於情況1),只能去順應它而改變,如該離婚的離婚,不愛孩子的承認自己真的不愛自己的孩子;

對於情況2),往往只能等候cure出現的時機,但如果有值得信賴的親人朋友,也可以嘗試向他們求助。

五)患者要面對的困難

1)絕望

不要自殺、不要自殺、不要自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知道在那種沒有任何希望而且時刻飽受痛苦的情況之下,死會顯得非常誘人,會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不去死呢?你看,死了就能解脫了。這是唯一的辦法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你也很清楚的不是嗎?”

我當時是這樣想的:沒有希望,是的,原來不是“活著就有希望”,而是“只有活著才有希望,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別的不求,只求有一天,我能活著走出去,然後對自己說:“我還活著,實在是太好了。”這條路我走了足足7年,終於讓我等到了這一天。

永遠不要放棄希望,即便你完全看不見它,很久很久。

2)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的影響

毀滅性的影響,必然的。

切忌不可太過勉強自己,因為這樣會加快病情惡化的速度。

病症的發作其實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但類似於自殘和嘗試自殺的行為必須要禁止。


3)恢復期復發的危險

從根源上解決的患者復發的可能性很小,但通過藥物控制的患者,因為潛藏的真正病因並沒有被解決,因而有很高的復發的危險,而且極有可能發作得比前一次還要厲害。

患者要時刻留意自己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絕不可因為康復而掉以輕心。

六)詳說抑鬱症

抑鬱症其實分兩種:

1) 對生命和存在失去意義的。

2) 感到痛不欲生想自殘自殺的。

對於1),因為我沒有經歷過,所以沒法詳細說明。此處說明的是情況2)。

有人把抑鬱症形容為一個黑洞,我更喜歡這樣表述:“在正常狀態下,我們都像浮在海面上的人,會隨著波浪高低起伏。但得了抑鬱症的人,卻是直接沉下去了,就像一個破了洞的船一樣,先是被海水淹沒,然後不停地,不停地往下沉,直到海底。”


按時間順序分,抑鬱症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

前期:多表現為悲觀失望、看問題態度極端、容易出口傷人;

中期:各種症狀齊發,記憶力思維能力大幅度下降、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少、發作得時候痛不欲生,自殺衝動,失眠等等;是患者自尋短見的“高峰期”;

後期:無法用語言形容,只能說“並不是不想死,而是連去死的力氣都沒有了”。

按病症的嚴重程度和致死率分,抑鬱症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輕度:基本不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

中度:嚴重影響

重度:導致自殘和自殺

在各種病症之中,失眠是最致命的,因為它最痛苦。很多自殺的患者並不是在自殺衝動的狀態下去死的,而是在清醒的狀態下死的(不然也來不及寫遺書了吧),他們的自殺是經過了長期的深思熟慮之後才作出的,而不是一時衝動。


其次,是頻繁的自殺衝動。凡出現上述症狀的其中一項的患者,必須儘早地尋求專業的幫助,不然情況會極度危險!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要牢牢地看好他(特別是在中期),千萬不要放任患者自己一個人待著!!

七)結語

一個“標準”的抑鬱症患者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大家看過《魔戒》嗎?還記得主角弗羅多嗎?就長他那樣!

那要怎麼做才能拯救一個抑鬱症病人呢?

請看他的好基友山姆——

“I can’t carry you, but I can carry it for you!”

願每一位在黑暗中苦苦掙扎的人,都能堅持等到他的黎明。


流浪者胡宇文


抑鬱症和強迫症都屬於精神障礙中的神經症這一大類。

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

自我要求都比較高,且不會根據情境調整期待,往往在遇到較大壓力時,無法跳出已經固化的思維或行為習慣(比如非常敬業、非常認真),致使自己的時間精力被低效透支,而產出卻無法達到自己滿意。最後往往因精力不足影響工作學習,才去就診。

附贈不同之處:抑鬱症,精神痛苦的點是無法驅動自己;強迫症,精神痛苦的點是無法控制自己。

歡迎交流。


美好評論


沒多少共性。

其中一項,都分為先天遺傳性的和後天的。

第二,都不容易好。即便是緩解、康復了,也比未曾得過此病的人有更高的敏感性。也就是說,得此病的人,以後隨時會復發,即便是不如精神分裂那般難以治癒,但是一樣需要終身抗爭。


心理趣味說


都屬於不能自已的犯愁吧,建議儘快就醫,以免過度影響生活,望採納,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