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农民老了,未来农村的土地谁来种?

用户往事大哥


我就在农村,还是山区。目前的现状就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并在外买房安家,很少(应该说没有)在家种地的了。还种地的也就是六十岁以上还能干的动,种一辈子地了,舍不得把地慌了,还在种点。就连四五十岁的宁愿打点零工也不愿意种地。因为种地真的不挣钱,一年到头还不算人工,光种子,化肥等够本就不错了。随便出去干几天就比种地挣的多。

等这代农民干不动了还真没有种地的了。我想以后种地的只能是大规模的承包了。当然还得是平原地方,地多可以形成规模,至于我们这农村地本来就少还分散,搞不成规模,只能退耕还林搞绿化了。

中国毕竟是个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都靠进口的话,将来被人卡住脖子就麻烦了。种地肯定还会有人种,不然枉费了袁老一生心血了,但肯定是现代化种地了!




李白会自己洗衣服吗


这一代的农民老了,未来农村的土地谁来种?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你也是很正确的,因为我就是一位农民,我年龄并不大80后才30几岁,由于家庭贫困我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下地干活,种田种地也都会,后来初中毕业去了城里打工,直到去年又回到了农村,其实农村的田地大部分都荒有几年了,父母一辈老去,就算还干得动的也是做很近的一亩三分地了,那只是他们闲不住才去做的,其实种田真的不赚钱,以前还要交公粮,后来公粮不用父了政府又给每亩地补贴几十块钱,可是还是没人种,再后来政府开始号召承包制度,把土地集体承包出去,让有能力的人来种,政府也加大了对承包的补贴政策,这样农民有了收入而田地也没荒芜,所以在未来也会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趋势吧



采药之农村小廖


你好,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我们村的土地被我们村的合作社给承包了,每年都给租金,挺好的,老百姓可以给他们干活,也可以进工厂,反而是选择性多了一些,因为以前有地的时候不敢出远门打工,在家附近干临时工的会多一些,现在反倒是没有了土地的牵挂,挣的比以前多了,自由了,我觉得我们村里的人应该还是比较满意的吧!


王小宝的快乐生活


这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没人种,主要是种地不划算。无论种粮食,还是种经济作物或水果,成本都太高。另外,咱们国家普遍认为农业是脏而辛苦的职业,年轻人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农门”。

我们研究一下美国和日本,就觉得在他们国家,做农民也是幸福的。一个农民可以种一大片地,地里出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00多人。农田都是大片大片的,犁地、管理、收割、加工和销售,都机械化和电子化,科技含量都很高。

我们国家现在也在搞土地流转,机械化也在推广,但进程较慢。相信不久的将来,从事农业是划算的选择。

其实,做个现代农民,也是诗意的。大片规模种植,郁郁葱葱的菜园子,或金黄金黄的的麦地,或甜丝丝的果园,我们出没于其中,心情想来就好。








老顽197486757


楼主的提问:这一代农民老了,未来农村的土地谁来种?

个人的回答是新型职业农民和科技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就是一群有学问,会种地,种好地的新型农民人。未来,传统农民将会逐渐向新型农民转变,掌握更加先进的知识技能,进而创造更大的农业产能。智慧农业和物联网的发展也是一大力量。智慧农业和物联网会万物互联,会让土地变得会说话,会更加方便和有效的去管理土地。土地的温湿,施肥等等,农作物的产量,药物的药量等等一些问题,都会大大的提高管理。土地灌溉有了这些万物互联都会大大的节省水资源。所以随着国家老龄化的增加和青壮年向城市转移对土地的陌生,造成一些土地的流失。随着国家提出的“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些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就推出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扶持。个人感觉以前农民种地是因为没钱所以不得不种地,所以就没贴上了“贫穷”的称呼,而现在是因为赚钱而选择种地!仅是个人观点!望采纳





三农民


未来粮食都是专业的生产管理、现在的年轻人、给地都不会种、别说指望他们变成中国粮仓了、未来新一代的农村人、都是科技化、机械化生产、和美国农场主一样,尽情期待吧!











90后宝妈雪婷


大家好,我是北国村光。

现在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确实远远超出了预料,有能力有实力的年轻人几乎都选择在城市发展,极少有回到农村的。而那些一辈子与黑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也渐渐老了,很多土地都荒废了。

这是眼下非常现实的情况,但是却不必为此过分担心。

相信国家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政策支持鼓励农村的发展,对于土地的利用,也会非常充分。

如果这些土地还坚持进行耕种的话,倘若没有人种,那么国家就会批量回收,租给那些想种的人,然后进行机械化耕种机械化收获,极大的减少人力的参与,并且给出一系列保障和优惠政策免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我相信这样的话会有很多人会为此抢破头。

倘若这些土地不进行耕种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建设一些工厂等,农村的土地相对比较便宜,而且可以带动当地农民的就业,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办法。

就粮食短缺的问题也无需担心,我国一直都是一个粮食进口大国,加大进口力度即可。


北国村光


未来的种植需要基地化、规模化、现代化、合作社化公司化,化零为整,把个人的土地征租成为集体化,公司化管理,统一种植有机化绿色食品特色粮食和蔬菜。

个人种植农作物零散五花八门不统一没有形成规模和产量低,农作物无特色卖不出好价钱,所以一年下来种地也落不了多少钱,所以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由于产量低形不成规模无特色种植所以土地利用价值就低,也有一部分地慌着也不愿意种地,只要形成规模,公司化管理,土地还是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的。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特色品种,培养种植技术员,工人可以从中老年人农民中征召,因为种了半辈子地的他们也闲不住,他们很爱惜土地,所以不用担心他们干不好农活,低工资高效益,公司+农民=双赢。





冯言文


土地置换和土地承包,我们这里两样都开始有人在操作了,未来也将会是这个模式。

土地置换是把各自名下的土地相互置换,把零散的土地置换为整片大块田地,这样更利于机械化耕种和管理。

土地承包是把自己名下土地出租给一些因为家庭原因(家里有老人或者病人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和自愿耕种的勤劳农民,口头或者证人约定好每年每亩的租金。

承包人大部分都是机械化和农忙请人工,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的农业向着机械化和农场的方向演变。

所以,你更应该提出的是,这一代农民老了,下一代农民是什么样的。

下一代的农民是农场主。


三叔家的大棚


你好,很高兴看到你这个问题。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开始发生改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学习西方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但碍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不像现在这么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就业岗位不像现在这么多,导致农民的主要收入主要靠土地来获得,所以小农经济基础很难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种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就业的主力军,中国的工业也获得了极大发展,城市扩张和发展加速,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进城打工,而且得到的收入也更高,所以城市就涌入了大量“农民工”,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逐渐使农村的年轻劳动力“空心化”。

因此,国家适时推出了各种“鼓励土地流转”政策,特别是近十年来,土地流转规模呈几何式增长,利用社会资金使农村土地开始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农民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使农村也有了自己的产业,使农业开始品牌化发展。

因此,当老一辈农民开始逐渐失去劳动能力的同时,土地已经开始在企业手里开始运营,所以以后的土地是由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和品牌化运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