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趁著延遲開學,一眾大學青年教師獲得了一段休整期:不僅不用教學,還能趕著論文進度。若時來運轉,疫情結束之日,應付下一輪“3+3”考核的學術成果也生產得差不多了,也不妨說“在家從講師宅到了副教授”。


此舉若能見實效,倒也省去不少麻煩,至少被學校辭退另找工作的辛苦就免了。


教師,無疑是國人心目中最為體面的職業之一。除去教書育人的職業光環之外,倒不是因為做老師能賺多少錢,只是在近幾十年的時代鉅變中,教師這一職業,始終與穩定牢牢掛鉤。


若在穩定之外配之頂級的體面——成為大學老師,那自然是人人稱羨的事情。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錢多事少,誰不羨慕大學教師?/《夏洛特煩惱》截圖


面對父母的挑剔,一份工作掙得再多,與老師相比也會被視如草芥,在他們看來,“鐵飯碗”壓倒一切。只是,身處變局中的青年大學教師,並沒有外人眼中的那般容易。“進入大學教書”與“留在大學教書”之間,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早前,曾有武大辭退115名青年教師的消息,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消息稱,119名青年教師在迎來第一個“3+3”考核時,僅有4人通過,“淘汰率高達97%”。


儘管事後媒體闢謠,該消息有不實之處,但已被證實的嚴苛的“留校率”,依舊挑動著國人敏感的神經。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多少青年教師的待遇,充其量只能算“臨時工”。/unsplash


一時間,在大學教師聘用制度改革的衝擊下,象牙塔內體面、穩定且被賦予極高社會榮譽的大學教授,被冠以“臨時工”的名號。


現實表明,想要拿到大學教授這個“鐵飯碗”,在大學裡立足,已經越來越難了。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當大學老師容易?不存在的


1915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成立,該機構力推終身教職制度。所謂終身教職制度,即教師在進入大學時不給編制,通過一段時間的考核之後,再授予終身教職。


該機構力推該制度的目的,在於保障大學的學術自由和大學教師們的工作安全。


有了終身教職,學校便無法隨意解僱一名教師,也無法干涉教師們的學術研究,那些與主流觀點不一致但方法正確的教師,便可以在保護之下繼續自己涉及敏感領域的鑽研。


一旦大學教師獲得了終身教職,學校便不能因為領導人個人傾向和外部壓力隨意解僱教師。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大學教師,看起來很體面。/unsplash


在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頭,許多學者受到侵害,這直接導致此後終身教職制度受到更大力度的擁護和推行。


時至今日,儘管美國對於終身教職制度存廢產生了巨大爭議,但不能否認該制度在上世紀為美國高等教育做出的貢獻,以至於其在全世界確立起教育的領先優勢。


十多年前,上海財經大學率先引入了終身教職制度,即“來時不給編制,六年後非升即走”。此後,國內眾多高校開始陸續引入這一制度。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上海財經大學成為吃螃蟹的第一人。/百度搜索截圖


在美國,獲得終身教職難度極大。2016年,大學教授美國聯合會發佈報告稱:美國大學內有超過70%的教師為非終身教職,能取得終身教職的人少之又少。這實際上也成為推動留學生歸國潮的原因之一。


一部分留學生在國外遲遲無法取得終身教職,而國內大學教師與穩定的編制掛鉤,吸引力很大。加之該制度在國內引入不久,競爭淘汰率要友善許多。


然而,伴隨著武漢大學辭退青年教師的消息在網絡上爆出,國內殘酷的競爭真相徹底展示出來。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大學教師,並不是鐵飯碗。/微博


當穩定的編制愈發難以獲取時,該群體出現情緒反彈也就不難理解了。一些教師坦言:如此競爭壓力,“還不如出國去”。


愈發嚴苛的聘用制度表明,外表依舊光鮮的大學教職,背後暗藏著極少數人能忍受的壓力與競爭。要實現從“臨時工”到“鐵飯碗”的跨越,尤其是在知名高校實現這一跨越,國內難度並不比國外遜色。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教學+科研,“臨時工”壓力巨大


終身教職制度的引進,其目的是為大學教師群體注入動力,同時加速學術人才的流動。


但現實表明:該制度保障了已取得終身教職制度的教師們的工作安全與權利,但對於那些尚未取得終身教職的青年教師來說,除了壓力和困境,似乎毫無保障可言。


在當前的大學教師考核制度之下,青年教師能否留在高校,科研成果和論文發表數量成為關鍵因素。


2018年,武漢大學一位青年教師成功晉升副教授,根據他提供參評的《武漢大學聘期制教師工作業績表》,他在三年考察期內發表國際SCI期刊論文21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主要為第一作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多個國家與省部級項目。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想評職稱,就離不開論文。/unsplash


然而,這並非普遍現象。作為資歷尚淺的青年教師,申請到足夠高質量的課題困難很大。有的課題申報時,甚至直接註明了可申請教師的職稱級別。這造成學術圈的“馬太效應”:最需要高質量課題的青年教師,卻很難獲得急需的機會。


同時,青年教師又必須承擔足夠的教學任務。但在考核時,“課上的好”比起好的課題與論文發表,說服力明顯不足。


一職業學校的教師曾表示,自身承擔的教學任務“遠超規定的數量”。當大部分時間用來授課,科研的時間究竟又在哪裡?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青年教師攬下教學的活兒,科研有他們的份嗎?/《三傻大鬧寶萊塢》截圖


2012年,一篇取名為《工蜂》的調查報告面世,該報告向人們展示了時下青年教師“一高二低”的生存處境。


詳細說來,青年大學教師處於“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的狀態。在職稱與收入緊密掛鉤的考核規則之下,能否在考核期內評上職稱,直接決定了往後的生活質量。


一調查表明,江蘇某高職院校,講師及以下職稱佔近70%,正高、副高兩項職稱佔總名額被限制在32%。


但該名額早已達到上限,對於青年教師來說,獲得升職稱的唯一途徑就是熬——熬到原有的教授們退休或離開。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當媳婦熬成婆”,青年教師也能用到這招。/《老師·好!》截圖


當然,在教學和科研之外,考核期結束時能否獲得留校機會,誰先誰後等等,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除去個別極其優秀的青年教師,大部分人能力相當。


能否申請到高質量課題,升職稱誰在前,誰在後,都考驗青年教師們的人際關係等諸多因素。


有青年教師曾說:“想留下來說來也容易,它要求青年教師是能教學、能科研,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又精力旺盛的全才。”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師,真的難。/unsplash


華南某高校的張同學表示,他認識的老師中,有的遲遲得不到升職機會,“被低一檔次的高校以授予教授職稱為條件挖走”,有的老師則跳槽至企業,“年薪不菲”。


每到考核年份,“一眾講師手握數家offer,隨時準備改換門庭”的,是普遍現象。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追求“學術自由”還是“工作穩定”?


在弦理論如日中天的年代裡,曾有物理學家調侃道:“如果一個年輕理論物理學者不進入弦理論領域,基本就是自殺。”當終身教職制度引入國內,國內眾多青年大學教師也不得不面臨這個問題:平庸還是出局?


即使是終身教職制度發源的美國,有關該制度的利弊也一直爭論不休。


有一種聲音就認為,儘管教師在取得終身教職制度之後,能夠幫助其潛心科研,但在其追求終身教職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學術研究質量卻是難以保證的。


在國內,青年學者為了追求論文產出速度,本可以繼續深入研究的領域也可能草草收場,很多研究做到“八九不離十”,能發表就行。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對青年教師而言,或許留下來比學術重要。/《獨家記憶》截圖


為了迎合潮流,很少有青年學者專注於冷門的研究領域,逢迎主流口味以增加學術產出成為主要目的。那些知名刊發機構和研究機構的口味,被青年學者們爭相追逐效仿。


這是一個交易的過程。青年教師用科研的平庸換取終身教職,最終獲得穩定工作和更高的收入。


與國內不同,在美國,終身制的職位本身少之又少,人們對人才流動習以為常。美國的教授圈裡流傳一句話:“想要加薪,就去拿一份更知名高校的offer回來”。在我國,特殊的歷史環境使得人們更加青睞穩定的編制。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編制,是中國人對職業的極致追求。/unsplash


本著追求“高質量鐵飯碗”的初衷,類似武大這樣的名校青年教師扎堆,但地處西部或低一檔次的高校,卻會出現留不住人的局面。


這不免讓人質疑,在青年教師激烈角逐終身教職背後:相比於學術自由、潛心科研,獲得一份穩定又高薪的職業,以至於在高校舒適圈裡繼續“舒適”的平庸,似乎要更加重要一些。


在近年來的爭論聲中,有的人就認為,除去努力科研的人,大多數追求副教授職稱,只是為了獲得“穩定平庸”的資格。


即使在整個社會已經如此自由流動的今天,人們對穩定的追求依然無與倫比。


“高學歷、低收入、低生活質量”,說的就是大學青年教師

公務員競爭激烈,對“穩定工作”的追求可見一斑。/微博


在整個社會被35歲的職業門檻烘托得無比焦慮時,身處六年甚至九年考核期中的青年教師們,更加能夠感受到因不穩定帶來的焦慮。


對於他們來說,考核期至,勝則勝矣,如若被淘汰,將是年齡、貨幣等多個方面的損失。2004年,清華大學教師劉求生因學校不與其續約,將學校告上法庭。


到2018年,知乎爆出武漢大學的超高淘汰率。這一群體焦慮不安的背後,或許是爭取學術自由失敗後的憤怒,更可能是喪失穩定編制之後的不滿。


在批判聲裡,青年教師囿於難以獲得穩定教職,社會則批評青年教師為了獲得穩定編制,將學術研究打了折扣。當然,說別人容易,若工作不穩定,誰都慌得不行。


高校裡的青年教師,有多辛酸?


參考文獻:

《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成長困境及對策》,期刊《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第1期,歐楊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困境及對策研究》,Value Engineering,康春霞

《上海財大教授:終身教職制度“三高”並存》,中國教育報,葛鼕鼕,2016.09.19

《武大教師聘任改革非升即走引熱議,師資引進嚴標準或成趨勢》,中國青年報,朱娟娟、雷宇,2018.12.24


撰稿 | 陸兆謙

排版 | 餡餅

原文首發於《新週刊》旗下公眾號“有間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