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寫給100年後的文章-“區塊鏈+共產主義”狂想曲(2)

接上一篇“這是一篇寫給100年後的文章—“區塊鏈+共產主義狂想曲(1)”

”現有"市場+資本"的模式存在著天然的缺陷和矛盾,導致這個理論上完美的模型產生的卻是各種"魔鬼產品",不管是之前的假疫苗事件或是在歐美髮生的次貸危機,都在說明一個問題,這個模式不夠完美;由於市場信息不對稱、傳導不透明、不及時甚至是人為的歪曲,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是長期存在,而且在不斷的懲罰著善良的消費者、購買方;為什麼會是這樣?

我認為核心的原因在於這個模式雖然美其名曰"社會化大生產""協同生產",但是實際上,每個生產環境和要素之間都隔著一個"市場"作為媒介,導致這是一種"虛假的集約化協同大生產模式"!

作為鏈調的上一級所關心的並不是最終投放給市場的產品,他關心的是自己下一級鏈條的"需求"和"要求",而並非"消費者的要求和需求";因為只要下一級鏈條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是認可的,那麼自己就能賣出去,就能獲得利潤;因此迎合下一級鏈條的需求成為當然的選擇;

而作為下一級鏈條而言,它的利潤來自於提高對自己下一鏈條的售價(雖然這個很難,特別是比較公開透明的市場);或者壓縮自己的成本(也就是從上一鏈條的買價和自己的投入成本);它也不是對最終的消費者負責;

因此環環相扣,所有的鏈條就被利益和人性驅動,做出的選擇會是一樣的,提供的不是最好的產品,而是所謂"性價比高的產品";而性價比高的內涵,其實大部分時候就是品質不算最好,價格不算最高,但是利潤率比較不錯的產品,因此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源(無論是自然資源、或是人力資源)實際上主要被投入到生產"性價比高的產品",而我們本來是可以提供更高、更優的產品,因此這種所謂"性價比"選擇,到最後實質上是社會資源的隱形浪費!

而到了最終的消費環節,由於最後一手供應者同樣具有的盈利衝動,因此形成"性價比高"的產品,並輔助以所謂"營銷手段"來提高售價,也是合理的選擇了!因此消費者最終購買到的總會是距離自己需求有差距的"相對高價產品",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沒有賣錯的,只有買錯的",因為天然的信息不對稱導致;


這是一篇寫給100年後的文章-“區塊鏈+共產主義”狂想曲(2)


而這種鏈條式的生產結構,它的盈利模式也是明確的,就是以市場變現+成本差價的模式,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因此所有的市場參與方其實是被細分切割到了一個個"細分市場",而對於他們來說,細分市場的需求和要求才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最終的消費者的需求和要求是有價值的,這樣的情況下,生產關係(鏈條式)決定了盈利模式(市場變現+差價利益);盈利模式決定了行為模式(對細分市場的購買方負責而不是對最終消費者負責);思考模式決定了模式缺點(看似是市場化社會化大生產,其實市場信號失靈時有發生)

如果我們形象的去描述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想象市場似乎是一個巨大的生產線,每個細分市場購買一個車間,各個車間之間協同工作,最終形成產品;但是每個車間的工人(供方)都是按照工頭(需方)的要求進行操作,他們並不知道,也不關心自己所生產的產品會要運到何方,最終形成了什麼產品,因為他們只需要對目前車間的工頭(需方)負責;但是由於工頭的判斷失誤、購買能力或其他更上游方的錯誤,工頭(需方)所傳遞的勞動要求和計劃是錯誤的,同時由於工頭(需方)自己要賺錢,因此工頭並不希望工人提供最好的產品,因為工頭為此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但是由於下一個車間(就是工頭變成工人,以服務於更高的需方的生產環境)並不一定會為此支付更高的購買價格,因此工頭只希望工人提供"次優的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因此同樣的時間、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進去,本來可以生產更優秀的產品,最終形成對整個社會使用價值和功能更好的產品(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我們將投入視為A,將產出視給B,當一個A可以產生1.5個B的最優結果,但是因為性價比的考慮,大家會傾向於生產1.2個B;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差別,不是因為人民愚蠢,而是因為人民聰明,因為他們的勞動和價值的體現模式,就是"市場變現+差價利益"的方式,因此好的產品,但是利潤率一樣甚至更低的情況下,人們會為了利潤率而去生產更次的產品)

因此看似各個車間井然有序、協同作戰,其實這個過程中,整個生產效率和資源浪費是異常驚人的,而且所在環節有共同的衝動,就是本鏈條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最終消費市場的使用價值最大化!

那麼除了鏈條式的生產結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現"社會化協同生產"了?我認為區塊鏈提供了一種現實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最終將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


這是一篇寫給100年後的文章-“區塊鏈+共產主義”狂想曲(2)


(1) 共產主義形態下的社會化生產將是什麼樣?

如前所述,鏈條式的社會化分工生產體系是和市場經濟高度匹配的,我們不知道是社會化分工生產的鏈條倒逼了市場的形成,還是市場為社會化分工提供了實現可能性,但是它的優點明確,但是缺點也突出;

我所設想的區塊鏈技術背景下的共產主義生產體系是"模塊化協同+記賬式分享"為主要特點,分別做一個解釋:

"記賬式分享":

所有產品(含服務產品)的生產要素提供者,都在產品中以記賬方式體現自己的勞動(真正以有形可記錄的記賬方式,體現出所謂"勞動凝結於產品"的具體表現)

而當生產要素提供者去使用其他產品(含服務)的使用功能或使用價值時,同樣必須使用自己所擁有的虛擬token(虛擬憑證)

而生產者根據記賬記錄所形成的比例或分配模式,分享消費者為最終產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功能"所支付的"虛擬憑證";


這樣做形成的一個驅動機制,就是每個個體為了能夠讓自己可以去享受這些使用功能,讓自己有足夠的虛擬token可以用於支付;每個人都必須在整個社會化大生產的模塊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也就是說自己所提供的勞動和服務,必須最終凝結於某個具體的終極形態產品或服務中,並且這種產品和服務必須具有為大家所認可和使用的價值,一旦無人使用或者凝結了大量的記賬勞動,但是無人使用的情況下,這種被凝結的勞動將沒有意義和價值,也無法獲取到相應的虛擬token,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做了無用功";


這是一篇寫給100年後的文章-“區塊鏈+共產主義”狂想曲(2)


所謂"模塊化大生產"就是建立在之前的"記賬式分享"前提之下;所有生產要素的提供者,他的最終價值要實現不再依託於他是否能將自己的勞動產品或服務"出售"給下一鏈條的購買者,不再依託於他所在的所謂"細分市場"的價格走向高低去考慮所謂"高拋低吸",因為在我設想的"模塊化社會大生產"模式下;整個生產組織模式、個體盈利模式、個體行為模式都將發生本質的改變;

每個產品都以"合作模塊"的形式存在,由於記賬技術的存在,我們可以清晰的將所有生產要素和它的提供者都細分為不同的"合作模塊";

一旦消費者的最終的供應需求確定了,我們可以自然的確定需要哪些"協同生產模塊",並迅速的調動相應的資源向最終的產品彙集,這可能就是未來的"計劃生產",即不再是單個市場向自己的供應方傳遞需求信號,而是直接從最終產品,或者說從最終使用價值端、使用功能端向所有的"社會生產模塊"傳遞需求信號;

當然這個過程仍然會是承繼式的,比如造一座房子,肯定要先把水泥、磚頭製造好,才能開始修建,但是這種模式下,和目前的市場化大生產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每個"生產模塊"都非常清楚自己的產品最終將形成什麼樣的和哪個具體產品,而且非常清楚,自己能否獲得最終的收益,不是自己的下一鏈條是否購買自己的產品,而是最終的產品的使用功能是否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使用、並支付使用代價;

從整個過程來看,盈利模式的改變(從"市場變現+差價利益"模式,變成了"記賬式共享收益"),就決定了行為模式(從為自己的需方要求進行生產變成了對最終的產品負責,因為是由最終產品的使用者來支付虛擬token,並由所有生產模塊分享利益);而行為模式的變化就能保證生產組織模式變化的可行性(由"鏈條式生產"變成"模塊化生產")

其實目前非常風行的一個概念,叫裝配式建築,其實很能體現出我所說的這種模式,當一個建築如同積木一般被搭建出來,其實就是一個模塊化生產的過程,同時所有的裝配模塊都可以追溯、記賬式的確認是誰生產和提供的;

如果我們將整個世界的生產體系視為一個裝配式的結構,那麼模塊化生產就是具有可行性的;

而這種模式我認為最大的優點,在於所有模塊都必須為使用價值和功能負責,也就是為最終的消費者負責,它必須關心自己所提供的產品、以及和自己所協同的其他模塊能否提供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因此在這樣的盈利模式、行為模式、思考模式的驅動下,各個模塊會更加傾向於提供更優的本模塊產品、也會對於最終的使用價值和功能給予更高的關注和關心,並主動的去對其他協同模塊提出更高的要求,或主動拒絕與較差的模塊產品提供商的合作,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這是一篇寫給100年後的文章-“區塊鏈+共產主義”狂想曲(2)

但是這裡無法迴避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就不需要市場了?市場經濟不再有效了?

這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很重要的一個點,我們仍然傾向於認為“市場是最有效的資源調配者”

下一章,我將分析在這樣的體系裡,市場是不再需要,還是更加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