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吼孩子會造成什麼結果?

姚姐46668891


打,罵,吼會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

我記得有一個訪談類的綜藝節目採訪了小陶紅,她說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牛奶撒了一地,而她正趕著出門,大聲吼了女兒一句,那個時候孩子呆立在原地動也不動,眼裡佈滿了恐懼。

那一刻她覺得很難過,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傷心,並且下定決心不在吼女兒。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輩子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在治癒童年。如果父母經常去打罵,吼叫孩子,對於孩子的影響應該是一輩子的。

經常被父母打罵吼叫的孩子,可能會更叛逆。

不要以為我們以成人的身份就能壓制孩子,當你日積月累的對孩子吼叫打罵的時候,這些孩子都看在眼裡,最終極有可能,他會成為自己眼中的父母。

因為孩子與人相處的經驗都來自於家庭,經常被父母打罵,這種溝通方式早已根植於心。會潛移默化中的傳給孩子。

尤其是在青春期的時候,越想要壓制,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

經常被父母打罵吼叫的孩子,可能會習慣性說謊。

因為經常被父母打罵,所以很多孩子可能更容易說謊,沒有擔當。


因為害怕做錯事捱罵,所以一旦自己做錯事之後,可能會試圖去撒謊!其實這是孩子在自我保護。因為害怕父母的責怪,他選擇了逃避和說謊。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變得更自卑和軟弱。

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可以看下面這組數據: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的報告顯示:成長階段遭受過經常遭受監護人打罵、吼叫的孩子,性格自卑的佔79.25%,而這部分孩子在各領域中工作出色的不到4%,遭受侵害不敢報警、反抗的佔94.16%,而他們這些人一生的犯罪比率高達42.59%。



也就是說我們經常打罵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變得自卑。

為人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因為孩子犯錯,責怪打罵孩子的時候,可以冷靜思考一分鐘,到底是孩子的錯還是家長的錯。

很多父母吼罵孩子,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心情不好,而孩子就成了導火索。比如下班回家看到滿屋子的玩具,自己心情不好,瞬間脾氣被孩子的行為引爆。

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

做錯事的孩子本身就是內心彷徨的,作為父母我們要先接受犯錯的行為。

再去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具體的溝通方法:第一步:陳述發生的事實,不要帶有責備的感情。

第二步,接受孩子的感情,比如孩子很害怕,家長可以說,我知道你的心理很害怕,可以告訴我你心裡的想法嗎?


第三步,對於孩子範的錯,可以鼓勵孩子自己來說出應對方式。

人生就是在一步步試錯的過程中走出來的,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犯錯,更應該做到包容。因為父母的包容就是孩子試錯的勇氣,你的態度,決定了孩子能夠走多遠!


豌豆媽媽育兒


題主說孩子是一個很乖的男孩,今年十三歲,而且年年都是三好,區三好。打、罵、吼孩子會造成什麼後果?接下來,我結合發小的經歷來說說吧。



(1)孩子不自信,性格孤僻內向、懦弱,膽小怕事。長期罵孩子,會讓孩子不自信。孩子會覺得,自己身上有很多缺點,是自己不夠好,所以媽媽總是罵我。我不禁想到了鄰居家的孩子,我的發小,一個很乖的女生。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她的學習成績比我好,是那種班級前三名的那種。但是,幾乎每天放學回到家,我都能聽到她媽媽罵她、吼她。為什麼呢?因為她沒有像她媽媽預期的那樣去做事,而她媽媽總是以大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發小的成績一直穩定在前三,明明是讓人羨慕的成績,可她卻還是自卑。她說:“我媽說我很沒用,只能做第二第三,拿不了第一名。”在班上,除了我,基本上沒有人跟她說話。別人跟她說話,她也唯唯諾諾,說話很小聲,久而久之,就沒有人願意跟她玩了。別人撞到她了,她反而跟人家道歉,認為是自己的錯,自己擋到別人了。她沒有反抗過嗎?有!她一旦為自己辯解,她媽媽就會認為她頂嘴,罵得更厲害,吼得更大聲,有時候氣急了,就打她。



(2)習慣性的被罵,去到外面,不敢大聲跟別人爭論,明明是別人的錯,明明是自己佔理,“理直”卻做不到“氣壯”。發小說,小時候媽媽的暴力教育,讓她的性格有了缺陷。因為想要逃避媽媽的打、罵、吼,所以當媽媽罵她的時候,她選擇了沉默。因為沉默,媽媽認為她聽進去了,怒火可能會小一點,說教她的時間會短一點。而長時間接受媽媽的罵和吼,她已經習慣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外面和別人產生矛盾,她發現,好難說過別人。一旦爭吵,她就想到媽媽對自己的吼罵,心裡還是有恐懼。



(3)不想跟父母溝通,怕父母,認為父母是自己的“敵人”。跟父母談心、做朋友,是發小想都不敢想的。無論她說什麼,做什麼,只要不如媽媽的意,那她就是錯的,她就得改。所以,從小打大,她從不跟父母說自己的想法,“一旦說了自己的想法,大多免不了爭吵”這種想法在她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



(4)做事沒有主見,猶豫不決。從小到大,為了逃避媽媽的打、罵、吼,發小几乎什麼都聽媽媽的。長期這樣,遇到事情,她幾乎不會思考,自己要做什麼了,而且想了也沒用,因為總有人替她決定。在家裡,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在學校,遇到事情,同學A說,你要這樣做,她覺得很有道理。同學B說,這樣做才對,她也覺得有道理。因此,總是猶豫不決。



(5)孩子內心會有陰影,有深深的恐懼感。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童年對人的影響很大,因為小孩子的內心很純潔,無論給他們灌輸什麼,他們都很容易接受。但同時,孩子的內心也很幼小,很脆弱。發小說,小時候,媽媽打我、罵我、吼我的時候,我有時會覺得她是妖怪,我呆住了,害怕極了。而這種恐懼,仍舊伴隨著現在已經二十歲的她。



(6)叛逆期,逆反心理很大,揹著父母做一些錯誤的事。初中,很多孩子開始叛逆。而發小的叛逆,從小學時就埋下了,並且生根發芽,只是被媽媽的暴力教育壓住了。媽媽的教育越暴力,叛逆的火苗越大,直到初中,終於爆發了。老師眼中成績好、性格乖巧的她,學會了逃課,學會了去網吧,認識了街上的小混混,只是都是偷偷的。現在說起初中的那些事,她說,當時覺得很刺激,很解氣,感覺空氣是流動的了,不被父母管教的感覺,真的很爽!

打、罵、吼出來的孩子,大多是有問題的孩子,大人應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別再以大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而要學會走進孩子的世界,從他們的角度看問題。願您能夠做一個溫柔的媽媽,給孩子一個輕鬆、歡快的家庭環境。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


晴晴努力努力再努力



教育孩子是一們需要不斷學習的功課。曾經有一段時間,媽媽老是吼我,那段時間我一點都不開心,不過還好,很快媽媽就意識到這樣做不對。父母打、罵、吼孩子會造成什麼結果呢?

1.孩子性格孤僻、內向。

有個同學小時候的生活簡直就像在地獄一般。他媽媽性格暴躁,稍有不如意就在家長摔東西,罵人,而且一罵就幾天。後來這個朋友小時候走親戚都不敢說話,就坐在別人凳子上玩。再後來長大了,不知道怎樣與同學相處,同學們都說他性格孤僻,其實他是不知道怎樣表達。

2.做事缺乏主動性。

在家長壓迫下長大的孩子就像一個算盤珠,刨一下動一下,甚至刨了都不想動,不知道怎麼動。

這樣的孩子因為接受的都是暴力式教育,往往只能在吼聲中才能去做事。從來不知道主動去承擔責任,主動做事。


3.遇事缺乏果斷性,經常優柔寡斷或者離經叛道。

我的這位同學唯唯諾諾,一遇到事情就前怕狼後怕虎,優柔寡斷。別人一看就知道怎樣辦,他卻不敢做決定,因為從內心深處害怕決定錯了,害怕做錯又會換來一頓吼。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十分叛逆,你要我這樣,我偏不。

4.心靈的陰影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一個孩子長期在壓迫下生活,心理是不會陽光的,積壓在心理,等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成可怕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這真的就是害了孩子一輩子喲!

孩子畢竟是孩子,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玩多點耐心和愛心,遇到事情好好給孩子講講道理,孩子能自己做決定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做主。

我兒子就是一個比較有主見的孩子,小時候自己選書包顏色,自己選窗簾顏色,只要不是很大的問題,我一般都不會吼他。經常和他一起看書,陪他溜達,給他講故事。後來上學了,孩子即使考得不理想,我也從不批評他,而是鼓勵他,幫助他尋找原因,針對原因找到進步的方向。

愛孩子,但是不溺愛,嚴厲但不打罵。即使批評了孩子,事後還是應該給孩子講道理,以免給孩子留下陰影。這需要家長不斷地學習、總結。

我是語文教育楊柳依依,關注語文教育,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我家兩個男孩,在我生下二寶以後,有一段時間脾氣特別差,曾經打罵過幾次大寶。現在回想起來還很後悔,感覺那幾次打罵對他現在還有影響。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親子關係



在沒被打罵之前父母在他心裡是完美的,是他們保護傘。有爸媽在,孩子就感覺安全,也敢於去嘗試和探索。此時他們正在建立對外界模糊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孩子第一次被打罵,他對父母和外界正在形成的概念就會變的困惑,心中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現裂痕。

如果經常遭受打罵,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就會逐漸喪失。他會開始迴避你和他人,慢慢的把自己封閉起來,在想象的世界裡尋求自己的理想環境。

孩子變的逆反暴力或懦弱自卑



我現在還能看到,經過那幾次打罵對我家大寶的影響。有些事情不敢嘗試,不太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怕自己犯錯誤。這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彌補孩子心裡創傷。

而我周邊其他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更多的是變的逆反暴力。我帶孩去遊樂場去玩發現,哪些愛動手或有“戾氣”的孩子,經常能看到他們有很強勢的父母,想必這些孩子遭受打罵是家常便飯的事。

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



現在也會有打罵孩子的衝動,但都能控制下來。我現在給自己定了必須遵守的選擇,就是在孩子犯錯時絕不打罵孩子。每次有衝動的時候,這個原則都能及時提醒我。

有些錯誤是孩子成長過程必須經歷的試錯過程,我們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即可。

有些錯誤會危及到孩子安全,有些錯誤是關於建立孩子是非觀念的。這些錯誤家長必須介入。

我一般的操作是,首先暫停他所有的娛樂活動或收回他的玩具。並問他是否知道媽媽為什麼這麼做。如果知道並認識到錯誤,也會暫停幾分鐘再恢復他的娛樂活動或還回他的玩具。

如果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我會先和他講明白道理並讓他在自己房間呆十分鐘。再次確認是否知道錯哪,如果還認識不到,取消此項娛樂活動或沒收該玩具。

這個錯誤在糾正之前,懲罰措施一直起效。但只針對這個事,不會影響孩子的其他活動,也不會影響我對孩子的愛。當涉及到和這個錯誤相關的娛樂活動和玩具時,提醒孩子這個問題還沒解決。

經過幾次這樣的操作,孩子會形成責任的概念,能更好的規範自己的行為。

父母孜孜以求,孩子點滴成長!----關注@父母之道Parenting

父母之道Parenting


“不聽話——打罵——繼續不聽話——繼續打罵”是個惡性循環,永遠記住,你越吼孩子越不聽話!

“我的孩子在幼兒園做遊戲時不好好做遊戲,學唱歌時不好好唱歌,坐不住,亂跑亂跳!”

“我家女兒上課總是不注意聽講,課下什麼也不會,因為這我打過、罵過,總是不管用”!

“我家孩子腦袋聰明,就是粗心馬虎,考試時大題不會做,小題總出錯!常被老師投訴,被請家長!”

“我家孩子太調皮,讓不要動的東西非要動,不打不聽話!”

………

當你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出現這些問題時,你會怎麼做呢?

有些父母覺得理所當然要打一頓。

有些父母估計就是耳提面命,狠狠批評了。

你問這樣做的結果怎麼樣?

——孩子越來越糟糕。

孩子的成長肯定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急躁的自己卻用“吼”深深傷害了孩子,而且孩子不笨、不懶、不調皮,只是有時有自己這樣那樣的想法而已,為什麼要用“吼”來解決呢?

你的情緒和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反應 前段時間,娘娘孫儷在微博講述了自己催促孩子洗手的心酸歷程,折射出了絕大部分家長所面臨的的困擾。

“你聽見我說的了沒!”

“你腦子讓豬吃了?!”

“考成這樣,你還有臉回來?!”

“一天天捧著手機,你眼睛瞎了別來找我!”

“你別再哭了行不行!你給我閉嘴!”

然而結果就是,沒有孩子願意配合,還是照樣玩、照樣哭沒有任何改變。 換位思考下,好像沒有人聽到命令、呵斥的語氣要求後,還會乖乖去做事情的。要麼是不情願,要麼是對著幹。 還記得臺灣曾經有一個真實的社會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的吼叫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孩子的反應讓我很意外,我從沒有想過她會這麼難過,這麼無助。”看到孩子的反應,媽媽心疼到落淚。 因此,父母的情緒和態度很糟糕時,事情只會變得更糟糕,父母的吼叫只會讓孩子變得無助、恐懼。 只有父母冷靜下來,心平氣和的去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會給你好的反應。

孩子會自卑,不願努力

多家長認為,吼孩子真的很常見,對孩子不會造成多大影響。

但研究表明,經常被家長吼的孩子,會產生以下念頭:

9.2%的孩子曾想過輕生;

18.1%的孩子曾想離家出走;

6%的孩子甚至想向父母“復仇”。

在語言暴力過程中,家長在質疑、質問孩子,卻沒有幫助孩子找到問題根源。

換句話說,他們是在向孩子發洩情緒,是操之過急的“愛孩子”的表現。

另一方面,孩子並不如家長所以為的善於自我反思,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他們反而以為自己犯了大錯,被父母厭棄了,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關於面對家長的語言暴力有何感受,有些孩子是這麼想的:

“我慢慢不敢跟他們說心裡話,因為會被罵;我開始在父母面前沉默,因為不想被嫌棄。”

“他們總是覺得我樣樣不如人,說得多了,我自己都相信了,極度自卑敏感,對他人的防備心很重。”

顯而易見,父母的吼罵造成了孩子的自卑,把親子關係推向冰點。

經常被吼罵的孩子一般有以下這3種性格:

■性格懦弱,沒有主見;

■優柔寡斷,缺乏自信;

■過於孤僻,沉默寡言。

孩子會受傷,人格不健全

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經常性的吼罵其實是語言暴力的一種,嚴重傷害了孩子的心理。

臺灣最近熱議的一部紀錄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高達8.2,探討的正是父母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

被母親遙控人生的男孩,最終自殺了...

被母親“罵著”長大的女孩,最終自殺了...

被母親“以愛相逼”的男孩,最終自殺了...

愛之深,責之切。為人父母總避免不了吼孩子,但密集的語言暴力可能正在摧毀孩子健康的人格。

孩子每一次被否定,對自己的懷疑就多了一分;

孩子每一次被怒罵,心中的畏縮與恐懼就重了一分。

我們以愛的名義去教育孩子,卻忽略了他們驚恐的眼神,給他們留下了父母是粗暴的、猙獰的形象。

孩子並沒有感受到被愛,相反,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差勁,根本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不可否認,我們是愛孩子的,但或許我們要重新思考孩子最需要的愛是什麼,而不是以粗暴的方式去傷害孩子脆弱的心靈。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我們才能以平常心去教育孩子,把他們引向正確道路。

怎樣解救那個受傷的孩子?

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孩子呢?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來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不管是誰,在情緒煩躁的時候很難再去處理另外一些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在心情不好又面對孩子“不乖”時,父母難免會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

但父母應該意識到,在工作與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需要給這種不愉快找到合適的出口,不要讓無辜的孩子承擔你的負面情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1、每天回家之前先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說出來,能意識到這些負面情緒是控制脾氣的第一步。

2、如果遇到孩子做錯事,要將自己的心理活動呈現出來例如:“寶寶,你故意打碎了杯子,爸爸/媽媽現在挺生氣的。因為之後還要再花錢去買杯子,你的行為造成了家裡額外的開銷,所以爸爸/媽媽認為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等等,既能在敘述過程中平靜下來,也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種方式。

3、試著為這些負面情緒找到出口及解決方法。成人通常在發洩情緒以後會感覺好受一些。因此,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時,可以用

跑步、做家務等健康的方式發洩出來,等理智回來了,再考慮應該如何應對。

4、當自己非常憤怒的時候,在心裡默數30秒再開始講話如果自己的情緒尚未處理好就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可以坦誠但儘量溫和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可能會罵你而讓你很難過,我不想讓這件事發生,所以我們一起安靜10分鐘。”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

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

行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

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

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請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給他愛,給他力量,給他信心,你會發現南風雖然柔和無力,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艾方教育創辦14年來幫助百萬家長解決千萬例家庭教育及親子教養難題,關注公眾號“新艾方”,瞭解更多家庭教育問題


北京新艾方


父母的情緒裡,藏著孩子的未來,這話一點不假。所有的子女在內心裡最在乎的一點就是父母的情緒。父母心態的穩定,是影響孩子心態穩定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記得在一個綜藝節目中,演員小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對孩子情緒失控的經歷。

有一次要外出的時候,女兒不小心把牛奶打翻了,她忍不住對女兒劈頭蓋臉的吼道:“你怎麼回事啊?連牛奶都拿不好!”

被她這樣一吼,女兒一哆嗦,當時候就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表情後,才意識到,是自己錯了。

她也就沒有吼她,沒有批評她,而是走過去抱住手足無措的孩子。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只有孩子感到安全的懷抱裡,才會放心大哭,以示她的脆弱。而媽媽的平和的情緒,才是孩子心中的安定丸。

曾經有一檔外國節目視頻,裡面採訪孩子對父母朝自己發脾氣的感受。其中一個男孩說:“反正媽媽不喜歡我,因為她總是無理由地吼我。”

可見,母親情緒焦慮,長期對孩子大吼,會在情感上強行和媽媽中斷了連接,和媽媽拉開心的距離。

長期吼孩子也會使他們懦弱,沒主見,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正是母親長期對孩子大吼,甚至會導致出現情感障礙,不再自信,甚至有自卑和自閉傾向,害怕自己跟父母說什麼都是錯的。

看到這裡,你還有什麼理由對孩子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呢?

日本宗教家池田大作曾說過:“即使是孩子,也有一個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前提必須明確。孩子決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一個人格必須用充沛的愛來培養。

為人父母必須知道,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而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是未來的希望。

有研究顯示,經常放任情緒的人,往往會比平常人更暴躁。他們更容易形成一種暴怒-自責-暴怒的無限循環中。

孩子不懂事,會一遍遍原諒你,但留下的創傷絕不會那麼容易消失,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變得膽小、自卑。

所以,為了孩子、為了身邊的家人,為了愛你和你愛的人,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及時地溝通疏導。


小璐夫人


孩子分為兒童期、青春期,每一段時期的打、罵、吼都會對孩子造成不同影響,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的性格和脾氣,而性格和脾氣卻決定孩子對於工作、家庭的一種態度,關係著孩子的終生情況,所以我想希望家長朋友們看了此篇文章要有所反思!

兒童期時

兒童期一般5歲~10歲孩子,此時的孩子還是不醒人事的狀態,對於愛恨情仇並沒有過多的認知,甚至可以說是臉皮厚到有一定程度了(當然也外向、內向)。外向的孩子面對棍棒還是以笑了之,而內向被打、罵、吼之後,總是忍氣吞聲,對著牆獨自一人流淚。而此時的孩子對他的家庭有了新的認知(外向的孩子卻除外),而內向的孩子卻認為自己的爸爸公老虎而媽媽是母夜叉!甚至自己的家庭並不美好,是一個暴力家庭,性格過度自閉的孩子甚至做出一些傻的事情。



青春期時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關鍵的事情,此時愛恨情仇已經有了認知。此時你對他們打、罵、吼他們會進行反駁甚至對家長動手,因為他們現在有尊嚴,他們甚至認為自己的尊嚴不可侵犯。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做出的舉動造反的行為更加激烈,反觀性格內向的孩子始終不吭一聲,此時他更認為家庭需要暴力。


打、罵、吼優點(外向、內向都具有)

孩子經過棍棒之後,性格得到磨練,所以在未來在面對工作時有著一個很好的態度,當老闆對他的工作不滿意時,此時他已經嘗試自我排解,沒有經過打、罵、吼的孩子始終處於猶豫之中,總是想著老闆為什麼對我的工作不滿意?

打、罵、吼的缺點(內向孩子具有)

經過兒童期、青春期的棍棒後,他有了新認識——家庭需要暴力,而當他真正組成家庭,對他的愛人施展暴力,甚至最後兩人的愛情會決裂,情節嚴重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家長朋友們,“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經行不通了,當代社會孩子的各種思想認知在進步,不能總是守舊!請根據孩子的現實情況進行打罵!


教易君


用簡單粗暴的打.罵.吼孩子,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常期遭到父母打.罵.吼的孩子,則表現為不自信,膽小懦弱,還會出現叛逆,和暴力行為,我們家長們要引以為戒。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對孩子身體上的傷害。經常對孩子打罵的家長,肯定是粗暴,衝動型,不能自控的家長,遇到孩子發生一些小失誤或是一些小錯誤時,就大打出手,輕者對孩子的身體造成一些小傷害,嚴重者會造成孩子重傷,落得終身殘疾,最近還報到過將孩子打死的事件,一則家長要負法律責任,二則一個家庭從此毀滅,因此,家長在舉手之前要三思。

二,對孩子心靈上的傷害。孩子從出生到三歲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期,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陪伴,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信任和依戀,從而獲得信賴和安全感,對孩子的性格建立起著重要作用,若家長在此時段打.罵.吼孩子,就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孩子則表現為不自信,自卑,妒忌他人,畏畏縮縮,遇到困難就退縮,沒有勇氣擔當。經常遭打.罵.吼的孩子總表現為情緒不穩,心情煩燥,易怒,易哭,還會造成情緒失控,為將來的人生埋下禍端。

三,長期遭打.罵.吼的孩子失去自我感,不能積極地面對生活。在家長總是製造打.罵.吼的氣氛當中,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和人群充滿敵意或仇視,從而導致對父母,親朋的冷漠無情,孩子被打罵時,他雖然表面服從,但是對家長是很不滿,心裡總是憤憤不平的,時間久了,還會給孩子的性格造成扭曲,表現為性格暴燥,沒有耐心,冷酷無情,有的孩子會和家長對打,甚至還出現過離家出走或自殺的現象。社會上出現許許多多未成年人犯罪,大部分是來自家庭暴力下產生的,不但害了家庭,還危害了社會。

時代不同了,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也要改變。打.罵.吼只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遭到傷害,而無一利。孩子出生之後,若能擁有一個談吐不俗,舉止大方,溫柔賢惠,作風正派的好母親。再配上一個忠厚仁慈,堅強剛毅,有擔當,有責任心的好父親。營造一個互敬互愛的和睦家庭,才能培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為社會輸送一名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趙紹亮


打,罵,吼孩子會造成什麼結果?

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孩子會成為一個沒自尊的人,就是所謂的厚臉皮。

生活中,有些父母會抱怨孩子臉皮厚,怎麼打罵都不聽,這主要是因為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吼孩子,孩子都習慣了,一點都不在乎了。

這樣的話,孩子就容易天不怕地不怕,很容易學壞。

因為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的過程,孩子犯錯了,需要父母提醒,幫助孩子改正,打罵都不怕的孩子,多半也不在意父母的好言好語。

所以,孩子很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成為一個問題人。

第二種,孩子會成為一個膽小自卑的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就是天生不一樣,像第一種孩子心比較大,父母怎麼說,怎麼罵,怎麼吼,他都無所謂,左耳進右耳出,絲毫不受影響。

但大多數孩子,父母打罵吼,他就會變得膽小懦弱,成為一個自卑的人。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膽小自卑的人,他的父母就是喜歡用打罵的方式教育他。

這是因為父母喜歡打罵,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就容易變得膽小慎微,前怕狼後怕虎,對自己沒有自信,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很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


周凌溧育兒問答


打罵吼是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只能使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懦弱。家庭教育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教育方式多種多樣,打罵吼最不可取。

我教過的一個學生,家庭情況也比較特殊, 自小母親就離家出走, 由父親一手撫養長大。 父親的辛苦是能體會到的, 因為父親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很多,所以對孩子寄託的希望也非常大,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

本來父親有再婚的意思,又想到重組家庭對孩子有傷害,父親就放棄了再婚的想法。可以說,父親把兩個人的幸福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能夠改變父子的命運。但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在學校是個問題學生, 這與父親的性格 和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孩子考試考不好,或者作業不能按時完成, 孩子回家,父親一定會棍棒相加。 父親是個酒鬼,身體不好有心臟病, 這與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脾氣非常急躁、焦慮, 說話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打起孩子來往死處打,不容孩子分辨,根本不給解釋的機會。不分場合,在家、在學校,當著師生的面,公共場合打打罵罵,完全情緒失控。孩子在班裡非常自卑,誰也不交流,上課老師提問,總是低個頭一言不發,面無表情。

現在孩子上初中了,前一陣碰見孩子父親,父親說,孩子大了,知道反抗了,現在打不過孩子了。

替這對父子倆感到悲哀,本來兩個人相依為命,互相依靠,卻因教育方式不對,毀掉了兩個人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