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为何能得以善终?

sgill-理


我是霄林天,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方国珍在元末群雄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起义时间在至正八年,早于红巾军起义的至正十一年,因此往往被认为是有"首义之功",掀起了反抗元朝政府的大潮。

但是他在"起义"后的行为却让人大跌眼镜,反反复复地投降和叛变元朝统治者。朱元璋崛起后,他又在元廷和朱元璋之间左右逢源,直至最终归顺朱元璋。

十分奇怪的是,同时期的其他地方割据势力都在朱元璋的攻伐下城破身死,而方国珍这个反复的骑墙派何以安然投奔到朱元璋手下,一直活到洪武七年呢,霄林天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

独特的政治资本

实际上,同样得以善终的还有另外一位地方割据势力——广东的何真,又被称为东莞伯,一直活到洪武二十一年,比方国珍的命运还要好很多。不同于方国珍的反复,他是正经效忠元廷的地方势力。

但是何真和方国珍之所以能在元末乱世中坚持到元亡明兴,都是因为同样一个原因——特殊的政治资本。

这个政治资本就是他们所处的势力范围,一个在岭南、一个在浙东,都是较为偏远的地区,远离中原和江淮的争斗。当朱元璋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生死搏斗的时候,何真和方国珍只是在"保境安民"。

方国珍的政治资本还更为特别,浙东尽管在位置上远离争斗最为激烈的地区,但是却很受元廷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元朝的海路漕运。实际上有元一朝,浙东地域一直不稳定,经常有海盗肆虐,方国珍的起事正是利用了浙东舟山一带的岛屿密布的地利,大肆劫掠元朝从福建、广东而来的海运漕粮。这种海盗式的劫掠让元廷很是头疼,因此地方官员决定招安方国珍。

但是方国珍反复无常,元廷只是在长江一带加强水军势力防范张士诚,就引起了方国珍的怀疑,再度反叛。然而此时元廷在陆地上还掌控着江浙行省和江西行省,可以通过陆路来打击方国珍势力。一度打压到方国珍逃到海上,不得不派人北上元大都贿赂高官,请降受封。

等到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等人在长江中下游不断崛起后,元廷在江南的势力范围已经被挤压到了嘉兴和杭州一隅,对方国珍十分依赖。此时经过反复叛降的方国珍看到元廷在浙江的势力已经被架空,也乐得表面上遵奉元廷、暗地里做保境安民的地方割据。

当然,方国珍对元廷的命令也选择性的执行了一部分,比如七战七捷成功打压张士诚,以及 源源不断地向元大都运输漕粮,而作为交换,方国珍也拥有了在庆元、台州、温州三路的绝对权力,以及一支强大的水军。

而正是在浙东的合法割据和强大的水军,成为了方国珍在元末乱世生存的根本基业。

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有了基业和实力,说明方国珍有条件在乱世中存活下来,但是决定他命运的,还是他对于发展道路的抉择。

元末地方势力中,有因为野心超过了自身实力而失败的,比如刘福通;也有因目光短浅而错失良机的,比如张士诚。但是他们都早早地割据一方,立国称王,只有朱元璋和方国珍一直低调行事。

当然朱元璋是在行韬晦之计,而方国珍却是压根就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抱负。

方国珍起事的原因很简单,他并非是穷困潦倒、生计所迫,也不是居心叵测、所谋者大。他只是因为被仇人诬告通贼,就把仇人杀了,不得逃到海上造反起事,纯属逼上梁山。

所以方国珍从来没有坚定的反元意念,也随时可以接受元朝的招安。他甚至抱有一种通过扩大自己势力来寻求元朝官方认可的念头,而这种念头也顺利得到了实现。如果不是朱元璋在江淮一带的快速崛起,方国珍十分乐意在浙东三路保持这种表面服从元朝政府的合法割据状态。

也恰恰是方国珍这种没有政治抱负的表现,让朱元璋能够安心地接纳他。尽管他曾经在元廷和朱元璋之间反复无常、左右逢源,但是朱元璋清楚他这种"真小人"的行为并不可怕,元廷一旦垮台,方国珍也别无选择。他没有称帝的野心,自身实力又多依仗水军,朱元璋只是简单地封了他一个广西左丞,收编了他的水军,就没有再搭理他了。

结语

再次与何真进行比较,方国珍归顺朱元璋后的待遇并没有何真好,因为毕竟方国珍曾经反复无常又没文化,何真是很低调的而且是饱读诗书的儒生。

所以说方国珍的善终,只是因为朱元璋打心眼里就瞧不起他,并没有太多把他放在心上而已。


霄林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方国珍的聪明之处。

朱元璋曾经有三大敌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

其中陈友谅实力最强,比朱元璋还厉害;

张士诚实力大体和朱元璋旗鼓相当。

而方国珍的实力最弱。他本来是浙江的私盐贩子。

私盐走私在当时可是杀头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国珍其实就是一股黑社会分子的头目。

后来见私盐赚不到太多钱方国珍干脆下海做了海盗,集中了几千人。

但方国珍根基不好,实力不强,仅仅盘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属于土皇帝,地头蛇。

相反,陈友谅的实力是方国珍的十倍,张士诚也比方国珍强得多。

然而,陈和朱元璋决战时被打死,张士诚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后斩杀。陈张死后,家族基本都被诛灭。

有意思的是,方国珍却是善终。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7年后,方国珍病死,终年56岁。在当年,这个死亡年龄不算小了。

方国珍死后,被朱元璋赏赐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朱元璋亲自设祭,命翰林学士宋濂作《故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铭》为祭。

那么,方国珍为什么会有善终呢?

因为他聪明。

1362年,方国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陈友定结盟,一通对付朱元璋。

5年后,扫平强跌朱元璋出动大军攻打方国珍。

仅仅1个月的时间,朱军攻占黄岩、温州,并在曹娥江击溃方水军,方国珍退守舟山,

这种情况下,方国珍没有顽抗,2个月后交出了地盘和军队,投降了。

因为主动交出地盘和军队,朱元璋虽恼怒,当年指责方国珍反复无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无权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这就是识时务的好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盘都是抢来的。


萨沙


方国珍之所以得以善终,其实主要有两点:

1、方国珍不同于陈友谅和张士诚,他威胁小并且是主动乞降的;

方国珍可以说是元末农民起义运动的首义,他在1348年(至正八年)就聚众数千人,反抗元朝,不断劫夺海运漕粮,比韩山童和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还要早三年。

尽管方国珍是首义,但他的势力却并没有发展到十分大,只是占据着浙东庆元、温台等地区,始终都不是争夺天下的有力竞争者。他不像陈友谅和张士诚那样,都曾称王称帝。因此,方国珍对朱元璋所造成的威胁并不大,朱元璋自然也就没必要非得杀掉他不可。

虽然,方国珍一向反复无常,开始时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又接受元朝加封官职;之后又开始转而对抗朱元璋,与北方元朝的扩廓帖木儿和南方福建的陈友定联通。

但等到朱元璋转而对方国珍出手时,那时的朱元璋已经相继荡平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股主要的汉族势力,大明王朝也建立起来了。加之,面对朱元璋的征讨,方国珍抵抗没多久,就主动乞降了,这与张士诚宁死不降的态度不同。因此,朱元璋也没必要对方国珍下狠手,甚至还有点同情战败的方国珍。

2、方国珍得以善终,还有一点就是他死得早。

方国珍归降后,被朱元璋授为广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禄而不上任。实际上,方国珍之后就是顶着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在朱元璋的严密监视下活着。而且,没几年就离世了。公元1374年5月,方国珍病死,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撰《神道碑铭》为祭,那一年是洪武七年。

方国珍死时,朱元璋尚没有开始对功臣勋贵们展开大肆杀戮。之后,朱元璋所掀起的“空印案”、“胡蓝之狱”等,针对功臣勋贵们的大规模屠戮清洗行动,方国珍都很幸运的没遇上。

所以,方国珍能够得以善终,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死得早。而假如他再晚死十年八年,恐怕也是难以躲过朱元璋的屠刀的。



这些历史要读


方国珍得以善终的原因在于:他的死恰逢其时,方国珍死的时候,朱元璋因为天下未稳,还没有顾着大开杀戒呢。

(1)朱元璋是从1375年开始逐渐对功臣进行屠戮,1380年以后才第一次集中屠戮功臣,而方国珍1374年就病死了。

1375年三月(1375年4月),廖永忠因为僭用龙凤等事宜被朱元璋赐死,死时53岁。廖永忠和廖永安兄弟乃是“巢湖水军”势力的领袖,属于第二批次投降朱元璋的势力,属于朱元璋的亲信。

他做的最秘密的行动就是淹死“小明王”(1366年),小明王一死,朱元璋就可以公开的没有任何道德限制的“自立为王”了。

淹死“小明王”后,表面受到惩罚,但实际上一直被重用。对朱元璋如此重要的亲信,因为“簪越”就被赐死了。由此,人们将廖永忠的死,视作朱元璋对功臣有目的做法的开始。

方国珍在1368年十一月彻底投降明朝后,仍然活了五六年,1374年病逝,显然没有赶上。1375年是“孤立事件”、1375年的“空印案”(一说为1382年)则属于集体试探行为、1380年的“胡惟庸案”则是大规模正式屠戮地开始。因此,方国珍死得真是时候。

廖永忠

(2)怎么一个病,为啥得病不知道,只能靠小说家的筹划了,学历史的人没有证据只能当做其正常死亡

另外,方国珍投降后两个多月就来到南京被“监视居住”,一直到死几乎都在朱元璋地控制之下。他的势力早已经被剪除了,他的心理其实一直处在煎熬中。

朱元璋实行“禁海政策”,大规模反元时期的“反元海上部队”被朱元璋遣返。然而,在海上生活的人忍受不了“禁海”。

由此,“海上部队”造反的情况非常多。而在这些部队中,作为“海上反元领袖”的方国珍几乎天天都得到自己的原有下属造反的消息。最有名的就是舟山群岛的兰山起义。

您想,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四面八方都是朱元璋的人,天天接到自己的原有部队造反消息后,这些人会对方国珍什么态度。

由此,可想而知,方国珍的心理受了怎样地煎熬。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大老粗居多。


坐古谈今


在元末风起云涌的起义者中,方国珍的名字不如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人那么如雷贯耳,但是他却独享一个记录:元末第一个掀起反元大旗的领袖。

方国珍起义后,割据浙东二十余年,游走在各方势力之中,最后得以善终,关键要素有两个。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与招安之间率做文章,

方国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贩盐为生。

当时浙东的确百姓民不聊生,民间有句歌谣暗中流传:“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的某个同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入海为匪,朝廷没能平定,方国珍便认识到“天下乱自此始”。赶巧他的一个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杀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数千人开始打劫元朝的海运皇粮,正式开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来,他与元朝周旋,时叛时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万水军揖捕方国珍,兵败。方国珍请命于朝廷,被授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国珍再次反元,攻打温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讨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国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与招抚之中,方国珍的势力越来越大,官至行省参政,据有庆元、温州、台州之地。

方国珍可谓谙熟懂得生存法则的,由此有个称号:“海精”

不过方国珍的行为在史学家看来便是:反复无信。其实在乱世,反复无常也只是是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为识时务。

再一次次反复之间,也使得方国珍太在于生存,目光有些短浅,只想着浙东这一亩三分地,缺乏争夺天下的志向。

这也可以认为是识时务。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外,方国珍拥有“千百之舟、数十万之众”,算得上一方霸主,有争夺天下的资本。

他身边的谋士劝他主动出击,成就霸业。

但方国珍却认为“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从事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方国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识时务。

在朱元璋和张士诚以及和元政府相互争斗之际,方国珍采取观望的态度,立足割据浙东。当朱元璋做大后,他主动遣使纳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让他纳土归降,对他纳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认为是“阴持两端”。

最后朱元璋大军出动,方国珍众叛亲离,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书乞降。

朱元璋也难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让他进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这是《明史》中对方国珍的评价,对于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方国珍最后却得好死,连修史者都有些惊讶。

其实,“海精”的绰号就能解释他的为何能善终了。


微史春秋


谁告诉您放国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的?

陈吊眼、许夫人这些残宋未亡时就已经起兵的起义领袖,才是“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如果我们把条件放宽到蒙古进入中原,那么还得加上李璮和武仙。方国珍仅仅是元末一干起事者中起事最早的。元朝中叶还有蔡五九等一干起事者,他上哪里去争这个最早?

但这个“最早”其实是“水汪汪”的:他在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因为被人诬告逃入松门岛避祸,并在随后进行过几次武装拒捕——但这种“起义”是否应该被纳入元末起义范畴,实在是大有疑问的,因为当时这样做的人恐怕比比皆是,只是他熬到天下起义并也成为其中一分子而已。

大家都知道元末大起义中绝大多数义军属于红巾军系统,而红巾军系统的共同纽带是白莲教,这个宗教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第一次以白莲、红巾为号的反元起义,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的河南息州白莲教赵丑厮、郭菩萨起义。

尽管元末大起义中红巾系统的宗主——韩林儿龙凤起义,是至正十一年爆发的,比方国珍晚了三年,但起义爆发时红巾已遍及天下,这显然需要很多年的组织和筹划;不仅如此,后来成为红巾起义重要人物的彭莹玉,第一次确凿证据下组织起义,是在至元四年(1338年,这是元顺帝的后至元,江西袁州),比方国珍跑到岛上去“起义”,早了整整十年。

方国珍之所以能够善终,是因为他造反就半心半意,反元时动辄受招安,先后接受过元朝海道运粮万户、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太尉兼江浙行省左丞相、福建及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等官职,而从未自称过任何职衔,也未接受过红巾军或其它起义政权的官职,归附朱元璋虽然三心二意,但最终还是赶在朱元璋称帝前一年(1367年)纳土。

此后他循规蹈矩低调做人,顶着资善大夫广西等行中书省左丞的虚衔寿终正寝,不但比张士诚、陈友谅等“不得好死”者强得多,也比投降的明昇、陈理强(这两位都被赶到半岛某国去了),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几条。

首先,他从未“僭号”即称帝王,这样的人就比较容易安置,不会担太多嫌疑;

其次,他虽然动辄当墙头草,但并没有顽强抵抗明军进攻,而是先撒腿就跑,然后找了个文学家写信求饶,对他的处理,当然要比对“僭号称帝”且曾顽强抵抗、战败才投降的明昇、陈理缓和些;

第三,他投降时元大都还未攻下,明夏等起义政权和陈友定等地方实力派也未平定,朱元璋还要做做宽大的样子以招抚各地——事实上这时候除了被打死的张士诚等,包括陈理在内“表现更恶劣”的投降者,也仍然被善待;

第四,他不属于白莲教系统,没有太广阔的社会关系,对明朝威胁不大;

第五,他死得及时。方国珍死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而公认的“建国后杀功臣”始于杀廖永忠,恰在其死后第二年,至于几乎把明初朝堂株连一空的“四大案”,最早的胡惟庸案也要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爆发,当然,很多死在“四大案”爆发前的功臣宿将,其家族也被秋后算账,但这主要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朋党、乡党或姻亲关系,而方国珍从归附明朝开始就是个被功臣宿将和方方面面鄙视、排斥的“死狗”,“社会关系”一干二净,因此反倒因祸得福,没有受到太多株连。

顺便说,方国珍本人固然被“宽大”,他的旧部却被打入“疍民”、“惰户”另册,终明朝一世都不得做官、科举,甚至不能务农、不能上岸定居,所谓“宽大”,不过如此。


李厚何


浙江人造反,在历史上有两个姓方的,一个是北方末年的方腊,一个是元朝末年的方国珍。

方国珍是元朝末年群雄起义的第一人,比刘福通都早几 年,霸占了浙东。

方国珍原来是一个私盐贩子,读书不多没文化,志向不大,只想在乱世之中当独霸一方的诸侯,从来就没有称王,为了利益反复无常,叛元降元都是家常便饭。

朱元璋派大军攻克浙东。逃亡海上的方国珍,识时务者为俊杰,最终投降朱元璋,得以善终。

1,方国珍志向不大,当个诸侯就心满意足。

方国珍是元末农民起义的老资格,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但方国珍八面玲珑,反复接受元朝的招安,活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这一年红巾军起义大爆发。

方国珍盘踞在浙东,控制了庆元、温州、台州,拥有强大的海军,最后在元朝的招安下,当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

方国珍有小聪明,从来没有称王。

朱元璋看到方国珍没有太大野心,所以饶他寿终。

<strong>

方国珍手下有个谋士章子善,给了一个称霸天下的策划:

依靠方国珍强大的海军力量,先入长江,截断元朝的漕粮,然后攻占所有的沿海省份,进而称霸天下。

胸无大痣的方国珍,婉言谢绝:

虽然元朝无道,但还能苟延残喘;天下豪杰并起,势均力敌,哪个是真命天子,我还看不出来;不如,我就在这里先苟延残喘着。

2,方国珍不会拉拢人才。

浙东从南宋开始,就是人才辈出之地。

朱元璋的重要谋士都是从方国珍的地盘上请的。

<strong>

刘伯温,浙江温州人。

宋濂,浙江金华人。

这些浙东的人才,大老粗方国珍一个都没请到,都被朱元璋哄回去了。

从这个方面将,方国珍和朱元璋的水准就一目了然。

方国珍起兵造反时,就不注重人才。

元朝浙江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是一个汉文水平几高的蒙古人,出生于台州,17岁江浙乡试第一,18岁进士第一。

泰不华文采高,还是元朝末年少有的清官,在文人中名声很高。

泰不华在剿方国珍时,方国珍却派人把他打死了。

如果方国珍活捉泰不华,或者软禁起来,对方国珍都是有利的。

对另一个台州大儒潘伯修,方国珍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心量,直接派大兵强迫潘伯修来当官。

潘伯修不从,方国珍恼羞成怒,就暗地里派人把他杀了。

从此,知识分子对方国珍都寒了心。

方国珍最后向朱元璋献的投降书,最打动朱元璋的是:

方国珍承认自己是个庸才,没有野心,从来没有称帝称王。方国珍对于朱元璋,自称就像孝子对于父亲的责罚,如果是轻微惩罚便接受,如果是重杖能打断腿的话就会逃走。如果杀了方国珍,岂不是连累了朱元璋的盛德。

朱元璋就没有把方国珍沉到江里。

方国珍战战兢兢地活着,不就实职,待在朱元璋身边,不敢露出半点想法,安全寿终。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识时务者为俊杰。

  方国珍的一生,就是一场如何保命的一生。纵观中华5000年,从政也好,经商也罢来看看这些人的特点,历史惊人的相似。只有你活着,才可能实现一切,你死了什么都完了。看过《琅琊榜》夏首尊,你就知道这句话的意义。看以下这几个人物的特点。

  看看奴隶社会时期。周文王父子,一个西伯侯,何以能不远万里灭了纣王?

  天时:商朝不得人心,天下已乱。我本治世能臣,奈何纣王你倒行逆施,那就趁你病,要你命,这天下我来坐坐如何?!

  地利:天好皇帝远,闻太师打我们,我们避其锋芒.待到商朝几十万主力去往东夷,我们再对付你。老虎有病了,猴子也能挠死你。

  人和:姬昌姬发得人心,天下英雄尽归,有姜子牙和周公旦等人的辅佐,如何不成事?反观纣王,连自己的亲叔叔大忠臣,比干都被挖心了,箕子带领几万人远避朝鲜半岛,死透了。

  看看封建社会时期。秦朝刘邦,一穷二白如何能建立大汉400年?

此人是楚人,确切说,是楚国地盘的人,因为丰沛位于今天的苏北和鲁南地区,跟楚国大本营长江汉江流域八竿子打不着,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几个老大谁也不服谁,打群架的结果,这个不赘述。

少年时期刘邦就是个无赖,那时他还叫刘季,祖上也是当官的,到了他爹那就落魄了。可以说在乡里横着走,身边总能聚集一帮哥们,都听他的,一些大咧咧的女人也听他的。官家也封他为亭长。注意这一点,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要留意了,这是能人。服劳役晚了就领一帮人跑到砀山,通过秦朝官员,也是他的同乡萧何知道要死了,天下也乱了,那就起义吧!反正横竖是个死。注意这一点,乡亲能人都支持他做老大,这不一般。

后期和项羽有矛盾,卑躬屈膝,连孩子都撇了,爹也不要了。又与之争霸,也是打的过我就打,打不过我就跑,要不就投降,你看看这人。无赖有个特点,不愤青,得小利自喜,同时又能用嘎咕的手段摆平一些事。可贵的是,他能听进去手下的话,了不起。

天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原来的周朝贵族纷纷复辟。有了创业机会。

地利:离秦国咸阳几万里地,你打不着我,当地的官员都拥护我。实在不行我就跑,投降没可能,秦法规定了,那就是个死。

人和:看看他的同乡,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卢绾,后期有韩信、张良(此人是韩国贵族,世代公卿)

看看现代社会时期。说说现在的企业家。不说马云了,离你我都远,就说说浙江的小商人。

为何说浙江?印象太深了。90年代,我很小的时候,那时东北经济非常不错,浙江小商小贩不远万里来到黑龙江,连农村都有浙江人,卖玩具和一些生活用的轻工业商品,还有物物交换,鸡毛鹅毛换玩具。了不起,为何?因为有不少是走着来的,浙江人了不起。货卖完了,就地取材,把当地的特产带回去,就这样积攒了第一桶金。你们不知道一件事,东北的貂皮大衣,有一半是浙江海宁皮革城产的,不少出口到欧洲。连家乡镇的眼镜城、皮鞋和化妆品等等都有浙江人的存在。赚钱不怕地方小,赚一分是一分。

为何这么辛苦?浙江山多地少,不辛苦就等死,脑瓜子活才能活着,活着才有成功的可能。


阎大嘴


元朝是金人建立的,很多前朝的中原人不满意他们的统治,总是想推翻他们的统治,在元朝末年,方国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而且根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个起义的领袖。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那些起义的人物多是刘福通、郭子义等人,但是方国珍的起义时间词他们要早的多。


一,方国珍本心并不想起义,却被腐败的地方官诬陷

方国珍的出生并不富裕,他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卖盐的小商贩,家族中的兄弟也都是做这一行的,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还是可以的。但是命运偏偏喜欢捉弄人,原本生活过得很好的方国珍,在正统七年的时候,被一个叫蔡乱头的贼子打乱了人生计划。当时的蔡乱头是官府悬赏捉拿的对象,而当时方国珍的仇家却污蔑他与蔡乱头通敌,万般无奈之下,方国珍只能走上逃亡这条路。


二,起义的开始

当时逃亡得不只有方国珍一人,他有很好的领导力,于是将这些人拉拢起来,培养成自己的势力。慢慢的,为了解决生计,方国珍率领这些人开始当上了海盗,抢劫过往的船只。当时的元朝政府见状立即下令派朵儿只班前来剿匪,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朵儿只班也成为了方国珍的阶下囚。万般无奈之下,朵儿只班只能像朝廷请命,任方国珍为海定卫。有了自己的势力之后,没过多久,方国珍就走上了起义这条路。


三,起义的结束

方国珍的势力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这一时期朱元璋的势力也不容小觑。朱元璋在征讨方国珍的时候,几乎是屡战屡胜,渐渐的,方国珍的队伍开始有点吃不消了。后来,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方国珍思考再三,决定投降,而朱元璋也是宽宏大度,对他只是警告一番,并授予他官职,只能享受俸禄而不能上任,因为自己能识时务,再加上朱元璋心胸宽广,所以这个元朝的第一起义领袖,能够在晚年的时候善始善终。


以史正衣冠


方国珍是元末群雄中不怎么突出的一位,但他的结果算起来却是很不错的,悦史君先简单说一说。

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方国珍生于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一个以海上贩盐为业的家庭,方国珍长大后,成了“洋屿青,出海精”中的“海精”。

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蔡乱头带人在海上打劫财物,官府派兵追捕,方国珍的仇家告发他通寇,方国珍杀死仇家,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做起了海盗。

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方国珍,结果被方国珍打败并抓获,朵儿只班不得已帮方国珍请命,元朝授方国珍为定海尉,不久方国珍反元,进攻温州,成为反元第一人。

元朝任命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军征讨方国珍,但也兵败被捉,只好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再次招降方国珍。

不久,方国珍再次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逃亡入海,后贿赂权贵,再次投降被授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不接受,率军攻台州、焚太仓,元朝又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招降方国珍。

方国珍进升为行省参政,进攻张士诚,七战七捷,张士诚投降后,方国珍才退兵。

朱元璋攻取婺州后,方国珍派使者给朱元璋送信,并送上大量金银珠宝,朱元璋先后派镇抚孙养浩、博士夏煜回复,任命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事,但方国珍却心存疑虑。

朱元璋写信劝说方国珍,方国珍却顾念元朝衢国公、江浙行省左丞相的高位,不听。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被叛徒蒋英杀死,蒋英投奔方国珍没有结果,就杀死了拦截他的方国珍弟弟方国璋。

朱元璋派使者悼祭方国璋,后来方国珍的堂侄方明善与朱元璋参军胡深争夺平阳被击败,胡深进兵温州,方国珍只好请求朱元璋高抬贵手。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杭州,方国珍派间谍侦察朱元璋的情况,又通好元将扩廓帖木儿,朱元璋大怒,写信威胁方国珍,方国珍为逃亡海上做准备。

同年九月,朱元璋命参政朱亮祖进攻台州、温州,征南将军汤和攻打庆元,方国珍逃亡入海又被打败,只好奉表投降。

朱元璋可怜方国珍,授他为广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师(今南京)。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方国珍去世,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祭,还命翰林学士宋濂写了《神道碑铭》。

看到这里,方国珍其人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他最后能善终,悦史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方国珍对元朝、朱元璋没有直接威胁

方国珍虽然起事最早,但他一直盘踞在东南一隅,而且满足于投诚后的利益,不会威胁到大局。

第二,方国珍软手段较多

方国珍刚开始并没有准备投降,但他一直跟朱元璋示弱,又是上贡又是送人,没有激烈对抗和反复。

第三,方国珍格局小易满足

方国珍与朱元璋、陈友谅等人不同,他的目标不是要争夺天下,而是富贵安宁,这是决定他能够善终的最根本原因。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