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實結局是什麼?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帶著36名兄弟橫行山東河北,如入無人之境,數萬官兵束手無策,被圍投降後又再度起義,戰鬥到了生命最後一刻。這樣的為人,比《水滸傳》中那個出賣兄弟,患有嚴重“招安病”的宋江,強出何止百倍。


歷史上的宋江,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人,以在梁山泊打漁採藕為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加重了百姓們的賦稅負擔,管理梁山泊的官員規定,打漁採藕的人必須按船納稅,宋江等36人走投無路之下,於當年十一月上了梁山舉旗造反。

據記載,宋江這個人性情豪邁勇猛無匹,在當地百姓中很有威望,同時他也結交了不少江湖豪傑。宋江上山插旗之後,不少漁民和百姓都紛紛前來投奔,一時之間聲勢大漲,多次打退了官兵的圍剿。

宋江起義的核心成員有36人,手下兵卒也數量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據守梁山肯定難以持久,於是宋江選擇了游擊戰,不停地主動出擊攻打附近州縣。這支隊伍的戰鬥力十分驚人,已經爛到根子裡的北宋軍隊根本就束手無策。宋江的隊伍每攻克一處州縣,就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此舉深得民心,隊伍也很快就得到了壯大。

北宋朝廷對於宋江宋江起義,開始時並沒有給予多少關注,認為他們只是一小股流寇而已,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可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宋江起義軍的不同尋常之處,宋江的隊伍全都是勇猛強悍之人,而宋江本人有善於機動作戰,被派去剿滅宋江的官兵根本束手無策,宋江不僅攻擊了山東境內多處州縣,更將活動範圍擴大到了河北各地。

宋徽宗至此才認識到宋江的厲害,向大臣們徵集對策,官員侯蒙認為:“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可以招安為朝廷所用。宋徽宗很欣賞這個建議,便派侯蒙去負責招安,結果侯蒙生病去世了,招安宋江的差事,就落到了張叔夜頭上。

張叔夜是北宋名將,非一般的平庸之輩可比。他接受任務後抵達海州(江蘇連雲港)後,立刻派出偵察人員,獲悉了宋江想從海上突襲海州的計劃,張叔夜緊急招募敢死隊員1000多人,在海州城附近埋伏,然後有派出小股部隊引誘宋江等人。宋江本來已經奪取了十多條大船,準備向海州發起攻擊,但發現了官兵的小股部隊後,不知是計上岸作戰,結果陷入了張叔夜的包圍之中。

宋江和部下雖然勇猛無比,但面對優勢敵軍的重重包圍,也只能接受張叔夜的招安。

根據《宣和遺事》記載,宋江等36人被招安後,北宋朝廷任命他們做了中級武官(武功大夫),實際職務為諸路巡檢使。


不過在傳統的朝廷官員心目當中,他們的盜匪出身,依然是最大的汙點。當時的的官員李若水就寫詩一首,記錄了宋江被招安一事,同時表達了心中的不屑和輕蔑。這首詩名為《捕盜偶成》:“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歷史上關於宋江此後的蹤跡,有完全不同的說法。

說法之一是宋江參與了剿滅方臘的戰鬥

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擒其偽將相,送闕下。”

說法之二是宋江接受招安後又造反,並被剿滅。

出土於1939年的《折可存墓誌銘》記載:“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宋江作為造反者出身的官員,在整個官僚體系中必然受到輕蔑和排擠,再加上他接受招安本來就是被迫之舉,所以此後不久,很可能又再次舉起義旗。但這次造反卻很快即以失敗告終,宋江等人也被折可存殺害了!

至於參與剿滅方臘的宋江,很可能是同名同姓者。


李飛叨


歷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並沒有水滸傳描寫的非常厲害,108將更是子虛烏有。

宋江是山東鄆城人,世代生活在水邊,以採蓮採藕為生。宋朝政府財力緊張,決定加收稅種。只要是上傳捕魚、採藕等,都要按照船隻大小交錢。

百姓無法忍受過度的稅負,於是宋江帶領著36名好漢造反。以梁山為根據地,對抗朝廷。



宋江人緣比較好,豪俠仗義,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頭,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開始並沒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裡,只是覺得一幫流寇而已,派出于軍隊攻打宋江,沒想到被宋江擊潰,軍隊的潰敗,。引起了宋徽宗重視。正當想要在派出軍隊時,尚書張蒙的建議,對宋江進行招安。


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可是沒想到,張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暫時擱置。


宋江為了擴大地盤,開始轉向南方,先後攻下沂州、江蘇等地。宋江等人勢頭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張叔夜攻打宋江。


張叔夜是個狠角兒,雖然是個文官,但是喜歡研究兵法,他到了鄆城之後,首先張貼告示捉拿宋江,從心理上給宋江等人來個下馬威。
然後'
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只好投降,沒想到過了幾年,宋江又,造反,但是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將領折可存帥軍消滅了宋江的軍隊,宋江等人也被斬首示眾。

束竹醉


宋江並非小說虛構人物,而是在宋朝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施耐庵《水滸傳》中的宋江事蹟則多為虛構,在小說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後最終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書上宋江卻是被迫降的且沒有交代其最終結局。

說起宋江,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形象,再加上現代影視作品的宣傳,使得及時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說和影視作品裡,宋江是急公好義的大好人,卻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給逼上了梁山落草為寇,還最終排梁山108好漢中的龍頭老大成為起義軍首領。


在小說和影視劇裡,宋江領導的起義軍聲勢浩大屢次擊敗官軍,好像有席捲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氣勢,但是宋江卻始終忠於朝廷只是想要清君側,替天行道幫君王祛除貪官汙吏還天下人一個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終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顧那些反對招安的兄弟們的意見,最終宋江等人果然如願的被宋徽宗給招安了,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

宋江等義軍被宋徽宗招安後,被當做炮灰參加了聯金滅遼的徵遼之事,還幫助朝廷鎮壓東南的方臘起義軍等農民起義,結果梁山好漢死傷慘重所剩無幾,最後宋江等人還被卸磨殺驢的宋徽宗等人給毒死了。而宋江在發現自己中毒後,竟然騙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風李逵也喝下毒酒,因為怕李逵會再次聚眾起義反抗朝廷替自己報仇,如此愚忠於昏君宋徽宗可見一斑。


這是小說和影視裡宋江的形象,我們知道小說和影視裡許多人都是虛構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宋江這麼一號人物嗎?別說歷史上還真有宋江這麼一號人物,而且時間上也和宋徽宗時期對應屬於北宋時期人物,同樣也是梁山泊起義的起義軍首領,只不過歷史上的宋江可遠沒有小說和影視劇裡威風。

歷史上宋江起義的背景是,當時的統治者宋徽宗昏庸無道,為了自己縱情娛樂,大肆任用貪官汙吏橫徵暴斂根本不顧百姓死活。在東南江浙一帶大搞花石綱使得無數人家破人亡,終於激起了聲勢浩大的方臘起義;在山東梁山泊一帶對入湖打漁採藕的百姓課以重稅,最終激起了宋江等人發動起義。


宋江等36人聚眾起義,很快就發展到數千人縱橫周邊十幾個州縣,多次打敗了前來征討的北宋軍隊,還真的震動了北宋王朝的統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義最終卻戲劇式的結束了。原來當宋江等人乘船攻打當時的海州今天的連雲港時,海州知州張叔夜一邊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邊命千餘人潛伏到後方將宋江等人的船隻給燒燬了,結果宋江等人大敗只得請降於張叔夜。

因此歷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張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義規模不過萬餘人充其量只是一場中等規模的農民起義,遠不能和規模十幾萬幾十萬人的方臘起義相比,因此小說和影視劇其實誇大了宋江起義的影響力。至於宋江等人最後的結局,在《宋史》裡其實並沒有交待的很清楚,不過宋江等人確實很有可能被當做炮灰參加徵遼和徵方臘之事,至於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說了。


執斧談史說事


宋江確實在歷史上存在過,但不是主角,只是一個過客,蜻蜓點水般存在。

關於宋江的人生軌跡,史書的作者沒有去深入研究,除了《水滸傳》這本著名的著作外,宋江在史書上的存在寥寥。可能是因為在正規士大夫看來,他只是一個不成規模草寇罷了,史家也不會願意為這種小草寇多費筆墨。

宋江的出場實在宋徽宗年間,出場的地方就是小說中存在的梁山泊。根據史書記載,宋江是和35人佔據梁山泊(共36人),招募義軍,聚眾起義。而起義的原因也和小說的背景一樣,北宋末年,朝政腐敗,對廣大基層民眾剝削繁重。

宋江起義波及的範圍相對還是大的,史書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起義波及宋朝的京東路(以宋州、兗州、徐州、曹州、青州、鄆州、密州、齊州、濟州、沂州、登州、萊州、單州、濮州、濰州、淄州、淮陽軍、廣濟軍為京東路)和海州等地,共計10郡之地,所到之處無人可擋。

宋朝方面也想採取招安的方法來解決宋江的起義,但是最終沒有談成。宋江從京東路轉戰淮南路,在海州遇到了當地知州張叔夜的伏擊大敗,宋江投降被俘。之後史書就沒有記載其被俘後的經歷。




《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帶志逐夢


歷史上有真實的宋江,也有真實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卻相去甚遠了,宋江起義的原因,不是當著公差因為犯事而後上了梁山,而是因為當時的稅太重。當時梁山泊附近大片區域,都被衙門劃成了擴田所,這個擴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來百姓就指望著這點地這點水域吃飯呢,一下全部歸公,且出入打魚,都要課以重稅。這導致了好幾次農民起義,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隊伍。

宋江當時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遺事》詳細記載了當時參與起義的頭領名單,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點出入,但讀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陝西興州稱帝的史斌,就是《水滸傳》中的史進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著宋江當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後來又跟著宋江投降,投降後又造反,因此進貢興州而稱帝。後來有一回終於吃了大敗仗,被宋朝將領、四川宣撫使吳玠殺死。這個吳玠不是什麼壞官,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在當官期間與民同樂,為將又身先士卒,節儉而又愛民。

可見,好與壞,也不和《水滸傳》上說的完全一樣。宋江起義梁山泊,隨後就開始往西打,因為部將驍勇有謀,故而各地無人敢擋。宋江打下城池以後,不進行搶掠,而是宣佈貪官罪行,又殺富濟貧,因此聲譽越來越好。

朝廷得知這次起義後,決定招安。宋江沒答應朝廷提出的條件,於是朝廷又命令官軍前去討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臨沂。又從臨沂往江蘇跑,被江蘇的官軍得知,於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個大船下海,準備進攻連雲港(當時叫海州)。這個動作被海州知州發現,於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隊員,去引誘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後直趨城池,結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燒了。

這就是前進沒門,後退無路。

死傷慘重,副將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決定投降。

投降後的宋江,自然成了官軍。你是官軍,自然要聽從朝廷派遣。至於他去沒去出征方臘,這個有爭論,但大概率是有的。還有一種可能,是根據宋朝將領的墓誌銘以及太學生的記載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後來又叛了。因為朝廷是假誘降,真撲殺,等著以後弄死宋江等人,這被宋江識破,於是復叛。當然復叛的力量是不如從前厲害了,很快就被撲滅了。

留在梁山的人們,賦稅並沒有減少,依然沒法活。當時繼續反抗,戶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隨即全部殺死。後來這人背上長瘡,很嚴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濼的人,結果又將人家都殺了。我當時苦苦勸你,你不聽,到今天報應來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藝術家


歷史上宋江的結局還是存在一定爭議。

過去一般認為宋江確實被招安征討方臘了,在《水滸傳》之前有《大宋宣和遺事》,就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被招安後征討方臘,不過沒有說宋江被毒死的事。不過《大宋宣和遺事》只是稗官野史,一般也不作為正史看待。但《三朝北盟會編》《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也都提到有一個宋江參與征討方臘。而且《宋史·侯蒙傳》也說侯蒙建議招安宋江去征討方臘。那麼按照這個說法,宋江應該是被招安了,結局不明。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征討方臘的宋江並不是起義的宋江。因為在《東都事略·徽宗本紀》說的是方臘在四月被擒,而宋江在五月被擒;而在1939年出土了折可存墓誌銘,折可存此人在1126年去世,所以這個墓誌銘可以說是最早涉及宋江的史料。裡面和《東都事略》一樣,也是說宋江在方臘之後一個月不到被擒獲。如果宋江真的征討了方臘,似乎也沒有必要又馬上反叛吧!所以,還是認為存在兩個宋江為宜。

那麼《大宋宣和遺事》《水滸傳》的宋江,很可能就是把起義者宋江和將軍宋江兩個形象合二為一了。要問宋江結局怎麼樣了?將軍宋江的結局不詳,而起義者宋江被招降了,這也有北宋詩人李若水的詩為證:“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不過這個時間比方臘就擒要晚一個月,所以很難說兩個宋江是一個人。不過兩個人結局確實都不太清楚。


林屋公子


宋江在《宋史》和其他文人著作中都有零星的記載,但是歷史上的宋江卻與《水滸傳》中的大相徑庭。在所有的記述中,他都是以“賊寇”“盜賊”的身份出現,並且他的結局也失去的《水滸傳》中的悲壯。宋江是北宋的農民起義領袖,關於他的形象的演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

歷史中的宋江

魯迅先生曾說:

“《水滸》故事亦為南宋以來流行之傳說,宋江亦實有其人。”

宋江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宋王偁的《東都事略》中,書中有這麼一條記載:

宣和三年二月, 方臘陷楚州。淮南盜宋江陷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宗與方臘戰於清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這裡的記錄和《水滸傳》中的大不一樣,方臘是童貫率領官軍平定的,並且在平定之後,在京東、河北等地作亂的賊首宋江,憚於朝廷的壓力舉手投降了。

宋江就擒之後的故事見於另一處記錄: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陳制賊計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其才必過人。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徽宗曰:“蒙居間不忘君,忠誠也。”起知東平府,未赴而卒

這裡的記錄明顯自相矛盾,但是這個記錄符合水滸傳詔安的情節。但是,宋江被任命為東平府的知府後,還沒有上任就去世了

所以,看起來歷史上的宋江應該是一個魯莽的盜匪的首領,但是為什麼宋江的形象在勾欄瓦舍中會是一個呼保義的形象呢。應該說

關於宋江的記載是遠落後於宋江所生活的時代的,歷史的記錄並不一定準確甚至會自相矛盾。在關於宋江的故事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論述,在這篇論述中“呼保義”這個名號第一次出現,這就是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宋江之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採著,雖有高如李嵩輩撰寫,士大夫亦不見黜。餘少年時壯其人,欲存之畫贊,亦未見書信載事實,不敢輕為

可見關於宋江在歷史上真實面目的模糊,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當時宋江故事家喻戶曉,甚至士大夫亦不見黜。在《宋江三十六人贊》的贊詩中有這麼一句:

不稱假王,而呼保義。豈若狂卓,專犯忌諱?

而這就是宋江在當時街頭巷尾的形象,這也是《水滸傳》的重要來源之一。

宋江似乎應該是和古代盜蹠一樣的悲劇人物。

《水滸傳》中的宋江

《水滸傳》的來源,最被認可的就是《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代一些水滸故事的零散雜劇,《水滸傳》中的情節也和這些雜劇相差不大。

《大宋宣和遺事》被魯迅先生稱為《水滸》的先聲,全書記載了好幾處關於宋江的故事,並且和水滸傳中的主線大致重合。但是這裡的宋江也是一個“

粗狂的強盜”。

在這些基礎之上,《水滸傳》誕生了,在正史和傳說的結合中宋江的形象被塑造了出來,成為了“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的俠義之士

在水滸傳的版本中最被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金聖嘆的評點。金聖嘆“寧恕群盜,而不恕宋江”,將宋江批評為下下之人。金聖嘆的態度可能與他經歷的國家動亂與個人的浮沉有關,他把自己的辛酸發洩在了詔安的宋江身上。

(金聖嘆)

但是在水滸傳的評點中,也有另一部非常著名的版本,那就是明朝大思想家李贄的版本,這個版本的名字很多,但幾乎都是這個意思——《李卓吾評忠義水滸傳》。他非常讚賞宋江,在序中他寫到:

然未有忠義如宋公明者也。

只有讀懂了宋公明才真正讀懂了水滸傳,關於《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和形象,我們應該看看書中的態度。書中最後一回的詩中這樣寫: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在之前另一個關於宋江的回答中我曾回答過,為什麼宋江是水滸傳的主人公,為什麼宋江是《水滸傳》忠義的代表。

這是《水滸傳》中對歷史上真實宋江的延伸,它是作者在創作時的需要與依託。

正史中的宋江沒有《水滸傳》中的複雜,他應該是一個粗放的起義軍首領。


坦坦蕩蕩的尚格


正史上,宋江可不如施耐庵筆下那般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將擁護,這樣一位在《水滸傳》中作為嘯聚山林的梁山好漢頭目的孝義黑三郎,歷史上卻是被一個白面書生、小小的海州知府張叔夜就撂倒了,更不用說後來平定方臘的神蹟了。



據《宋史.徽宗紀》載“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討捕之。”

除此之外,對宋江記載大多言簡意賅,並無詳細敘述。

坊間多有傳聞“宋江以海寇起於京東,一直流竄作案,人不過數千,多為求財烏合之眾,也許北宋江山氣數已盡,竟一路未遇敵手而竄亂至海州。


海州的知府張叔夜,表面白面書生,可腹有乾坤,頗有見底韜略,不像之前歪瓜裂棗坐等著被宋江砍瓜切菜之徒。他早早就收到了朝廷對宋江的繳文,早把宋江集團給吃了個透,認定他們不過草寇逞匹夫之勇,難有大智大勇,略施小計便可平之。於是張叔夜先派探子摸清楚了宋江集團情況,估摸著時間,在宋江賊傳登陸靠岸處埋伏數千死士,又令幾十個擅長水性的人帶了油潛伏在岸邊蘆葦裡,他命令城中部分軍士故意作出大敵來臨無心應戰四處搶掠的樣子,同時命令絕大部分兵壯埋伏城中,扎開口袋等著他們往裡面鑽,自己則故意在宋江探子前露出破綻假裝要拖家帶口收拾細軟跑路的樣子。當然,這一切都歸功於張叔夜對此前失守城鎮的瞭解,之前一路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攻城拔寨下來的宋江等早已有點自鳴得意又對眼前情景習以為常了,也沒多做思量,甚至沒來得及仔細揣摩張叔夜是何人。


果然宋江等沾沾自喜,見城中大亂,正是下去撿麥穗的時候於是引眾匪下船。宋江一下船,後面埋伏蘆葦地的幾十人就分批偷偷的在登上了賊船並且在船上倒滿了油,這時候,張叔夜則與城中眾軍在一起,等宋江等一入城門,岸邊埋伏的數千人馬上火把一甩把他們船點了,馬上從外面以推土機般堵殺他們,城中兵壯裡應外合,很快宋江他們就撐不住了,副手馬上被抓,宋江見狀只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投了降。”

這是對宋江比較詳細的坊間記載,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宋江投降是逼於無奈並非心存實意的,於是在宣和三年五月,人家又反了,只是這次運氣依舊欠佳,依據《折可存墓誌》的記載“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既獲!”簡單粗暴到人家都沒太把他宋江當回事,宋江被抓後,作為一個草寇起家,燒殺搶劫之後被招降又再犯的匪首,等著他的除了閘刀怕也沒什麼了。



值得肯定的是,有大量學者考究,此宋江從時間與能力上來看都絕不會是平定方臘的人,那應該是另一位北宋正兒八經的大將“宋江”,只是同名同姓罷了。


不書


我是@辰觀歷史 ,給你不一樣的答案。


提起宋江,人們往往會在第一時間聯想到《水滸傳》中那位人送外號 “及時雨”的英雄好漢。

在《水滸傳》中對宋江生平有如下描述:

宋江,字公明,因仗義疏財,扶危濟困,講究孝道,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
他原為山東鄆城縣的押司,但後因生辰綱一事,私放了晁蓋等人,又被小妾閻婆惜捉住了把柄,以至於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後連夜逃走。
在逃亡期間結交了諸多英雄好漢,然後又輾轉周折上了梁山。
後來,在晁蓋死後,他繼任了梁山的第三任寨主,同時也成為了梁山義軍的領袖,為三十六員天罡、七十二尊地煞之首,穩坐一百單八將的頭把交椅。
最後,宋江主導促成了梁山好漢接受朝廷的招安,帶著一幫弟兄接連出徵了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雖然屢立戰功,但是最終還是被高俅等奸臣設計用毒酒害死。



以上就是我們從名著《水滸傳》裡面得知的宋江,但是我們都知道,小說畢竟是虛構的,有很多演繹的成分,只是因為它太過於深入人心了,所以大家的印象會這麼深刻。

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宋江這個人。


我們不妨翻看一下歷史文獻中有關的記載:

《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宋史·江幾傳》:“梁山泊多盜,皆漁者窟穴。幾籍十人為保,使晨出夕歸,否則以告輒窮治,無脫者。”
《宋史·任諒傳》:“梁山泊漁者習為盜,蕩無名籍。諒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輒入。他縣地錯其間者,刻名為表。盜發則督吏名捕,莫敢不盡力,跡無所容。”
《宋史·徽宗紀》:“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討之。”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歷史上的的確確有宋江這個人!並不完全是施耐庵的杜撰。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歷史上,宋江兄弟只有三十六人,可能就是《水滸傳》中三十六天罡的原型。

而且他們應該是在謀生無望或者在其他利益驅使下,先是聚眾為寇,而後逐漸發展壯大,並最終形成一股起義兵勢力,與朝廷抗衡。


那麼我們再來看,宋江到底有沒有被詔安,有沒有去徵方臘呢?


《宋史目》上對宋江的事蹟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宋江起為盜,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知亳州侯蒙上書,言江才必有大過人者,不若赦之,使討方臘以自贖。帝命蒙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張叔夜知海州。江將至海州,叔夜使間者覘所向。江徑趨海濱,劫巨舟十餘,載滷獲。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這段文言文不太友好,讓我們一句一句的進行分析:

“宋江起為盜,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

從這句可以知道,宋江聚集團夥成為賊寇之後,團伙總人數是三十六個人。

而且宋江他們是在河朔一帶橫行,在十個郡縣內流竄作案,到處劫掠。

可以說正史上的宋江比小說裡還要厲害,就三十六個人,官軍都不敢緝捕他們。

河朔是哪裡呢?大致指的是黃河以北的地區。

《宋史.地理志》記載:

“河朔幅員二千里,地平無險阻。”

就是說河朔一帶主要是平原,而在宋代,平原通常是比較富庶的。

所以,也難怪宋江一夥人會在這裡四處劫掠,畢竟要有油水才能夠搶到東西嘛。

另外,宋江團伙是流竄作案的匪幫,是流寇,剿滅的難度相對較大。

這也是宋江等人“橫行河朔”的重要原因。


“知亳州侯蒙上書,言江才必有大過人者,不若赦之,使討方臘以自贖。帝命蒙知東平府,未赴而卒。”

從這兩句可以得知,宋江這夥人在河朔一帶的劫掠,鬧出的動靜可不是一般的大,就連皇帝都能夠驚動了。

這時候,有一個大臣叫侯蒙的,就向皇帝上書說,宋江既然能夠率眾橫行河朔,那麼一定是有了不起的過人之處。

所以,與其花費大把力氣和金錢去剿滅他們,倒不如直接赦免了他們的罪行,對他們進行招安,然後讓他們去征討方臘狗咬狗,來一個將功贖罪。

皇帝當時應該是同意了侯蒙的建議的,並且讓侯蒙去亳州做知州。

可惜的是,侯蒙還沒赴任就死了。

這可能就是《水滸傳》中宋江受招安並征討方臘這一藝術構想的最初來源。

但實際情況是,這一策略並沒有來得及實施,該策略的提出者侯蒙就死掉了。


“又命張叔夜知海州。江將至海州,叔夜使間者覘所向。江徑趨海濱,劫巨舟十餘,載滷獲。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從這七句可以知道,皇帝又派張叔夜去海州當了知州。

因為這個時候,宋江團伙又已經快要流竄到海州了。

於是,張叔夜就派手下的探子去偵查宋江團伙的動向。

他查到,宋江團伙現在正在直奔海濱,而且劫奪了十餘條大船,船上裝載著他們劫掠的金銀財寶。

於是,張叔夜一共招募了近千人的死士,在靠近海州城的地方提前設下埋伏,並且派出輕裝簡從的士兵,隔著大海引誘宋江出戰。

這一戰,張叔夜先是在海邊暗中藏匿了很多健壯的死士,然後等到宋江團伙和兵士開始交戰之後,就讓這些埋伏的人趁機出來,放火把宋江劫掠的大船給燒了。

這樣一來,宋江團伙的人都喪失了鬥志。

畢竟錢都沒了,打仗也沒有啥意義了。

這時候,埋伏的士兵乘機向前進攻,生擒了宋江的副手。

在這種情況下,宋江不得已被迫投降了。



對於投降之後,史書上並沒記載。

但有些地方誌上有些記載,基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梟首正法了;另一種說法是朝廷寬恕了他的罪行,還給他封了官。


不過,在海州城處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據說在城南處有一座小山,這座山上遍佈青石,像一隻白虎蹲伏在那裡,人稱白虎山。

而在白虎山北有座墳墓,人稱“好漢塋”。

海州當地人代代相傳,當年宋江其實並沒有投降,而是隨同梁山好漢一起被張叔夜所殺害,屍體就埋在這座墳墓裡。

當地至今還流傳著一首詩:

“白壁虎山陰,墳冢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瑩。”

辰觀歷史


宋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代約1074-1122年,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

他是北宋末年一名農民起義軍首領。在一次作戰中被朝廷軍隊打敗,無奈才接受了招安;後來,又起兵反叛,被抓住後殺害。

這與小說中的那個天天想著招安、最後被毒酒害死的宋江形象大相徑庭。

宋江義軍活動於山東、河北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強令將梁山泊收歸"公有"。於是,靠打漁採藕為生的百姓,必須按船納稅,苦不堪言。官逼民反,宋江這才率領36人起義,並非和什麼“生辰綱”有關係。

宋江的義軍,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北一帶,經歷十郡,官軍數萬莫敢抗拒,曾在梁山泊設營紮寨。一生深明大義,知人善任,一身正氣,深受士卒及百姓擁戴,為後人所敬仰。

而且,就連朝廷官員都稱讚宋江。據《宋史·侯蒙傳》載: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這個侯蒙,是第一個向皇帝提出要招安宋江等人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官軍討伐方臘,起一個以“賊”制“賊”的作用。

宋江被俘後才接受招安

但是,宋江是硬漢子,是要對抗到底的,只是因為力量不夠,才被俘投降。

本來,東平府知府侯蒙奉命招安宋江,但是沒有達到目的就病死了。海州知州張叔夜又接過了接力棒。

《張叔夜傳》記載: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張叔夜首先是懸賞捉拿宋江等人,在各地張貼榜文:

“有赤身為國,不避兇鋒,拿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雙執花紅;拿獲李進羲者,賞錢百萬貫,雙花紅;拿獲關勝、呼延綽、柴進、武松、張清等,賞錢十萬貫,花紅;拿獲董平、李進者,賞錢五萬貫,有差。”(王士禎《居易錄》卷二四)

張叔夜招募了1000多人的敢死隊,在城外設伏,又讓伏兵燒了宋江的戰船,這才把宋江等人圍住了。為了保存實力,宋江就率眾投降了。

張叔夜僅用千人就打敗了宋江,可見宋江實力微弱,並非如《水滸傳》描述那般厲害,更沒有能力去征討方臘。

宋江接受"招安"後,朝廷對起義軍各將領都封官籠絡。

《宣和遺事》載:“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

宋江重舉義旗兵敗被殺

後來,宋江重新舉起了義旗。但這次起義很快就失敗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義被宋將折可存鎮壓下去。

據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記載,折可存在鎮壓了方臘反叛之後,奉命捕獲了宋江。

宣和初元,王師伐夏,公有斬獲績,陞閤門宣贊舍人。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踰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隨即,宋江等人遭到殘酷殺害。

宋江是農民起義英雄應該被銘記

據考證,"水滸拳"就是宋江眾義士在練兵作戰中創造出來的。至今在大洪拳中,還保留著"鉤鐮槍"、"雙斧"、"方天畫戟"等套路,並保留著"李逵拽旗"、"宋江穿靴"等術語。

山東好漢宋江可謂烈士,青史留名,應當銘記。

至於《水滸傳》故事,乃小說家之言,不可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