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土一古墓,楊志死得太慘,學者:《水滸傳》的偉大不容汙衊

《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中,最貼近平民百姓的讀物,它的核心是“官逼民反”、“替天行道”。

可是,一些人故意忽視了“官逼民反”的著作背景,只是片面的解讀“替天行道”的侷限性,以偏概全,將《水滸傳》刻意解讀成——一群惡霸流寇的故事。對《水滸傳》進行大肆攻擊,若是如此,那施耐庵何必費盡心血,寫一本“惡霸流寇”的頌歌?而且,宋江等故事的形成,也非一人所為,從宋代就不斷擴編,最終成為《水滸傳》,這又該如何解釋?河南出土的一座古墓,一段“楊志”之死的記載,寫盡了《水滸傳》的本質。


河南出土一古墓,楊志死得太慘,學者:《水滸傳》的偉大不容汙衊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閤門宣贊舍人。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墓主人姓楊名志,鄧州淅川人,家世清白、世代耕桑,性情正直剛烈。16歲那年,楊志有了人命官司,之後在軍中將功補過,升到了武德郎閤門宣贊舍人之職。這位“楊志”,是一位宋代武將,他不等同於《水滸傳》的楊志,是楊志的原型之一。因為,《水滸傳》的108將,是從宋代說書、話本,一點點豐富的,施耐庵只是最後的集大成者,楊志的形象也是一點點增補的。


河南出土一古墓,楊志死得太慘,學者:《水滸傳》的偉大不容汙衊


梁山好漢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宣和遺事》,宋代流傳的最早一批故事是:“楊志賣刀”、“晁蓋智取生辰綱”、“宋江怒殺閻婆惜”。楊志,就是從宋代起,作為一個官家的受害者,一點一點的融入不同時期故事,最後成了“水滸第一冤大頭”。《水滸傳》中的楊志,是“楊家將”後人,他武力超群,一心效忠大宋朝廷。可是,先是護送“花石綱丟失”,後是“生辰綱丟失”,賣刀的楊志一度被潑皮牛二侮辱,最後被迫上梁山。武力超群的楊志,被大宋朝廷用來幹了什麼?1.護送宋徽宗喜愛的花石綱、2.護送梁中書行賄的生辰綱,別人是國富民強,富足的宋朝反而羸弱,為遼、金所欺辱,不是沒有道理的。

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河南出土一古墓,楊志死得太慘,學者:《水滸傳》的偉大不容汙衊


這位“楊志”將軍,作戰英勇,膽氣過人,立下了許多功勳,皇帝都召見並嘉獎了他。可以說,宋朝“楊志”,是不可多得的良將。與此對應的,《水滸傳》中的楊志,身為楊家將後人,武舉出身,也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十足良好的自身條件,可他們的下場就讓人哀嘆了。

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靖康初年,金兵攻打太原城,都統治王淵率軍支援,“楊志”歸屬王淵統領。此次援助太原的行動,宋軍戰敗,兩人結下私仇。第二年,“楊志”的上司王淵,因私仇將“楊志”軍法從事。人們聽說“楊志”被殺後,見沒見過面的,都感到非常心痛。

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河南出土一古墓,楊志死得太慘,學者:《水滸傳》的偉大不容汙衊


馬秦是“楊志”的部下,在他被殺前不久前,才轉進“楊志”麾下。將士們感念“楊志”的品行,一起“火化”了“楊志”,馬秦帶著他的屍骨還鄉。後來,朝廷查明,王淵是因私仇害死的“楊志”,就處罰了王淵,追封“楊志”為登州防禦使。“楊志”死後,家中無子,只有夫人馬氏和一個女兒,那個女兒最後還被擄走,不知所蹤。楊志身處亂世,多有戰功,甚至受到過皇帝召見,卻落得個女兒被擄,一家絕後的下場。若非部下馬秦等人,感念舊恩,將其下葬,恐怕早成了孤魂野鬼。

這就是《水滸傳》,梁山好漢的創作背景:楊志武功不高嗎?拒絕王倫的邀請,一心報效宋廷,楊志不忠嗎?可他還是走投無路,被逼上梁山,這就是“官逼民反”。這位宋代的“楊志”,悲慘的一生,只是“靖康之恥”前的一個時代縮影,無數人的命運同樣如此悲慘。從宋代《宣和遺事》中的“楊志賣刀”,後人一點一點,融入了“楊家將”、“青面獸”等元素,最終成了《水滸傳》,108將中的青面獸楊志。

《水滸傳》,正是宋朝到元末明初,無數各階層百姓民眾悽慘一生的綜合描述,它反映的“官逼民反”,絕不是空穴來風。施耐庵創作的主旨,也同樣歌頌的是英勇的反抗精神,這種反抗精神,具體體現是“替天行道”。這個“替天行道”,只是當時時代反抗的手段,它具有歷史侷限性。如果,今天用《水滸傳》表象中的“替天行道”,抨擊背後實質性的反抗精神,那和買株還珠有什麼區別呢?


河南出土一古墓,楊志死得太慘,學者:《水滸傳》的偉大不容汙衊


對待歷史,不能總是盲目的批判,必須與當時的時代相結合,否則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的本質是不斷進步的,比如: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秦漢時期,貴族衰落、世家崛起;隋唐時期,科舉制度,世家衰落,宋朝士大夫崛起等等。“貴族”——“世家”——“士大夫”,這個受眾範圍是越來越廣,世襲性越來越差。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大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特權終將不斷縮小範圍,而平等追求幸福的權力,將會深入人心。

我們不能捨本求末,《水滸傳》等名著的閱讀,要結合歷史知識,才能體會到跨越近千年,依舊不朽的思想真諦。大思想家李贄,就讚美《水滸傳》是“心會”之作,有“狂禪”之風,這是受“陽明心學”影響的評價,一樣有侷限性。但這些侷限,都不妨礙《水滸傳》成為經久不衰的“四大名著”,名著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當然有善有惡。如果要苛責的尋找100%的善,那能找到的只是“雞湯”了,可“雞湯”一時爽口,必不能傳世。因為“雞湯”,只是在時代的本質中,選取了最爽口的一小部分表象,盲人摸象的片面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