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不經意間讀懂了魯迅先生

常聽人們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如今想想,中學時代還好,努力背背,勉勉強強還是可以過關。真正可怕的是長大後突然讀懂魯迅,讀懂那些不可磨滅的憂傷……

《故鄉》的少年閏土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摸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跨下逃走了。”魯迅筆下的閏土,一開始是雪地裡捕鳥,沙灘上拾貝殼,看瓜地刺猹,看魚兒跳的兒時夥伴。那時候,閏土喚魯迅作“迅哥兒”,他們,沒有階級地位、知識懸殊的意識,只會在一起研究雪地裡如何抓得更多鳥。長大後,魯迅先生回故鄉搬家,再見閏土時,閏土已然不是兒時簡單靈動了,他有了如同他父親那般麻木的姿態,那一句“老爺”已經是讓人聽得心酸。反而是魯迅的侄子如少年的“迅哥兒”與閏土般和閏土的兒子交好。

最怕不經意間讀懂了魯迅先生


再讀《故鄉》閏土,就是如今的同學會了,中學時的老師總是說人是分三六九等的,那時候,只要每天玩得開心,誰管他那麼多,後來,學習好的上大學了,學習不好的外出打工了。人都散去了四面八方,偶爾活動的班級群也有了明顯的階級變化。上大學的同學大多一起聊,一起聚會,打工的同學也變成一個小群體,有了屬於這個群體的小話題。其實這中間,沒有誰孤立誰,也沒有誰瞧不起誰,只是有些東西,大家心照不宣的懂了,並且自覺的遵守了,也承認了彼此的世界是不同的。既然不溶,那也就不必勉強了,自然而然很多以前關係好同學慢慢的就遠了。

《祝福》中的祥林嫂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聽說婆婆要把她賣掉,連夜跑到魯鎮,來到魯四老爺家幫傭,因不惜力氣得到太太歡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搶走與賀老六成了親。賀老六忠厚善良,為湊錢還債累病而死,兒子也被狼吃掉,於是祥林嫂又回到魯四老爺家。她怕死後閻王分屍,把一年工錢拿去捐了土地廟門檻坎。當她在祝福晚上興沖沖端出供品時,魯家大加責罵並把她趕走。在一個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風雪中。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這樣一個可悲的女子,又是如何招人煩的呢?

最怕不經意間讀懂了魯迅先生


再讀《祝福》,祥林嫂不停地去向別人訴說自己的悲慘事蹟,想要的無非就是得到別人的安慰擺了,可是很多時候,聽多了,都會反感。長大後發現,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很多痛苦都是要自己慢慢消化的,在學校遇到困難,在社會上遇到不公平待遇,在感情上遇到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一個讓人痛徹心扉的雨夜,誰不想要一個寬厚溫暖的肩膀呢?祥林嫂的錯就錯在見人就訴苦嗎?訴苦就該遭人煩嗎?生活中的我們又都扮演了多少次祥林嫂和嘲笑者呢?

《阿Q正傳》的延續

阿Q捱了“假洋鬼子”的文明棍後,碰見了靜修庵的小尼姑,忍不住伸出手去撫摸她新剃的頭皮,開始欺負小尼姑。在被捱了人家的打,便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並自認為是勝利了。由於這種精神的支配,並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盡屈辱的血淚史。直到最後糊里糊塗地被殺,才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後一次精神勝利。或許,在那個“吃人”的年代,阿Q只是想要在思想上找到一點存在感吧!

最怕不經意間讀懂了魯迅先生


再讀《阿Q正傳》,突然發現,當初個個瞧不上的阿Q,在社會上,生活中,天天都在上演。職場上中層員工想方設法苛刻底層員工,費盡心思巴結高層領導,這樣的事列不少吧?在無權、無勢,無錢的三無條件下,受到的不平等對待誰又會少呢?大多數人不都學了阿Q——“兒子欺負老子”嗎?“阿Q精神”,自我安慰的精神,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在社會壓力巨大的當今社會無疑是不可缺的,因為社會承擔不起眾多的自殺者或是精神分裂者。

所以,當代人,無論男女老少,都不想讀懂魯迅先生吧?那對人性缺點的解剖,對社會風氣的揭露都是那樣的赤裸裸,在全心全意說理的同時,又有多少的諷刺與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