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鞅规定士兵砍敌方一个人头就升一爵,战场那么乱,人们可能记不清看不清对方的脸,要怎么记功呢?

一溪绿水


这个倒是简单。就是按斩杀的人头算啊。

战场上厮杀起来一片混乱,士兵都处于高度紧张和亢奋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有时候人的大脑一片空白,都不怎么灵光,甚至不好好运转。士兵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杀伤了几个敌人。


战后报军功,当然不能空口无凭。就得拿敌人的脑袋说话,你手里有几颗脑袋,就算你杀了几个敌人,以此作为奖赏的依据。

所以史记中记载,秦兵一边打仗一边割敌人的脑袋,把敌人的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冲锋!


有人可能会疑惑,一颗脑袋升一级,要是不停升官,最后升无可升怎么办?

其实多虑了。

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杀死一个敌人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杀十个八个的。有些倒霉的,上去就被敌人杀死了。有些厉害一点的,经过几场战役,杀死了几个敌人,可能自己也就挂了。那些超级无敌勇猛的,自然而然晋升为武将,不需要亲自动手厮杀了,到了这个层次,就不是靠人头升级了。


这种制度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明朝更加完善,斩获敌人首级的,可以有两种原则,要么官升一级,要么赏银子若干。据说明朝大将麻贵,出身贫寒,就靠着杀敌换银子,亲手斩杀敌军数十人。他只要赏银不要升官,以为这样更实惠。只能说是一个奇葩。

明朝大将戚继光,对此项制度进行了改革。他认为大战之时,士兵都忙着割人头,造成秩序混乱,势必影响战斗。所以他在戚家军中规定,以一个鸳鸯阵小队为单位,战斗中只留伙夫一人割人头,其他人继续战斗不得停留。战后再分奖金,队长最多,伙夫最少,其他人平分。


上将嗳福斯


这个问题我在回答“古代打仗躺地上装死管用吗?”的时候就说过了。古代士兵报功,是拿着敌人的首级来报的。比方说我杀死了一个敌人,我就将他的脑袋砍下来。你是负责记军功的,我就拿着敌人的脑袋向你报功。后来,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杀死的敌人越来越多,提脑袋就不好提了,于是就变成割耳朵。杀死了一个敌人,就将他的耳朵割下来,然后就提着这些耳朵去报功。所以啊,你不用担心战场乱记不下敌人的模样,你只要把他脑袋砍下来带着就行了。古话“提头来见”就是这意思。


血染战旗红


“首级”一词就来源于秦国士兵砍下敌方的头颅,首指的就是头,级指的就是砍一个头升一级,首级一词就是这么来的。听起来血淋淋的,很恐怖。可是在战场上秦兵看到敌军不是敌军,那都是军功,是爵位。秦兵两眼还不放光啊!刚开始是秦军杀敌之后把敌人脑袋砍下来系腰上的,后来杀敌越来越多,腰上系这么多脑袋影响作战,就改成割鼻子和左耳朵。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军,割下赵军耳朵用运粮车装了十几车。

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无情。


话历史谈道理


不是看脸,是看士兵手里的人头的。别的国家士兵是看金子嗷嗷叫,秦国的士兵是看到敌人的头就嗷嗷叫。

不然秦国不会一打仗就杀几万几十万人,要知道杀人也是个体力活。

史料记载别的诸侯国打仗都是打破敌军或是拔什么城,只有秦国是斩首几万或几十万级,尤其白起领军的时候,不然白起的绰号不会是“杀神”!

至于记载,古时的军队和现在一样也是有番号建制的,即使看不清脸,也是拿着人头去部队专门记载的地方报数的。要知道这可是拿命换的人头,要记错了那些大兵们会善罢甘休吗?





自鉴历史


历史记载商鞅改革军功爵制度后,秦国战力提升。想升爵位就在现场上杀敌,然后砍下敌方人头,带回去凭头封爵。这也就造成了,战场上多人抢一个头的情况经常发生。更严重的是,战时现场只剩两个秦国士兵时,会杀掉对方带回对方的人头。秦军被世人称为虎狼之师。这种改革前期大幅度提高士气,战力,无往不利。但是在后期秦统一全国时也造成了几大的阻碍。


NaX


杀人砍头,古人留发。史书形容秦勇士冲锋时,赤裸上身,在阳光照射下乏着污亮油光,一手提刀,一手提着几个发髻人头,噢嗷嗷嗷叫着冲杀,小伤流血根本不管不顾,只杀得东方各国士兵胆战心惊溃不成军。后来因人头太重不便多携,改为革左耳以线穿串,套于颈上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项链,这是英雄是荣耀,传之后世人人以戴项链为荣,殊不知古人项链如此血腥吓人。

变法充分调动了人的极积性,使大秦无战不胜中国一统,所以帝国一定要一战定鼎,所以华帝国问鼎世界时,有几战?


原来不知道


导语

军功爵制度,秦国商鞅变法建立的制度。在战场上,每杀一个人就能获取相应的奖励和爵位。奴隶社会下的秦国百姓,为了能够咸鱼翻身,奋不顾身地加入到军队之中,建功立业。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无身份,无背景,就是靠着自身的努力,从一名小兵一步步爬到秦军总帅的位置。秦国的军功爵制度不是在战场上计算首级的数量,而是战争的余波彻底过后再计算首级的数量,进行封赏。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侵略,战争不断发生,士兵的勇猛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战国时期流传着一句话,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秦国的军队在战国时期可谓是最为强大的军队,被冠以“虎狼之师”的称号。秦国的军队之所以闻名于各国,除了特别优秀的将领外,士兵的勇猛也至关重要。山东列国,对于秦国士兵的评价就是左手提着首级,右手夹着俘虏,

野蛮至极。但也衬托出秦军的勇猛。

秦军的勇猛跟商鞅开创的军功爵制度脱离不了关系。军功爵制度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首级。在战场上,秦军每打完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之后,活着的秦军裤腰带上平均都会有敌军的首级(所谓的敌军首级,包括秦军部分伤残士兵的首级)。裤腰带上有首级的秦卒,战争的余波彻底过后就开始封赏。有多少首级,就能得到相应的爵位和奖励。

总结

由于是等到战争的余波彻底过后,再依据首级进行封赏,所以不会发生分辨不出秦卒脸的情况。而且封赏的时候有人专门会进行登记。


永乐解史


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度中最主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斩一首进爵一级”,在秦国获取爵位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上战场杀敌,因此秦军一旦上了战场那就成为了一个杀人机器,每砍下一个敌人的头颅就是给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就回获得提升。由此出现了“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的可怕作战场景。
在战场上敌军的人头成为了秦军士兵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因此为了获得属于自己的人头,秦军士兵在作战的时候一般是会把砍下敌人的人头带在身上,一边继续与剩下的敌人作战。这种做法虽然有点妨碍了士兵的个人战斗,但是却同时可以令与之作战的敌人为之胆寒,对面的秦军是人吗?完全是一个杀人的魔鬼啊!


即便是把敌人的人头放在身上,秦军为了抢夺人头还是会出现矛盾的。为此秦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来制止战场上抢人头的行为,根据出土的文物《夺首·爱书》篇的记载,秦军士兵之间因斩首出现争执,有完备的诉讼机制来判决人头的归属问题。与之配套的,战场上应该还有一批人的工作就是监督管理秦军士兵在战场上的杀敌情况。


浮沉的历史


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其县四尉,訾由丞尉。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

——商君书·境内

这商君可是位阴险的明白人,他准备给予赏赐的脑袋叫“爵首”。

“爵首”,看名字就知道,这显然不是能“跟老乡借来”的那种人头;而若是仗着自身勇武在战场上随便砍个对面的人头就回来,八成也是“没赏用”的民夫脑袋,不过呢原文的剩余部分也提到了,“非爵首”是可以拿来抵罪什么的。毕竟苛刻的商君在给出方案赏的同时,也不忘拟定了许多苛刻条例,用来处罚没能完成任务或者表现不佳的军爷们。

赏来罚去,总得来说,秦军的爵位是升起来费劲,撸起来倒很爽快……当一个秦人有了爵位,他才有了做军吏的许可,但是各级军吏们的考核比起大头兵来更加苛刻,加上某些改革家又喜欢连坐,啧啧啧……

比如某伍长没留神,手底下的一个兵跑路了,得,伍长带着剩下的人集体脑袋搬家……校尉们就更爽了,光领兵完成任务把仗打赢是不够的,商君细致地为他们规定了野战与攻城不同的斩首最低限额,要是没达到,那你可就有事干了,商君想了好多种办法来处罚你……而陷阵勇士一类功勋精锐人员的日子也不好过,比如万一某场顺风仗跑慢了没先进城,又不幸抢不够人头,等待他们的依然是处罚……

有些幸运儿即使有着不错的出身、较高的起点,高官厚爵那也不是那么容易捞到手的,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王龁同志,他领军进入长平地区时可以说是军中首席将领了,那时候他的爵位是“左庶长”,听着感觉还不错吧?可惜了,在秦人的20级各种爵位中,左庶长是第10级……高么?我是不觉得高滴,可是中不溜爵位都能带着秦军主力出境作战了耶,所以高等爵位得有多稀少吖……

与其说秦军是一支被商君的奖励办法激励着疯狂收割人头的“虎狼之师”,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商君为各级人员贴身定制了巨多的处罚条例后,想尽办法保住自己项上人头、为免罪而战的“赎罪军”……

所以我的印象中,秦军反而是一支“总是战战兢兢、不喜欢捏软柿子、却更适合打顺风战、面临失败时叛逃风险倾向较高”的奇怪军队……


夜游000


其实杀死对手很难,尤其对手同样是训练有素的士兵,那就更不容易了。因此一场战争下来秦兵斩杀敌军的数量很有限,所以秦兵只要把斩杀的敌兵的人头取下,系在腰间回去领功即可。所以秦军不仅要斩杀对手,更重要的是要活着把敌兵的人头带回大本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