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没有选择投降的话,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你怎么看?

0oo时雨oo0


五千年历史车轮滚动,五千年历史朝代的更迭,无数次政治权利的斗争。众所周知的生存法则无非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

三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政治权力的斗争——高平陵之变。这场战役的最大赢家莫过于司马懿。但历史学家研究认为这次战争司马懿是侥幸成功。如果当时曹爽和曹芳移驾许都,能否战败司马懿呢?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魏明帝驾崩,立曹芳继位,下诏将军曹爽和司马懿辅佐曹芳。曹爽暗中打压司马懿,给予司马懿毫无实权的太尉一职,夺取司马懿权利。司马懿表面风平浪静,暗中韬光养晦培养自己的死侍。曹魏正始十年,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终于等来一个千古难逢的机会。曹爽率兵护驾幼帝曹芳前往洛阳城外高平陵,祭奠先帝曹睿。司马懿当机立断派兵包围了洛阳城,并且向曹爽发誓,只要曹爽投降就会既往不咎,永保曹爽一家荣华富贵。曹爽一时天真,深信自己只要投降就平安无事。不敢听从自己属下移驾许都的策略去用命一搏,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凄凉下场。

让我们来根据当时局势分析一下,如果曹爽听从意见移驾许都,那曹爽是否会成为最后赢家。首先司马懿虽然掌控了洛阳城,但曹爽的得力助手智囊称呼的大司农桓范逃脱,为曹爽献上保命妙计,让曹爽和天子移驾许都,然后以天子名号宣布司马懿造反罪,号召天下诸王之兵讨伐司马懿。虽然当时司马懿有皇太后郭照支持,但郭照毕竟不是曹家人,而曹爽有天子曹芳在手,可谓是名正言顺。

从双方兵力来比较,曹爽更是略胜一筹。当时曹爽护驾天子出行,随身携带的兵力起码上万,正好曹爽弟弟领兵的兵营就在洛阳附近,而此时司马懿仅仅有三千死侍。曹爽完全可以突出重围,安全到达许都。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魏国有三个地点是主要兵力集结地,分别是西线雍凉军团、南线荆襄军团和东线淮南军团。其中东线淮南军团中大多数将士都是誓死效忠曹氏皇族之人,甚至在历史上,司马懿造反成功后,东线淮南军团没有归顺,反而反动了三次推翻司马懿政权的战争。如果曹爽和天子移驾许都,东线淮南军团应誓死效忠天子曹芳。西线雍凉军团的主将是和曹氏私交甚好的夏侯氏,理所应当支持曹氏讨伐司马懿,三大军团中其二支持曹氏皇族,军力远胜司马懿。当时曹爽手上还有可以调度各地粮草的印章,大战至关重要就是粮草补助。曹爽当时完全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足以对抗司马懿。

曹爽却因为自己的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生生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放弃。如果曹爽狠辣果决,将成为最后赢家。


历史云顶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选择在洛水投降司马懿,素来被史家认为是一个败笔,但是究竟情况如何呢?曹爽不投降真的就能反败为胜吗?

首先,我们看所谓高平陵之变,这是司马懿在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发动的一场政变。当时司马懿虽然表面上没有兵权,但是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却豢养了三千死士。而当时曹爽和小皇帝一起,驾幸高平陵。趁着曹爽不在洛阳的机会,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三千死士首先占领了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城最重要的地方,连接着内城和外城的武库。丧失司马门以后,内城的禁军没有武库,也就没有充足武器,这就已经彻底丧失了战力,而外部的禁军没有内部的消息也不敢轻举妄动,整个皇城已经彻底被一分为二。

在这之后,司马懿选择去见了当时的郭太后,并且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从郭太后那里得到了讨伐曹爽的诏书。这时洛阳已经完全被司马懿所掌握,司马懿得到了政治上最大的筹码。他很快就下令接掌全城防务,命令高柔假节接管曹爽的军马,同时命令大司农桓范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兵马,控制洛阳全城。

但是司马懿没料到的是,桓范根本没有听从他的号令反而出城找了曹爽。桓范对曹爽表示,如果此时发动兵马,直接去许昌搬来救兵,那击破司马懿就是易如反掌。但是曹爽却没有同意,气的桓范直接开始骂娘。其实曹爽这样操作,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曹爽的家人都还在洛阳城内,如果曹爽去许昌,只怕这些人都没命了;其次,如果曹爽去了许昌,那么司马懿凭借着多年在军中的威望和郭太后诏书,恐怕会调集更多兵马前来洛阳,曹爽还未必是司马懿对手;最后一点,曹爽这个人的谋略和智慧远远比不上司马懿,在当时曹爽实际上就是害怕司马懿才选择投降。

所以综上所述,曹爽的选择其实也是当时他最有可能的一个选择,只是他不知道,司马懿无论他投降与否,都会对他赶尽杀绝罢了。


冷兵器研究所


从事后结果看,高平陵之变发生以后,曹爽认怂选择投降司马懿集团无疑是对曹爽集团来说是最坏的结局,曹爽家族七千多人被司马懿集团斩尽杀绝,如果曹爽集团奋起反抗 ,与司马懿集团拼一个鱼死网破,结局也不可能比投降司马懿集团束手就擒任人宰割更悲惨,很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父子趁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出外祭拜曹叡陵墓的机会,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集团控制了京城。然后派人前去要求曹爽集团投降,把皇帝曹芳送回来。

当时大司农桓范从京城逃脱出去,为曹爽出谋划策。桓范认为,不应该投降司马懿,而是应该奋起反抗,桓范劝曹爽兄弟把皇帝曹芳挟持到许昌,然后调集四方兵力辅助自己。

桓范的计划,的确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当时的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发动兵变,主要靠的就是自己养的三千死士。洛阳的驻军在太尉蒋济的劝说下没有反抗,但是他们对司马懿显然是没什么忠诚度的。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如果曹爽集团带着皇帝曹芳去许都,司马懿集团的形势就非常不利了。

司马懿集团的优势是联络了司徒高柔和太尉蒋济,掌握了曹魏朝廷,为了取得合法性,司马懿还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说曹爽祸乱朝纲,免去曹爽、曹羲、曹训的官职和兵权,特令他们立刻离开皇帝,不得滞留。

从表面看,司马懿集团占据主动,一来笼络住了群臣,二来有郭太后撑腰,还掌握了禁军,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事实上,司马懿也提心吊胆,担心曹爽集团万一孤注一掷带着皇帝曹芳挟天子令诸侯去许都,为什么呢?

桓范对曹爽说:“你的中领军别营近在城南,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你可随意召唤调遣他们。如今到许昌去,不过两天两夜的路程,许昌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我们所忧虑的当是粮食问题,但大司农的印章在我身上,可以签发征调。”

可见曹爽集团拥有皇帝、兵力、武器、粮食等有利因素,生存下去不存在任何问题,完全可以与司马懿集团对抗,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建议,曹魏将形成洛阳朝廷与许都朝廷两个政权分庭抗礼的局面,最终胜负很可能看地方将领的支持哪一个朝廷。

首先是北方。 实力派人物是:征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等。

镇北将军程喜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 但是,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支持者,孙礼原来是曹爽的部下,后来得罪曹爽被处罚投靠司马懿。

再看东方, 实力派人物有: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 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反对司马集团的主角。

其中王凌是司徒王允之侄,在王允被杀后逃出,被曹操所救,因此他对曹魏皇室极度忠诚。等到曹爽当了大将军,为了笼络王凌,他升王凌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

再看南方,实力派人物征南将军王昶,都督荆州、豫州诸军,是司马懿的亲信。

最后是西方,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夏侯玄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军事,他是曹爽的表弟,无疑是支持曹爽集团。

综上所述,在曹魏四大地方实力派中,东方与西方肯定支持曹爽集团,而北方与南方更偏向司马懿集团。

由此可见,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基本是势均力敌, 但是,毕竟曹爽集团手中的皇帝曹芳更有合法性,因此,总体形势对曹爽集团略微有利。

但曹爽集团的许都政权与司马懿集团的洛阳政权对抗的结果很可能是造成曹魏一分为二,蜀汉与东吴趁机北伐中原,夺取曹魏地盘,由三国鼎立局面变成四国混战的局面,鹿死谁手非常难说。

考虑到四国混战中,与曹爽集团、刘禅集团、孙吴集团等相比,司马懿父子的政治军事才能更强一些,笑到最后的很可能还是司马懿集团,司马家族的西晋王朝统一全国仍然有可能是大势所趋,只不过需要的时间会更加漫长,统一战争会更加残酷复杂。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曹爽兄弟采纳桓范挟天子令诸侯的建议,曹爽集团不会覆灭得那么惨那么快,至少能够与司马懿集团抗衡几年时间。

可惜曹爽只擅长文斗不擅长武斗,在图穷匕首见的最关键的决战时刻,曹爽兄弟这群纨绔子弟认怂了!他们想的不是绝地求生垂死挣扎与司马懿集团决一死战,拼一个鱼死网破,而是留恋洛阳的娇妻美妾花花世界,幻想只要放弃权力放弃军队还能保住花天酒地的花花公子生活,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家族几千人会被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斩草除根全部屠杀。

难怪桓范看到曹爽兄弟在一夜未眠以后选择服软投降,气得破口大骂“曹真一世英雄,怎么生了曹爽兄弟这一群猪?”


厚德载物49847


不是没得打,但胜算不大,问题在于曹爽自身性格。


很多人觉得曹爽控制着皇帝就拥有绝对优势,其实不然。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斗争,曹爽所拥有的优势是他们几兄弟几乎控制了宫廷禁军。而这个绝对优势,从他们兄弟一起带着皇帝出门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没了。


反观司马懿这边。由于此前曹爽为了让党羽夏侯玄能出任征西将军掌管军权,只能妥协让出少部分禁军指挥权给了司马师。而在这次政变中,正是司马师麾下的这一点点禁军和他阴养的死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司马懿的政变,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


政变一开始,司马家就迅速的控制了皇宫、太后,并且很快得到诸多朝臣的支持,在当时的人看来,司马懿不是发动政变的乱臣贼子,而是革除祸害的正义之士。因此,不难想象,即便曹爽“挟持天子”,也未必能做到我们假设的那种“一呼百应”的局面。


如果曹爽不乖乖投降而是一拼到底,说实话,他的实力不如司马家;以他的性格来推断,很可能是战事稍有不利就又一次缩卵的机会性可能比较大。


色国丞相


其实,曹爽是有绝对把握打败司马懿的。他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爽剧照)

其一,曹爽手中有天子。

有天子多重要啊!当年他的老祖宗曹操能够在各路诸侯中耀武扬威,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说,只要你手中有天子,你就可以命令各路诸侯听你的话。谁敢不听呢,不听就是造反,这是当时人的基本常识。所以,只要曹爽举起这杆旗,大家都会拥护他。

其二,曹爽手中有粮草。

当时桓范从城里冲出来,前往投奔曹爽,并对曹爽说,我手里有大司农的印章,只要我向全国发布号令,大家就会把粮草送到我这里来。全天下的粮草都归曹爽调集,他还会缺粮草吗?

其三,曹爽手中有武器。

当时朝廷有一个很大的武器库在许昌,同样是桓范,已经给曹爽策划好,到许昌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只要到了许昌,打开武器库,武器有的是。

其四,曹爽手中有军队。

从桓范和曹爽的对话我们知道,有两支非常重要的军队可以供曹爽支配,一支是驻扎在城南的中领军别营,一支是洛阳的典农,也就是屯田的军队。这两支军队可以立刻就用。同时,凭着手中有天子,还可以迅速召集更多的人马。

其五,曹爽手中有宗室。

曹爽是宗室成员的代表,司马懿只是个外人。虽然当时曹家对宗室成员没有进行太大的封赏,宗室的力量不强。但是,毕竟这是司马家族与曹家的一次博弈,曹爽只要振臂一呼,大造舆论,曹家宗室必然会站起来,支持曹爽的。

(司马懿剧照 )

曹爽手中有五大优势,要战胜司马懿,那得有多大的把握啊!可是,为什么曹爽最终选择投降司马懿,做一个缩头乌龟,也因此造成他被杀的结局呢?曹爽顾虑的究竟是什么呢?

顾虑一:打仗能力不如司马懿。

司马懿显然是当时魏国打仗的第一把好手,曾经南征北战,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不少战功。曹爽的打仗能力显然不行。他掌权后,刚发动了一场对付蜀国的战争,可是打得大败。这让他对自己的作战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不敢打仗。

顾虑二:觉得自己的号召力不足。

刚领兵和蜀国打了一场大败仗,搞得大家都不满意他,部下对他多有怨言,羌胡对他也是怨声载道,对他的领导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的兄弟安插在朝廷中,他几兄弟把持了朝政。这其实让宗室的人对他很不满。或许不是宗室的人还没什么,尤其是宗室的人,对他更加不满。因此,他和司马懿对决的时候,宗室的人想的可能并不是曹家与司马家族的对决,仅仅是司马懿和曹爽的对决,他们甚至巴不得司马懿把曹爽拿下来。我认为,曹爽当时一定想到了这些。

曹爽手中虽然有天子,但是这个天子曹芳的号召力十分有限。朝廷中,实际上一切都是听曹爽的,曹芳起不了什么作用。也正是这一点。曹爽没有觉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多大的魔力。

就比如当年的曹操,如果曹操能力不强,就算手中有天子,又起什么作用呢?当年董卓手里依然有天子,为何他却没有“以令诸侯”成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曹爽都觉得成功的把握性很小。

(曹芳剧照)

顾虑三:不想过艰苦的战争生活。

曹爽本身是纨绔子弟,从小在京城里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他根本不想去过艰苦的打仗生活。如果决定和司马懿战斗到底,姑且不论能不能打败司马懿,但从此担惊受怕,颠沛流离,四处奔逃是一定的。那样的生活,对于曹爽来说是要命的,他可不愿意去经历。

顾虑四:妻儿老小在京城里面。

曹爽和曹芳出来祭陵,但是曹爽的妻儿老小在京城里。如果和司马懿打起来,妻儿老小的性命肯定不保。为了妻儿老小,曹爽不敢冒险打仗。

同时,曹爽也没有看到司马懿狠毒的一面,他一直认为司马懿是个老好人,司马懿那样做,也是被他逼的。现在只要把权力交还给司马懿,司马懿应该就可以善罢甘休了。那样,他还可以过一种富家翁的生活,想起来其实也是蛮不错的。

有如此众多的顾虑,最终,司马懿放弃了抵抗,选择投降。


张生全精彩历史


249年初的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深思熟虑之后,一举发动的。以司马懿的老奸巨猾,肯定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曹爽的不战而降上。他是做好了和曹爽斗下去的准备的。那么,我们看看双方的底牌分别是什么。

司马懿方面,硬件上占据了首都洛阳,控制了郭太后,以及首都的兵力、粮草、武器。同时,当时司马懿扮演的还是曹魏忠臣,而曹爽则是激进改革派,司马懿得到了朝中元老们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从软件上说,司马懿本人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在全国和军中拥有很高威信,且用兵水平和智谋都远远胜过曹爽。

曹爽方面,硬件上控制了皇帝,有随身的御林军。当然以这些兵力对抗司马懿是比较困难的。但曹爽身为大将军,假节钺,又是先帝曹睿的头号托孤大臣。他实际上可以调动全国各地的兵马。大司农桓范把印绶也带出来了,可以带粮食。曹爽的表弟夏侯玄、表叔夏侯霸当时都在关西带兵,雍州军区是掌握在曹爽一党手中的。而东部淮南军区司马懿长期未能插手,那边的将领和曹爽也关系不错。

曹爽最大的问题是软件方面。他带领一群少壮派进行激进改革,对元老们而言就是破坏既有秩序的捣乱分子,所以元老们才都站到司马懿一边。曹爽自己手下这班人,水平一般,名气也一般,很难撑得起场面。至于曹爽本人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就更是猪头一只了。

所以,比较双方实力,应该说各有所长。曹爽牌面强得多,但司马懿打牌的水平高得多。如果曹爽不投降,双方拉开了大战,胜败很难说。毕竟历史上类似的斗争,以弱胜强的也有,恃强凌弱的也有。唯一可以确认的,至少曹爽不会死的如此窝囊。


巴山夜雨涮锅


历史有时候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时候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老顽童,就在天下人都认为司马懿就这么老死一生的时候,结果高平陵政变发生了。

高平陵政变本质上是一场权力的争夺和重新分配,曹爽无德无才仅仅凭借出身就取得了对司马懿这个功高劳苦士族代表的权力支配地位,或者说曹爽之所以能独掌大权,就是因为司马懿这只老狐狸的欲擒故纵。



司马懿在曹魏时代,就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风格以及两面派作风,对待敌人,司马懿是一手安抚,一手剿灭,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灭孟达,司马懿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歼灭孟达,还有对王凌也是同样手段。

对待盟友,司马懿同样是欺骗,比如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的盟友蒋济、陈泰等,说好了不杀曹爽,只是夺取,事变成功之后就翻脸不认人,杀了曹爽一党五千多人,气得蒋济在事变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司马懿恶化了曹魏的政治生态,将权力的争夺变成了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肆意杀戮,但在表面上,司马懿却长着一张慈祥的脸庞,隐忍的性格,和低调的行事风格,司马懿表面与内心的巨大差别,堪称同时代的奥斯卡表演奖。

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懿以自已被曹爽排挤的可怜相,博得了被曹爽排斥的一大批朝中重臣的同情,包括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尚书陈泰等等,还包括当朝郭太后,而郭太后是司马懿唯一可以扯起的旗号和法统。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的成功是靠着拉拢一大批人,以及欺骗一大批人来成功的,当然也有司马懿一辈子为官攒下的威望和名声,以及他在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

司马懿之所以敢这么做,敢趁着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出城就封闭都城洛阳的城门,最以太后的诏书去欺骗曹爽,就是吃定了曹爽这个人,吃定了曹爽的懦弱、无能、愚蠢以及贪恋富贵与不敢反抗,司马懿看得很准,所以曹爽投降了,司马懿成功了。



如果曹爽不投降的话,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

如果前提是曹爽不投降,那么曹爽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斗过司马懿。

因为曹爽没有投降,就说明他听从了桓范的建议,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调动洛阳附近屯田的士兵和中领军别营的士兵,护卫魏帝曹芳到许昌,再以大司农的印章调动全国的粮草供应,以皇帝名义起兵攻打洛阳,则可以一举而成事。



真是如桓范说的这样吗?

确实是这样,桓范没有说错,司马懿再老奸巨滑,也不能控制整个魏国,司马懿再能打,也要用实力才能对抗,比较一下双方的基本盘和实力就知道了。

司马懿仅仅控制了京城洛阳而已,他手下的军队无非就是洛阳城中的禁军,洛阳城有多少禁军呢?不足一万人。就算司马懿还有三千死士,能招募军队,也令限于洛阳城内,而城外的军队都被曹爽征调了,城外中领军别营的军队全部被曹爽征调,再加上洛阳城外屯田的军队也被曹爽征调。



曹爽的两个弟弟都是掌管洛阳禁军的首领,虽然城中的禁军被司马懿控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禁军都是铁板一块的归属司马懿,如果曹爽兄弟以禁军首领名义外加皇帝名义劝城中禁军放下武器,我都觉得这事有可能成功。

再说了,曹爽是大将军,手握全国兵权,兵符是随身携带的,可以调到全国的兵马来勤王,而最最重要的是皇帝在曹爽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太后的名义是无法与皇帝的名义相比的。



司马懿只有一万人,曹爽能调到的军队至少有几十万,许都离洛阳又不远,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曹爽只要不是傻子怎么都能拿下司马懿,绝对的实力+绝对的政治正确秒杀造反的司马懿。

这是军队实力的对比,再看两个阵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司马懿的人大多是受曹爽排挤的朝中重臣,既然是被曹爽排挤,那就说明这些人没有实权,一批没有实权的人支持司马懿,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一个用实权的桓范,人家是大司农,掌管全国粮草供应,立马就能调来粮食,这就是实权。



你如果说天下的士族都支持司马懿那就是完全不懂政治了,曹魏是士族政治没错,支持司马懿的确实有一部分是朝中重臣,也是当时的士家大族没错,比如蒋济、陈泰、高柔等,但这毕竟是少数,曹爽这边阵营的士家大族更多,,比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都是出身士族。

再说了,司马懿已经装病好几年了,朝中及地方上的人事安排都是曹爽决定的,曹爽在地方上安排了不少亲信,都是有实权的人物,这些人肯定支持曹爽吧,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尚的儿子,夏侯霸的侄子,还有征蜀护军夏侯霸,直接就是曹爽的亲戚。这两位是曹魏西部战区的实权人物,早就替代了司马懿主持关中时期的心腹。



再加上淮南的王凌、令狐愚这些实权人物,铁定是反对司马懿的,他们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后二年就起兵造反了,还有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肯定支持曹爽,曹爽手握天下兵权,又有皇帝,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哪里敢不听从曹爽的命令呢?


也许你会说,司马懿用兵如神,诡计多端,一定能充分发挥各种计策打败无能的曹爽,这可是历史啊,不是你是个人才,你就能赢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诡计都是徒劳的。



前提是曹爽只听从桓范的建议,铁定就能打赢司马懿,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司马懿已经到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高平陵事变后两年司马懿就去世了,如果一旦战事启动,他还能活几年,万一在战争中死去,这仗还用打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公元249年,沉寂了十年之久的司马懿,突然静极思动,依靠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郭太后、京城洛阳。他以郭太后的名义,下旨免去大将军曹爽本兼各职,并以洛水为誓,许诺曹爽,不要他的性命,让其回家当个富家翁。曹爽天真地相信了狡猾的司马懿的鬼话,乖乖交出兵权。然而,最后,曹爽兄弟三人,还有亲信何晏、桓范等人被司马懿夷灭三族。

如果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鬼话,选择抵抗到底,他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个人认为曹爽依旧改变不了失败被灭族的命运,从曹爽自身、门阀士族、皇帝曹芳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其一,曹爽优柔寡断,决定了他一事无成,斗不过奸诈的司马懿。

据记载,曹爽遇事优柔寡断,没有他父亲曹真的魄力。他在权力争斗中,和司马懿差得太远了,远远不及格。如果司马懿的政治学科是100分的话,曹爽应该只有可怜的10分,严重的不及格。因此,不及格的曹爽,和司马懿相斗,简直是找死,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曹爽的政治如此差,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寡断,遇事不坚决,没有司马懿的那种坚忍,不服输精神。

正是由于曹爽的这种优柔寡断性格,即使他没有交出兵权,而是选择和司马懿鱼死网破,他也不是杀伐果断的司马懿对手。当年,蜀汉诸葛亮的疯狂伐魏,如果不是司马懿技高一筹,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御敌于国门之外,长安多半就丢失了。

因此,司马懿是能和三国“智绝”诸葛亮一争高下之人,而曹爽是依靠自己父亲曹真的威名,才有了现在的权势,无论是实战经验,还是军事才能,他和司马懿相比,差得很远。如果曹爽在战场上延误战机,在战场上犹疑不决,即使拥有优势兵力,拥有几十万大军,也不一定能斗得过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得到了门阀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却失去了门阀大族的支持。

曹操时期,他一直重用曹氏、夏侯氏宗族,对门阀士族一直采取防范的态度。而曹丕为了获取士族的支持,他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为称帝奠定了基础。这时,曹魏实际上是曹氏家族与门阀士族共天下的情形。这时,曹丕为了集权,加大了打压曹氏宗族的势力,同时提拔了重用门阀士族的人物,如司马懿就是和曹丕关系好,受到了重用。

在魏明帝曹叡临终前,他委任曹爽和司马懿两个托孤大臣,这两人分别是曹氏宗族和门阀士族的代表。曹爽升司马懿为太傅,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力。这时,曹爽是明智的,因为经过曹丕、曹叡两代皇帝对曹氏宗族的打压,曹氏宗亲早已江河日下,很少有掌权的大人物了,而相对应的门阀大族却蒸蒸日上,他们以司马懿为首。

曹爽虽然打压的不是司马懿一个人,而是打压以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大族势力,给他们一个警告。这样,曹爽也得罪了以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大族。这些人有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司空王凌、陈群之子陈泰等人。这些人相当于大半的曹魏朝堂大佬了,他们大都支持司马懿,反对曹爽。

其三,皇帝曹芳的态度不明确,可能倒向司马懿。

大将军曹爽在掌权后,耀武扬威,谁也不放在心上。他“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架空司马懿,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权臣。最致命的是,正始八年(247年),他听从了何晏等人的馊主意,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给幽闭起来。

虽然郭太后不是皇帝曹芳的亲生母亲,可是她对曹芳也有养育之恩。八岁时,养父曹叡就去世了,幼小的曹芳对郭太后是有感情的,应该还非常深厚。曹爽还私自带走魏明帝的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他的饮食、车马和衣服效仿皇帝,与皇帝的相差无几。《晋书》中记载如下:
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因此,曹芳对曹爽的做法应该是非常不满的,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次,曹芳看到司马懿匡扶正义,讨伐权臣曹爽,他还可能感激司马懿,除掉曹爽。因此,曹芳不一定受曹爽的摆布,听从曹爽的话。如果有机会,曹芳是会和当年的汉献帝从李傕郭汜手里逃跑一样,从曹爽那儿逃跑,回到洛阳,挥师讨伐曹爽。

总结:由以上三个原因可知,无论是从曹爽自身、门阀士族,还是皇帝曹芳,哪个方面,曹爽都不占优势。即使曹爽没有交出兵权,在大司农桓范的辅佐下,起兵讨伐司马懿,获胜的机会还是渺茫。这么看来,曹爽交出兵权,想要当一个富家翁的想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魁哥说历史


我们先来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司马懿为什么敢发起高平陵之变,为什么嬴的是司马懿,而不是曹爽,难道只是一场看似简单的高平陵之变吗?

我们知道,曹睿托孤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安排司马懿和曹爽两个人,而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人,其中秦朗是曹操的养子,而其他的都是曹魏的宗室,不管是曹姓,还是夏侯姓。

其实这个安排是很合理的,因为都是宗室做为托孤大臣,这样做的好处,那就是大权不会旁落,而曹室宗亲共掌大权,也有利于互相制衡。

但是在曹叡身边的侍中,刘放与孙资的影响下,因为他们与夏侯献、曹肇有仇,另外还有曹宇个人过于谦虚,导致了,变成了由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共同做为托孤大臣。

我们知道曹操是重用庶族的,也就是寒族,像他所有的武将大基本是这类的,还有一部份谋士,曹操不问出身,不问品德,惟才是举,所以曹魏很好的发展起来。

可是到了曹丕这里,一方面曹丕不具体曹操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在曹魏的发展之中,士族的力量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了,比如弘农杨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毕竟士族人才辈出,所以曹丕为了称帝,就接近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开始的设计是好的,那就是根据人的能力来分品阶,可是到后面,却变成了主要看家世,然后再看能力,这样就变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我们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士族都是支持司马懿的,他们反过来劝曹爽要投降。

如果曹爽真的听了桓范的话,将曹芳带到许都,然后号召曹魏进行勤王的话,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第一,曹爽能不能顺利的到达许都。

第二,各郡县,各将军是听曹爽的,还是听司马懿的。

第三,以曹爽的能力,他具体与司马懿对抗的能力吗?

或者曹爽这样做,他不是立马失败,可是离失败也是不远了,因为他的能力实在是有限,即使有桓范这样的智囊,也是失败的,比如袁绍、吕布也是如此。


历史简单说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很遗憾地告诉你,即使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坚决反抗,不投降的话,也斗不过狡诈的司马老贼。这两人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若是换成曹爽的父亲曹真,倒还有有些反抗的实力,可是曹爽就算了。

为啥这么说呢?虽然曹爽是魏明帝曹睿临死前,给自己的儿子曹芳钦定的托孤大臣,以及辅政大臣,可是曹爽资历太浅了,加上他手下都是些酒囊饭袋,以为自家主公曹爽已经掌握了朝政大权,就能够一劳永逸、万无一失了。可是他们错了,仅仅不到几个月,就被诈病的司马懿给轻松除掉了。就是在高平陵上,结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



曹爽天真地以为掌控了皇帝,就能够掌控朝政大权,可他忘了资历和威望。虽然曹爽算是曹氏宗亲,但在威望和资历上却远远不如司马懿,若是换成他父亲曹真,高平陵之变就不可能发生。一切都源于曹爽资历不够,要不然怎么会在一天之间,司马懿就完完全全掌握了大局。


司马懿可是魏国老臣了,无论是在曹操时代,还是在曹丕时代,他都算得上三朝元老,更别说多次击退蜀国的诸葛亮了,执掌兵权十几年,在军中威望早已经高于曹爽了。就凭一场高平陵之变,就拿下了曹爽,这不得不说是个讽刺。

司马懿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夺走了曹氏四代人打下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