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生姜进行中耕?

黄晓红果果


生姜的中耕在我们这里称之为大培土,生姜一生要经过两次培土:①.小培土:在拆掉小拱棚后的第一次小规模的培土封垄,大规模的追肥;②.大培土:在立秋之前的大规模的培土封垄,小规模的追肥。

生姜是姜科类,属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果实为根茎生长膨大后才算成熟。它一生有多重身份:a. 蔬菜;b. 调味品;c. 药材;d.保健品…由于生姜的实际作用大、用途广、需求量大等有着广大的消费市场。因此,生姜的经济价值较高。生姜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但因各地的水土和气候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各地的种植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生姜的种植方式

生姜一般可分为三种栽培模式:①.塑料小拱棚的栽培模式;②.塑料大棚的栽培模式;③.生姜的露天栽培模式。但这三种模式栽培的生姜,都要先育出姜芽之后再移栽到大田里才能完成栽培。这里主要说一下生姜高产的小拱棚栽培法。

在惊蛰前后,视温室里姜芽的生长情况和天气,就可以着手准备生姜的栽培工作了。

1.整地开沟

由于生姜是一种喜湿阴凉的特殊植物,要想它高产,就要顺着它的生长习性来种植。即然它喜湿阴凉我们就需要给它采取深栽培土的方式来对它栽培。生姜是很吃肥的植物,在整地之前每亩要施腐蚀过的鸡粪2000公斤,地整好之后再开沟栽培。也就是种姜人常说的:沟变垄,垄变沟的栽培方式。即先把姜芽栽到到沟里,经过两次培土封垄后,姜沟就变成了姜垄。所以,生姜就会埋在厚厚的土垄下面健壮生长。

开沟打垄时要用白灰或其它的东西画出直线。两条线中间的距离保持在65厘米:①.便于搭建小拱棚;②.因生姜采挖机两条履带之间的中心距离是65厘米。所以,为了以后生姜成熟后便于收挖,姜垄之间的中心距离也必须保持在65厘米,避免成熟收挖时挖破了生姜。


2.栽培姜芽

姜沟开好之后就可以进行姜芽栽培了。首先要浇足底水,然后,把姜芽蘸点多菌灵和磷酸二氢钾混合配制的水溶液,进行杀菌消毒和增加营养。芽尖朝上按20厘米左右的株距放入姜沟中。然后盖上4~5厘米左右的细土,最后,在靠近两条姜沟边缘的地方插上小拱架。使一趟薄膜正好覆盖两垄姜芽,最后,要盖上绿色的彩光塑料薄膜压紧四周。

二、生姜小培土

1.生姜首次培土

在芒种前后视姜秧的生长情况,就可以拆掉小拱棚了。在追肥培土之前要先顺着姜沟浇一遍透水,便于追肥培土。第一次追肥培土的时候,可在离姜2根8~10厘米的距离开沟,每亩用17:17:17的三元复合肥200斤,和生物微肥200斤。注意:不要用碱性肥料。第一次培土把原来的姜沟封平稍显姜垄下雨不积水即可。

2.浇水除草

生姜经过第一次培土封垄后,已经拆掉了塑料小拱棚,生姜就处在露天下生长了。由于生姜不适宜打除草剂,因此,姜田里面的野草就有可能会疯长。这时,薅草就需要用人工来完成了。这期间如果天气晴朗每隔6天左右就要浇一遍透水,保持姜田里有湿润的墒情,这样有利于生姜的生长。同时,还要着手搭建生姜的遮阳棚。


三、生姜的中耕大培土

1.搭建遮阳棚

生姜经过第一次培土封垄后一直处在露天的生长中。这时候已经进入盛夏了,太阳光的强烈照射,这对生姜的生长很不利。生姜生长是要温度不能见强光度的植物,因此,就要给它搭建一道遮阳棚来过滤强太阳光。搭建遮阳棚的网布可以选择9针或5针的普通遮阳网,站杆可以选用三米多高的木檁条或毛竹。可根据遮阳网的宽度栽培成排的站杆,每根站杆的杆距在4米左右即可。然后,在每根站杆的顶端用尼龙绳子相连接,用于托着遮阳网并方便固定。使遮阳网离姜秧的净高度保持在2.5米左右的距离即可。最后,根据需要选几个不同的点位,在站杆旁栽根斜撑用于加固站杆避免被大风刮倒。

2.生姜大培土

立秋是生姜开始生长的时节。生姜和红薯一样,也是在这时期从茎根开始转成姜果的生长过程。因此,它需要更多疏松的土壤供它的姜果膨大生长。这时候就需要给它加土培垄,垄培早了由于经常浇水姜垄容易板结。所以,在它开始生长茎果的时候培土最为合适。

立秋之前就要第二次给生姜大培土追肥了,这也是最后一次追肥了。大培土也是拆垄变沟的做法:就是把之前栽姜开沟时的老垄全部拆掉封在姜株上,行成一个较大的姜垄。这时候每亩还要追施200斤高浓度的复合肥,追肥应离姜株10~15厘米的地方,肥料一定要追施均匀。

生姜在最后茎果的膨大期时,每亩可用98/100浓度的磷酸二氢钾,250克兑水35公斤均匀的喷施在姜秧的茎叶上。用于增加姜辣素的含量,膨大姜果提高生姜的品质和产量。
生姜是一个投资高收益也高的种植产业。同时,也是个很繁杂的种植业。从生长初期的育种催芽,到大田栽培中间的防病治虫,以及除草浇水小培土封垄和大培土封垄等等,这都是一系列连贯的劳作。还有后期的姜窖建造也是一个不小的投资。另外,生姜对水源的要求特别高,在地里生长的7个多月里,姜垄始终都要保持着湿润的状态。因此,能保证生姜在这样的水土条件下生长,没有大型水库或好的深水井,仅靠老天爷下雨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水源不好的地方不建议种植生姜。


豫南乡农


说起大姜的中耕除草我就头痛。有一句农谚说的好,叫"九锄棉花,十锄姜",你想想吧,大姜生产中得锄多少次草,同时也说明了大姜中耕除草的重要性。其实,大姜的中耕并非仅仅是除草,还有更重要的作用。生产上,大姜中耕一般是结合浇水,施肥,培土每月得中耕1–2次,最多的时候每十天八天就得中耕一次,累煞人哈。

一,大姜中耕的作用

大姜的中耕一般是在幼苗期的次数多,因为大姜的根茎长于地下,要求土壤疏松透气,所以要勤中耕,但由于大姜的根系又较浅,不宜深耕。

北方地区的大姜田,一般是在大姜出苗后,结合浇水中耕1–2次,起到松土保墒,提高地温和清除杂草的作用。南方地区大姜幼苗期雨水较多,杂草丛生,中耕次数应适当增加,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中耕深度以10厘米左右为宜。

大姜幼苗期长,且生长速度较慢,又处于高温多雨的季节,杂草萌生极为茂盛,如果不及时清除,容易造成草荒,以致大量杂草同大姜幼苗争夺养分和水分,严重时还能影响姜苗见光,导致姜苗得不到正常的营养而生长不良,造成减产。

所以说,大姜田及时中耕除草是保证苗全苗壮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


二,大姜中耕的方法

大姜田的中耕要求"早,勤,浅,细"四大要领。为了使大姜幼苗生长良好,常根据土壤质地适时进行中耕。黏性土质姜田,如果苗期雨水较多,应中耕2–3次,最好做到雨后必锄,有草必锄,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

大姜田中耕不宜过深,一般1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并应注意防止伤根伤苗。大姜通过中耕,不仅能改善莫大焉土壤的透气性,减少水分的蒸发,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肥料的分解,有利于姜苗的生长。对沙性土壤的姜田,如苗期雨水较少,杂草较少,可酌情少中耕。

现在栽培大姜几乎没有再进行中耕的了,播种完大姜就喷施封闭性除草剂,然后覆盖地膜,谁还去费事巴力进行中耕呢?您那里的大姜田还有没有中耕的呢?想没想起过热拉耗天地蹲在姜垄上中耕除草的场景?腰酸腿痛,热汗直流。唉,可那时候的大姜又值几多钱呢?凡是大姜种植户,谁没有历经0.25,0.5,1时代,又有多少姜农眼含热泪,将整片的大姜用旋耕机粉碎在地,因为不够劳务费钱!


姜农的辛苦又有谁知道?怕雨,怕旱,怕风,怕日,怕虫,怕病,还怕"姜你军",胆颤心惊,挨过了一年又一年,不就是"相信明天更美好"吗?大姜买个2元3元的每斤,一亩地纯剩几何?难道没看见大姜田里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吗?又有多少年轻人在侍弄大姜?


努力就好


 生姜生长期间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每隔10~15天进行1次浅锄,多在雨后进行,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结。到株高40~50厘米时,开始培土,将行间的土培向种植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应结合培土将畦沟挖深到30厘米,并将挖出的土壤均匀放置在行间。

  待初秋天气转凉,拆去荫棚或遮荫物时,结合追肥,再进行一次培土,使原来的种植沟培成垄,垄高10~12厘米,宽20厘米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块外露,促进块大,皮薄,肉嫩。

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不宜深中耕,以免伤根。中耕不宜过深,一般以1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并应注意防止伤根伤苗。通过中耕,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肥料分解,有利于姜苗生长。对沙性土质的地块,可以酌情减少中耕。


金色的田野


南方在生姜幼苗期,因雨水多,杂草丛生,土壤通透性差,对生姜幼苗生长不利,因此,为了使生姜幼苗生长良好,常根据土壤质地 适时进行中耕,并结合中耕进行除草。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主要 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中耕不宜过深,以1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黏 性土质姜田,若苗期雨水较多,应中耕除草2~3次,最好做到雨后 必锄,有草必锄,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


逍遥浪子QAQ


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主要 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中耕不宜过深,以1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黏 性土质姜田,若苗期雨水较多,应中耕除草2~3次,最好做到雨后 必锄,有草必锄,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


匠秾


生姜喜湿润而不耐干旱,其根系较浅而不发达,吸水能力较弱,难以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雨季来临时,姜苗亦不耐涝。因此,在栽培中必须根据生姜的需水特性合理进行排灌,才能使生姜健壮生长。

(1)发芽期水分管理

首先,播种时必须浇透底水,以保证生姜顺利出苗。播种后,通常在出苗达70%左右时开始浇第一次水,但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及墒情灵活掌握。如为沙质土壤,保水性一般较差,遇干旱天气,土壤蒸发快,往往种姜尚未出苗土壤已十分干燥,在这种情况下,应酌情浇水,促进种芽出苗。浇了这次水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防土壤表面板结而影响出苗。如为黏性土壤,保水性能较好,土壤墒情较适宜,则可待出苗70%左右再浇水。

据莱芜姜农经验,第一次水要浇得适时,不要太早或太晚。如浇得太早,土表容易板结,幼芽出土困难,易造成出苗不整齐;如浇得太晚,则姜芽受旱,芽尖容易干枯。在浇第一次水后的2~3天,紧接着浇第二次水,接着中耕保墒,可使姜苗生长壮旺。

(2)幼苗期水分管理

幼苗期植株较小,生长缓慢,需水不多,但幼苗期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北方正逢春末夏初干旱季节,此时不可缺水。在幼苗生长前期,以浇小水为宜,浇水后趁土壤见干见湿时,进行中耕浅锄,松土保墒,以利于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在幼苗生长后期,已进入夏季,天气干热,土壤蒸发量大,消耗水分多,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与浇水量,经常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左右。夏季以早晨或傍晚浇水为好,不要在中午浇水。这样,既防土壤干旱,又可降低地温。另外,夏季暴雨之后,应以浇跑水的方式及时浇井水降温,俗称为“涝浇园”。同时,还应及时排水,以免姜田积水引起姜块腐烂。

在整个幼苗期,要注意供水均匀,不可忽干忽湿,若供水不均匀,不仅姜苗生长不良,而且常使发生的新叶扭曲不展,俗称为“绾辫子”,影响姜苗正常生长。

(3)旺盛生长时期水分管理

北方地区在立秋以后,生姜便进入旺盛生长时期,生长速度加快,地上部发生大量分枝和新叶,根茎也迅速膨大。此时由于生长量大,需水量也相应增多。为了满足该生长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根据天气情况,一般每隔4~6天浇1次大水,以经常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80%,促进产品器官迅速形成。至收获前3~4天再浇1次水,使收获时的姜块带有潮湿泥土,以利于入窖贮藏。

南方地区,姜田水分管理与北方地区不同,在幼苗生长前期,气温较低,雨水较多,影响姜苗根系生长。为了防止姜田积水和姜苗受涝,应搞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做到沟沟相通,雨后可及时顺利排水,雨停水干,有利于姜苗生长。在幼苗生长后期,气温升高,在水源不足的地方,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减少水分蒸发,常在夏至前后结合中耕培土,用稻草、麦秆、油菜秆、油菜荚壳、蚕豆荚秆等覆盖姜行畦面,对防旱保墒有良好效果。

在生姜大量分枝时期,需水量明显增多,据廖觉民等研究,从出苗到子姜(一次姜球)生长时期,每667米2的生姜1昼夜所消耗的水分为0.5~0.8米3;在二次姜球至三次姜球生长时期,每667米2每昼夜耗水量为1~1.5米3。在快速分枝时期不可缺水,如缺水干旱,轻者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萎蔫,植株瘦弱,严重时心叶不展,多数叶片上卷甚至植株枯萎死亡。处暑以后,姜苗基本封行,若夏秋气温较高而久晴无雨时,为防姜苗受旱,有些地方采取傍晚灌水、早晨排水的方法,或于傍晚灌跑马水的方法,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浙江新丰姜区,在天气干旱时,在畦沟中保持3~6厘米的水位,维持土壤湿润,对植株生长很有利。

生姜生长后期最忌渍水,我国南方一般在9月份以后,秋雨较多,此时必须清沟沥水防渍,为根茎膨大创造适宜条件。

在水源不足的地方种植生姜,为了节约用水,可实行喷灌。山东肥城市陆房乡,喷灌面积已达266.7公顷左右,该乡实行姜田喷灌以后,除了节约用地2%、节约用水60%以外,还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他们种植的生姜比一般地面灌溉田的生姜长得高,分枝数也较多,平均单株根茎重达506克,比地面灌溉的提高12.7%。据对其营养品质的分析,维生素C、蛋白质及含糖量均高于地面灌溉姜田的根茎。由此可见,喷灌不仅有利于生姜生长、提高产量,还可使营养品质得到提高。


工地上打酱油的


你好,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不宜 深中耕,以免伤根。北方一般在出苗以后,结合浇水进行浅中 耕1〜2次,起松土保墒、提高地温和清除杂草的作用。南方 在生姜幼苗期,因雨水多,杂草丛生,土壤通透性差,对生姜幼 苗生长不利。

因此,为了使生姜幼苗生长良好,常根据土壤质 地适时进行中耕除草。 黏性土质姜田,若苗期雨水较多,应中 耕除草2〜3次,最好做到雨后必锄,有草必働,经常保持土壤 疏松透气。

中耕不宜过深,一般以1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并 应注意防止伤根伤苗。通过中耕,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透气 性,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以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肥料分解,有 利于姜苗生长。 对沙性土质的姜田,如苗期雨水较少,杂草较 少,可酌情少中耕。




我是三农会员小陈


生姜幼苗期,因雨水多,杂草丛生,土壤通透性差,对生姜幼苗生长不利,因此,为了使生姜幼苗生长良好,常根据土壤质地 适时进行中耕,并结合中耕进行除草。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主要 分布在土壤表层,因此中耕不宜过深,以1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黏 性土质姜田,若苗期雨水较多,应中耕除草2~3次,最好做到雨后 必锄,有草必锄,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