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疫战后,农村殡葬的仪式感、铺张浪费可否借势抑制,从简而实在?

洞庭砖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疫情期间我们这边刚好有一起丧事

镇上要求丧事活动一切从简,缩短丧事时间,压减丧事规模,防止人群聚集,严格控制吊唁对象,对于在外地的亲友,倡导亲友通过电话、微信等拜祭,简化了丧事流程。丧事期间减少守灵人员。为了减少人员聚集,镇里要求不起灶做饭,本村帮忙邻里干完活都在自己家吃饭,村领导为了加强防疫,早晚喷洒消毒液。由于不能做宴席,在送葬完老人之后给参加葬礼的街坊邻居每人送了一份感谢礼物!!



光辉岁月瑶


正好正月十五过后一个发小肝癌晚期走了,发小生前是很喜欢热闹的,在他去世前一天我还给他说必须扛过这次疫情,要不然只能悄悄的把他送上山了,结果他说肯定扛不过,悄悄的就悄悄的吧,不能给政府添麻烦;他刚去世几小时,政府和村委会的就上门做工作,大家都是明理人,就自家的至亲、几个好友及三二个道士就把他送上山了;要是平时,外地的侄儿侄女、堂兄弟妹、老表亲家、七大姑八大姨等等的都会来,肯定得热闹两三天后风光大葬;毕竟中国几千年的礼仪不能一刀切吧,特别是老人;在这次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国家为什么要求喜事停办白事从简呢,没有一杆子说白事都停办呢?说明白事是不能缺少的,但近几年的烟花、乐队、歌舞团表演这些确实属于是攀比、铺张浪费应该制止;至于请道士做个道场、锣鼓队敲锣打鼓的,只要不影响周边居民,不应该取消,毕竟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葬文化;在逝者追悼会前后举办的接待亲朋好友的饮食上,应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由当地政府给出一个参考范围,严禁盲目的大操大办,让有的逝者家属举债办葬礼;总之,按农村目前的情况看,葬礼的仪式感、亲朋好友齐聚的场面肯定不能抑制,但在烟花爆竹、歌舞表演、饮食上可以借此机会禁止铺张浪费,当然这要靠咋老百姓自觉肯定不行,还得要政府发力才行。


农工结合拜哥


我这里是北方的农村,就在前一阵村里一位老人去世,因为疫情,家里就出了10个人从简而办,也没办酒席,第一天发生的事,第二天就入土为安了。至于原先农村的仪式感和铺张浪费,可能也就在这疫情期间能收敛,等一切恢复正常,还是会出现上述情况的。

农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在牌面上绝对是要面子,几乎是能有多铺张就有铺张,过去农村白事基本就是喇叭唢呐吹一通,然后守灵3天,摆酒席也就摆一天,毕竟那时候条件不好麻,有的棺材都是用几块简单的木板钉一下就入土了。反观现在的农村白事,大吹大唱三天那是基本条件,棺材都是用上等的梓木、楠木,有条件的还会用铜柩、石柩,酒席就更不用说了,过去都是一个小土包就堆起个坟,现在最少也要圈块地,然后大修,弄得跟小公园似的,极其奢侈。就在去年夏天,我三奶奶去世,大爷家光修墓就花了10多万,真的是让我们这些后人压力山大。

殡葬习俗是几千年的习俗了,至于抗击疫情过后能否从简,这个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政府一直都在推行殡葬从简的制度,毕竟社会资源有限,逝者已逝,还是想把一些土地、资源留给后代子孙,毕竟这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都实行厚葬,那么浪费的土地将会非常大,对于后代发展是有阻力的。所以殡葬从简是一种趋势,跟这次疫情没有什么关系。


布衣小农人


举例1:我们这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就连家里老人还没过世,建好坟冢,立块碑,都要摆一次宴席,收些份子钱。

举例2:前几年隔壁村有一户人,可能是家庭比较困难,自家猫下了几个崽也办了个宴席,嘴里嚷嚷“孩子满月酒能办,猫下崽也是喜事,咋不能办”。后来亲戚邻居都拎着一袋猫粮随份子,整的主人家好是尴尬,还弄了几桌好酒好菜,让本是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举例3:在这疫情期间,我们这的丧事,一切从简;红事一律推迟,等到疫情过后再办。其他一切宴席都不准办。

就像乐天,以前坚决抵制,现在成都牛王庙口那的乐天广场也快修建完成了,周围的人我没听到说乐天的话了。


芴忆儿


在我们这里婚丧都从简了,比如结婚的,路近的来一辆电动车接走,其他人都不去了,我们自己家有个姑娘嫁到城里,都沒有通知我们,我们根本不知道,后来才听说的,关键是不让串门,新郎开车接来了也不能进村,在村东头接的,从简吧!



巨鹿阿爽


中国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因此各地的农村殡葬风俗习惯都会不一样,这些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习俗,是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或者说是改变就改变的。农村的殡葬风俗都不简单,而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在这次的肺炎疫情期间,在农村一样有老人去世,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一般就是特事特办,简化流程,简单办理。



农村殡葬的习俗

我老家湖南那边,老人还没有去世前,女儿们就会准备好老人要穿的寿衣,寿鞋袜,寿帽子等。这个是由女儿准备,没有女儿的,可以由家里的侄女准备好,老家那边流行土葬,寿材也是要提前准备好。如果知道老人会去世了,还要提前准备好鞭炮,纸钱,蜡烛,火盆等这些。鞭炮一响,附近的邻居就知道老人去世了,就都会过来帮忙,安排入棺仪式。所有亲戚到场,在入棺前看最后一眼。盖棺后,道士会挑选出殡的日子准备仪式,然后等待1-2天的样子安排接下来要做的时候,道士安排丧事仪式,有个坐库房的主事人管理收支开销和安排本家的人员办些杂事,就是那些吃喝拉撒的事情,并且每天晚上要有子女守夜,随后一般是响锣鼓2-3天,最后一天就是抬棺材上山(我们那边叫发丧,发丧后的第二天由子女过来复土)。我们这边流行吃流水席。一般是响锣鼓的前1天本家人和亲戚就开始过来吃饭了一直吃到发丧后的中午(这顿叫发财饭)。但是我们这边的正席是发丧的前一天晚上,这一顿饭就是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过来吃。吃完后烧些纸房子等很多祭品,然后就就是端着老人遗像在沿路都是火堆(一般是由木屑和煤油混合点燃的)的路上走一圈,回家后在道士的主持下还有很多的仪式,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晚上11点结束。这边的丧事一般要7天左右,整个过程下来是很累的。丧事是亏本的一件事情,因为连续几天的流水席加上道士的费用,整个的开销很大。但是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我们这边的简化流程也就是敲1天锣鼓,其他的仪式一样都少不了,例如入棺仪式和发丧仪式。摆酒席这种事情也少不了,都是大家庭,亲朋好友那么多,这能怎么省?不像城市里面,1-2天就搞定了。

湘女朱丫头


五天前发小的姥姥逝世了,一时间村子里的微信群里都在传播。可是大家除了惊讶,又能怎么样呢!在疫情蔓延时刻,做好病毒防控比什么都强。毕竟要为所有人安全着想,葬礼俭约倒显得很是冷清,近80岁的老人逝世,按理说儿孙满堂,家族较大,应该说是“喜丧”吧!可在这非常日期,得为大家着想不是,所有的一切只能从简办理,没有亲戚朋友吊唁,更没有准备酒席,连守夜的人员,也是选取了几位本家的叔叔,就此事的发生村干部也报备了乡政府。

老人逝世在家里只停留了两日,第三天便草草下葬了事。小儿子一家人这几年一直在北京打工,老人逝世之后大儿子第一时间给兄弟电话通知,小儿子一家人得知母亲逝世后驱车数千公里赶回家奔丧,可到了村口,被检测点人员拦下,经过讲解宣传疫情防控指南,小儿子一家人没有进村。小儿子哭的很是伤心,把检测点值班的员也看的泪水外流。但念及村里人安全,送丧时小儿子也没有参加,只能在村外果园里的杂物间里隔离。

农村殡葬礼仪实行多年,铺张浪费也是根据人们的经济条件决定,个人觉得对于根深蒂固的仪式感,并不会由于一场疫情,而变得简约,疫情时期除外。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提高,近些年正如提问者所描述,农村殡葬确实从在仪式感和铺张浪费,其实这也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但从对死者的敬爱来说,儿女们想的是死者辛苦一辈子,逝世后用一场较大仪式感祭奠九泉之下的亡灵。

从另一方面来讲,强大的仪式感和过渡的铺张浪费,除了敬畏死者为大,还从在一定的炫富显摆。譬如谁家的老人逝世后,儿子把葬礼办的多么好,像这样的闲言碎语是农村闲聊之时最常说的话语。所以在乡村陇原看来,疫情过后对于农村人来说,从简办理葬礼可能性不大。

以上是 个人观点,如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点击右上角关注乡村陇原,我们一起说咱农民自己的事。


乡村陇原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通过一个这场疫情中农村老人病逝后,如何殡葬的例子,看它对疫情过后农村殡葬的形式有何影响。

正常情况下,农村老人逝去后举办的的殡葬仪式的隆重程度是惊人的,远比年轻人结婚要热闹,复杂得多。从老人咽气那天开始,到殡葬老人结束,需要3-4天的时间;这期间,需要有很多的殡葬环节,一个一个紧密连,隆重,而又充满了 悲痛的气息。

老人咽气后,本村组的有名望的老人会来到家里和老人的儿女们商量老人殡葬事宜,如殡葬的规模,告诉哪些亲朋好友,找哪里的吹鼓手,请哪里的大厨等,同时,会有左邻右舍,同村组的村民都会来拜祭,并留下来等着主事的老年人安排做事。

第二天,就开始忙碌了,老人的儿女,晚辈亲属按照殡葬的环节,一个一个进行,那些帮忙的村民们,有的在院子里支锅灶,有的帮着摘菜买东西,有的帮着缝孝衣做孝帽,有的去通知死者的亲属,忙碌而有序。同时会有大量的人在他们家里或附近看热闹,打听他们家花多少钱办理的丧事,通知了多少个亲属,能收多少礼金。

第三天是殡葬的高潮部分,老人的子女,晚辈亲属一遍一遍送汤,同时会有众多的亲戚朋友来吊唁,并送来丧礼,老人的儿女们则大摆宴席,招待那些来吊唁的亲戚朋友;整个村子的人几乎都会来看热闹,规模大的,甚至附近村子的人都来去看。热闹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型的集市。

第四天高潮落下,把老人送到地里埋葬,晚上死者的儿女们会摆下宴席,招待那些在来帮忙的人,这个过程也是热闹非凡,村民们会来围观。

用隆重的形式殡葬老人,这种风俗,自古就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孝道,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到了现在,却成了活着的儿女们之间相互攀比,并借机收敛钱财的手段,就让殡葬这种特有的民俗,偏离了本质。

这次疫情导致了农村封村封路,每个农民,几乎都躲在自己的家里,窝在床上;有个老人去世了,他的儿女们一切环节从简,没有请吹鼓手,也没有请大厨大摆宴席,款待前来调研的亲戚朋友;那些亲友们送上丧金,便又匆匆回到自己家里。同村的人甚至不知道老人去世了,当人也就不会去看热闹。

这种冷清的殡葬,让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感到心酸;但是,有些农民却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

首先,不会因为繁杂的殡礼,搞得自己像得了一场重病。

其次,不会因为一次殡礼花费掉辛辛苦苦挣来的几万块钱,让自己的生活承受很大的压力。

再次,虽然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那么多人围观,在冷清中同样能让逝去的老人入土为安。

疫情不能让儿女为辛苦一辈子的老人,用隆重的方式把他们送走,内心虽然会有愧疚感,但却也迫使他们冷静的思考一件事:让活着的老人幸福一点,快乐一点,远比等老人离世后,为他们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更孝顺。

因此,这场疫情过后,虽然不能完全改变铺张浪费的殡葬方式,最起码会动摇儿女们在殡葬老人上的攀比心理。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农村不是你去我来,农村是人情世故!

作为一名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民,我想告诉你,即使没有此次疫情,农村白事也很少有铺张浪费的,大多是量力而行。

农村农民就是“从自己的哭声中来临,在别人的哭声中逝去”,此次疫情之下,那些有老人去世的农村家庭无不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按照传统办白事又怕感染,不按传统又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不过最终还是只有绝少数人大操大办,绝大多数都是听从村委会的安排,请专业人士进行活化。但要说此次战役就会结束农村殡葬传统的仪式感,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 花圈是农村白事必不可少之物

农村之事与农村之人,

在农村红白喜事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两件事,也是不少农村地区能够整酒的两件事,但在以前不少农村农民面临着别的农民家里母猪下崽自己都得随礼的窘境。如今只剩下这两场大宴席,再不遵循传统,似乎是对农村文化习俗的不尊重。农村的人情世故,便在这几百元到上万的人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感情深来的自然多,感情浅来的自然少;你亲自到场,我自然也不会缺席。有农民的地方就有人情世故,有人情世故的地方就有红白酒席;人不散,酒在席。

农村白事按照传统习俗操办,看似是普涨浪费,但必须得明白以下两点:

首先一个只能够拿出五千的农民,绝对办不了一场五万的殡葬。咱们农民都是按照自身经济条件来确定殡葬规模的,拿恩施地区来说:有钱的宴席上置办五个火锅,没钱的置办三个火锅。接的都是自家亲朋好友,别人都自己家庭也了解,不会说啥。

其次就是农村殡葬是对传统文化和逝去老人的尊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去世的老农民苦了一辈子,至少得让人家风风光光离开人世间,让其知道活着的亲人没有忘记他,采用隆重的方式来纪念。

正是因为传统殡葬方式在农村的根深蒂固,其绝对不会因为一场疫情而得以改变。当然在说完传统文化思想后,再来说说其它的理由。△ 城市里的殡仪馆

其它的原因

病毒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比我们人类长的多,在世界历史上也爆发了不少的疫病,这些疫病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但绝对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习俗。嫁妆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也爆发过疫病,但却依旧无法撼动这两个字的地位。此外人类作为健忘的动物,一是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绝对不知道这件事做不得,二是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冲淡人们内心的恐惧。零三年的SARS也是由野生动物所引起,当时人们已经了解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但时至今日,野生动物交易依旧是呈现出直线式的上升,没有丝毫改变。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说,此次疫情之下,或许短时间内在农村不会出现大操大办白事的事情,但是当某一个遗忘掉此次疫病为害的农民开了头,那么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又会以一种无法控制的速度在农村传播开来,直至下次再有人吃了亏。

农村的事情并非是三言两语说就能说清楚。在农村农民们都讲究一个风水和运气,不少自认为自己吃亏、背时的农民,把殡葬当成改善自己运气的一个好机会。平时舍不得吃和穿的他们,会花大价钱请来十里八乡最好的道士,只为能够让逝去的老人下葬到一个好地方,由此换来自己的发财运。这也是为什么在农村推行火葬很难的原因之一,乱人财运如同抢钱。

△ 贫困的人自有其办白事的方法

疫情之下,无人可以独善其身,因为办酒席而造成他人传染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但疫情结束之后,无人可以摆脱大流,农村之事不是简简单单的你来我往,而是人情世故。我欠别人的,别人欠我的,还没结清,这红白喜事自然不会断。


爱茶者九号


你这个问题,和前几天有人问,这次疫情过后,还会有人吃野生动物吗?是一样的。

农村为逝去的亲人,办丧礼,其中有很多仪式。我认为这是习俗,披麻戴孝是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不舍和尊重。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在家停放三天,第一天没什么事,第二天来帮忙的乡亲们陆续都来了。当然要让乡亲们吃饭了。没有什么铺张浪费的,就是普通的吃碗面条。第三天就要让离开的亲人入土为安了。今天事比较多,有好多传统的习俗,以表达对亲人的尊重。

有些人说这是陋习,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每个地方寄托哀思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不能某些伪专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了解真实的农村吗。他们知道有些传统不能丢吗?中华民族几千年留下来的孝道风俗不能丢。当然我也不提倡铺张浪费,普普通通埋葬了就可以了。厚养薄葬这个道理我们还是懂得的,量力而为就可以了。毕竟你说的那些铺张浪费的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家都是普普通通的办丧礼的。

再来说一下,这几天我们附近村庄也去世了几个人。听说都没有动灶做饭,买了棺材,找了几个亲人就给埋了。当然这种方式其实挺好的,简单,省钱省力。但是活着的人还是会觉得很遗憾,毕竟亲人辛苦了一辈子,谁都想让亲人走的有仪式感些。当然并不是提倡铺张浪费。

到底这次疫情之后,农村的婚丧嫁娶会不会借势抑制,从简而为?这个我给不了你答案,朋友们,你们觉得呢?不妨留言讨论一下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