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IS-2重型坦克為什麼可以成為虎式坦克的馴虎者?

朕要爆發了


我覺得斯大林2之所以能被稱之為馴獸師,還是因為它那門威力巨大的D-25T型122毫米坦克炮,二戰期間蘇德兩國為了提升坦克炮的威力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線,德國喜歡一味的增加長徑比來提升穿甲威力,而蘇聯更加喜歡直接簡單粗暴的提升主炮口徑來提升穿甲威力,D-25T型122毫米坦克炮就是這一思想的巔峰之作,而說起斯大林2的這門巨炮,我們還得從斯大林1重型坦克說起。

雞肋般的斯大林1重型坦克

▲裝備85毫米坦克炮的斯大林1重型坦克

斯大林1重型坦克的設計目標就是全面的壓制德國的虎1重型坦克,為此蘇聯設計師為其裝備了一門D5-T型85毫米坦克炮,該炮由52-K型85毫米防空炮改造而來,但是現實卻是該炮威力和虎1的KwK36型56倍長徑比的88炮比起來還是存在著一定差距的,而斯大林1如果要想抵禦虎式的88炮,厚重的裝甲就會導致整車重量大幅提升,到時候底盤系統將不堪重負,勢必會重蹈KV-2重型坦克的覆轍,這樣一來斯大林1重型坦克就是一輛打不穿也防不住的雞肋作品,更重要的是和同樣裝備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比起來在性價比方面也毫無優勢,於是斯大林1重型坦克的升級計劃就應用而生,改進重點就是為其裝備一門大口徑坦克炮來對虎1坦克形成壓倒性優勢。

型坦克的選炮之路

▲蘇聯B-34艦炮,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就改自該炮,可以看到該炮的炮尾異常巨大

既然火力是斯大林1重型坦克的重點改進方向,那麼為其選擇一門威力巨大而且合適的坦克炮就成為了首要目標,當時可供蘇聯設計師選擇的有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由海軍B-34型100毫米艦炮改進而來)和D-25型122毫米坦克炮(由陸軍A-19型122毫米師屬加農炮改進而來,儘管100炮威力比122炮略大,但是100炮佔用的炮塔空間較大,而且該炮的穿甲威力極大程度上依賴於BR-412型穿甲彈,但是該定裝彈藥長度超過了1米,想要將該炮硬塞到斯大林1的炮塔裡面,炮塔就必須做相應的改進(也許只有無炮塔的SU-100才能駕馭它)。而且BR-412型穿甲彈由於其複雜的生產技術在初期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且產量也較少。但是122炮就不一樣,該炮不用大幅改造炮塔就能安裝進去,最重要的是該炮改自陸軍加農炮,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的配件和彈藥,可以立馬形成戰鬥力,這對於急需一輛壓制虎1坦克的蘇聯來說尤為重要,於是D-25型122毫米坦克炮就成為了首選。

斯大林2的誕生

▲幾名工人正在為斯大林2重型坦克安裝D-25T型主炮,左上角就是該炮的立楔式炮閂

二戰期間蘇聯坦克設計師創造了很多的奇蹟,斯大林2就是其中的一個,從受到委託到完成製造,蘇聯第九炮兵工廠僅用了25天就將122炮裝到了斯大林1的底盤上,這門43倍口徑比並裝有雙氣室炮口制退器的122毫米坦克炮在發射25公斤重的曳光穿甲彈時,能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30度傾斜角的126毫米均值裝甲鋼,發射殺傷爆破榴彈時最大射程高達14公里,在試驗場上這門炮在700米的距離上直接貫穿了黑豹坦克,在1500米的距離上雖然不能擊穿黑豹坦克的正面裝甲,但是鑑於該炮巨大的威力,黑豹坦克的正面裝甲發生了大面積的崩塌甚至是破裂從而失去了戰鬥力。

▲上圖就是D-25T的分裝彈藥,依次為高爆榴彈OF-471N,曳光穿甲彈BR-471,風帽穿甲彈BR-471B

新坦克就是著名的斯大林2重型坦克,斯大林曾說:“我們將開著這輛坦克結束戰爭”,的確斯大林2重型坦克和T-34/85中型坦克的組合帶給了德軍不小的震撼,在首秀科爾松戰役中就給了德軍當頭一擊,在此後的作戰中蘇聯根據IS-2的不足改進出了IS-2M坦克並在蘇軍一系列的進攻作戰中始終保持著絕對主力的位置,後來斯大林3型重型坦克上面蘇聯人依舊保留了這門威力巨大的D25-T型12毫米坦克炮。


武備營


以二戰統帥的名字來命名一種坦克,就可知它的份量如何了,IS就是斯大林俄文名字的英文音譯。IS的厲害,不在IS-1,更在IS-2,IS-1生產不足70輛,後來人們稱呼IS,指的正是IS-2,換裝了122毫米炮,它的口徑達到了43倍,當代德國“豹”2坦克的口徑也不過44倍,可以想見當年IS的威風。

當蘇軍在戰場上繳獲了一輛新型坦克“虎”式,回來抓緊研究,大吃一驚,好在它還沒有大批量投入戰場,否則力碾自己的KV重型坦克不是夢。坦克做為陸面戰場最主要的進攻裝備,有稱陸戰之王,在二戰工業強國莫不精心研製,推出一型又一型,一個個大名鼎鼎,可以說坦克強,則軍隊強。

蘇聯拿“虎”式當靶子,以能在千米距離上射穿100毫米厚的裝甲為目標,“虎”式正面最厚的裝甲部位不過102毫米。靜止射擊和行駛試驗,不管怎麼打,當發現它已妥妥地贏得輕鬆加愉快,即表演給斯大林觀看。統帥看後大讚,就是要靠它來贏得這場戰爭。斯大林說的也不錯,IS可以說對症下藥,瞄準的正是德軍坦克的命門,怎麼能不在戰場上威風無限呢。

更加之紅軍戰士奮勇殺敵,直殺得虎屍遍地。有個名為馬祖林的上士,一個人即擊毀了21輛“虎”式,不顧自己受傷,毅然投入戰鬥,他迅即被授予“蘇聯英雄”的最高榮譽。到戰爭結束,IS-2加上改進型共生產了3854輛,著實威風得不要不要的。


魂舞大漠


經過KV系列重坦和T34系列坦克的發展,在對抗德國裝甲部隊的經驗上蘇聯也有自己的一些總結,KV-1的底盤用作重型坦克的底盤不錯,但是自己裝的炮不是小了就是有點大了,而自己用的最好的-34系列坦克是後期對抗虎式的主力,在火力上85口徑的坦克炮勉強能和虎式坦克叫一下板,但是火力還是不夠用,如果再增大口徑的話,作為中型坦克的T-34底盤承受不住更大的坦克炮的後座力。既然這樣那就拿KV的底盤裝T-34的炮塔,85口徑的坦克炮不夠用那就上100口徑的,如果再不夠用就上122口徑的,再不夠用就上152口徑的,反正哪個能打得過虎式就用哪個。

所以在KV的底盤+T34的炮塔塞進100毫米坦克炮的新坦克就被命名為IS坦克,俄文的意思就是“斯大林”,IS-1就是裝100口徑的而IS-2技術裝122口徑的。為了打敗德軍的虎式重坦,老毛子喪心病狂的上122口徑的坦克炮,所以這麼大口徑的炮彈上榴彈的話就算打不穿也能把坦克駕駛員給震死,而虎式的前裝甲也就102毫米,而IS-2上的43倍徑122口徑的坦克炮上穿甲彈的話在5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170毫米的裝甲,相比之下德軍虎式坦克56倍徑的88毫米坦克炮在500米的距離上的穿甲厚度只有155毫米,而且還是使用鎢芯穿甲彈。

所以在500米的距離上IS-2是可以輕易擊穿虎式的首上裝甲,至於說我為啥要強調500米這個距離呢?那是因為超過這個距離外蘇聯坦克的命中率低得可憐,只有抵近到800米的距離內射擊才有把握命中,這主要是因為蘇聯的觀瞄設備相對落後。而IS-2的首上裝甲雖然是100毫米均質鋼裝甲,但是按傾斜60度的方式佈置,等效防禦超過200毫米,所以在500米的距離上虎式坦克的炮打不穿IS-2,而在這個距離上IS-2卻可以打得穿虎式坦克。所以IS-2的戰力理論上可以超越虎式坦克,而當時把能打敗虎式坦克的坦克稱為“

馴虎者”。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首先應該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德、日、意)和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1]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二戰時期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最後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下面我們來了解下Is2和虎式,虎式 VS IS-2

虎式坦克裝備著一門88MM L56口徑的火炮。使用PGz40鎢芯彈時它可在1000米外擊穿30度傾角的132毫米鋼板,但是鎢芯彈對德軍來說是稀罕物,如果使用普通的PGz39鋼芯彈,這一數據降至97毫米,比發射AP的D25T還要差得遠。虎式坦克火力優點在於射速可以達到5~6發一分鐘,擁有校射和連射的優勢。不過虎式本身的前裝甲厚度也只有102MM(炮盾平均110-120,在庫賓卡,122發射的BR471甚至在1500米就把炮塔打得脫離座圈)。這就意味著如果虎式坦克與JS-2坦克同時發現對方有可能在1500-2000米遠距離被IS2先行命中摧毀(實際上從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在1944年早期的戰地報告看,這種情況不算少見。說明IS2的遠戰性能還可以)。對於虎式來說,火力上的另一個問題是早期所使用的TzF9b瞄準鏡只能放大到2.5倍,而IS2的炮長瞄準鏡卻可以放大4倍率。所以網絡上能看到的虎式坦克對蘇聯坦克在超遠距離射擊的戰報值得懷疑,尤其是對IS2的(當然後來使用了TzF9C可以放大到5倍率消除了這一劣勢)。某些說法認為“JS-2坦克的坦克設計師過於強調坦克的低矮外形,火炮的高低射界很狹小,從而在複雜地形上應對能力表現不佳,並且也嚴重的影響坦克精度,由於使用的是D25榴彈炮,所以射擊精度肯定不能和虎式的反坦克炮相比”的說法是嚴重錯誤的,因為IS2並不追求外形低矮,反而是一種外形高大威猛的坦克,精度雖然不能和88L56媲美,但是和88L71差不多(有意思的是,居然有人認為D25T是榴彈炮,顯然沒有明白A19加農和M30榴彈炮的區別)。因此,《虎!Tiger》專輯裡才會說出這樣一句:“此時(指44年後期)D25T發射BR471可以在1500米擊穿虎式正面,一舉奪得了火力優勢。從此,虎1在東線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輕鬆戰鬥了。”

虎式的裝甲質量比較好,但是弱點在於它的炮塔和車體幾乎垂直,對防護沒有任

何加成。在庫賓卡43年的測試中,首發BR471命中車體正面後從尾部貫穿而出,第二發將炮塔正面擊穿後直接毀壞虎式樣品導致無法再使用。而IS2的裝甲8C鋼和71D也並非善茬,雖現代冶金學的評價都認為這些鋼過於重視硬度和強度導致韌性下降,但是這個問題只有在面對大口徑炮彈時才會明顯,而德軍二戰所使用的主力反坦克炮75和88的口徑遠小於IS2的裝甲厚度,所以至少在IS2身上這個問題不算嚴重。美國人戰後初期根據搞到的蘇聯樣品測試也有相同的結論,蘇聯二戰鋼普遍高硬度高強度,韌性相對低,部分工藝粗糙,但是實彈射擊測試中的表現和西方裝甲鋼基本相當。事實上,德軍虎式車組也反映過在500米內多次射擊無法擊穿IS2的情況,可見IS2的裝甲在工藝穩定時仍然是可以的。

1944年4-5月,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對IS2和ISU152等重型坦克裝甲車輛的作戰使用發佈了一個報告,其中多次涉及和虎式以及黑豹坦克的交戰情況:

1944年4月16日10:30,敵軍2個營在25輛坦克的支援下發動攻擊。16時敵軍又在約40輛坦克的支援下發動攻擊。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敵軍可能突破近衛第53坦克旅的防區。在此情況下,一個位於中型坦克作戰地域後的重坦克連就地突然向敵坦克猛烈開火,交戰距離約為1500米~2000米。敵軍13輛坦克被毀(3輛虎式,10輛豹式)。此戰中以下車組成員表現突出: Vovk中尉同志車組擊毀4輛坦克,虎式1輛;近衛軍中尉Timokhin的車組擊毀3輛坦克,虎式1輛。

(近衛第72重坦克團被加強給近衛第11坦克軍。該部的任務是在距離我軍前沿1.5km~2km處的第二道防禦帶設伏。該部設伏於Gerasimov以北的農場附近。1944年4月20日上午11時,敵軍突破我軍在Podvertse和Zhivachuv的防禦陣地。敵中型和重型坦克繼續向東南方向進攻。我軍IS-122坦克在1.5km距離上直射敵軍。在第一次交火中該部擊毀了6輛坦克並擊中了其他3輛坦克,6輛虎式坦克。)

從這份有方面軍司令員和裝甲坦克兵主任的簽字的報告中可以看出,IS2的遠戰性能非常優異,倒是一向以遠戰自豪的虎式和黑豹落入了下風。

“大多數情況下,IS坦克群只有在距離很遠(2000m以上,這一點倒是和之前曼陀菲爾的回憶相照應)並且佔據有利地勢(樹林邊緣、村莊或者是山脊附近)的時候才對我們發動攻擊……敵軍車組習慣於打出第一炮後就向後撤退……此外,如果要和IS坦克對射,那麼一定要有不少於一個排(疑有誤)的虎式坦克才行,單車出擊就意味著損失……”

  對於以上這份報告,德軍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追加了如此評論:

  “當談論到虎式坦克的戰術運用時,我發覺到,不少虎式坦克車組在作戰中不重視基本的裝甲兵作戰原則。坦克手們對於虎式坦克所謂‘皮糙肉厚’、‘堅不可摧’、‘安全無比’的那一套固有想法是不可取的,需要改正(我們認為,在虎式坦克投入到戰場後,其超出當時蘇方坦克許多的特性,無疑使得虎式坦克裝甲兵在長期的作戰中形成了超脫的優越感,對於習慣了在X千米以外觀賞T-34‘脫帽致敬’戲碼的他們來說,44年春開始遇到一種正面近距離捱上數炮還能動的蘇聯坦克的確是一種顛覆性的景觀)!”

  此外,古德里安對於之前“虎式坦克以排為單位出擊”的觀點也做了如下評論:“3輛虎式遇到5輛IS也不應當退卻,虎式坦克難以保持滿編的狀態作戰,相當多數情況下,坦克之間的交戰結果並非單純由數量決定,戰術運用是否得當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前期的Is2是弱於慮式的,後面的Is2完全超越了虎式,






濤濤的坦克世界


沒有什麼誰馴誰,坦克的三大指標火力、機動、防護可以說是坦克永恆不變的法則,而is-2坦克之所以能夠打得過虎式坦克,無非就是出於兩點,火力強、裝甲厚。

首先就是火力強,虎式坦克所使用的為88mm坦克炮,而is-2坦克所使用的則是120mm坦克炮。雖然虎式坦克的短88炮穿透力更強,但在遠距離卻會被is-2坦克的超厚裝甲給硬扛下來,而is-2坦克120mm的坦克炮雖然穿甲能力可能不如虎式坦克88炮號,但更大的口徑意味著在發射高爆彈時會更有利,即便無法擊穿你也能炸爛你。

其次就是剋制問題,is-2坦克的問世主要是因為蘇軍俘獲了一輛虎式坦克作為測試,而虎式坦克的火力、防護數據基本上都被蘇聯掌握,而is-2坦克正是為了剋制虎式坦克所研製出來的。

最後就是規模問題,如果是1對1的情況下,is-2坦克估計要被虎式坦克秒殺,畢竟is-2坦克火炮射速慢且機動性能還差,但等雙方坦克都成規模出動的時候,is-2坦克的劣勢就會被數量所彌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