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何为周文化?史学家为了方便研究把周武王克商之前的文化,称之为“先周文化”

;同时周王朝建立后,在原有的先周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华夏族群的文化,经过统筹兼顾等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周文化”。可见,周文化虽然成形于周朝,其实是百家文化之精华,它不仅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基石,也是文化的源头。

同时我们口传的儒家经典《周礼》,其作者公认为周文王,就连《周易》也有文王的功劳。可见,在周之前我国古代的文化及其相关的制度处于杂乱状态,没有集中的表现形式,更没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说法。

然为何在周文王的带领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周文化呢?但凡了解一些历史的人都知道,周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周朝从“小邦周”击败“大殷商”的过程,而且殷商之所以在强盛期间能被一诸侯国取代,其实则为殷商文化败给了先进的先周文化(抑或周文化)。故我们从周文王营造出来的“周文化”入手,漫谈“小邦周”是如何逐步取代“大殷商”建立800年周皇室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现代周文化博物馆

周文化之“德”:商纣王贪酒色喜玩物,周文王重品行懂韬晦

殷商帝业,约554个春秋,从建立到衰落,其间沐浴了诸多文化。然截止到殷商末代帝王商纣王帝辛,其灭亡的根源不在于诸侯周的日渐强盛,而归根于商朝在文化建设和引导方面出了错,故而导致上层掌权者,抑或贵族者,在错误的殷商文化下的熏陶下,对财富、权利、美女等的认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作为这个结果,朝廷上下,上到君主帝辛,下到地方官员,无心对关心江山社稷,人间疾苦,一门心思的追逐,但是追逐什么呢?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文化存在的意义。

文化,是国家的支撑,是个人的信仰与灵魂,如若没有,伴随的将是祸端。我们用商纣王的言行举止来代表殷商晚年的文化,用周文化的亲身经历来代表周文化,从而来论述周文化中呈现出来的“德行”、“美德”是如何在民间传播,使之亲附文王者多,归顺纣王者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殷商文化留存书籍

  • 商纣王:酒色珍宝,玩物丧志,失德也

古之有言,玩物丧志,把全部的心思和时间全部都耗在如何开心、如何新奇之上,则人都会失去做人最基本的德行,甚至为了追求一件暂时不可能得到的器皿导致身死。在儒家文化中,乃朽木不可雕之徒,然一个帝王如果整天不是社稷,不问国事,不顾民生,而天天只顾美酒穿肠,美女陪伴,玩的都是新奇,该国家岂不危矣。

据正史《殷本纪》记载:“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疆,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闽天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

周文王与九侯、鄂侯本均为商纣王的三公,品德高尚,受人爱戴,于国于家均恪尽职守。然九侯的女儿,被商纣王召入宫伺候。该女子在父亲九侯的教育下,深知陪伴君主是何等大事,兼顾着整个殷商疆土,心系着万邦人民。让九侯女失望的是,商纣王天天张口闭口就是淫秽之语,左右更是迎合纣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商纣王与九侯女影视剧形象

“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九侯女不能满足纣王的淫乐之享受,遭到纣王大怒肝火,将九侯女杀死,并且让九侯食其肉。到底是什么让纣王对自己的爱妃下如此毒手,周围人的趋势?抑或为了“新奇”?抑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呢?

个人认为帝辛不是一天成为纣王的,而是在殷商不堪的文化中丢掉了该有的道德,不然皇帝之位不会世袭到如此兽性之人身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根基尚有动摇,必有其殃。周文王在九侯与鄂侯的遭遇中,不能理解,一个君主为何对自己的爱卿下如此毒手。结果,被纣王知道此事,将周文王软禁在羑里。

文王素有爱人之美德,其臣子知道文王遭遇后,为迎合纣王的私欲,将美女、奇珍异宝,甚至是千里马等送给纣王,使其让过软禁中的文王。纣王为了得到这些进献之物,将周文王放了回来。如若纣王是一个有道德的君主,九侯女等事件是不会发生的,同时三公及其同僚们也不会因纣王的“失德”和“残暴”远离纣王。纣王失去了人道,失去了德文化,最后也丢掉了自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周文王拘羑里

  • 周文王:重品行,懂韬晦,有“德”也

周朝共有八百年的历史,华夏圣贤文化等几乎都形成与发扬在周朝的统一下。与此同时,尤其在周文王讨伐商纣王其间,文王的美德、美政、爱民、惜才等口口相传,甚至载入史册,如曹孟德曹操有诗篇《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言语不仅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也直接传达出周公的思贤若渴。

根据《唐语林·卷二·文学》载:“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渔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相识,犹待安车。君王握手,何期晚耶?”

该处为周文王历经千辛万苦,寻找天下贤德之人,如吕尚,姜子牙。在影视剧中,我们也看到姜子牙为了测试周文王是否真的如民间相传爱民如子,有天子之遗风。故让其抬着自己走,周文王一口气走了约800步,故周朝有800年的历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周文王门下之客

周文王遍地寻找人才,反观商纣王三公尽是人才中的精英,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做出失德之事,甚至是泯灭人心的事情来,导致失去臣子之心,失去了人和。接下来殷商将面临的处境,我们不妨用《孟子》的内容再次论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何为失道呢?岂不就是个人失去了德行,国家失去了该有的文化吗?不管是“小周邦”,抑或是“大殷商”,只要是失去了美好的德行,失去了德的文化,接下来你之前的过错,将顿时出现在周围的环境中,人口相传,顷刻间你对发现你说生活的环境对你造成了压迫,伤害,甚至是寸步难行。如若到了这般境地,试问个人如何实现梦想,国家如何长治久安。文化也,其重岂器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周文化之“孝”:商纣王孝行何在,周文王孝行远播

“孝”在我国 古代的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在封建礼教下“孝廉”成为步入仕途的门槛之一。同时不管父母或是上辈的错误多么严重,作为子女或是晚辈,我们都不能去指责,不然被视为不孝。对于“孝”的灌输有很多,李密的《陈情表》其孝行直接载入高中课本,以供现代人学习。

  • 商纣王不孝行径:杀死叔父比干

尤其在古代,个人有“不孝子”的说法,万一国家之主,出现了不孝,则百姓们将对该国家充满了敌意,甚至有反叛的举动。孝道如此之大,影响更是深远,为何商纣王还仍然有不孝的行为呢?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

比干不是外臣,而是商纣王的叔父,是殷商的中流砥柱,让比干看到商纣王整天美酒美女相伴,不顾国家大事等。于是,直接冒死进谏,结果商纣王大怒,比干被惨死。商纣王的不孝行为,让臣子及其百姓们,让人心惊胆寒,远离了京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商纣王叔父比干画像

  • 周文王注重孝道:著书传播孝文化

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怎么能让他为国家做出贡献呢?同时有不孝之行径的人,国家怎么敢把大事交给他呢?周文王冠以“文”字,其主要就是在位期间注重文化的整理和传播,是周人们懂文化,有文化,成为一个品行兼优的人。周文王在孝文化中,做了哪些贡献呢?我们根据史料具体和大家论述一番。

《诗》分为大雅和小雅,在《诗·大雅》中有“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不仅如此在《尚书·君爽》中也有“兹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这些全部都描写了周文王以身作则,孝敬上辈,保持美好操守的准则。不仅如此,周文王周“懿德”的行为,在原出土的史墙盘铭中也有“文王懿德”的事迹。

试问何为“民彝”?其实则为常规教育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要教育人民孝顺其父母、祖先,不要作“不孝不友”的事,故《尚书·酒诰》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古代孝行:卖身葬父

“妹上,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同时在《康诰》中也有很多孝敬父母的记载:

“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其子。子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不赦。”

上述这些史料文献的记载,都是在周文王带领下整理成书,在此可以看出周文王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修改、再建设等做出来了突出的贡献。这一系列的文化,和殷商末年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百姓们对商纣王百般辱骂,对周文王下的通知更加向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浅谈为何说商纣王失败在“周文化”上?

殷商灭亡之战:牧野之战

总结

周文化在“礼”、“乐”、“孝”、“德”、“和”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套完善的教化体系,该体系教化百官及其权贵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化百姓们消除身上的蛮性,以文化的气质来重新铸造个人。该文化在周文王的大力推荐下载整个周朝,甚至在殷商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一旦接受了周文化的洗礼,则殷商落后的文化,抑或是野蛮利己的文化与周文王推崇的周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商纣王的种种暴行及其不孝不德的行为被揭露,导致官愤民怨,离心离德,商纣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寡人。怪不得《三国志·蜀志·马谡传》有言:

“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裴松之注引《襄阳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同时周文王深知“形势比人强”的道理,看着殷商军队与彝族作战之际,大举进兵,发动牧野之战。结果商纣王出乎意料,不得不用牢狱中的犯人对抗周朝,结果犯人反攻殷商,殷商顷刻间灭亡。

“百足大虫,虽死而未僵”,为何“大殷商”会被“小邦周”取代呢?其实,从根源上看,殷商灭亡,亡于文化。在结尾之际,不管是个人,抑或是国家,我们一定要重视文化道德等的培养和发扬,不然文化上但凡出现点问题,各个方面都将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三国志·蜀志·马谡传》、《尚书·酒诰》、《诗·大雅》、《史记·殷本纪》、《唐语林·卷二·文学》、《孟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