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任正非曾說過:“企業管理最難的工作是如何分錢。”

在任正非看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人才,而是培養和保有人才的能力,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分配。也就是說,好的利益分配機制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如何分錢才能夠起到最大化的激勵效果呢?我們探討一下科學分錢的一些基本原則。

01

分錢的基本動因是什麼?

這個一定要回到人性底層的動因來討論。總結為三個詞就是:動機、動力、動作。

並且一定要串起來理解,首先我們要深刻理解員工的動機,然後再去激發他們的動力,最後讓他們表現出來的動作符合企業的期望。

現在90後的工作動機跟以前7080後是不一樣的。70後以前生活比較艱苦,所以用錢來激勵可能就管用。

但是現在的90後呢,他們沒吃過苦,並且普遍是獨生子,從小到大基本沒吃什麼苦,因此錢對他們的激勵就沒那麼明顯了。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那麼90後的工作動機是什麼呢?他們希望得到表揚,得到肯定。所以,要把90後的工作動機跟華為的願景價值觀進行鏈接,通過一些工具和方法,讓他們感覺就跟打遊戲一樣,要有娛樂化的思維,還有相應的榮譽激勵,這樣的激勵可能就更有效。

還有,華為一直強調,基層員工要有飢餓感,中層員工要有危機感,高層員工要有使命感。這裡面實際上就是對人性底層的動機的深刻洞察。

一定要把動機、動力和動作串起來,而且不要錯配。現在確實有很多年輕的創新性人才,他們真的對錢沒有那麼重視,所以企業在吸引這些人的時候,要去理解他們工作的動機。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02

分錢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經常有企業創始人跟我說,我們公司不像華為那麼有錢,他們能分的東西太多了。我們給不了員工那麼多錢,那麼我們這個激勵如何做呢?

其實,如果大家把思維打開的話,能分的東西不僅僅是錢,還可以分權和分名。錢是分配資源,權利也是分配資源,榮譽也是分配的資源。從時間上延展,我們還可以分未來的錢。

某個企業規模做得挺大,年收入30個億,但是剛好趕上行業轉型,近兩年公司都是虧的,但是他堅信未來兩三年會賺錢。他說,如果不分,留不住員工;就算想分,現在也沒錢分。怎麼辦?

難道只有錢可以分嗎?如果企業高層對未來看好的話,為什麼不把未來的錢拿來分,給員工發股權、發期權呢?很多創業公司在招攬人才的時候,是拿不出很多的錢的,但是他們經常就是那股權來吸引人才。所以,只要你的思維打開,其實就會有很多的激勵資源。

那麼,權利是怎麼分的呢?例如,華為就有各種各樣的委員會,例如戰略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等。中國一直都是官本位的,有個一官半職對於員工來說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激勵。

而且,華為連總裁都給分,華為的輪值CEO大家應該都知道吧,今年開始還有輪值的董事長。當然,這同時也是一種培養接班人的方式。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03

分錢的基本導向是什麼?

首先是戰略導向。戰略是什麼,戰略就是業務。華為公司有一個幹部配置模型,就是各個部門的一把手一定是懂市場,從一線調回來的。

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從市場回來的,才真正知道客戶需要什麼,才知道如何去配合前線的同事去滿足客戶的需求,才能做到快速的響應。

華為反對煙囪式的領導。所謂煙囪式的領導,就是直接一條線升起來的,例如人力資源的一把手,可能就是從HR一路做起來,他們不懂業務,不懂技術,也不懂供應鏈,所以配合起來效率非常低。

後來,華為為了快速的響應一線作戰,規定所有的中後臺的一把手必須出自市場。

其次,是奮鬥者導向。

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華為把員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普通勞動者,第二類是一般的奮鬥者,第三類是有成效的奮鬥者。

對於普通勞動者,要按法律相關的報酬條款,保護他們的利益,並根據公司經營情況,給他們稍微好一點的報酬。這是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懷。

對於一般的奮鬥者,我們要允許一部分人不是積極的奮鬥者,這種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人的正常需要。只要他們輸出貢獻,大於支付給他們的成本,他們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許他的報酬甚至比社會稍微高一點。

而對於有成效的奮鬥者,這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人。華為要讓他們分享公司的剩餘價值,而分享剩餘價值的方式,就是獎金與股票。

在一個激勵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必須區分清楚哪些是勞動者,哪些是奮鬥者,並且通過激勵,讓奮鬥者一起衝鋒上陣,才能保證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最後一個導向是內在激勵。

我們不希望因為分錢,搞得大家斤斤計較。所以要通過分錢,綜合分名和分權,來達到員工內在的、自我的激勵。

華為將員工區分為奮鬥者和勞動者,就是在打造這種無需揚鞭自奮進的“千里馬”,尤其是對於奮鬥者而言。華為通過分名、分權,更好地導向員工的內在激勵,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分錢。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企業一定要將員工導向自我激勵、內在激勵,而不能導向處處談錢,不給錢,不幹活。

如何分錢確實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任正非曾經說過,華為發展到今天,他自己沒做什麼實質性的貢獻,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貢獻的話,就是華為在分錢的問題上他沒有犯大的錯誤。

正確有效的銷售人員薪酬設計應該是多元化的激勵:如下圖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業務人員的激勵機制

想要留住人才,讓員工有持續的加薪空間,但又不增加成本,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薪酬模式,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寬帶薪酬是大勢所趨。其原理是通過豐富和擴展薪酬的彈性,以增強薪酬本身的激勵性。相比而言,固定薪酬、窄幅薪酬非常缺乏驅動力,無法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工資是死的,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死了。所以,對於傳統薪酬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舉個案例,某門店店長薪酬模式: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在KSF模式下,他的薪酬分配: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寬帶薪酬的部分薪酬,被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每一個指標設定一個平衡點(平衡點選在過去一年的數據平均值,或者是老闆和員工達成的共識點),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員工就可以拿到這部分薪酬。

由於平衡點是相對容易達到的值,所以員工壓力不大!每個指標都可以加工資,因為在平衡點的基礎上,

  1. 營業收入每增加5000元,獎勵100元,每減少5000元,少發50元;
  2. 利潤額每多1000元,獎勵12元,每少500,少發6元;
  3. 人創營業額,每多400,獎勵50,每少400,少發25元;
  4. 培訓員工,每多培訓一個小時,獎勵50元,每少一個小時,少發25元。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意味著他做出了更好的結果,員工收入越高,企業效益越好!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KSF激勵方式的設計5大原則。

1、以平衡點為導向的激勵

例如:銷售額(產值工資5000元)。2016年全年月均銷售500萬,以500萬為平衡點,高於500萬的,每高出10萬獎勵100元,如低於500萬,每低於10萬,少發80元。

2、以提成點為導向的激勵

上述案例:也可這樣設計:銷售額1萬=10元,或銷售額提成率為0.1%。

3、以要求標準為導向的激勵

上述案例

4、設定幅度的彈性激勵

例如:工資費用率指標。2016年平均工資費率為26%,最高時達到38%,最低時為22%,數據的波動性很大。經過測算,選取25-27%作為不獎不罰的中間地帶,高於27%的,每高0.1%少發10元,低於25%的,沒低0.1%,獎勵15元。

5、正激勵與負激勵

在設計考核激勵是,一定要衡量正負激勵的水平。從整體來看,正激勵要大於負激勵。從個體來看,被考核人不能完全控制的指標、經營性的指標,正激勵要相對大於負激勵;被考核人可以完全控制的指標,正激勵與負激勵可以相當;而對於管理性指標,尤其是責任性、要求性的指標,負激勵可以大於正激勵。

任正非:華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企業在用的薪酬模式!

私信小編 “績效” 兩字,一招制勝;免費發送100分鐘快效、創新薪酬績效;內部學習視頻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